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天津市河东区健康人群EV71和CoxA16隐性感染状况

    作者:孙秋云

    目的 调查天津市河东区健康人群肠道病毒71型(EV71)和科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隐性感染状况,为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148名天津市河东区健康人静脉血标本进行EV71和CoxA16中和抗体测定,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以抗体滴度1∶4作为临界值,调查对象EV71中和抗体阳性率为79.05%(117/148),CoxA16中和抗体阳性率为80.41%(119/148);其中,EV71中和抗体阳性率和CoxA16中和抗体阳性率高的年龄组均为36~45岁,分别为93.10%和96.55%;0~5岁年龄组的EV71中和抗体阳性率和CoxA16中和抗体阳性率低,分别为50.00%和46.15%.不同年龄组的EV71中和抗体阳性率和CoxA16中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V71和CoxA16中和抗体滴度≥1∶256的人数分别占20.95%(31/148)和16.22%(24/148).结论 人群对EV71和CoxA16普遍容易感染,健康人群中存在较高的隐性感染,因此隐性感染人群也是病原体传播的传染源之一.

  • 天津市3017名从业人员戊型肝炎抗体IgM持续阳性者特征及原因分析

    作者:刘玥;庞作章;杨晓毅

    目的 分析从业人员戊型肝炎抗体IgM(抗-HEVIgM)持续阳性者的特征及成因.方法 以2010-2014年间在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10家单位的3 017名从业人员为分析对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EVIgM及抗-HEVIgG,使用速率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并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抗-HEVIgM阳性者54人,其中有10人持续阳性,比例为18.52%.男性抗-HEVIgM持续阳性率为16%,女性为2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8,P>0.05);抗-HEVIgM持续阳性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从事食品行业的人员抗-HEVIgM持续阳性率为36.84%,远高于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的8.5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4,P<0.05).讨论 从业人员抗-HEVIgM持续阳性者有较明显的年龄和职业特征,但也不排除假阳性的可能.

  •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致骨不连

    作者:刘林涛;马宝通;叶伟胜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造成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感染,往往需要取出内固定,同时行病灶清除,控制感染,二期再处理骨折,治疗非常困难.从1998至2003年,我们收治了5例内固定术后感染但无症状导致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 与水痘病毒相关的带状疱疹

    作者:金旭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水痘病毒与带状疱疹病毒属于同一类病毒,是同一类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两种不同表现的疾病.凡是对该病毒没有免疫力的儿童,感染该病毒后发生水痘,曾经出过水痘或接触过水痘患者的成年人,感染病毒后易于患带状疱疹;还有隐性感染者,感染病毒后当时不发病,病毒潜伏在神经根,在肌体抵抗力下降、劳累或感冒等诱因的影响下则可发生带状疱疹.人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唯一寄宿的地方,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后首先形成病毒血症,之后发生水痘或带状疱疹,隐性感染的患者当时虽然不发病,但在肌体抵抗力减退时,潜伏在神经根部的病毒即被激活,激活的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后复制,随后生成水疱,同时使受累的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剧烈的神经痛.

  • 强化免疫消灭脊髓灰质炎

    作者:陈博奕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通过宿主口咽部进入体内,因其耐酸,故可在胃液中生存,并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同时向外排出病毒.此时如人体免疫反应能力强,病毒可被消除,为隐性感染;否则病毒经淋巴进入血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而扩散至全身淋巴组织中并增殖,继而出现发热、全身不适、肢体疼痛等症状.如果病毒未侵犯神经系统,肌体免疫系统又能清除病毒,患者则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即为顿挫型;病毒大量增殖后可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部分轻者有神经系统症状而不致瘫痪;重者发生瘫痪,称为瘫痪型.

  • 风疹病症轻贻害胎儿重

    作者:爱缨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常成流行传播.本病流行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者口、鼻、咽部的分泌物、血及大小便中均有病毒存在,主要直接经空气飞沫和日常密切接触传播.感染风疹病毒后,约1/3的病例出现临床表现,大多数为隐性感染,但隐性感染者也有传染性.感染后能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力.

