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预构皮瓣修复头面部瘢痕术后淋巴水肿的监测

    作者:李科;冯少清;李华;闵沛如;喜雯婧;刘宁飞;章一新

    目的 分析预构皮瓣修复头面部瘢痕术后水肿的性质并监测预构皮瓣术后水肿的转归. 方法 自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入选预构皮瓣术后水肿患者18例,持续随访5个月.通过B超检测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分析预构皮瓣术后水肿性质.监测预构皮瓣术后淋巴水肿的转归情况,即淋巴系统重建及再通过程:包括大体观察皮瓣术后肿胀变化;使用B超监测皮瓣水肿程度;ICG(吲哚菁绿荧光成像)监测皮瓣内淋巴水肿程度变化;ICG监测淋巴系统重建与再通情况. 结果 患者于术后ld起出现皮瓣凹陷性水肿,B超及ICG提示为轻度淋巴水肿7例,中度淋巴水肿10例,重度淋巴水肿1例.术后皮瓣内淋巴水肿程度逐渐减轻,术后3~6d内缓解快,术后12d起趋于稳定.ICG荧光造影示术后3周起皮瓣淋巴水肿程度减轻;皮瓣内淋巴管运输能力逐渐恢复,术后3~6d改善明显;术后6d发现预构皮瓣内淋巴微循环与受区再通;淋巴系统沿淋巴结方向重建;术后2个月形成集合淋巴管;术后5个月重建淋巴系统成熟. 结论 预构皮瓣术后存在淋巴管阻塞,会发生短暂性淋巴水肿,水肿发生率较高;皮瓣淋巴回流系统在术后6d内可发生再通,主要沿淋巴结方向重建;术后2~3周左右,水肿大部分消退且趋于稳定;预构皮瓣内淋巴系统重建及淋巴管与受区再通对水肿消退起重要作用;5个月后重建淋巴系统成熟.

  •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在皮瓣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李科;章一新

    皮瓣外科手术中,如何准确判断皮瓣的血供灌注情况及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近红外荧光造影技术已应用于皮瓣外科中,其使用吲哚菁绿(ICG)作为造影剂.本文综述ICG在皮瓣外科中的不同应用方向、安全使用剂量、过敏检测方法、禁忌证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医师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和帮助.

  •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国锋;唐尤佳;高翔;淦作松;梁锐;熊振坤;郑立群;吴维蒲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应用ICG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指导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的77例(83个动脉瘤)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行ICG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及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行CTA或DSA判断动脉瘤夹闭效果;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 结果 77例患者共行ICG荧光血管造影163次.发现动脉瘤颈残留3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远端分支狭窄2例,后交通动脉误夹2例,穿通支闭塞1例,均根据造影结果及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1周出现迟发性缺血性梗死1例,术后2周复查DSA或CTA显示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无残余瘤体.术后3个月患者GOS评分为(4.5±1.1)分. 结论 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对判断前循环动脉瘤夹闭后瘤颈、载瘤动脉狭窄情况,以及显示动脉瘤远端血管和穿支血管的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安全可靠.

  • 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定量分析评价颅内动脉瘤夹闭效果

    作者:张隆辉;高天;李冬梅;杜世伟;汪晶;白志峰;毛更生

    目的 尝试用动脉瘤夹闭术中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定量分析方法对动脉瘤夹闭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方法 选择武警总医院神经血管外科自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动脉瘤夹闭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的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6例前交通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截取夹闭前后的造影视频图像,选取图像中相同部位(动脉瘤区、载瘤动脉区、分支动脉区)的兴趣点,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出荧光强度曲线达峰时间并进行比较. 结果 动脉瘤区兴趣点夹闭前平均达峰时间为(10.975±1.208)s,夹闭后为(47.950±2.350)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99,P=0.000);载瘤动脉区兴趣点夹闭前平均达峰时间为(10.600±1.619)s,夹闭后为(10.350±1.45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1,P=0.529);分支动脉区兴趣点夹闭前平均达峰时间为(10.400±1.153)s,夹闭后为(10.425±1.311)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9,P=0.938). 结论 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定量分析可从血流量层面上对动脉瘤夹闭结果进行可靠判断,增加手术成功率.

