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表皮生长因子对子宫肌瘤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作用

    作者:石岩蓉;朱颖军;林琬君;李洋;王悦冰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子宫肌细胞(HM-SMCs)和子宫肌瘤细胞(HL-SMCs)中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作用.方法:收集3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肌瘤组织和正常子宫肌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采用激光扫描细胞法(LSC法)检测BrdU渗入率;Western blot法检测p44/42 MAPK及其磷酸化水平和p44/42 MAPK特异性底物ELK-1的表达,MAP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和EGFR受体抑制剂AG1478对p44/42 MAPK表达的抑制作用,以及p44/42 MAPK的时间依赖性表达以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7的表达.结果:EGF诱导p-p44/42 MAPK和ELK-1水平显著上调,HM-SMCs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HL-SMCs.AG1478和PD98059可抑制EGF对MAPK的诱导作用.HM-SMCs中p44/42 MAPK对EGF的刺激呈持续平稳的激活,伴随着p27的显著上调;HL-SMCs中则呈快速短暂的激活,伴随着p27低水平上调.结论:EGF通过活化MAPK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可能是子宫肌瘤发病的一个重要的机制,为肌瘤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子宫肌瘤 EGF MAPK p27
  • 生肌白玉膏对大鼠深 II 度烫伤创面EGF 和 VEGF 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思农;张博;柳文红;杨鹏斐

    目的::评价生肌白玉膏对大鼠深 II 度烫伤创面肉芽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80只深 II 度烫伤大鼠随机分为生肌白玉膏组、美宝湿润烧伤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组,在第3、7、14、21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创面肉芽组织中 EGF、VEGF 阳性细胞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中 EGF 和 VEGF 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生肌白玉膏可能通过影响 EGF 和 VEGF 促进创面愈合。

  • 鲨鱼皮胶原海绵的体外抗氧化及其促创伤愈合作用研究

    作者:陈秀丽;沈先荣;谢海霞;何颖;王庆蓉;陈伟;罗群

    目的 研究鲨鱼皮胶原(Shark Skin Collagen,SSC)海绵的体外抗氧化功效及其体内促伤口愈合作用.方法 采用醋酸溶胀法分离鲨鱼皮胶原,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SSC海绵,化学分光光度法检测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SD大鼠背部创伤模型,检测SSC海绵的促愈合作用,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愈合过程中CD31,EGF和TGF-β表达变化.结果 20 mg/mL SSC溶液对HO·清除率为(84±2.1)%.术后第3、5天,SSC海绵组愈合率分别为(52.1±5.7)%、(57.1±8.0)%,显著优于纱布(gauze,GZ)组(15.9±8.3)%、(28.4±6.6)%(P<0.01)和壳聚糖(chitosan,CS)组(22.2±9.5)%、(36.5±3.3)%(P<0.05).HE染色显示,SSC海绵能在创伤愈合早期显著促进毛细血管、新生肉芽组织和愈合上皮生成,加速创面愈合.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术后第3天,SSC海绵组CD31管状表达数为38±4.73,显著高于CS组27±3.06和GZ组26±3.61(P<0.05);SSC海绵组TGF-β表达率为(20.1±3.17)%,显著高于GZ组(6.7±0.739)%和CS组(10.7±0.502)% (P<0.05);SSC海绵组EGF表达率为(12.1±0.447)%,显著高于GZ组(9.3±1.23)%(P<0.05).结论 SSC具有显著的清除羟自由基功效,SSC海绵能够显著促进创伤愈合早期CD31、TGF-β和EGF的高表达,进而促进早期新血管生成和肉芽组织的形成,加快伤口愈合过程.

