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步斜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军;韩磊;王芃;于栋;卢敏;林定坤;宋铁兵;林江豪;孙树椿

    目的:评价腰椎分步斜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门诊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通过中央在线网络随机系统实现随机入组,分为分步斜扳手法治疗组(32例)和骨盆牵引对照组(31例),另外脱落病例1例,剔除病例1例.1个疗程结束后采用JOA腰痛疾惠疗效评定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对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等综合方面,以及腰腿疼痛进行疗效评定,量化比较两组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疗效控制7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1例.对照组疗效控制4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6.86%,高于时照组87.10%(P<0.05).治疗组治疗后JOA腰痛疾患表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改善明显(P<0.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分步斜扳手法操作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疗效明显、安全性高的优点,且易于掌握,便于在临床应用中推广使用.

  • 两种微创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宋红浦;陆建伟;刘宏;张春

    目的:探讨两种微创技术即内窥镜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经皮Sextant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10年4月,胸腰椎骨折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21~58岁,平均为36.4岁;分别采用内窥镜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组24例),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B组20例),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C组32例)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的临床及影像学各项指标.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年.术后1年取内固定,均未发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松动断裂.A、B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伤口疼痛VAS评分方面均优于C组(P<0.05),但手术时间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组的后凸Cobb角、损伤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相比,微创椎弓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能够达到复位、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

  • 后路椎间植骨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

    作者:张龙君;陈建良;王水桥;叶锋

    随着影像学及外科技术的发展,对成人腰椎滑脱治疗方法很多,但均遵循其治疗原则彻底减压、复位、融合固定[1].虽脊柱融合与髋关节融合一样是一种非生理性的治疗方法,但一些临床经验和研究表明在适当选择的病人中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99年5月以来应用经后路椎间植骨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滑脱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 腰椎 外科手术
  • 硬膜外注药加轻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闵大联;徐文英;强明华

    我院自1996~1999年采用硬膜外注药加轻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X-Tube辅助下单侧神经根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健;张春

    目的:探讨扩张通道管系统(METRx X-Tube)辅助下单侧神经根减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应用X-Tube辅助行微创单侧经后路腰椎体间融合11例,单侧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其中L4,5病变18例,L5S1病变11例.结果:29例手术时间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平均350 ml.29例均获随访,时间5~19个月,平均9.8个月.VAS疼痛评分由术前(7.3±6.7)分降至术后1个月(2.3±0.8)分,末次随访(1.3±0.5)分;ODI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44.8±7.1)分降至术后1个月(16.3±5.7)分,末次随访(2.6±4.5)分;手术疗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19例、良7例、可3例.在随访时间超过9个月的25例患者中,有23例经X线及螺旋CT扫描结合二维重建显示椎间隙已经明显骨性融合,手术疗效良好.结论:X-Tube辅助下单侧神经根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临床上可行、实用的一种微创术式,适用于L2,3至L5S1节段病变的治疗,但由于X-Tube工作通道能提供的操作空间有限,手术视野小,所以术中的操作顺序以及术前的病例选择尤其重要.

  • 改良腰椎板截骨回植治疗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刘琮;徐洪海;邹庆洋;郭雄;刘宗智;罗振群;李勇;祁洁;刘军

    目的:评价改良腰椎板截骨回植在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对63例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行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改良腰椎板截骨回植手术,男33例,女30例;年龄22~68岁,平均48.4岁;病程3个月~13年,平均38.8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疼痛,X线片、CT及MR检查诊断为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观测手术前后ODI和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回植椎板愈合率及腰腿痛复发率.结果:62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1例Ⅱ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出现.61例获1年或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术中神经损伤发生2例,硬膜囊损伤发生1例;术后1年回植椎板愈合58例;腰痛复发4例,腿痛复发1例.术后2周、6、12个月的ODI及JOA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结论:改良椎板截骨回植术治疗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低的术中神经硬膜囊损伤率和腰腿痛复发率、较高的椎板愈合率和较好的临床评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为临床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开辟了一种新的术式.

  • 两种不同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沈斐;潘文明;王筱林;杨金华;张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采用经后正中入路(A组,20例)和椎旁肌间隙入路(B组,20例)治疗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27例,年龄26~61岁,平均46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Basis TM).40例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10~27个月).分析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24h及72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Cobb角纠正率、椎体塌陷纠正率.结果:术后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纠正率,椎体塌陷纠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24h及72 h的VAS等方面均优于后正中入路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有神经症状或椎管内占位超过1/3者慎用此入路.

