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身麻醉中两种插管方式对术后咽喉疼痛的影响

    作者:贾慧;刘静;李真;高永涛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中使用可视内窥镜和普通喉镜插管对术后咽喉疼痛(POST)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非咽喉部及颈部手术患者100例,全麻诱导后随机使用一种方式插管,根据使用喉镜不同分为两组:可视内窥镜组(A组)和普通喉镜组(B组).术中常规监测BP、HR、PETCO2、气道峰压(Pmax)、平均气道压(Pmean),同时监测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分别在术后2、24、48 h对患者进行回访,记录患者咽喉部及手术切口部的疼痛、干燥、烧灼感等不适反应.结果 A组术后咽喉部2、24 h的累积疼痛评分明显小于B组(P<0.05),POST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使用可视内窥镜插管可降低POST的发生率.

  • 气囊压力智能化自动监测与手工测量差异性分析

    作者:单荣芳;李峰;徐志华;蒋雅琼;黄金兰

    目的:对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气囊压力智能化自动测量,与手工测量方法进行差异性比较。方法:50例患者应用由传感器、模数转换器、微处理器和无线网络组成的智能化自动监测系统,完成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实时监控、自动报警、数据存储和分析功能。同期98例未使用该系统的患者,随机分成4小时监测组48例,8小时监测组50例,比较3组患者气囊压力异常值、压力校准时间、平均操作时间的差异性。结果:3组压力平均值分别为智能化测压组27±1.8 cmH2O,q4h测压组25±1.6 cmH2O,q8h测压组20±1.9 cmH2O,3组间压力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智能化自动监测系统组校准时间9.65±1.8秒,平均操作时间32.46±1.9秒;手工测量组校准时间6.89±1.2秒,平均操作时间7.2±2.7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智能化自动监测技术临床实用性强,有利于减少护理人员校准时间、平均操作时间,提高操作依从性,以及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可能。

  •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异常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王伟钟;周尧英;严一核

    目的 探讨引起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异常的相关因素,寻找有效对策,以维持气囊压力在正常范围.方法 选择留置人工气道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监测气囊压力,根据气囊压力分为正常气囊压组和异常气囊压组,比较两组可能引起气囊压力异常的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引起气囊压力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气囊压力异常发生率达74%,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咳嗽频次,人工气道品牌,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充气及判断气囊压方式,测压间隔时间,吸痰频次,有无专人负责,有无培训及督促有关(P<0.05),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人工气道品牌,充气及判断气囊压方式,测压间隔时间,有无专人负责,有无培训及督促是导致气囊压力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的人工气道,测压频次不能一概而论,且必须使用专用气囊测压表监测,医院需定期组织对护士气囊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督促执行,有条件时可以培养专业呼吸治疗人员.

  • 不同气囊压力机械通气患者误吸的发生及支气管分泌物胃蛋白酶测定的意义

    作者:范丽妫;林小娜;何国鑫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在不同气囊压力下误吸发生情况及支气管分泌物胃蛋白酶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9例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高气囊压力(25~30cmH2O)组(组1)和低气囊压力(20~24cmH2O)组(组2),分别在鼻饲结束后1、2、3h收集支气管分泌物,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其胃蛋白酶含量。结果组1患者误吸发生率为12.5%(5/40),组2患者为30.8%(12/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3,P<0.05);组1患者支气管分泌物胃蛋白酶阳性率为7.5%(3/40),组2患者为28.3%(11/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6,P<0.05)。14例鼻饲后1h支气管分泌物胃蛋白酶检测阳性的患者,标本胃蛋白酶含量测定值与气囊压力值呈负相关(r=0.4,P<0.05)。结论低气囊压力下机械通气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误吸,支气管分泌物胃蛋白酶测定可用于危重机械通气患者误吸的诊断。

  • 1例气管插管指示气囊损伤后的应急处理

    作者:王保瑞

    气管插管技术在危重患者抢救中应用十分广泛,而气管插管指示气囊的管理是气管插管管理的重要内容。如果管理不当或操作失误,导致气囊压力过高,会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如缺血、溃疡、坏死和炎症,更甚者可导致食管气管瘘;而气囊压力不足则会导致气道漏气,造成潮气量不足、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1]。我科室收住1名患者,在为患者脱去衣物时损伤指示气囊,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了重新插管。

