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增强血管造影对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作者:张小玲;冯玉;刘明娟;郭燕;关键;李树荣;王焕军;孙灿辉

    目的 探讨CT增强血管造影对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增强CT诊断的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血管造影征象与临床症状及治疗选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51例患者的56例内脏动脉夹层,包括49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髂动脉夹层,2例肾动脉夹层,1例腹腔干夹层.内脏动脉夹层长度(53.3±32.1)mm,真腔直径(3.4±1.7)mm,真腔残留率(40.9±11.3)%.51例患者中,1例外科治疗,8例血管内介入治疗,42例保守治疗.结论 增强CT血管造影可作为发现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评价治疗效果及追踪复查的有效方法.

  • 微导管系统在孤立型症状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利;李想;吴华平;吕开平;宋欢欢;曾存良;刘建林

    2014 年 9 月至 2017 年 10 月,本科室收治的孤立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中,对真腔明显受压,存在肠道缺血症状的 3 例患者,采用微导管系统辅助经股动脉入路行腔内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3 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 45 岁,58 岁,67 岁,平均年龄 56.7 岁,均以腹痛入院,行腹部 CT 检查发现孤立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转入本科室,Sakamoto 影像学分型均为Ⅱ型,见图 1,经抗凝保守治疗后腹痛未缓解,行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后症状缓解.

  • MSCTA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春红;李华灿;唐劲松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的MSCTA表现,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手术证实的8例SMAD的MSCTA图像,采用VR、MPR、CPR及MIP进行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管重建,总结SMAD的特征性表现.结果:8例均可显示破口,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10~35 mm,夹层动脉瘤长度12~42 mm,8例均可见内膜片及真假腔,2例伴假腔动脉瘤样扩张.结论:MSCT肠系膜上动脉成像能准确评估SMAD,并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 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朱风叶

    目的:对30例疑似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320排螺旋CT表现进行观察,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疑似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腹部320排螺旋CT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组和非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组。结果:30例疑似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中,18例检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检出率为60.0%。肠系膜上动脉有软斑与混合斑时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发生率较高。结论: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 13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的护理

    作者:潘孝霞;董艳芬;张时芳;裴楠楠;栾韶亮;郭伟

    目的 探讨13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外科2008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3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行支架置入术的护理资料,总结护理观察要点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 13例患者均为男性,支架置入术后应用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治疗,经密切护理观察及干预,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0±4)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密切观察腹部症状及穿刺点的变化,做好相应饮食调整指导,是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顺利恢复的临床护理保障.

  • 4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克伟;喻群力;李蕾;蒋凤娟;王文斌;林家湘;孙乐;王春香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高危因素,评估其发病风险,寻找有价值的评估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ISMAD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生活习惯,CT检查结果及相关生化检查.结果 饮酒、吸烟、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增粗、肠系膜周围脂肪密度增高、D-二聚体增高均是ISMAD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异常对ISMAD的预测的敏感性82.6%,特异性60.0%,如联合血浆D-二聚体,对诊断敏感性为73.9%,但特异性增高至70.0%,如合并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敏感性为78.3%,特异性为97.5%.结论 腹痛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如CT有肠系膜动脉或脂肪组织密度异常,血浆D-二聚体有升高,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需高度警惕ISMAD可能,建议尽早行腹腔CTA检查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作者:董大维

    目的 探究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运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观察组实施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观察并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结果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血管情况,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7.5%)高于对照组(72.5%),误诊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效果较好,可清晰显示患者病变特征,同时诊断准确率较高.