  • 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

    作者:张居适;胡松峰;李志龙

    目的:观察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6~71岁,平均61岁;病程6个月~6年。腰椎管狭窄症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潜行减压范围:单节段24例,双节段4例。左侧15例,右侧13例。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结果:2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JOA、VAS评分(17.9±2.2、2.8±0.7)与术前(8.5±1.7、8.6±1.2)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28例患者椎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采用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单侧根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点;能明显节省医疗费用,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冯伟;冯天有;王书勤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14~57岁,平均33.8岁.按患者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有无运动受限进行临床评分,比较手法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患者椎间盘MRI轴位像突出髓核大小,计算反映突出相对比率的矢状径指数SI值,比较手法治疗前后S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法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临床体征、运动受限得分明显增加(P《0.05),治疗前后临床综合评分分别为(10.896 6±3.687 3)、(20.034 5±2.744 9),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手法治疗前后SI值分别为(0.628 8±0.106 9)、(0.568 9±0.147 8),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腰椎间盘巨大突出并不意味严重的神经损伤,临床表现受多因素影响.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机制为纠正患椎椎体位移,恢复脊柱内外因素平衡.

  • 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与传统后路术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徐灿华;吴增晖;陈荣春;钟红发;张清顺;刘宁;张毕

    目的:比较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与传统后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极外侧入路椎间植骨椎体钉固定组(XLIF组)30例,其中T12L1 2例、L1,26例、L2,310例、L.a 12例;后入路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固定组(传统后路组)30例,其中T12L11例、L1,2 6例、L2,38例、L3,4 15例.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住院时间,比较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并根据影像资料,观察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分析椎间融合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XLIF组术后股神经损伤2例,术后3个月内恢复;传统后路组切口浅表感染1例,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XLIF组手术时间(65.6±20.5)min,术中出血量(48.8±15.3) ml,术后引流量0ml;传统后路组手术时间(135.2±33.9) min,术中出血量(260.3±125.7) ml,术后引流量(207.1±50.2) ml;XLIF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后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也较传统后路组少(P<0.05).两组随访时的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1、6、24个月VAS、JOA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随访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X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融合率高的优点,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融合器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桑裴铭;张明;陈斌辉;蔡畅;顾仕荣;周敏

    目的: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应用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探讨其在恢复、维持腰椎曲度和椎间高度及融合率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2012年2月至7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0例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滑脱18例),应用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进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52.16岁.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4、6、8个月,分别行腰椎X线检查、腰椎三维重建CT;根据腰椎X线,测量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3个月,平均11.32个月.术后1周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不同时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腰椎融合时间为4~8个月.结论: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能较好地恢复、维持腰椎正常序列、矢状面力线及稳定性,而且融合率更高、并发症少.

  • 抱膝滚腰锻炼防治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刘保新;徐敏;黄承军;唐福宇;娄宇明;梁柱;梁伟斌;王继;梁冬波

    目的:探讨抱膝滚腰锻炼对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腰痛与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150例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抱膝滚腰锻炼组与结合组(每组50例).3组女/男构成比分别为16/34、13/37和15/35;平均年龄分别为(58.8±10.2)岁,(60.1±8.2)岁与(59.9±11.4)岁;平均病程分别为(16.3±14.9)个月,(17.1±15.3)个月与(19.8±17.2)个月.3组分别采用美洛昔康片口服、抱膝滚腰锻炼以及上两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观察3组患者在治疗3周后的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腰痛指数的变化.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每月腰痛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3组疗效比较:对照组和抱膝滚腰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与对照组、抱膝滚腰锻炼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ODI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结合组的VAS疼痛评分与ODI指数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访期间,后两组患者平均每月的腰痛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抱膝滚腰锻炼操作简单、无花费.是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疗效比较好的防治方法.

