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吲哚菁绿染色与无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作者:万超;徐方;华瑞;赵宁;刘宁宁;柳力敏;才娜;陈蕾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吲哚菁绿染色与无染色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于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共计88例94眼,其中染色组55例59眼,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辅助剥除内界膜;无染色组33例35眼,术中不使用染色剂.比较两组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大厚度、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佳矫正视力提高情况,剥除视网膜内界膜手术时间,mfERG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黄斑裂孔均完全闭合、视网膜均复位.视网膜大厚度检测结果显示,染色组与无染色组手术前后厚度的差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组术后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40眼(67.8%),无染色组28眼(80.0%);染色组内界膜剥除手术时间为(235.0±9.1)s,无染色组为(168.0±7.4)s,上述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染色组增加幅度小于无染色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既往应用吲哚菁绿染色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相比较,不染色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也能达到使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脱离复位的目的,且视功能恢复程度更好,手术用时更少,同时避免了染色剂所致的视网膜毒性,适宜广泛应用.

  • i-MP对产生2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视力及黄斑厚度的影响

    作者:党亚龙;陈彬川;穆雅林;赵满丽;朱豫

    目的 研究吲哚菁绿介导的光拴疗法(indocyanine green mediated photothrombosis,i-MP)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retinal macular thickness,RMT)的影响.方法 11例(12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为2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AMD患者,给予i-MP治疗.每次治疗后12周、48周,根据ICGA及FFA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再次治疗(不超过3次).第1次治疗结束后1周、12周、48周随访患者BCVA,同时检测RMT及黄斑形态.结果 治疗前佳矫正视为1.12~1.53 logMAR;治疗后1周,1眼视力提高,11眼视力稳定,未见视力下降患者;治疗后12周,4眼视力提高,6眼视力稳定,2眼视力下降;治疗后48周,5眼视力提高,5眼视力稳定,2眼视力下降.治疗前RMT为(391.34±69.89) μm,治疗后12周、48周分别为(337.73±56.23)μm、(332.14±62.07) 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CT证实83.3%的患者RMT有所下降,且黄斑形态改善.治疗后48周ICGA显示:CNV荧光素渗漏消失7眼,明显减轻3眼,加重或无明显好转2眼.治疗中及治疗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i-MP是一种治疗AMD黄斑下CNV的有效方法.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作者:史雪辉;杨丽红;丁宁;田蓓;魏文斌

    目的 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22眼中,FFA检查8眼(36.36%)后极部多处脉络膜充盈迟缓;9眼(40 91%)视盘渗漏水肿;22眼(100.00%)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密集针尖状高荧光渗漏,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部位FFA晚期形成多囊样或多湖状荧光积存;13眼(59.09%)静脉期散在、均匀脉络膜炎性病灶,呈斑点状低荧光.ICGA检查15眼(68.18%)脉络膜充盈迟缓;14眼(63.64%)脉络膜血管扩张;16眼(72.73%)播散状分布、斑点状脉络膜炎性低荧光病灶;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区大多呈现持续低荧光,晚期部分囊样病灶呈中强荧光;9眼(40.91%)视盘水肿晚期显示视盘及盘周低荧光.FFA和ICGA同步检查结果:FFA检查100.00%患眼静脉期视盘周及后极部密集点状高荧光渗漏,而在ICGA上无此征象;FFA检查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比ICGA显示更明显;IC(GA检查脉络膜充盈迟缓15眼(68.18%)及斑点状炎性病灶16眼(72.73%),均高于FFA检查结果的8眼(36.36%)和13眼(59.09%),而且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扩张显示更清晰;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在FFA静脉期表现为低荧光,晚期形成荧光积存,而病变区域ICGA检查相应部位多为持续低荧光.结论VKH葡萄膜炎期FFA清晰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特征以及炎症累及视盘、视网膜的程度和范围;ICGA能够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改变及脉络膜炎症的活动性和范围.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VKH诊断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吲哚菁绿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朱雪菲;孙京华;谭俊锋