  • 酸处理的表皮生长因子对小鼠胎肝细胞BNL CL.2生物活性的影响

    作者:刘海军;孙黎飞;柳东青;宋吉波

    目的探讨酸抑制剂对表皮生长因子(EGF)活性的保护机理.方法用含有胃蛋白酶的盐酸培养重组人EGF,用高压液相分析酸和胃蛋白酶中EGF的稳定性,用3H-TdR法测定酸降解的EGF对胎肝细胞的体外生物活性的影响,用FACS检测小鼠胎肝细胞经酸降解的EGF诱导48h后EGF的变化.结果所有含胃蛋白酶的标本中,当pH<4.0时,EGF被降解成为分子量较小的形式.经盐酸降解的该因子受体(EGF)对小鼠胎肝细胞的增殖效应明显低于未用酸降解的EGF处理组,未用酸降解的EGF处理的小鼠胎肝细胞的EGFR表达也明显高于酸降解的EGF处理组.结论在pH<4.0时,经酸处理的EGF稳定性较差,能被迅速降解成分子量较小的形式,其活性也大大减弱,对小鼠胎肝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明显低于未经酸降解的EGF组.用抑酸药调节胃液中适当的pH值,对维持EGF的稳定性,促进对胃粘膜的保护有一定作用.

  • 胃萎Ⅰ号颗粒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

    作者:于坤;王晓娜;张丁冉

    目的:观察胃萎Ⅰ号颗粒对胃黏膜损伤修复和血清前列腺素E2(PGE2)、表皮生长因子(EGF)、生长抑素(SS)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600 g/L乙醇2 mL胃饲诱发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并用胃萎Ⅰ号颗粒治疗,ELISA法检测血清中PGE2、EGF、SS的含量变化.结果:胃萎Ⅰ号颗粒组、替普瑞酮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且胃萎Ⅰ号颗粒组降低显著,与替普瑞酮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萎Ⅰ号颗粒、替普瑞酮组血清PGE2、EGF、SS含量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其中血清EGF、SS含量方面,胃萎Ⅰ号颗粒组优于替普瑞酮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PGE2含量方面,替普瑞酮组优于胃萎Ⅰ号颗粒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萎Ⅰ号颗粒能促进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 圆锥角膜组织中EGF和bFGF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作者:赵桂秋;刘绍辉;姜涛;马玉娜;王传富;王青

    目的观察正常人及圆锥角膜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探讨EGF和bFGF在圆锥角膜中的变化.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角膜组织中EGF、bFGF的表达.结果在圆锥角膜上皮层、Bowman层和内皮层有EGF表达,EGF比正常角膜的表达强;在圆锥角膜的上皮层、实质层和内皮层可见bFGF的阳性表达,圆锥角膜的基质瘢痕区bFGF有较强的阳性表达. 结论圆锥角膜组织中EGF水平增高,促进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DNA合成,从而使组织愈合.bFGF表达增强可以促进角膜上皮、基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增殖.

  •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

    作者:尹磊;张功员;刘键;李晟磊;赵秋民;刘宗文;陈奎生;张钦宪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GF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转移及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癌组织中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27.4%、45.2%、69.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54,P<0.01);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癌组织中EGF mRNA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分别为40.3%,48.3%,77.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494,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EGF过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转移及发生发展有关.EGF有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 细胞因子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巢蛋白、神经丝亚单位和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的表达

    作者:邢莹;秦洁;曹孟德;韩雪飞;鄢文海;陈宗德;刘计荣;许燕;龚光明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EGF和bFGF联合诱导人脐血间充质于细胞(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巢蛋白(nestin)、神经丝亚单位M(NF-M)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变化.方法:采集健康自然分娩产妇脐血,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PBS洗涤2次后重悬于含体积分数20%胎牛血清的DMEM/F12中,接种于T-75培养瓶内(细胞密度为1×106ml-1),一组加入细胞因子EGF和bFGF,终浓度各为10μg/L,另一组不加细胞因子,剩余细胞用液氮冻存.培养24 h倾去全部液体以除去未贴壁细胞,以后每3 d全量换液1次,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分别收集培养1d、4d、7d、14d贴壁细胞和冻存细胞,采用RT-PCR方法检测nestin、NF-M、hTERT mRNA的表达.结果:未培养的脐血MNCs(内含MSCs)nestin、NF-M、hTERT mRNA均表达阳性.培养后nestin、hTERT mRNA表达下降,至第7 d已不能检出;而NF-M mRNA的表达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因子组NF-M mRNA表达较高,nestin、hTERT mRNA表达的下降趋势延迟.结论:细胞因子EGF和bFGF在联合诱导脐血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过程中,能下调hTERT mRNA的表达.

