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骨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刚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多平面重建诊断骨关节骨折的临床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2011年期间收治的52例普通平片检查后未发现骨折、可疑骨折和明确骨折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给予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综合分析普通平片与16层螺旋CT影像,比较两种图像显示骨折详细情况的能力.结果 在显示各种骨折、脱位情况上,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比普通平片更为明确、直观,减少了误诊、漏诊的发生.结论 对于隐匿性骨折,多层螺旋CT比普通平片诊断更为明确,三维重建与多平面重建能够更好了观察骨折的变化和移位情况,两者相互补充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骨关节骨折.

  • 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义耀;王飞;隗志峰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在术前诊断和支架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临床疑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床进12mm/r,准直0.75mm,重建层厚1~5mm.将横断面图像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各种后处理,如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表面覆盖(SSD)及容积再现(VRT).结果 主动脉弓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动脉瘤10例,主动脉夹层4例,动脉内置支架术后2例.结论 MSCTA是诊断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快速、廉价、无创性方法之一,对选择治疗方法和观察术后疗效也有重要价值.

  • 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在胸部外伤中的应用

    作者:李士亮;鞠发军;龚爱玲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在胸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胸部外伤患者280例,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与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技术(VRT)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观察分析骨折部位、数量及邻近组织、脏器情况。结果:280例胸部外伤病例,肋骨骨折280例590处,合并肩胛骨骨折54例,锁骨骨折26例,胸骨骨折15例,胸椎骨折17例;肺挫伤223例,液气胸158例,肝脏、脾脏挫伤24例,软组织损伤80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重建的联合应用是具诊断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基于小波多尺度分辨的多模医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

    作者:李海云;于红玉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多尺度分辨的多模医学图像融合算法,将待融合的图像进行小波多尺度分解,在特征域上根据图像多尺度分辨的特征实施不同权重的加权融合计算,实施逆变换完成图像重建,得到融合图像.并对人脑的MRI-PET图像进行了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将解剖信息和功能信息融合在一起,并保留原始图像的解剖结构特征.

  • 西门子HuanYue duo CT系统不稳定的处理

    作者:贾振雨;袁新

    故障现象我院使用一台西门子欢悦双增强型双层螺旋CT机.该机运行平台软件为Windows NT系统,硬件为两台Intel Xeon处理器的Fujitsu计算机,一台用于系统控制,另一台用于图像重建.近一段时间出现系统运行不稳定现象,具体表现为:①系统的启动和关闭速度变慢,有时长达十几分钟;②在病人扫描结束后进行CT片激光打印排版时出现宕机,系统无反应,只能强制关机;③在进行病人扫描数据、图像光盘刻录时,反应变慢,甚至偶尔出现死机现象,只能通过RESET进行重启.

  • 微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microPET)及其进展

    作者:熊永前;程海松

    介绍了microPET的原理、研究现状及新进展,同时也提及了该技术待解决的问题.

  • 体积CT的研究与进展

    作者:徐昊;庄天戈

    针对近年来人们在直接体积成像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作一概述,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一展望.内容主要包括:直接体积成像及其快速算法的研究,不完全投影数据下的体积重建,基于数字成像板技术的直接体积成像,以及基于倒置结构的体积成像技术.

  • 通用中央处理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的首选元件

    作者:庄天戈

    医学成像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图像重建与图像处理.大家知道,对各种成像模式与不同的系统制造商,这一处理功能的许多方面都是共同的,但由于价格、性能与结构约束等因素,图像处理的各元件之间差异很大.再者,愈演愈烈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特征与性能的升级加快了,也加快了新产品的引入.医学成像系统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央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专用集成电路(ASIC)三者哪一个更有利于成像系统完成其核心数据路径的处理任务?回答是须依据动态市场环境下用户的需求而定.

  • 奇异值分解在磁共振波谱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徐凯;詹应键;林家瑞;金德勤

    目的:磁共振波谱成像有7类快速方法,它们都来自快速MRI成像方法.本文提出的奇异值分解波谱成像不同这7类快速方法,它是把MRI中任意轨迹图像重建方法用于波谱成像,这将有利于设计出速度更快的波谱成像数据采集脉冲序列.