  • 自制脊柱撑开复位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对照试验

    作者:谭磊;张力;卢俊范;张亮;王景彦

    目的:探讨自制脊柱撑开复位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治疗组42例共56椎体,男14例,女28例,年龄50~69岁;对照组54例共68椎体,男19例,女35例,年龄51~75岁.均摄X线片和CT扫描,其中27例加行MR以排除肿瘤继发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均确诊为骨质疏松状胶脊柱压缩性骨折.CT扫描椎体后壁完整无椎管占住,均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骨质疏松程度以L3X线骨小梁变化分级.治疗组应用脊柱牵引复位器经椎弓根向椎体注入骨水泥,对照组采用椎体成形术.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参照Lee方法测量椎体高度压缩率和恢复率,计算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治疗组平均随访2.5年,VAS评分治疗组由术前的平均(8.6±0.8)分降至平均(1.7±0.5)分,对照组由平均(8.5±0.4)分降至平均(3.5±1.4)分,术后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前、术后椎体前壁和中间高度压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后凸角度恢复率71.8%,对照组恢复率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骨水泥渗漏,对照组渗漏率47%.疗效评定治疗组36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对照组4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脊柱撑开复位器是一种能替代进口球囊的微创技术,可迅速止痛,恢复椎体高度且无骨水泥渗漏.

  • 两种术式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王琦;胡明;马远征;罗小波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术式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连续收治的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1~63岁,平均(38.5±10.2)岁;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9个月。根据治疗方案的选择,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2例,行后路椎体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腰大肌脓肿治疗;B组20例,行前路经腹膜外脓肿清除、后路椎体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治愈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中出血量A组为(452.3±137.6) ml,B组为(603.5±99.6) ml;手术时间A组为(193.6±91.2) min,B组为(230.5±56.6) min。A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少于B组(P<0.05)。A组:Ⅰ期治愈20例,复发2例;B组,Ⅰ期治愈19例,复发1例,两组患者Ⅰ期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不是前路开放手术的绝对适应证,相对于前后路联合手术,经皮穿刺脓肿置管引流联合后路椎体病灶清除术,在达到相同临床效果的同时,对患者的创伤更小。

  • 改良后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沈健;魏威;费骏;赖震

    目的:探讨自制椎管减压器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椎管减压器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22~49岁,平均(29.4±2.5)岁.损伤节段:T12 16例,L1 19例,L2 8例.骨折类型按Denis法分为:A型12例,B型24例,D型6例,E型1例.将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等指标与先前行传统后入路手术的1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相应结果进行比较.另对术前及术后的椎管容积、Cobb角、残留椎体高度、神经功能症状、后背疼痛等项目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伤口I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43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5±2.5)个月.改良后路手术与传统后路手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例患者术前和术后CT显示椎管占位分别为(49.4±16.7)%和(12.8±4.2)%;X线片显示Cobb角术前及术后分别为(30.1±2.4)°和(5.1±0.6)°,平均椎体高度术后恢复率为(81.5±5.5)%.随访中33例神经功能得到恢复,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0.87级.无神经功能恶化出现.结论: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中应用自行设计椎管减压器可以安全有效进行椎管减压,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前后症状学评分与MRI指标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伟;赵平;周卫;卫杰;李喜德;周华;刘亮;闫小彬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前后MRI指标和临床表现变化的分析.探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方法:自2007年6月至12月,收集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0例,女30例;年龄21~56岁,平均39岁.对保守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体征(包括直腿抬高角度、视觉疼痛量表VAS值、JOA值)量化评分,对腰椎MRI进行量化测量(包括突出物绝对值D,突出物与神经根管夹角AN值),对两次测量指标结果进行自身配对检验和相关性检验.结果:治疗前后直腿抬高角度SLR(t=12.727 05,P<0.000 1)、视觉疼痛量表VAS值(t=-23.8799,P<0.000 1)、JOA值(t=20.687 67,P<0.000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的突出物与神经根管夹角AN值(P>0.05)、突出物绝对值D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治疗前后的D值变化与JOA评分差值间进行相关性分析(r=0.003 97,P=0.973 9>0.05),两者无显著相关性;AN值改变与JOA评分差值间进行相关性分析(r=0.005 68,P=0.962 8>0.05),两者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后,复查MRI发现突出髓核的形状和大小并没有显著变化,与临床症状的改善不平行相关.