  • 基于光动力疗法的吲哚菁绿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光毒性

    作者:周少博;洪海峰;谭娟;李辉

    目的:研究体外吲哚菁绿(ICG)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等量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培养,按加入ICG的剂量不同分成0、50、100、150、200和250μmol/L组,共6组,每组8孔,其中4孔用波长为810 nm能量密度为24.0 J/cm2的半导体激光照射,另4孔不照射作对照。24 h后用MTT法测量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并对细胞染色镜检。结果:在810 nm的激光照射下,含有ICG的各组内皮细胞的存活率较未照射组显著下降(均 P <0),且随着 ICG 浓度的升高,光照组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P <0)。当ICG的剂量超过150μmol/L时,细胞的形态变化从凋亡为主转变为坏死为主。结论:适当剂量的ICG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望成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药物。

  • 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张隆辉;毛更生

    直视下夹闭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外科手段,术中夹闭不当时可造成残瘤再破裂、脑缺血、梗塞、术后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实时监测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可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监测方法有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脑血管造影术(DSA)、神经电生理、超声、CT、神经内镜等。为进一步了解术中监测方法,提高动脉瘤夹闭成功率,现对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联合亚甲蓝与纳米炭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对比

    作者:邹伟伟;白玉;王希龙;程凯;孙洪光;武孟孟;蒋京汝;杨振林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联合亚甲蓝、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乳腺癌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患者134例,使用ICG联合亚甲蓝者48例,使用纳米炭者86例.结果:ICG联合亚甲蓝组与纳米炭组前哨淋巴结(SLNs)的检出率(P>0.05)、检出数目(P>0.05)、灵敏度(P>0.05)、准确率(P>0.05)、假阴性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体质指数(BMI)并不影响两组SLNB的检出率及准确率(均P>0.05).结论:ICG联合亚甲蓝与纳米炭示踪乳腺癌SLNs具有相同的检出率、检出数目、灵敏度、准确率、假阴性率,并且均操作简便,便于推广实施.

  • 显影技术在甲状腺癌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烨;赵菁;张俐娜;王亚军;康骅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方式之一,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是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由术中误切甲状旁腺或损伤其供应血管所致.目前临床上采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术中甲状旁腺显影及自体移植等多种手段预防术后严重的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现就当下临床中常用的显影技术的原理、使用方法及应用现状进行讨论.

  •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松;肖绍文;卢桂花;阮玉山;廖兴胜;罗昱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治疗19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例.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情况以及载瘤动脉的血供情况,根据造影结果必要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复查3D-CTA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19例前交通动脉瘤夹闭ICG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残留1例,误夹穿通血管1例,经重新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均再次行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夹闭满意,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通畅,余17例ICG造影示夹闭满意.术后3D-CTA检查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与术中ICG造影显像一致.结论 术中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简便易行,具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具有可重复、安全性高等特点,对术中判断动脉瘤颈是否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是否狭窄,远端分支是否通畅有重要参考价值,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技术联合亚甲蓝示踪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姬逸男;蒋奕;韦薇;唐玮;杨华伟;刘剑仑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导航技术联合亚甲蓝示踪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7例cT1~3 N0 M0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吲哚菁绿组62例及联合组65例,分别应用吲哚菁绿和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结果吲哚菁绿组定位成功率为95.2%(59/62),联合组定位成功率为98.5%(64/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检出前哨淋巴结(3.8±1.5)枚/例,多于吲哚菁绿组的(2.7±1.2)枚/例(P<0.01)。结论吲哚菁绿是一种可靠的、操作简单的淋巴结示踪剂,与亚甲蓝联合应用可提高前哨淋巴结检出数量。

  •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崔仁忠;杨接辉;潘承欣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收治并确诊的原发性乳腺癌住院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采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对照组单用亚甲蓝为淋巴示踪剂,两组均先行常规 SLNB 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两标本均送病理检查.结果:实验组检出率、灵敏度、假阴性率、一致率和 Kappa 值分别为98.00%(98/100)、95.74%(45/47)、4.26%(2/47)、96.94%%(95/98)和0.860;对照组检出率、灵敏度、假阴性率、一致率和 Kappa 值分别为94.00%(94/100)、86.96%(40/46)、13.04%(6/46)、93.62%(88/94)和0.758.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灵敏度、假阴性率、一致率和 Kappa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具有实时可视,定位精确等优点,可获更高检出率、准确率,同时降低假阴性率,为乳腺癌外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依据.