  • 品管圈在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中的应用

    作者:徐栩;姚秀英;吴丹丹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ICU人工气适合格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并对活动前后的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品管圈的活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由36.65%提高到7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后制定了相关的流程及作业书,提高了全科护士对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认识,充分体现了病区护士的协作能力.结论:该期品管圈应用在iCU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 气囊测压表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丁红美;张祝娟;杜丽娟;刘静静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科学、精确、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选择81例ICU病区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专用气囊测压表测压,观察2组患者气囊测压的合格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测压可准确地判断气囊压力的变化,有效降低置管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P<0.05)。结论:采用气囊测压表检测气囊压力安全、有效、准确、方便。

  •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研究进展

    作者:陈璐;李水莉

    人工气道是保障危重患者呼吸道畅通,机体供氧需求与二氧化碳排出的重要措施,是连接呼吸机实行正压通气的主要方式.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气囊压力的管理又是气囊管理的重要部分.气囊压力过高可引起气管黏膜水肿、淤血和缺血,出现黏膜糜烂、溃疡;气囊压力过低出现气道漏气,不能保证患者的有效潮气量[1].

  • ICU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应用

    作者:曹金凤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气囊监测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气管导管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运用手指捏感法监测气囊压力;实验组50例,运用专用的气囊压力监测表注气测压,行连续性监测.结果 对照组误吸14例、气管食管瘘4例、气管黏膜损伤12例、气囊破裂6例;实验组气囊破裂2例,连续测压4h后,监测气囊压力,给气囊注气,可减少因囊内压力不足导致的并发症.结论 选择合理的注气时间,保持合适压力,能有效避免误吸人工气道建立患者误吸发生和黏膜损伤.

  • 两种肠内营养方式对卒中患者声门下吸引分泌物的影响

    作者:宫兵兵;张旋;臧丽丽;刘桂霞;詹亚男

    分泌物的误吸现在被认为是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患者发生医源性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原因[1].可吸引气管导管通过气囊上方开口可以有效清除声门下间隙的分泌物,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2].鼻胃管的患者易发生反流、误吸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屈氏韧带后空肠喂养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反流、误吸的发生率[3].

  • 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现状调查

    作者:夏利华;张克标;古满平

    目的 检测院间转运患者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并调查转诊护士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现状,为规范院间转诊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气囊压力表对153例经院间转诊,且带人工气道的患者测量气囊内压力,并对142名转诊护士进行气囊管理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153例患者中,气囊压力控制在20~30 cmH2O占55.56%,压力小于20 cmH2O占30.07%,压力高于30 cmH2()占14.38%.不同医院级别及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的转诊护士气囊管理相关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4.37%医院未在救护车上配备气囊测压表进行气囊压力监测.结论 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为减少因气囊压力改变而导致的危害,应将院间转诊患者气囊压力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应加强转诊护士关于院间转诊过程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

  • 安全型留置导尿管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殷磊;李泓

    目前临床应用的双腔气囊导尿管由尿管腔、气囊管腔和气囊组成,这种留置导尿管仍存在以下问题[1-2]:由于气囊位于患者体内,操作者无法准确识别气囊所处位置是否正确,无法完全避免气囊尿道嵌顿的发生;由于结构原因,现有的留置导尿管无法及时发现气囊、气囊腔管及其密封瓣各部件的密封完好,从而容易发生导尿管意外脱出.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设计制作了安全型留置导尿管,报告如下.

  • 指触结合压力表测压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维护中的应用

    作者:何茹;何洁;黄燕;陶艳玲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测定与维护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10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气囊测压表测压,每8小时测量1次;观察组采用指触测压与气囊测压表相结合的测压方法:培训5名护士掌握指触测压方法,在每晨8:00气囊测压表测压的基础上,每4小时指触测压1次.结果 观察组患者气囊压力维持在理想水平(20~30 cmH2O)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及漏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护士测压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专用测压表与指触测压法相结合对人工气道气囊进行压力测定,安全有效,提高了测压依从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 不同囊内压测定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压力的影响

    作者:朱小芳;李文强

    目的:比较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气囊实际压力,探讨合理而实用的注气标准.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因呼吸衰竭而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手指捏感法组、固定注气法组和囊内压测定法组,每组各40例.用气管套管球囊压力专用测量仪(Endotest仪)对进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的气管套管、球囊压力进行精确测量.结果:手指捏感法组、固定注气法组和囊内压测定法组囊内压均随着充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一时间段手指捏感法组、固定注气法组相比,囊内压测定法组囊内压低(均P<0.05),手指捏感法组、固定注气法组同一时间段囊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吸痰前后囊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手指捏感法组、固定注气法组相比,囊内压测定法组不良事件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囊内压能更好地起到保护患者的作用,减少并发症.