    目的研究吲哚菁绿(ICG)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影响,为黄斑裂孔手术中ICG着染并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寻求合适的质量浓度和作用时间.方法以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0.5、0.25 mg/mL ICG分别作用于培养的人RPE细胞,用四唑盐比色法(MTT)、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形态、功能方面观察RPE细胞的损伤.结果(1)MTT检测ICG对RPE细胞活性的抑制与时间无关(F=1.96,P=0.173 3),与质量浓度有明显相关性(F=80.96,P=0.000 1).ICG质量浓度小于或等于0.5 mg/mL时,RPE细胞活性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电镜观察以上质量浓度ICG对RPE细胞形态均有损伤,以变性为主,表现为细胞器肿胀且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3)以上4种质量浓度ICG作用RPE细胞后,各组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质量浓度≤0.5 mg/mL时ICG可安全地着染视网膜内界膜.

  • 眼弓形虫病的临床及FFA和ICGA同步造影观察

    作者:胡世兴;阎宏;魏湛云;李梅;谢楚芳;林少春;张悦

    目的探讨活动性眼弓形虫病(OT)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同步检查图像特征.方法除临床检查外,对21例33眼活动性眼OT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及血清抗体(单疱病毒、巨细胞病毒及抗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初诊5例为后部葡萄膜炎,16例为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但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22眼见黄斑区瘢痕样改变,15眼瘢痕周围可见小片状出血.19眼FFA和ICGA均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结论可致盲的活动性眼弓形虫病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眼弓形虫感染可能是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病因之一,免疫因素可能参与了其发病过程;FFA和ICGA同步检查可增加CNV的检出率,给激光治疗提供定位依据.

  • 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

    作者:陈松;韩梅;王兰惠;时冀川;张树立

    目的探讨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比较的图像特征.方法对52例65眼渗出型AMD患者进行了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结果渗出型AMD的65眼中,ICGA诊断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有33眼,占50.8%,FFA诊断为典型性CNV有8眼,占11.6%;FFA诊断为隐匿性CNV的35眼中,ICGA诊断为边界清楚或欠清楚的斑状CNV有22眼;合并黄斑出血39眼中,FFA不能发现的CNV而ICGA能发现共5眼;FFA诊断为瘢痕染色的7眼中,有2眼在ICGA中发现CNV;ICGA发现CNV的供养血管(feeding vessel)有3眼.结论 ICGA比FFA发现CNV诊断率高,准确地显示黄斑出血所掩盖的CNV,ICGA有助于发现CNV的供养血管.

  • 眼球钝挫伤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图像的观察

    作者:戴奕娟;梁丽;孙秋艳;段春艳;常华

    目的探讨眼球钝挫伤的脉络膜结构的改变及受损程度.方法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本病的改变,共42例43只眼.结果(1)脉络膜灌注不良22只眼.(2)脉络膜裂伤及出血16只眼.(3)视神经缺血7只眼.(4)三角综合征5只眼.(5)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萎缩5只眼.结论ICGA比FFA更精确全面直观地观察到脉络膜损害病灶,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推测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 吲哚菁绿染色剥除视网膜内界膜手术探讨

    作者:王丽丽;郑成;彭静;刘晖

    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中,不适当的内界膜剥除有损伤视网膜的风险并引起一些并发症.

  • 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对吲哚菁绿稳定性及体内分布的影响

    作者:李文武;张晓戈;祝杏;张慧娟

    目的:研究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纳米材料(TiO2-GO)对吲哚菁绿(ICG)稳定性及体内分布的影响,探讨TiO2-GO/ICG作为光敏剂应用于肿瘤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储存时间及激光照射等因素对ICG和TiO2-GO/ICG稳定性的影响;并以荷瘤小鼠为模型,静脉注射后,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察TiO2-GO对ICG体内分布的影响.结果:TiO2-GO可以有效增强ICG在常温储存以及近红外激光照射下的稳定性;作为纳米材料,TiO2-GO可显著改善ICG在体内的分布,增强其在肿瘤部位的蓄积.结论:TiO2-GO可通过增强ICG稳定性及肿瘤部位蓄积提高其光疗效果.