  •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防治

    作者:刘仪;路勇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骨折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因素,以找出一些应对方法.方法:通过对49例髋臼骨折病人的观察,分析各种因素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本组并发症发生情况:3例发生坐骨神经损伤,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8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创伤性关节炎,2例后期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①手术医生应熟练掌握髋臼的解剖特点;②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③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④手术中应该谨慎操作,尽量解剖复位;⑤术后正确的功能锻炼.

  • 诱导人脐血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

    作者:季旭东;高超;杨月景;刘计荣

    目的:体外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中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中用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um growth factor,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诱导人脐血NSCs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结果:在EGF和bFGF作用下,实验组Nestin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在EGF和bFGF作用下,Nestin的mRNA表达PCR条带变量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细胞因子EGF和bFGF在体外能促进脐血MNCs中NSCs的分化,联合应用较单独应用具有更强的促进脐血MN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作用.

  • 六味地黄颗粒对哮喘大鼠EGF及其受体影响的研究

    作者:陈晶;梁丽英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颗粒对哮喘大鼠肺组织EGF、EGFR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以卵清白蛋白建立哮喘大鼠模型并分组,通过HE染色观察并检测大鼠支气管壁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EGF、EGFR蛋白表达量.结果 HE染色显示哮喘模型对照组支气管壁厚度和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支气管壁厚度和支气管平滑肌厚度数值低,六味地黄颗粒辅助地塞米松组、六味地黄颗粒治疗组则介于空白对照组和哮喘模型对照组之间,且这四组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哮喘模型对照组的EG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六味地黄颗粒辅助地塞米松组EGF表达量低,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仅发现哮喘模型对照组EGFR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各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与六味地黄颗粒辅助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六味地黄颗粒治疗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六味地黄颗粒可通过下调EGF、EGFR的表达量以拮抗气道重塑.

  • 胃得安胶囊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封英娟;张志丽;谢志维;肖作为

    目的 探索胃得安胶囊治疗胃溃疡愈合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将64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三联疗法,即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次,2次/d)+克拉霉素胶囊(0.25g/次,2次/d)+阿莫西林胶囊(0.5 9/次,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胃得安胶囊.两组均以吃药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行胃镜检查,取溃疡黏膜组织进行COX-1、COX-2、PGE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检测血清TFF2及SOD水平,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溃疡黏膜组织中COX-1、COX-2、PGE2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COX-1、COX-2、PGE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FF2、EGF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TFF2、EGF水平上升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得安胶囊可显著提高三联疗法对胃溃疡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溃疡黏膜组织中COX-1、COX-2的表达和PGE2的分泌,提高TFF2及EGF水平,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

  • 鼻渊合剂对FESS术后鼻窦黏膜内EGF和EGFR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拥军;马华安;秦岭

    目的 观察鼻渊合剂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FESS术后鼻窦黏膜内EGF及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2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10例(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鼻渊合剂),对照组10例(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克拉霉素分散片+吉诺通),两组均予相同的手术处理并分别在术后第1、2、4周采集标本,术后1周开始服药,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EGF及EGFR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组用药前后比较,用药1周后EGF表达强度增加(P<0.05),EGFR表达强度明显增加(P<0.01),用药3周后EGF、EGFR表达强度强度均明显增加(P<0.01);对照组用药前后比较,用药1周后EGF表达强度显著增加(P<0.01),EGFR表达强度有增加(P<0.05),用药3周后EGF、EGFR表达强度均明显增加(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EGF、EGFR表达强度经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术后运用鼻渊合剂在促进黏膜修复,加速创面愈合方面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EGF、EGFR表达有关.

  •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戴文华;彭芊芊;邓三花;毛正军

    目的 观察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对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药物的疗效机制.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82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8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NO、NOS的改变及胃黏膜中EGF及EGFR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溃疡愈合和胃痛改善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9%和97.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NO、NOS、EGF及EGFR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结论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佳,这可能与其提高NO、NOS、EGF及EGFR水平,促进溃疡愈合有关.