  • 步入21世纪的断层图像重建[从不完全数据重建感兴趣区]

    作者:

    从投影重建图像是“计算机断层成像(CT)”立论的基础.几十年来,它所确立的原理不仅应用在放射科和核医学的医用扫描装置,也用于工业扫描系统.当论及从投影重建图像时,人们一般考虑的是这样的问题:根据若干沿直线的测量值来恢复某些密度函数,或简称“线积分模型”.

  • 数字化定制胫骨骨折个体化内固定钢板及其微创手术用模板

    作者:鲍军国;陆忠辉;童松林;潘志军

    目的 探讨胫骨骨折个体化有限接触动态加压钢板(limited contact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LC-DCP)及其模板的定制过程、方法,以及临床初步使用疗效.方法 利用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以及数控仿真加工技术定制出应用于胫骨骨折微创手术的数字化LC-DCP和模板,并用于治疗胫骨骨折6例.结果 定制出胫骨骨折的个体化LC-DCP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所有患者平均20月随访发现,术后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根据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5例,良1例.结论 个体化钢板制作流程简单,可行性强,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乳腺癌在16层CT重建技术中的表现

    作者:葛菁芳;魏弢;葛梅英;耿道颖

    目的 通过研究乳腺癌在16层CT重建技术中的表现,探讨16层CT重建技术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38例经病理证实乳腺癌病人均经16层CT扫描,然后进行1.25mm薄层重建及MPR、MIP、3D、VR重建,并对38例乳腺癌重建图像的形态特征及其血管、淋巴结显示情况进行列表分析.结果 38例中,形态不规则33例,分叶及毛刺32例,多灶5例,密度不均匀18例,12例显示钙化,8例囊变.肿块侵犯基底膜累及胸大肌9例.腋窝淋巴结增大21例,其中2例伴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 16层CT的薄层重建及后处理提供更多显示乳腺癌的图像信息,有助于病变定性.

  • 16层螺旋CT在鼻及牙外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胡非;吴威岚;吴昊;张国桢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鼻及牙槽外伤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鼻面部外伤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方位(MPR)、曲面(CPR)和三维(3D)重建,评价有无骨折和对骨折分型.结果 25例鼻外伤中,确诊鼻骨骨折23例,排除骨折2例.21例牙外伤中,牙缺失伴有上、下牙槽骨折的15例,排除牙槽骨折6例.结论 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鼻及牙槽骨折诊断中具有实用价值,且可为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 不同重建触发单位对MSCT冠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吴威岚;滑炎卿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触发单位(%-百分比法和ms-固定时间法)对M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连续的12例CT检查过程中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没有早搏等严重心律不齐,但采用固定时间法重建冠脉有运动伪影的患者,在原始扫描数据基础上每位患者再分别经百分比法和固定时间法重建,以右冠状动脉作为对比参照,辅以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等后处理,比较两种不同重建方法对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在12例病人中,4例在固定时间法基础上再采用百分比法重建后图像质量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余8例经2种方法重建的图像质量基本相同.结论当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并且没有早搏等心律不齐的病人,采用百分比法重建有助于消除或减少图像的运动伪影.

  • 螺旋CT数字影像工作站在颔面部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赵春林;顾军;鲍翔;段华秀;石群

    目的评价螺旋CT数字影像工作站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通过定位片确定扫描范围,所得图像传输进工作站进行各种重建.结果多层面重组(MPR)较好的显示骨折冠状、矢udy及任意斜面的图像.表面阴影显示(SSD)可以重建骨折的三维图像,从而获得骨折的立体表现.容积再现技术(VRT)既保存原始数据的解剖空间关系,又可显示边缘模糊不清的病变结构.结论螺旋CT数字工作站的应用,结合常规Cr图像,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 多层螺旋CT诊断茎突过长综合症50例分析

    作者:李会祥;王玉国;张志国;孟令超

    本文报告分析了50例茎突过长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及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征像,其中35例经手术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术后标本对比,结论为:(1)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对诊断茎突过长综合症较X线平片准确可靠.(2)CT不仅对茎突的大小、形态、弯曲度及走行等显示清晰,而且能显示颅底、咽、颈部的病变,以除外茎突过长综合症,(3)对茎突过长综合症,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因此CT图像对茎突周围的解剖关系显示良好,便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法及径路.