  • CTA指导下行裸支架植入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陈光斌;曾小丽;李江山;唐先志;张迎春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治疗策略制定的作用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3例通过CTA检查明确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后在CTA指导下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血管重建,单纯采用裸支架植入2例,采用裸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1例;3例均于术后3个月复查CTA以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结果 3例患者介入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CTA提示,支架位置及贴壁性好,假腔闭塞,真腔无明显狭窄,血运正常.结论 CTA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治疗决策及指导介入治疗实施有重要作用,裸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MSCT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作者:王兆平;尹其华;王承胜;缪飞;丁晓毅;严福华;陈克敏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间7例SISMAD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6例、女1例,年龄43~61岁(平均53±6.6岁).结果:根据Yun分型,Ⅰ型1例,Ⅱ6例(Ⅱa型1例、Ⅱb型5例);7例全部清晰显示撕裂的内膜片及真假两腔;1例Ⅱa型初破口及1例Ⅰ型再破口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中段,余6例初破口均在近段(1.2~2.5cm);SMA明显增粗3例,2例SMA近、中段周围脂肪间隙内有明显渗液,2例局部肠壁轻度水肿、肠腔积液;5例Ⅱb型SMA均有数支分支受累.6例SMA近、中段移行处存在急转,在(斜)矢状位MIP图像上SMA与腹主动脉呈“h”形.结论:MSCTA能明确SISMAD诊断,同时能显示病变细节及继发性病变;对临床及时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自发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观点

    作者:熊江;吴忠隐;郭伟

    孤立性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 SIS-MAD)是指夹层仅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典型症状为持续性腹痛。 SISMAD的直接危害在于引起肠缺血甚至肠坏死,间接危害在于远期夹层动脉瘤的形成并存在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早期SISMAD几乎都伴有腹痛,严重者有小肠缺血甚至坏死,此类SISMAD称为症状性SISMAD。关于症状性SISMAD治疗方法,目前报道的方式包括保守治疗(控制血压和肠道休息)、抗栓(抗凝和/或抗血小板)、外科手术及腔内支架置入[1]。虽然SISMAD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但近3年来,国内大型综合性医院关于SIS-MAD的检出和报道明显增加[2-3]。因此,系统全面地认识SISMAD ,会对临床提供帮助。就本中心对SISMAD的治疗经验和文献回顾,提出如下观点以作参考。

  • 一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刘宝晨;丁威威;范欣鑫;吴性江;黎介寿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AMI)为少见病,仅占因急腹症入院病人的千分之一,但其死亡率高达60% ~ 80%.而由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ASMAE)所致的急性肠缺血为常见,其会导致缺血肠管迅速进展至缺血性坏死,进而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终危及病人生命.与其他常见消化道疾病不同,ASMAE病人肠道以缺血为主要表现,常存在肠道结构及功能的损害,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蠕动功能及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破坏.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作者:施久刚

    目的:分析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影像学平扫及CTA检查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急性上腹痛8例患者行平扫和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建血管分析血管病变情况。结果:SISMAD 8例CT平扫见SMA增粗,密度增高,周围模糊。较同一层面肠系膜上静脉密度增高10hu以上提示假腔内血栓形成。Sakamoto分型:I型3例,II型2例,III型1例,IV型2例。横断面图像显示线状撕裂内膜片提示夹层6例,假腔内大量血栓形成2例。夹层第1破口位于近段1.5~3.0cm,大不超过5.5cm。结论:MSCTA可明确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5例临床护理

    作者:吴晓玲;马兵兵;张喜成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DSMA)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结果:本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全部治愈出院,随访4~30个月,进食基本正常。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DSMA患者病死率的关键,合理的护理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CT平扫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孙敏;罗彩华;苏秦;张磊

    目的 探讨描述能提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平扫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DSA证实,8例随访证实,10例典型表现)病例,均于同一天行CT平扫和CTA检查.结果22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Sakamoto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8例.CT平扫征象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管径增粗22例,密度增高17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14例.结论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确诊仍需要CTA检查.对于急诊仅做平扫的患者,上述平扫异常征象能够提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存在,为进一步CTA检查提供依据.