  • 腰椎管狭窄症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的处理

    作者:王兆红;吴德慧;马超;戴维享

    目的:探讨下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PLIF)术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的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例下腰椎PLIF术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治疗资料,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34~70岁,平均52.8岁.所有患者采用病灶清除、冲洗引流加抗生素应用治疗,比较手术前后VAS,ESR,CRP及下腰痛JOA评分变化,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9~28个月,平均24个月.1例椎间隙感染者取出椎体间融合器,保留内固定螺钉,1例清创术后感染进行性加重,出现中枢感染猝死,其余8例术后恢复良好,下腰痛VAS评分由术前8.0±0.4下降至术后2.8±0.3;JOA评分由术前10.30±3.02改善至术后24.10±2.85.ESR由术前(85.0±17.0)mm/h下降至术后(14.0±6.0)mm/h;CRP由术前(73.5±14.3)mg/L下降至术后(5.1±1.1)mg/L;WBC由术前(11.1±1.8)×109/L下降至(7.4±0.5)×109/L.结论:腰椎管狭窄症PLIF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早期行伤口切开、清创、病灶清除冲洗引流,保留内固定物,敏感抗生素应用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术前对高危因素的预防处理尤为重要,对于确诊的腰椎后路深部感染患者,保守治疗无效,需早期手术治疗.

  • 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作者:徐卫星;王健;丁伟国;卢笛;刘建;吴震;祝卫民;张春

    目的:探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模拟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模拟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1~68岁,平均56.4岁;病程0.5~3年,平均1.2年.每例患者分别进行脊神经后内侧支单支阻滞、双支阻滞、三支阻滞、四支阻滞(分别在C形臂X线透视引导下行病变腰椎关节突关节和(或)上下邻近几个关节行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其中5例双支阻滞时行同位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上位神经阻滞,5例行同位及下位神经阻滞.以相应上关节突与横突根部交界处为靶点.用药均为:0.5%盐酸利多卡因15 ml加入确炎舒松-A 1 ml(10 mg/ml)、甲钴铵注射液1 ml(500 μg).评价患者阻滞前、阻滞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单支、双支、3支、4支后腰背部疼痛的VAS评分、致痛关节突关节水平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及腰部背伸肌力.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用表面肌电测定仪记录,背部肌力采用背力计测定.结果:所有患者脊神经阻滞后腰背疼痛VAS评分、多裂肌平均肌电(average EMG,AEMG)均低于阻滞前(阻滞前VAS评分为6.85±1.55,肌电值为69.25±2.13).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单支、双支、3支、4支阻滞后腰背部的VAS评分分别为5.80±1.05、3.65±1.20、2.80±1.10、2.75±1.15,肌电值分别为62.15±1.85、51.25±1.28、47.30±1.85、45.96±1.98.腰背伸肌力: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前和单支、双支、3支、4支阻滞后分别为60、55、48、44、43 kg.VAS评分:3支阻滞后<双支阻滞后<单支阻滞后;腰背伸力:3支阻滞后<双支阻滞后<单支阻滞后.4支阻滞后的VAS评分、腰背伸力与3支阻滞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位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上位双支阻滞VAS评分及背伸力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同位及下位双支阻滞.结论:脊神经后内侧支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是有效的,单支、双支去神经化治疗是相对安全的;双支阻滞首选同位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上位双支阻滞,其疗效明显.3支、4支去神经化治疗有一定风险,应谨慎使用.

  • 经骶管阻滞硬膜囊前间隙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陈功亭;姚志和;刘向明;郭世强;陈涛;徐梅君

    胶原酶是一种主要溶解胶原蛋白的酶,是从溶组织的梭状芽胞杆菌中提炼而成的.我院自2000年-2001年采用国产胶原酶(辽宁味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206041)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6例,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胸腰段骨折后正中单切口360°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金永明;杨迪;邵海宇;张骏;黄亚增;陈锦平;李晓林

    目的:探讨后正中单切口360°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段骨折伴脊髓压迫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从收治的108例胸腰椎骨折病例中选取硬膜前后方均有骨性压迫的胸腰段骨折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23~72岁;损伤部位:T12 2例,L1 2例,L2 1例.采用后正中单切口经椎弓根入路360°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 VAS评分及吗啡用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Frankel/ASIA分级.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手术时间3.1~6.2 h;术中出血量1 000~2 300 ml;术后24 h VAS评分为1~4分;术后24 h吗啡用量为28.8~30.8 mg.Frankel/ASIA等级:术前B级1例,C级2例,D级1例,E级1例;术后E级4例,1例从B级提高到D级.结论:后正中单切口360°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严重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术后疼痛较轻、并发症较少.

7781 条记录 7/390 页 « 12...45678910...38939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