  • 护理干预在脉络膜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中的作用

    作者:宋君;余时智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吲哚菁绿用于眼底脉络膜血管造影中对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 A )检查的11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12%) ,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8%)明显高于对照组(88%)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包裹吲哚菁绿的靶向相变型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显像

    作者:邹宏密;黎梦;周希瑗;王志刚;简嘉

    目的 制备一种包裹吲哚菁绿(ICG)的靶向相变型阳离子脂质纳米粒(INP),连接CD105抗体,检测其光热效应、体外相变、光声及超声显像规律.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ICG及液态氟碳的INP;链霉亲和素法连接CD105抗体,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INP与抗体结合情况;脉冲激光激发观察其光热效应及相变情况;体外低强度聚焦超声辐照,记录各时间点超声显影效果;光声成像仪检测其光声显像能力.结果 制备的INP平均粒径(354.20±93.85)nm,平均电位(25.20±3.29)mV,测得ICG包封率为(89.56±0.79)%;与CD105抗体结合率为99.89%.纳米粒具有良好光热效应,其中在浓度5 mg/ml、功率2 W/cm2激光辐照180 s时其温度可升至63℃;可发生液气相变.体外低强度聚焦超声于3 W功率作用0.5、2.5、5.0、7.5 min,B-mode模式及Contrast模式均显示5 min时回声强度升至高.光声信号随纳米粒浓度升高而增强,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成功制备了包裹ICG的靶向相变型阳离子INP,其与CD105抗体结合率高,且光热效应好,光声及超声显影效果均佳.

  • 近红外荧光/超声双模式纳米级造影剂显像淋巴结的实验研究

    作者:牛诚诚;徐燕;刘明辉;曹丹鸣;彭清海

    目的 制备近红外荧光/超声双模式纳米级造影剂(ICG-PLGA),观察其活体近红外荧光显像小鼠腋窝淋巴结及超声显像兔胭窝淋巴结的效果.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制备ICG-PLGA,检测其基本特性,并比较其与吲哚菁绿(ICG)溶液不同时间点(即刻、2h、8h、24h)的荧光稳定性.正常小鼠前爪垫分别注射ICG-PLGA溶液(实验组)和ICG溶液(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活体近红外荧光显像小鼠腋窝淋巴结的效果;正常大白兔经一侧足垫注射ICG-PLGA,并与注射ICG溶液侧比较,观察超声显像兔胭窝淋巴结的效果.结果 成功制备出ICG-PLGA,其平均粒径为(294.02±64.24)nm,载药量0.1%,包封率40.0%;近红外荧光显像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ICG-PLGA溶液的稳定性均高于ICG溶液.两组小鼠注射前的荧光强度与同组注射后1 min、10 min及30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体近红外荧光显像均能清晰显示两组小鼠腋窝淋巴结.注射ICG-PLGA溶液侧兔胭窝淋巴结超声显像效果较注射ICG溶液侧显著增强.结论 ICG-PLGA对小鼠淋巴结的荧光显像效果好,同时可增强兔淋巴结的超声显像,有望成为一种良好的淋巴结示踪剂.

  • 载吲哚菁绿和液态氟碳的光致相变型纳米粒的制备及增强体内成像的实验研究

    作者:宫玉萍;陈澄;孙阳;王志刚

    目的 制备一种光致相变型液态氟碳纳米粒,研究其体外相变及体内增强光声、超声成像能力.方法 采用三步乳化技术制备出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液态氟碳(PFH)和吲哚菁绿(ICG)为内核的纳米粒,检测该纳米粒的粒径和电位,然后体外激光辐照激发纳米粒相变,体内观察该纳米粒增强超声及光声成像的能力.结果 成功制备出包裹PFH和ICG的光致相变型纳米粒,该纳米粒平均粒径(599.2±134.3)nm,平均电位(-24.10±4.09)mV.激光辐照后,纳米粒可发生相变转变成微米级的微泡,体内增强了裸鼠移植瘤的光声及超声信号.结论 制备的光致相变型纳米粒在激光作用下发生相变,并可增强体内超声、光声成像,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 吲哚菁绿金纳米笼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俞燕娜;李方舟;朱浩;沈园园