  • 脑梗塞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时间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海红;王朝娟;耿秀娟

    目的:探讨脑梗塞重症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佳时间。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的脑梗塞重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设校正后每2 h(A组)、每4 h(B组)、每6 h (C组)、每8 h(D 组)为监测气囊压力的时间并进行压力校正。结果气囊压力监测结果 A 组(24.20±1.92)cmH2O、B 组(23.90±2.03)cmH2O、C 组(23.50±1.84)cmH2O、D 组(20.20±1.56)cmH2 O;D组压力值低于正常值和其它3组。结论应每6 h 为脑梗塞重症患者进行一次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并进行压力的调整,防止由于气囊压力过低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气囊压力规范化管理的临床应用

    作者:许永丽

    目的::观察规范化气囊压力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综合ICU自2013年1月~2013年10月之间的203例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规范化组(104人)及非规范化组(99人),观察两组患者在撤机后1h及24h在撤机后并发症-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咳嗽方面的差别。结果:规范化气囊压力管理在撤机后1h及24h咽喉疼痛及声音嘶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规范组。结论:气囊压力规范化管理能控制气囊压力在有效范围,减少 ICU 气管插管患者撤机后并发症的发生。

  • 注射器调整压力充气法在人工气道气囊充气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春红

    目的 探讨注射器调整压力充气方法在人工气道气囊充气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科收治的带有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科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使用2种不同的充气方法对人工气道气囊进行充气管理,观察组采用注射器调整压力充气法,对照组采用充气球茎向充气法,比较注射器调整压力充气方法与充气球茎向充气法完成一次气囊充气所需的操作时间、达到气囊压目标值所需的调频次数、气囊充气引发患者咳嗽的次数和对气囊压随时间衰减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采用注射器调整压力充气法,降低了人工气道气囊的操作时间、调频次数及患者在充气过程中的咳嗽次数,延长了气囊压的有效合理时间.结论 注射器调整压力充气法,在人工气道气囊的充气管理方面优势显著,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机械通气病人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与吸气峰压的关系

    作者:李泽葵;邓健祥;杨智学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应用小闭合容量技术注气的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与气道吸气峰压之间的关系.方法:37例用高容低张气囊气管导管插管的机械通气病人,应用小闭合容量技术注气,并同步测定气囊压力和记录同一时间的气道吸气峰压,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气囊压力和气道吸气峰压之间的关系.结果:应用小闭合容量技术注气的气囊压力为13±6 mmHg(4~26 mmHg),气道吸气峰压为23±7 cm H2O(15~40 cm H2O);气囊压力与气道吸气峰压之间呈直线正相关(r=0.762,P<0.001,n=37).结论:应用小闭合容量技术的气囊压力水平与气道吸气峰压有关,并随后者的增高而增高,当气道吸气峰压较高时,有可能对气管造成缺血性损害.

  •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人工气道管理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周淑玲;程安琪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指使用辅助机械通气48h 后及停用辅助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 之内发生的肺实质感染性炎症,是使用辅助呼吸器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并发症,是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类型之一[1]。国外报道 VAP 发病率为6%-52%或1.6-52.7/1000机械通气日,病死率为14%-50%,国内报道 VAP发病率在4.7%-55.8%或8.4-49.3/1000机械通气日,病死率为19.4%-51.6%[2]。近年来,国外在人工气道管理预防 VAP 举措做了大量的实验,更倾向于综合干预方法。本文从插管途径的选择、日常评估、口腔护理、声门下分泌物吸引、保持准确的气囊压力以及气囊形状几个方面探讨人工气道管理预防VAP 的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 VAP 的预防提供借鉴。

  • 对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套管气囊压力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岩;申雪琴;武强

    目的判断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套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是否合适.方法对30例机械通气老年患者的气管套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的实际值和理想值进行精确测量.结果53.3%的患者气囊实际压力和注气量过高,大于理想值.其中气囊实际注气量大于理想注气量3~5 mi,气囊压力超过理想压力2~26 cmH2O(0.2~2.6 kPa).结论临床大部分气管套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偏高,应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套管压力和注气量定期进行精确测量和调整,以减少气管套管对气管粘膜的损伤.

81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