  •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与单用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衡瑞娟;齐攀;冯跃庆;周勇;杨留勤

    目的 研究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与单用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对比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新乡市中心医院头颈乳腺外科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用两种方法行SLNB行前瞻性研究.联合组46例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法联合亚甲蓝法,亚甲蓝组74例单用亚甲蓝法,两组患者SLNB后常规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结果 联合组SLNB的检出率、准确率、前哨淋巴结检出平均数高于亚甲蓝组,假阴性率低于亚甲蓝组,两组间的检出率、前哨淋巴结检出平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准确率及假阴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SLNB中,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法与单用亚甲蓝法相比,前者可提高SLNB的检出率、准确率及前哨淋巴结检出平均数,降低假阴性率.

  • DDG-3300K肝储备功能分析仪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作者:卫冰;夏天华;郑燕芳;张建国

    应用DDG-3300K肝脏储备功能分析仪对12,例患者进行肝储备功能检测,加强检测前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检测的意义、基本过程及注意事项,以安静、放松的状态接受检测;检测过程中注重患者感受,同步讲解配合要领.让其知晓检测的进度,耐心配合;检测后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117例首次检测成功;4例失败,第2次检测均获成功.

  • 眼底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

    作者:罗汉萍;邹桂芬;王峥嵘

    对65例行眼底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人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精心护理,结果病人配合协调,检查顺利,使诊断明确,利于治疗.

  • 吲哚菁绿试验评估肝脏良恶性疾病肝脏储备功能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者:李向阳;唐哲;高志强;任浩;汪俊峰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可用于评估肝脏切除及介入术前肝脏损伤程度及储备功能,并可预估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本文对近年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在肝脏良恶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做一综述.

  •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引导在腹腔镜肝中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中林;张潇;李锟;常磊;潘定宇;杨智勇;何跃明;刘志苏;袁玉峰

    目的 c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显像引导在腹腔镜肝中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实施中肝切除手术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手术方式、ICG荧光显像方式、病理结果、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等.结果 24例行中肝切除术的病人中,开腹中肝切除术11例,ICG荧光显像引导的腹腔镜中肝切除术1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共发生Clavien-DindoⅢ级并发症3例.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手术时间更长[(261±80)n in比(201±40) in,P<0.05],但术后肝功能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8.5±3.3)d比(11.7±4.0)d,P<0.05].结论 腹腔镜中肝切除术是中央区肝肿瘤的一种安全可行治疗手段,术中应用ICG荧光显像引导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成像技术在机器人肝切除中的初步应用(附二例报告)

    作者:陈琳;罗鸿萍;朱鹏;李玕勋;陈伟勋;廖威;王宇蔚;张必翔;陈孝平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成像技术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7年8月使用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成像技术行机器人肝切除的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例1原发性肝癌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8段切除,术前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8段门静脉分支,注射吲哚菁绿染色剂;术中利用PINPOINT荧光显象系统确定切除边界并引导离断肝实质.病例2肝右叶海绵状血管瘤,术中经门静脉注入吲哚菁绿染色剂,对血管瘤进行负染,确定血管瘤边界,引导离断肝脏实质.结果 病例1肝脏8段包膜及肝实质在PINPOINT系统中均呈现绿色荧光,与周围肝组织界限清晰,离断肝实质过程中可根据荧光指引肝切除平面,完整切除肝脏8段.病例2肝血管瘤无荧光染料滞留,与周围呈绿色荧光的肝组织界限清晰,在荧光指引下准确找到血管瘤包膜,并完整剜除.上述病人术中无大出血,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成像系统应用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吲哚菁绿显像对减少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作用