    目的:制备吲哚菁绿金纳米笼(ICG/Biotin-PEG-AuNC-PCM),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使用多元醇还原法制备银纳米立方体(AgNC)作为模板,通过离子置换反应制备金纳米笼(AuNC).对AuNC形貌、粒径及近红外(NIR)光热性质进行表征.使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装载ICG、1-十四醇(PCM)、表面修饰生物素聚乙二醇巯基(Biotin-PEG-SH)的ICG/Bio-tin-PEG-AuNC-PCM,检测其粒径、多分散系数(PDI)、载药量,考察其在37、40℃下180 min内的体外累积释放度(Q).以耐阿霉素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考察ICG、ICG/PEG-AuNC-PCM、ICG/Biotin-PEG-AuNC-PCM的抗肿瘤活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AuNC为立方体,粒径为60 nm左右,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质.ICG/Biotin-PEG-AuNC-PCM的粒径为(105±2.8)nm,PDI为0.261±0.02(n=3);载药量为1.34×108 g/mol AuNC;37℃下Q180 min约为10%,40℃下Q20 min约为80%.ICG、ICG/PEG-AuNC-PCM、ICG/Biotin-PEG-AuNC-PCM对MCF-7/ADR细胞的IC50分别为95.2、29.3、16.1μg/mL.结论:成功制得ICG/Biotin-PEG-AuNC-PCM,其对MCF-7/ADR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强于ICG.

  • 荧光素钠/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作者:郭义明;于倩;郭鑫;白凤芝

    目的:探讨荧光素钠/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FFA/ICGA)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寻找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荧光素钠”“吲哚菁绿”“不良反应”为主要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按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7篇文献,得到符合标准的不良反应病例247例,进行资料的提取与统计分析。结果 FFA/ICGA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其中男84例(56.00%),女66例(44.00%);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率低;97.17%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5 min内;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45.08%)、呼吸系统损害(32.0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75%),临床表现以恶心(79例次)、呕吐(63例次)及鼻咽部不适(74例次)常见;轻度不良反应占93.93%,中度及重度不良反应分别占4.05%和2.02%;过敏试验无法预测是否会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FFA/ICGA是较安全的临床造影技术。FFA/ICGA不良反应发生速度快,必须重视造影开始后1 h内的监测,制订不良反应应对预案,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 吲哚菁绿排泄实验在门静脉高压症择期手术中的意义

    作者:潘龙;杜成友;李德卫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排泄实验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择期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分析4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择期联合断流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ICG 15 min排泄率(indocyanine green clearance rate at 15 minute,ICGR15)水平将患者分为ICGR15≤10%(A组),10%< ICGR15≥30%(B组),ICGR15>30%(C组)3组.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重度肝功能损害,将患者分为轻度肝功能受损组(M组),重度肝功能损害组(S组).分析各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A、B、C3组患者术前Child-Pugh评分相当、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相似,以上各组P>0.05;而术后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P=0.002)、术后高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P=0.012)、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P=0.002)及术后严重肝功能损害发生率(P=0.023)均存在统计学差异;M组与S组间仅术前ICGR15水平明显不同(P=0.027).结论:对于择期联合断流术患者,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主要与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相关,而非手术麻醉打击;术前ICGR15较之Child-Pugh评分能更准确的反应患者肝功能储备,能够更准确的预测术后重度肝功能损害;恢复患者肝功能储备亦应是术前保肝治疗的目标之一.

  • 脉动色素浓度测定法检测有效肝脏血流量对肝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昆;冯晓彬;林恒;郑平;张玉君;郑树国

    目的 介绍一种肝储备功能与肝脏有效血流量(effective hepatic blood flow,EHBF)的检测方法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脉动色素浓度测定法(pulse dye densitometry,PDD)和传统的分光光度仪比色法同时检测92例患者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15 min滞留率(ICGR_(15)),分析榆测结果 的相关性;采用PDD法检测1 181例肝癌、85例门脉高压和120例肝血管瘤患者ICGR_(15)、ICG清除率(K)、全身血容量(BV)、心输出量(CO)及EHBF.结果 PDD测定法检测的ICGR15与分光光度仪比色法的测定结果 显著相关(Y=0.789x+2.109,r=0.945,P<0.01).肝癌和门脉高压患者EHBb、较肝血管瘤组显著降低,ICGR_(15)和CO显著升高.ICGR15值小于10%的肝癌患者EHBF平均为1.233 L/min,EHBF随着ICGR_(15)的升高显著降低;60岁以上肝癌患者K值、CO和EHBF较60岁以下组均显著降低.结论 脉动色素浓度测定法具有无创、实时、便捷等优点,检测的各项数据对评估肝储备功能和EHBF,把握手术方式和范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牛胤;蒋周阳;缪洪平;冯华;陈志;朱刚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的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通过显微手术直接探查以识别硬膜内的血管连接,然后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来验证.处理瘘口完毕后再次行吲哚菁绿造影.结果 3例患者术中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结果与术前脊髓血管造影、术中探查结果均吻合.经成功手术后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l例症状缓慢改善.结论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术实施简单,可实时准确提供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瘘口位置,明确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瘘口情况.

216 条记录 9/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