  • 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主动免疫治疗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

    作者:孙福廷;侯军;冀宝军

    目的:检测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UHA)患者免疫治疗前后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变化,探讨其变化在UHA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丈夫淋巴细胞的方法治疗UHA患者;应用ELISA法检测正常非孕妇女30例和UHA妇女30例免疫治疗前后血清EGF水平变化(Pg/mL).结果:UHA患者血清中EGF水平(107.5土47.9)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169.1±56.6),P<0.01;免疫治疗后EGF水平(152.3±63.9),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EGF水平降低可能与UHA的发生相关,免疫治疗可上调UHA患者血清中EGF水平,利于胎盘胎儿生长,使妊娠成功.

  •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探讨

    作者:张春江;赵丹;陈志刚;杨晓萍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PI3K)/蛋白激酶(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M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表皮生长因子(EGF)(10ng/mL)组、PI3K抑制剂LY294002组(2μ g/mL)、EGF联合LY294002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4组MC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MC周期,免疫荧光法检测系膜细胞mTOR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GF组能显著促进大鼠MC增殖,G0/G1期细胞减少,S期及G2/M期细胞增加,且mTOR表达增加;LY294002组大鼠MC增殖受抑制,G0/G1期细胞增加,S期及G2/M期细胞减少,且mTOR表达降低;与EGF组比较,EGF联合LY294002干预组MC增殖受抑制,G0/G1期细胞增多,S期及G2/M期细胞减少,且mTOR表达降低.结论:mTOR信号通路参与了大鼠肾小球MC增殖的调控,抑制该信号通路的活化可显著抑制MC的增殖和MC周期的进程.

  • 内皮生长因子61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性肝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作者:钟鉴宏;龚文锋;黎乐群;马良;张宇;游雪梅

    目的 探讨内皮生长因子(EGF)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性肝癌(HCC)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ABSE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关于EGF 61A/G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并从纳入文献中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和对照组EGF61A/G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应用Stata 10.1软件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合并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共有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1 304例,对照2 613例.G/G基因型与G/A+ A/A基因型比较的OR值为1.34 (95% CI 1.16~1.54,P<0.001;I2=36%).而A/A基因型与G/G+ G/A基因型比较的OR值为0.66 (95% CI 0.53~0.83,P<0.001;I2=0%).结论 EGF 61G/G-基因型为罹患HCC的易感基因型,而EGF61A/A基因型则为HCC的保护基因型.

  • STAT3、EGF和EGFR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高扬;周延民;张颖奇;高尚;韩冰;张茹慧;王莉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组织中STAT3、EGF及EGFR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0例口腔鳞癌组织中STAT3、EGF及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口腔鳞癌癌变过程中STAT3蛋白表达在正常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13.3%(8/60)、30.0%(9/30)、71.2%(43/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GF蛋白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5.0%(15/60)、46.7%(14/30)、76.7%(46/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在正常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5.0%(9/60)、36.7%(11/30)、70.0%(42/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呈正相关关系.口腔鳞癌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 结论:STAT3、EGF及EGFR在口腔鳞癌的浸润、转移及粘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联合检测STAT3、EGF及EGFR可望成为口腔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 表皮生长因子影响肿瘤病人舌苔形成的机理探讨

    作者:许冬青;王明艳;梁枫;詹臻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对舌鳞癌细胞Tca-8113株粘附分子CD29、CD54、CD106表达的影响,探讨EGF促进肿瘤患者舌苔增厚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CD54、CD106的表达.结果:EGF能明显促进Tca-8113细胞膜上CD29、CD54的表达,但对CD106的表达影响不明显.结论:EGF可能通过促进CD29、CD54的表达影响舌苔形成.

    关键词: EGF 舌苔 Tca-8113 CD29 CD54 CD106
  • 唾液变化与胃食管反流病

    作者:郑创益;法永红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发现了唾液的医疗价值,他们使用无毒蛇的唾液涂抹伤口,促进伤口愈合[1].自然界的许多动物也有用舌头舔伤口的习惯,这是一种条件反射,还是因为唾液除了润滑、助消化的功能外,还能促进伤口愈合?Cohen[2]于1962年从大鼠颌下腺中发现表皮生长因子(EGF),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唾液成分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进行研究的浓厚兴趣.

183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