  • 保定市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调查

    作者:魏洪启;房登楼;李红卫

    2001年,保定市区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EHF)21例.为了解此病在该地区的流行情况,以便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2002年4月,我们对21例EHF患者进行了调查,并对患者居所进行了灭鼠效果评价和患者所在地人群EHF隐性感染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恶性疟原虫的隐性感染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者:梁剑宁;李仲笑

    [例1] 男,57岁.因疲乏、头晕及低热近半年,当地治疗无效,近日病情加重入我院.查体:体温37.9~38.7℃.中度贫血貌,无溶血体征.查血红蛋白46 g/L,各项溶血性贫血筛选性试验均为阴性;B超检查示肝轻度肿大,脾中度肿大;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

  • 老年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护理干预

    作者:蔡爱华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神经痛.人是VZV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隐性感染,以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泡,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1].本病好发于老年人,症状较重,容易并发后遗神经痛.

  • 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16例诊治分析

    作者:张勇

    目的 分析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患者16例.对13例骨缺损严重、脓液多及脓肿形成或伴有内固定物松动的患者实施内固定物取出后彻底清除感染及坏死组织,并进行持续灌洗引流处理,使用外固定架固定.对3例骨折处无脓液仅见少量炎性肉芽组织且内固定物牢靠患者,行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并灌洗引流.术后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结果给予抗感染治疗.每周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1次,以了解感染控制情况.结果 骨折愈合14例,感染复发2例经二次清创后骨折愈合.结论 针对患者术后隐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骨折愈合率,巩固手术治疗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妊娠不同时期柯萨奇病毒隐性感染对胎儿及新生儿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丹霓

    目的 探讨妊娠不同时期柯萨奇B组病毒隐性感染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产科门诊、病房进行围产期检查及分娩的孕妇800例,分别于孕早、中、晚各期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克萨奇B组病毒特异性抗体IgM,阳性者共51例,感染率为6.38%.对其中阳性者全部应用干扰素及板蓝根冲剂治疗.并监测胎儿、新生儿及产妇的情况至产后1个月.并且胎儿出生后均查脐带血柯萨齐B组病毒特异性抗体IgM.结果 新生儿肠道闭锁1例,新生儿肺炎1例,查脐血无1例垂直传染.结论 妊娠不同时期柯萨奇病毒隐性感染对胎儿畸形、新生儿心脑疾患、母-儿垂直传播及剖宫产率无明显差异,且有8例转阴,这可能和应用干扰素及抗病毒药物有关.同时也提示孕妇产前定期柯萨奇病毒的筛查,对控制此病毒的发展及传播有重要意义.

  • 2010年邯郸地区手足口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叶迎宾;张宏;章健;黄秀香;班美萍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肠道埃可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16型(CA16)常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1].出疹部位主要以手、足、口、臀部为主,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表现出"四不像"特点: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 邢台市手足口病普通病例与健康儿童手足口病隐性感染肠道病毒类型比较分析

    作者:陈风阳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常见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可导致死亡.肠道病毒传染强,传播速度快,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染途径复杂[1],很难控制该病的流行.为掌握邢台市健康儿童手足口病隐性感染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肠道病毒类型之间关系,探讨隐性感染者是否为手足口病重要传染源,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邢台市2012年手足口病普通病例与健康儿童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病原学检测情况进行了分析.

  • 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的T细胞亚群检测

    作者:刘燕玲;褚克昙;李敏然;刘芳;张力;王素玲;王永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新生儿、婴幼儿及青少年普遍易感, 且在感染HBV 后容易成为隐性感染或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成年后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出现这种临床转归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取决于宿主和病毒2方面的因素.国内外研究显示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 特别是特异性的CD+4和CD+8T细胞反应对HBV的清除和疾病的转归有重要的影响,选择我科1998~2007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103患儿T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乙肝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规律,报告如下.

  • 流产与柯萨基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作者:马幼菊;曹志然;邢志勇

    自然流产是妇科临床常见病症,病因复杂.近年来由于柯萨基病毒感染而导致流产的研究受到较多的关注.柯萨基病毒为肠道病毒的一种.根据对小白鼠的致病性不同分为两组, A组 (Coxsackie A virus,CAV)有 23型、 B组( Coxsackie B virus,CBV)有 6型.大多数孕妇受 CAV感染后,表现为隐性感染,一般不引起严重的围生期疾病,而 CBV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亦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造成母婴之间的传播.

