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种不同冲管方法减少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率的效果

    作者:孙文彦;吴欣娟;宋琦;王凯;王秀荣

    目的 探讨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率的方法.方法 根据冲管方式的不同,将600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3组,A组采用静脉点滴方式冲管,B组采用静脉注射方式冲管,C组采用脉冲方式冲管.观察1个月内重力输入肠外营养液的速度.结果 导管堵塞率A组为96%,B组为69%,C组为1%;堵塞程度3组比较,X2=442.091 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脉冲式方法冲管可明显减少导管堵塞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 新生儿PICC置管研究进展

    作者:冯淑菊;李艳梅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1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技术.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申请制度的建立与效果评价

    作者:汪晖;李秀云;黄海珊;邹建

    目的 探讨PICC置管申请制度在PICC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成立PICC置管质量监督控制小组,建立和完善PICC置管申请制度,制定PICC申请单,规范相关流程,并监控评价该制度实施3年来的效果.结果 申请PICC置管1 067例,通过申请1 044例,未获准置管23例;原因有置管禁忌证4例,穿刺部位血管条件差2例,病人接受程度不足5例,病人不能耐受置管操作2例,回当地不能保证维护5例,申请置管操作护士无资格证5例;成功穿刺1 037例,占99.34%,未成功7例中因血管畸形3例,导管尖端未达到上腔静脉4例.结论 PICC置管申请制度通过规范高危护理操作程序、落实持证上岗和操作前告知、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降低了置管风险,确保了病人安全.

  • 颈外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张亚婷;张晓霞;晁青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等.其插管位置主要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但有一部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特别是乳腺癌术后以及幼儿患者)肘部静脉状况差,缺乏可选择插管的静脉,而乳癌患者术后往往需要静脉输注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中心静脉穿刺(CVC)穿刺难度大,并发症多~([1]).

  • PICC专科护士的认证、培训及规范化管理

    作者:孙文彦;吴欣娟;王凯;宋琦;王秀荣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方便、有效、创伤小、安全性高的置管技术,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很高.本文报告了HCC专科护士的认证、培训及规范化管理,主要为建立准入制度,进行3个阶段的准入培训,定期进行理论与质量考核,并实施规范化的科室管理.

  • 美皮康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莲清

    目的 探讨应用美皮康外敷治疗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将40例PICC置管后静脉炎病人随机分2组,其中实验组应用美皮康直接贴于患处,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美皮康治疗PICC置管后静脉炎效果明显,方法简单,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 上臂中段血管神经超声解剖及毗邻关系分析研究

    作者:贾超;李刚;高峰;李云华;杜联芳;史秋生

    目的 研究上臂中段血管神经超声解剖,指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方法 用高频超声探查200例正常人上臂中段血管神经,以肱动脉作为声像图参照物,分析各血管和神经的内径及位置关系.结果 上臂中段,84%肱静脉1位于肱动脉2~4点钟方向,83.2%肱静脉2位于肱动脉7~10点钟方向;80.8%正中神经位于肱动脉10~2点钟方向,89.9%尺神经位于贵要静脉3~6点钟方向;上臂静脉血管走形变异率为11%;贵要静脉内径大于肱静脉内径(P<0.05),贵要静脉距体表距离小于肱静脉距体表距离(P<0.05).结论 上臂中段各血管神经解剖位置相对固定,血管走形有一定变异率;贵要静脉宜作为首选穿刺血管.

  • 提升基层医院PICC置管到位率的临床实践

    作者:王艳梅;任晓爽;王雅欣;康晓凤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推广PICC技术过程中置管到位率低的原因,持续改进PICC护理团队置管到位率策略.方法:现况调查188例PICC置管病例,应用鱼骨图进行PICC置管未到位要因分析,从建立PICC护理团队协同合作机制、建立标准化血管评估工具、根据风险获益原则筛选病例三个方面寻求解决措施.结果:通过持续改进措施,PICC置管到位率由93.1% 提高至97.5%.结论:运用团队协同合作等措施可进一步提高PICC置管到位率,有利于PICC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推广.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过敏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晓宇;张静;白茹

    皮肤过敏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带管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简述其概念及诊断,详细介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综述干预措施,为现阶段PICC相关皮肤过敏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并指出发展方向。

  • 2580例疑难重症患者PICC成功置入的实践

    作者:孙文彦;张静彦;刘兵;王凯;葛瑞彬;宋琦;马玉芬

    目的:总结疑难重症患者PICC成功置入经验,为临床提供置管技术指导.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为2580例疑难重症患者成功置入PICC,采用了建立血管分级标准、盲穿置管技术、超声引导下置管技术、超声初步判断导管位置方法以及设计心电图(EKG)定位专用转换夹等方面的综合改进措施.结果:2580例患者中,血管重度损伤患者980例(38.0%)中,盲穿置管、超声引导下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9.1%、99.9%;全身严重水肿患者851例(33.0%)中,盲穿置管、超声引导下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9.0%、99.7%;皮肤极度松弛的患者439例(17.0%)中,超声引导下置管成功率为99.7%;肢体重度挛缩患者310例(12.0%)中,超声引导下置管成功率为99.7%.结论:通过对PICC置管技术改进使我院疑难患者置管成功率保持较高水平.