  • 320排CT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好鹏;叶贤旺;孙勤学

    目的 探讨320排CT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AM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320排CT表现及临床治疗措施,并根据影像表现进行Yun分型.结果 320排CT可直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并清晰显示掀起的内膜瓣,破裂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12~41mm),夹层长度为21~128mm.后处理图像MPR、MIP、VR对于评估夹层的部位和范围有着更为直观的显示.SI-SAMD尚有一些间接征象,如肠系膜上动脉(SMA)管径增粗,SMA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等.影像分型对于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依据Yun分型,本组病例:Ⅰ型4例,Ⅱa型4例,Ⅱb型1例,Ⅲ型0例.结论 320排CT能准确提供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血管腔内治疗

    作者:黄文诺;吕朋华;张喜成;王立富;王书祥;孙陵;陈兆雷;耿素萍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DSA表现以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4例ISMAD患者,入院后48~96h经过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不明显,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后行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结果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真腔变细小,部分对比剂通过破口进入假腔.4例患者共植入6枚裸支架,支架植入后造影显示破口封堵成功,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假腔消失.术后腹痛症状不同程度缓解,3天后腹痛均消失.结论 DSA是诊断ISMAD可靠的方法;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ISMAD安全、有效.

  • 以腹痛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并动脉瘤1例报道

    作者:白艳霞;常剑波;万艳;毕鑑红;戴光荣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并动脉瘤临床少见,常以急性腹痛为主要症状,接诊医师对无明确原因的持续性腹痛应提高警惕,拓宽诊断思路,分析腹痛程度与诊断是否相符,借助相关医技检查,提高ISMAD的诊断率.现结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收治的1例急性ISMAD并动脉瘤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

    作者:卢浩浩;郑传胜;熊斌;梁惠民;韩萍;冯敢生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10年7月-2014年7月收治于武汉协和医院的19例ISMAD患者资料;13例患者拟行介入治疗,其中1例因术中无法成功置入支架而转行保守治疗,余12例成功完成介入手术(手术方式各异);共7例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结果:2例支架植入配合弹簧圈填塞假腔患者术后复查,肠系膜上动脉通畅,假腔未见显示;3例单纯支架植入患者,其中2例假腔完全闭塞,1例患者假腔接近闭塞;1例仅假腔填塞弹簧圈患者,术后复查弹簧圈未填塞部分假腔仍存在;3例双层裸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复查,假腔完全闭塞;3例置管溶栓患者,2例复查示肠系膜上动脉通畅、腹痛症状消失,1例患者有间断性腹痛,但程度降低、疼痛间歇期延长;保守治疗的7例患者随访期未见明显腹痛.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方案与分型关系密切,Yun Ⅰ型、Ⅱb型通过抗凝、抗血小板、扩管等保守治疗通常效果较好;Ⅱa型宜选择介入治疗;Ⅲ型患者如果没有肠坏死征象可以置管溶栓治疗并密切观察,必要时行外科手术.

  • 128层螺旋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

    作者:曹茂盛;陈爱华;孟瑜;张红敏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ric artery disection,SISMAD)的显示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A诊断SISMAD的患者资料8例,总结及优化扫描方案,采用多种后处理方法显示.结果 共诊断SISMAD 8例,SISMAD起止的长度在10~75 mm之间;夹层发生的部位7例靠近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段,其中3例发生于SMA近心端距SMA开口处约10~30 mm;1例起于发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后.发现3处及以上破口的SISMAD 5例,发现2处破口1例,发现1处破口2例.部分假腔内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SISMAD涉及的多种病理改变64排128层螺旋CTA均可清楚显示,可作为诊断SISMAD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MSCTA诊断及转归

    作者:陆瑶;李青春;罗光华;方向军;何卫红

    目的 分析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及转归.方法 采用熊江的新ISMAD影像学分型方法,回顾性总结14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中,Ⅰ型5例,Ⅱ型1例,Ⅲa型6例,Ⅳ型1例,V型1例.保守治疗后随访复查4例,1例Ⅰ型真腔变通畅,1例Ⅰ型无变化,1例Ⅲa型假腔溃疡囊袋状扩大,1例Ⅲa型假腔范围扩大伴真腔进一步受压变窄.结论 熊江的新影像学分型法对MSCTA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有利于评估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态变化和转归.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