  • 弓形虫棒状体蛋白及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苑文英;吴素焕;刘秀华

    弓形虫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寄生原虫,一般呈隐性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会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孕妇、肿瘤患者、艾滋病人.

  • 健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隐性感染状况及亲子家庭聚集性研究

    作者:高雯;杨梅;项东;刘丹;王良群;王建红

    目的 了解唐山市健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隐性感染状况及手足口病流行地区肠道病毒亲子家庭聚集性,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集0~5岁组健康儿童咽拭子/肛拭子标本130份、健康母子(女)咽拭子标本30份,采用RT-PCR核酸检测技术检测肠道病毒,并计算病毒隐性感染率.结果 健康儿童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为8.5%,其中EV 71隐性感染率为0.8%、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率为7.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9,P<0.01),未检测到Cox A16型.不同流行阶段标本肠道病毒携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0,P<0.01),手足口病流行期肠道病毒携带率高.33.3%的亲子携带一致的肠道病毒,母亲组和子女组间的一致性Kappa值为0.395,证实了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具有家庭聚集性.且子女组EV 71隐性感染率高于母亲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5).结论 手足口病病毒在儿童隐性感染率较高,特别是疾病的流行季节肠道病毒的隐性感染要远高于非流行季节.肠道病毒具有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传染性.应加强对婴幼儿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 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对周围散居儿童感染手足口病的影响

    作者:王春艳;王磊;国红娟

    目的 探讨散居儿童手足口病发病与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之间的联系,为控制散居儿童手足口病发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对某县两所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期间,该幼儿园儿童居住地感染手足口病和未感染手足口病的散居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感染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对两所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病人和健康儿童分别采集咽拭子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发病前10 d内接触过手足口病病人、发病前10 d内接触过幼托儿童、家中有其他在托幼机构的儿童、所接触的幼托儿童所在班级有手足口病病人均为散居儿童发病的危险因素,饮食前绘儿童洗手和有单独使用的毛巾是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发病前10 d内接触过手足口病病人、发病前10 d内接触过幼托儿童、家中有其他在托幼机构的儿童和所接触的幼托儿童所在班级有手足口病病人均为散居儿童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生手足口病暴发的班级,其隐性感染病毒型别为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为38.46%.结论 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期间幼托儿童有较高的隐性感染率,减少幼托儿童与当地散居儿童的接触,重视传染源的妥善管理和隔离,加强幼托和散居儿童的家庭教育,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降低散居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的有效手段.

  • 陕西省鼠疫疫源地人群鼠疫F1抗体水平调查

    作者:安翠红;张伟;范锁平;孙养信;白江春;李伟华;李彩霞;霍丽霞;陈宝宝

    目的 调查陕西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人群F1抗体水平.方法 采集定边县动物间鼠疫活动疫源地居民血样832份、非疫区居民血样1 537份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放射免疫沉淀实验.结果 共检测出阳性血清66例,阳性率为2.79%.其中在疫点乡镇发现阳性血清33例,阳性率为3.97%,非疫点乡镇33例,阳性率为2.15%.经统计学检验,疫区居民鼠疫F1抗体阳性率和非疫区居民鼠疫F1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陕西省鼠疫疫源地内存在一定比例的鼠疫F1抗体阳性人群,具体原因尚待调查.

  • 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传染源种类及隐性感染调查分析

    作者:王维佳;王效列;冯宝高;董玉奎;李守娟

    本文报告了临沭县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传染源种类,结果表明:疫区的六个鼠种均带有EHF病毒,冬季野外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4.7%,春季室内鼠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8.9%,野外室内各主要宿主动物的带毒率逐年增高,病人也明显增多,证明主要传染源带病毒的高低对该地区EHF流行起重要作用.隐性感染调查证明,不同职业人群的隐性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以病人家庭成员为高,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低.

272 条记录 5/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