  • 新生儿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旭红

    通过总结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护理干预措施,以期有效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延长新生儿PICC的使用时间,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 全国147家三级甲等医院PICC应用现状调查

    作者:李欣

    ?目的:调查三级甲等医院PICC应用现状。方法:采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设计的“全国三级甲等医院静脉治疗护理现状调查问卷”,于2013年3-5月便利抽取全国27个省份147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146家(99.3%)三级甲等医院已经开展了PICC技术,分别有90家(61.2%)、101家(68.7%)开展了塞丁格技术和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技术;89家(60.5%)医院成立了PICC门诊;②大多数医院目前使用的是进口(94.6%)、三向瓣膜(85.7%)、硅胶材质(72.8%)的导管;③104家(70.7%)医院在PICC穿刺时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20cm;④20.4%的医院并没有规定在经PICC输注药物前通过回抽血液确定导管在静脉内;⑤透明敷料、纱布敷料在147家医院广泛应用。结论:PICC置管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有待满足,感染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操作技术有待进一步规范。同时,建议探索不同种类PICC导管之间的差异,不同敷料的使用效果,以促进我国静脉治疗专科的健康发展。

  • 静脉治疗护理实践研究进展

    作者:孙红

    本文从静脉治疗的规范与标准、相关操作与技术、患者安全、患者舒适程度、专业队伍建设、多学科团队建立6个方面对国内外静脉治疗护理实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静脉治疗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Meta分析

    作者:于瑞;陈利芬

    ?目的:综合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预防PICC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Web?of?Science、PubMed、Cochrane?Library、OVID?EBM?Reviews、?CNKI、万方数据、CBM及VIP,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等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12.1软件进行合并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篇,合计样本量1277例,其中血栓组253例,对照组1024例,血栓发生率为19.81%。Meta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史、糖尿病、高血压、COPD、活动量减少与PICC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结论:化疗史、糖尿病、高血压、COPD、活动量减少是PICC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 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评价

    作者:姜桂春

    目的:评价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9月入院的1000例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导管置入,两组患者在置管结束后均进行X线片定位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而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增加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技术进行导管尖端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尖端的异位率及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比例。结果:实验组导管尖端异位率比对照组低(χ2=30.548,P<0.001);不同置管静脉中两组导管尖端异位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可有效降低导管尖端的异位率,在判断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灵敏度高。

  •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研究

    作者:于瑞;陈利芬;周雪梅;何佩仪;侯秋秀;郑锦萍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广州市两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留置PICC肿瘤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置管前一周内血样检查结果、病史资料、置管资料及置管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结果:确诊癌症7个月及以上、肿瘤转移、有置管期间放疗史、置管目的为输注脂肪乳/甘露醇等是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值及其95%CI分别为1.832(1.092~3.386)、2.358(1.113~4.996)、4.348(1.902~9.941)、3.442(1.044~11.341)。结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确诊癌症7个月及以上、肿瘤转移、有置管期间放疗史、置管目的为输注脂肪乳/甘露醇等。

  • 静脉治疗穿刺工具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作者:罗艳丽;杨小玲

    本文通过对《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相关条款进行解读,阐述各类静脉治疗穿刺工具的合理选择与应用原则,以期为护理人员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减少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保障静脉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作者:熊华花;李泉水;许晓华;陈胜华;邹霞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7例接受PICC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置管处静脉向近心端追踪,显示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及颈内静脉,观察导管在血管内的位置及走向、导管壁是否呈规整的平行线状回声、置管部位是否受压、静脉管腔内径及血流状态,尤其注意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的部位、累及范围、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87例中60例清晰显示平行管状回声,管腔通畅,无血栓形成,27例不同部位管腔内有血栓形成,静脉增宽,内可见低回声充填,管腔部分或完全闭塞,血流信号变窄、不规则或完全无血流信号.其中3例伴有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管腔完全闭塞.结论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的并发症,超声可对PICC置管术后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及早发现导管脱落或血栓形成.

  • 持续质量改进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

    作者:何佩仪;陈泽敏;谢绮敏;杜萍;吴贝贝;徐敏容

    日明显降至0.68例次/1 000导管留置日,较CQI前降低了73%(P<0.05).结论 CQI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CRBSI.

  • 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徐燕;王佳杰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肿瘤化疗、长期禁食需静脉营养治疗及危重抢救的患者,影响其留置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并发症发生,本研究对80例行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进行了观察护理,分析了不同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总结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627 条记录 2/32 页 « 12345678...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