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体位对老年人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

    作者:陈宝玲

    目的 探讨上肢上举体位对老年人PICC置管术后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 将13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传统体位组和改良体位组,各66例;传统体位组采用置管时上肢与躯干垂直的方法,改良体位组为送管15cm时,将穿刺侧肢体伸直上举与躯干角度大于150°.结果 共有11例导管异位;传统体位组9例,异位发生率13.6%;改良体位组2例,异位发生率3.0%;两组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人,PICC置管术中患者采取抬高上肢的改良体位简单易行,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 临床护理路径在100例PICC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曾祥凤;周友兰;蒋春燕;滕小秋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科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pcripheraily ine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的100例使用PICC的住院患者,按置管时间排序随机分为两组,奇数为实验组5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偶数为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对比研究,观察其置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护理措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47例,穿刺次数减少(P<0.05 );导管堵塞1例、感染1例,并发症少(P< 0.05);置管时间延长,且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过100例病人的观察,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PICC中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 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PICC导管脱出中的应用

    作者:何佩仪;杜萍;卫建宁;刘丽兰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方法对降低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脱出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CQI前(2013年1至6月)21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对照组),分析PICC导管脱出的发生情况,采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改善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导管脱出的防护管理措施,与CQI后(2013年7至12月)198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实验组)导管脱出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PICC导管脱出发生率,对照组为20.83%,实验组为10.60%,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实验组PICC导管脱出的严重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脱出率.

  • PICC临床护理路径在培养肿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

    作者:罗慧敏;卫建宁;刘洁珍

    目的 探讨PICC临床护理路径在培养肿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方法 制订肿瘤化疗患者的PICC临床护理路径,以加强PICC置管及护理技术培训为重点,根据路径内容对高年资护士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和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比较培训前后肿瘤专科护士专业核心能力得分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培训前肿瘤专科护士专业核心能力得分为(498.21±12.46)分,培训后为(580.76±8.57)分,培训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肿瘤专科护士专业核心能力得分高于培训前;培训前患者满意度为87.9%,培训后为92.8%,培训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患者满意度高于培训前.结论 应用PICC临床护理路径对肿瘤专科护士进行培训,有助于提高肿瘤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肿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临床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马光凤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8月收治的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进行置管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置管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结论:对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肿瘤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护理能够显著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 热敷联合握球活动预防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效果观察

    作者:韩忠秀;唐忠敏

    目的:观察热敷联合握球活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早期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将86例 PIC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38例)。观察组置管后24 h指导患者进行热敷及握球活动,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指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肢体肿胀情况及渗血发生率、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对照组肿胀发生率为22.9%,观察组为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渗血发生率及置管后1周导管体外刻度变化,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PICC患者早期进行热敷联合握球活动,能有效预防肢体肿胀的发生,且不引起穿刺口渗血及导管脱出,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

  • 不同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对比

    作者:樊桂娟

    目的 观察不同的临床干预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需要行PICC置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患者采用喜疗妥软膏外擦法;B组患者采用红花酒精湿敷法;C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方法.比较3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穿刺点疼痛情况以及PICC留置时间.结果 A组及B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及穿刺点疼痛程度均低于C组,且PICC留置时间均长于C组(P<0.05),但 A组与B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穿刺点疼痛程度及PICC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喜疗妥软膏外擦法及红花酒精湿敷法较常规护理方法均可降低PICC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并可降低患者穿刺部位的疼痛程度,延长PICC留置时间.

  • 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分析

    作者:王科敏

    目的 探讨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I)的危险因素、病原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5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CRI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分析其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45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发生CRI 103例(2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移动、导管维护周期、患者免疫功能以及导管穿刺技术是CR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原学分析显示引起CRI的病原菌主要为真菌(16.5%)、金黄色葡萄球菌(15.5%)、铜绿假单胞菌(15.5%)、鲍曼不动杆菌(13.6%)、表皮葡萄球菌(11.7%).药敏试验发现大部分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耐药性,其中G-杆菌、G+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唑林、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率均超过95%.结论 用赛丁格穿刺技术,导管维护标准化、增强病人机体免疫力,能够降低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CRI的发生率;大部分CRI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耐药性,应注意监测致病菌菌谱变化,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警惕真菌感染.

  • 癌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家莲;应燕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癌症患者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PICC相关性血栓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增加了患者治疗的痛苦及负担.本文就癌症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机制、相关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工具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PICC相关性血栓的风险评估及干预提供参考.

  • 喜疗妥联合红外线照射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吴庆珍;谭海梅;高铭云;佘金花;杜江;吴嫡

    PICC是指经外周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用于静脉输液的一种管道,其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以及化疗药物的外渗,解决了血管条件差和长期输液治疗病人的输液难题.但PICC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并发症,尤其是静脉炎的发生.其中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5.15%[1],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 h,好发于穿刺点上方8~10 cm处.我科于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对肿瘤放化疗144例PICC置管后的病人使用喜疗妥联合红外线照射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焜;许华;张翠萍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173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将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5例患者纳入感染组,未合并感染者158例纳入未感染组,分析影响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的年龄≥50岁、导管留置≥1个月、应用激素、糖尿病、输注肠外营养的比例分别为86.67%、66.67%、60.00%、46.67%、80.00%,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的58.23%、35.44%、34.18%、22.78%、53.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输注肠外营养液为影响PICC置管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与年龄、导管留置时间长、应用激素、糖尿病、输注肠外营养等因素有关,导管留置时间、输注肠外营养液为影响PICC置管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综合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刘芳宁;沈扬林;黄海燕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解放军第303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2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20%甘露醇,均置入PICC导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综合护理干预,干预周期为3个月(包括出院后的随访).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维护依从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维护依从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冷宁康HD-M水凝胶敷料治疗PICC相关静脉炎疗效观察