  • 前列腺癌18F-脱氧葡萄糖和11C-胆碱PET/CT联合显像1例

    作者:马光;胡四龙;张勇平

    病史
      患者,男性,73岁。4年前外院确诊前列腺癌,行去势术+前列腺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后内分泌治疗至今。近3个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进行性升高,排尿不畅1个月,遂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PSA复查为173.70 ng/mL。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 PET/CT检查,设备为SIEMENS Biograph 16 HR PET/CT。患者空腹4 h以上,血糖6.4 mmol/L,静脉注射18F-FDG 12.4 mCi,平静休息约60 min。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大小由CARE Dose4D软件根据定位图像自动控制,电流范围为100~270 mA,层厚及层间隔为5 mm。PET采集方式为3D,全身扫描从颅底至股骨上段约6个床位,2 min/床位;头颅1个床位,4 min。图像重建软件使用有序子集大期望值法(ordered subsets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OSEM),利用CT透射扫描数据对全身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结果显示,前列腺内见多个金属颗粒影(为植入的125I粒子),未见明显F D G代谢异常增高灶;腹膜后、纵隔多枚肿大淋巴结,仅见腹膜后1枚淋巴结FDG代谢略增高,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为4.9。隔日静脉注射18.9 mCi 11C-胆碱(choline,CH),10 min后行全身PET/CT检查(除全身采集时间为3 min/床位外,其余同18F-FDG采集)。结果显示,前列腺未见CH 代谢异常增高灶,腹膜后、纵隔多枚肿大淋巴结均见CH代谢异常增高,SUVmax=10.9(图1~2)。

  • CT机线状伪影维修分析与思考

    作者:李梦周;文红;王琳

    一、CT机型:日本东芝TCT-300S.二、故障现象:扫描图像中偶尔有黑色斜线伪影.三、故障分析:根据知识和经验断定斜线伪影的出现可能产生于五个阶段,A:高压产生过程中;B:扫描机械过程中(硬故障);C:原始数据收集及预处理过程中;D:数据传输过程中;E:图像重建过程中.

  • 正弦图确定迭代重建在低剂量胸部CT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吴梦雄;曹琪琪;杨文洁;严福华;颜凌

    目的:评估正弦图确定迭代重建(sinogram-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SAFIRE)和滤波反投影重建(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对于低剂量胸部CT筛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304名行低剂量胸部CT筛查的体检者,均用双源CT以管电压120 kV、有效管电流40 mA·s进行扫描,图像使用不同技术进行重建,包括1个FBP和5个不同重建强度的SAFIRE序列(S1至S5).由2名影像科医师分别记录噪声值和主观评价图像噪声、伪影.结果:患者的平均体重为(66.3±12.8)kg,体质量指数为23.4±3.2,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95.2±30.6)mGy·cm,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6±0.5)mSv.2位医师评价的图像噪声等级、伪影等级、图像总体质量间的一致性较好(r分别为0.785、0.595和0.512).在6个序列中,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图像噪声,都是FBP高,而图像噪声随着SAFIRE的重建强度的上升而下降,其中S3得到的图像质量好.结论:与FBP相比,SAFIRE可显著提高低剂量胸部CT筛查的图像质量,其中S3适用于低剂量胸部CT筛查.

  • CT研究蝶窦后壁可开窗范围及相关因素

    作者:赵光明;陈克敏;柴维敏;凌华威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研究蝶窦后壁的可开窗范围,并分析其相关的限制因素.方法:对110例头部增强薄层CT扫描的原始资料行多平面重建,测量双侧颈内动脉外侧襻间距和内侧襻间距、蝶窦后壁面积、蝶窦后壁骨质厚度等数据,观察并记录蝶窦的位置和气化、蝶窦分隔、颈内动脉有无突入窦腔情况及斜坡处静脉窦强化等表现.结果:结合蝶窦气化情况,将蝶窦后壁按厚度分为厚壁型(35.6%)、薄壁型(55.9%)及菲薄型(8.5%).两侧颈内动脉的外侧襻间距(19.2±2.9)mm、内侧襻间距(15.8±2.3)mm限定了蝶窦后壁可开窗的边界.蝶窦后壁的可开窗面积平均为(251.0±53.1)mm2.结论:蝶窦后壁整体上可形成类梯形窗口.开放窗口的主要限制因素有双侧颈内动脉间距、蝶窦后壁骨质厚度及斜坡处静脉窦.CT重建和测量可显示蝶窦腔内、外的关键结构,对经蝶手术的术前评价和计划具重要意义.

325 条记录 9/17 页 « 12...6789101112...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