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抗叶酸类药物相关基因的研究

    作者:董莹;邓艳;陈梦妮;徐艳春;毛祥华;王剑;孙艾明;薛靖波

    目的 分析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抗叶酸类药物抗性相关基因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Pvdhfr)和二氢叶酸合成酶基因(Pvdhps)的突变特点.方法 收集2012年8月-2016年12月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登记报告的云南省间日疟病例血样和流行病学史等信息.提取疟原虫DNA,巢式PCR扩增Pvdhfr和PPvdhps基因并测序,测序序列与GenBank中的间日疟原虫Pvdhfr(登录号为X98123)、Pvdhps基因(登录号为PVX_ 123230)参比序列比对.用MEGA 5.04、Arlequin 3.5.1分析Pdfr和Pvdhps基因的单倍型、期望杂合度(He)、遗传分化指数(Fst)等.用Network 4.6.0、Arc Gis10.1构建单倍型网络进化图和突变型分布图.结果 共收集1 203份疟疾病例血样,缅甸、非洲、云南本地感染病例血样分别为1 060、79和64份.Pvdhfr、Pvdhps 基因PCR扩增产物分别测序成功272份和708份.分析结果显示,Rdhfr基因的272条序列存在53种单倍型,He为0.243,其中云南本地分离株群体的He高,为0.667;1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的频率是8.1% (22/272),其余52种单倍型在12个位点上存在单点或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错义突变的不同突变型.Pvdhps基因的708条序列存在35种单倍型,He为0.153,其中缅甸感染分离株群体的He高,为0.142;5个位点均为野生型的频率是36.2% (256/708),其余34种单倍型在5个位点形成29种错义突变,产生单点、双重、三重、四重等多种突变型.Pvdhfr及Rdhps基因均以野生型为起始,再按单重突变到多重突变的路径逐步进化.Pvdhfr基因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血样中,Pvdhps基因突变型的比例分别为18.2% (4/22)和65.6% (147/224).Pvdfps、Pvdhfr基因突变型的血样分别分布在14和9个州(市),且以缅甸感染血样占多数,分别占97.3% (440/452)和95.4%(144/151).结论 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抗叶酸类药物抗性相关基因Pvdhfr、Pvdfps的突变率、突变程度均高.

  • 重组逆病毒pRevTRE-E77.43转导小鼠后抗血吸虫感染作用

    作者:曾凡胜;罗赛群;熊德慧;俞远京;钱颖骏;秦志强

    目的 探讨东方田鼠E77.43基因片段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构建pRevTRE-E77.43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PA317细胞,用Hygromycin筛选后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并进行重组逆转录病毒的包装、浓缩与纯化.通过静脉或腹腔途径将制备的重组病毒注射到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小鼠体内,探讨目的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以及体内治疗血吸虫感染的作用.结果 病毒注射动物机体7 d后目的基因就有表达,且一直能持续表达45 d以上.pRevTRE-E77.43诱导小鼠产生了31.0%的减虫率,高于pRevTRE的1.2%(t=3.524,P<0.01);pRevTRE-E77.43诱导小鼠产生了35.0%的减卵率,高于pRevTRE的0.9%(t=9.485,P<0.01).结论 pRevTRE-E77.43能对血吸虫感染模型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说明东方田鼠E77.43基因参与了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生物学作用过程.

  • 淡色库蚊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检测

    作者:张叶群;朱佳贤

    淡色库蚊是湖州市的优势蚊种,它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尤其是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其吸血的习性,既对人造成了危害,又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在蚊类的防治方面,杀虫剂是现在的常用手段,在控制蚊媒传播的疾病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大量和不合理地滥用化学杀虫剂,导致卫生害虫产生了抗药性[1].据有关文献报道,抗药性的产生可表现在不同的水平,从抗性相关基因的分子特征到这些基因的生化产物再到基因产物产生的抗杀虫剂作用[2].因此,抗药性一旦产生,如不合理用药,对灭蚊工作增加了难度.为了解湖州市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今后的灭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10年在湖州市采集了淡色库蚊并在实验室进行抗药性实验.

  • 疟原虫氯喹抗生性和免疫的关系

    作者:严继舟;宋关鸿

    比较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不难发现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存在很大差别:疟原虫在获得氯喹抗性的同时常伴有配子体的重新出现或配子体血症增加[1];另外在疟色素形成、致病性以及免疫性方面也明显不同。典型的代表是Peters筛选和培育出的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株)和抗性株(RC株)[1~3]。虽然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肯定氯喹抗性的产生会影响疟疾免疫,但是在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氯喹抗性相关基因附近存在一个巨大的与疟原虫粘附和抗原变异有关的var基因簇的发现〔4,5〕的确引出这样一个问题:疟原虫的氯喹抗性与疟原虫抗原性改变是否存在某种关联?为了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就目前疟原虫的氯喹抗性产生和疟原虫免疫机制(特别是抗性株和敏感株的抗原变异)的研究结果进行剖析。1 疟原虫的致病性和免疫的关系根据疟原虫感染后宿主ST存活情况,大体可将疟原虫分为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两类。当然相同的虫株寄生在不同的宿主和不同的虫株寄生在相同的宿主,所表现出的致病性及感染过程不尽相同。疟原虫的致病性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红细胞入侵率和宿主致死率。在大多数情况下,红细胞入侵率与宿主致死率呈正相关。但也有例外,如RC株感染鼠就能长期耐受低血红蛋白血症(浓度低于3%g)和高原虫血症(80%以上)。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