    作者:石书萍;王鹿婷;王艳新;王艳;吴秋兰

    目的:观察冷宁康HD-M水凝胶敷料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我院神经外科过去5年间因PICC所致静脉炎患者共73例,以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50%硫酸镁热敷治疗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HD-M水凝胶治疗的38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种不同外敷法治疗PICC所致静脉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日均操作时间[(0.17±0.06) h vs (0.52±0.11) h]、红肿消退时间[(1.53±0.65) d vs (2.01±0.93) d、疼痛缓解显效时间[(2.56±1.03) d vs (3.06±0.27) d]比较,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冷宁康水凝胶创伤敷料治疗PICC相关静脉炎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和疗程短的优点。

  • 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跃;郭曲;孙卫健;范晓芳;顾晓薇

    目的 为提高PICC置管术的成功率,在彩超引导下行PICC穿刺置管,探讨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患者采用在彩超引导下经上肢深静脉或浅静脉穿刺,另外50例患者采用传统盲穿法经上肢浅静脉穿刺.结果 彩超引导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8%,二次性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置管完成时间(22.5±3.4)min;盲穿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60%,二次性置管成功率80%,平均置管完成时间(37.2+4.6)min.结论 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成功率高,置管完成时间短,为需要长期输液患者提供了可靠的置管途径.

  • 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

    作者:蔡蕊;蔺波

    目的 观察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用PICC置管行放化疗的肿瘤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预见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各6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预见干预组给予早期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平均置管时间,以及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预见干预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8.33%,低于常规组的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干预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时间晚于常规组,平均置管时间长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显著降低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无针密闭正压接头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中心静脉压监测的影响

    作者:于丹丹

    目的 探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该院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正压接头与PICC导管连接,对照组使用肝素帽连接.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连接正压接头前后CVP数值.结果 连接后,实验组患者管腔回血率、堵管率、针刺伤率及静脉炎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CVP值与连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CVP值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 采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与PICC导管连接,能显著降低回血率、堵管率、针刺伤率及静脉炎的发生,且其对经PICC检测的CVP值无显著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优质护理干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肿瘤患者的影响

    作者:张玉凤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肿瘤患者对于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依从性和满意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6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依从性、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9个维度(焦虑、抑郁、精神、偏执、强迫、恐怖、敏感、敌对和躯体化)评分分别为(1.3±0.2)、(1.4±0.2)、(1.4±0.3)、(1.3±0.2)、(1.4±0.2)、(1.2±0.2)、(1.4±0.2)、(1.2±0.3)、(1.3±0.2)分;对照组分别为(1.8±0.2)、(1.9±0.3)、(1.7±0.3)、(1.8±0.3)、(1.8±0.2)、(1.7±0.2)、(1.9 ±0.3)、(1.6 ±0.2)、(1.7 ±0.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811、12.404、6.325、12.404、12.649、15.811、12.404、9.923、9.923,P<0.05)。研究组患者依从性(90.0%)和满意度(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5%和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60、32.583,P<0.05)。研究组患者穿刺点红肿、导管渗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和非计划拔管率分别为7.5%、2.5%、5.0%、7.5%、5.0%;对照组为20.0%、12.5%、20.0%、20.0%、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0、5.766、8.229、5.270、6.260,P<0.05)。结论优质护理用于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依从性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作用明显,患者满意度高。

  • 环节质量管理对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李小宁;郭爱宁;李梅

    目的:探讨环节质量管理对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行 PICC 置管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47例),另选该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行 PICC 置管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47例)。分别给予常规置管护理和环节质量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分别为85.1%(40/47)和95.7%(45/4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1%(32/47)和83.0%(3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5/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5%(1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 PICC 置管的乳腺癌患者实施环节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不同给药途径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影响及护理方案探讨

    作者:吴英琼;杨茂华;范小莉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途径对乳腺癌患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效果的影响,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FPC化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注,观察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给药,分别给予相应的护理方案。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卡氏评分、化疗依从性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乳腺癌化疗患者,采用PICC方式给药并结合相应护理方案,临床疗效好,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效改善化疗依从性,患者总体满意度高,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 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郑晓玲;魏清风;汪华萍;李蕾

    目的:探讨自制转换器显示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效果以及P波定位代替X线检测的可能性.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PICC置管患者1 028例,按照住院号尾数的奇偶分为实验组(n=513)和对照组(n=515).实验组通过自制转换器把体表心电图转化为腔内心电图,然后通过观察P波变化和超声探查来检测尖端位置,对照组通过超声探查来检测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2组患者均拍X线片.记录两组患者的尖端到位情况、异位情况以及实验组P波预测与X线检测结果的一致程度.结果:实验组尖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475,P=0.000);对减少不同部位的异位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锁骨下反折以及腋静脉的异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0,P=0.708x2=2.997,P=0.083);实验组P波预测尖端到位情况与X线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较好(κ=0.877,P=0.000).结论:应用自制转换器显示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可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对于有特征性P波的患者,腔内心电图P波定位对X线检测定位具有替代效果.

627 条记录 27/32 页 « 12...24252627282930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