    作者:任朋;张烨;陶建新;沈仁辉;王彤

    目的 观察吲哚菁绿显像在预防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作用.方法 利用电脑随机数随机选取因结直肠癌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人共145例,其中应用吲哚菁绿染色的病人63例(ICG组),应用常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82例(对照组),分别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吻合口漏发生数量和因吻合口漏导致的死亡数量.结果 对照组出现吻合口漏7例(左半切除术2人,右半结肠切除术1人,低位直肠切除术4人),1例因吻合口漏导致死亡.而ICG组仅有l例低位直肠切除术的病人出现了吻合口漏,无病人因吻合口漏导致死亡.两组病人在吻合口漏率发生上存在明显差异(f=2.337,P<0.05).结论 吲哚菁绿显像可以用于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术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 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贯启;张志伟;李常海;董汉华;罗鸿萍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98 例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肝功能不全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术后肝功能不全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吲哚菁绿15min滞留率(ICG-R15)、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及肝切除量.结论 ICG-R15的高低、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的长短和肝切除量是影响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程度重要因素.

  • 近红外荧光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侯丁丁;康骅

    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已成为乳腺癌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法包括染料法、放射性核素法以及两者联合。但国内无批准的放射性示踪剂,使其临床推广受限。近红外荧光法依靠近红外光激发吲哚菁绿产生荧光,利用荧光显像装置来显像淋巴系统,能实时、动态检测皮下淋巴管和淋巴结,使得切口定位明确,组织损伤小,并可避免以上方法的诸多缺点,但需术中关闭无影灯,使手术时间延长,以及淬火效应导致荧光亮度衰减、探测深度受限等问题。另外,与染料法联合应用以提高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等问题,尚需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在肝移植后肝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吉斐;韩明;张志衡;唐云华;鞠卫强;巫林伟;王东平;马毅;胡安斌

    目的 研究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retention rate of indocyanine green at 15 minutes,ICG R15)与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12月实施的62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CG R15与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Youden指数,获取具有佳敏感度和特异度组合的ICG R15值作为ICG R15分组的界值,将受者分为高ICG R15组(ICG R15>9%)和低ICG R15组(ICG R15≤9%).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研究ICG R15对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影响.结果 肝移植术后1、3、5、7、14d的ICG R15与相应时间点的血清胆红素总量(r=0.816,P<0.001)、前白蛋白(r=-0.359,P<0.001)、白蛋白(r=-0.312,P=0.001)、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r=0.612,P<0.001)显著相关,并且高ICG R15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x2=4.654,P=0.031)显著高于低ICG R15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ICG R15是早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移植术后ICG R15作为一项简便且有效的独立预后指标,可用来判断肝移植术后受者的预后状况.

  •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术后大鼠肝储备功能的研究

    作者:顾向前;郑虹;贾莉莉;王菲;曹顺琪;王宏刚

    目的 采用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评价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术后大鼠肝储备功能.方法 将健康清洁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单纯门静脉结扎组(PVL组)和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组(ALPPS组),比较PVL组和ALPPS组术后ICG 15 min滞留率(ICGR15),比较各组术后肝再生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及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结果 PVL组和ALPPS组术后各时间右中叶重量均明显增大,且ALPPS组术后第3、7、10、14天明显高于PVL组,分别为[(135.05 ±6.75)%比(118.15±10.66)%,t=2.990,P=0.017、(164.00±6.52)%比(132.59±6.23)%,t=7.790,P=0.000、(171.56±9.34)%比(143.39±8.69)%,t=4.940,P=0.001、(181.36±14.34)%比(150.68±11.99)%,t=3.670,P=0.006];PVL组和ALPPS组术后第1天血清ALT、AST均急剧升高,且ALPPS组明显高于PVL组,分别为[(817.70±198.10) U/L比(405.60±112.40) U/L,t=4.050,P=0.004、(1472.00±406.20) U/L比(877.50±129.90) U/L,t=3.120,P=0.014].两组术后第1、3天ALB浓度均明显降低,且ALPPS组明显低于PVL组,为[(25.44±1.71)mol/L比(31.42±1.51) μmol/L,t=5.860,P=0.000、(25.00±1.96) μmol/L比(30.76±1.49) μmol/L,t=5.230,P=0.000].两组术后血清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10、14天,PVL组和ALPPS组ICGR15均降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术显著促进了肝脏再生,但肝储备功能并不伴随着相应地快速提升.

216 条记录 7/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