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吲哚菁绿潴留试验评估肝储备功能与护理操作

    作者:杨亚英;张霁

    目的介绍吲哚菁绿潴留试验用于评估肝储备功能及护理操作.方法结合251例吲哚菁绿潴留试验,对其原理、方法及护理操作作详细说明.结果肝硬化、肝癌患者血中ICG R15均显著高于胆囊结石(P<0.01)及慢性肝炎患者(P<0.05).结论术前检测血中ICG R15对了解肝储备功能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正确的护理操作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作者:缪洪平;唐俊;牛胤;林江凯;陈志;冯华;朱刚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室50例术中应用荧光血管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术中动脉瘤夹闭前后均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后行头颅 CT 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检查,观察治疗效果并采用格拉斯哥(GOS)评分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颈残留3例,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血管狭窄各1例,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假阴性”2例,均根据情况调整动脉瘤夹,再次荧光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满意,术后复查 CTA 和(或)DSA 证实术中荧光血管造影结果。随访40例患者(3~6个月)GOS 评分5分30例,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对于术中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通畅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提高手术安全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吲哚菁绿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作者:龚晓军;毛红岩;刘慧民;白海亚;杨萍

    目的 评价吲哚菁绿荧光(ICG)法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且行SLNB的6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6例患者分别应用ICG法(ICG组,34例)和美蓝染色法(美蓝组,32例)来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此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66例患者中检出前哨淋巴结患者共59例,检出率为89.39%(59/66).59例检出前哨淋巴结患者中共检出前哨淋巴结162枚,平均2.75枚/例.检出时间为(5.05±1.52) min.在ICG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7.06%(33/34),美蓝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81.25% (26/32),ICG组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明显高于美蓝组(P<0.05).59例检出前哨淋巴结中有32例是前哨淋巴结阳性,其中ICG组20例,美蓝组12例.所有患者均行ALND,有35例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ICG组21例,美蓝组14例.ICG组和美蓝组的灵敏度和假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比85.7%,P>0.05;4.8%比14.3%,P>0.05).结论 ICG法在乳腺癌患者SLNB的应用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美蓝组,且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的特点.

  • 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慧民;白海亚;杨萍;龚晓军;卢俊阳

    目的 探讨荧光法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期间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36例,通过于乳晕处皮内及皮下组织内注射吲哚菁绿(ICG)荧光示踪剂,动态引导定位寻找前哨淋巴结(SLN),分析ICG的示踪效果和SLNB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行SLNB,SLN检出率为100%;共检出SLN 86枚,1~3枚/例,平均2.39枚/例;从皮肤切开至取出SLN的手术时间为3~22 min,平均9 min.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示16例有SLN癌转移,20例无SLN癌转移;1例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示无SLN癌转移者,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示有SLN癌转移.ICG示踪下SLNB的灵敏度为94.1% (16/17),假阴性率为5.9% (1/17).结论 荧光法动态引导定位用于乳腺癌SLNB,具有定位准确、检出率高及创伤小的优势,能较准确地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状态.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自体组织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周波;周晓;李赞;彭小伟;杨丽嫦;吕春柳;宋达疆;伍鹏;彭翠娥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血管造影用于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术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14例拟行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术的女性患者.患者年龄27~ 64岁,中位年龄46.5岁.一期重建11例,其中乳腺原发浸润性导管癌9例、胸壁乳腺癌复发1例、血管肉瘤1例;病程9 d~48个月,平均6.8个月.二期重建3例,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3~4年.术中于皮瓣断蒂前行ICG血管造影,评估皮瓣血运灌注情况,根据结果除1例未作调整外,余13例行裁剪皮瓣或调整重建方案.皮瓣移位至受区、切口缝合前再次行ICG血管造影,明确皮瓣血运.皮瓣切取范围为24 cm×11 cm~36 cm×15 cm.供区均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1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皮瓣脂肪液化,经再次手术清创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均成活,未发生与皮瓣血运相关的并发症;供受区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4个月,平均4个月.患者均对重建效果满意,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结论 ICG血管造影可准确反映术中皮瓣血流灌注状态,对指导乳房重建手术方案的调整以及降低术后皮瓣血运相关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皮瓣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锴;穆籣;刘岩;彭喆;李广学

    目的 探讨皮瓣手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以减少皮瓣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2014年2月-12月,在14例皮瓣手术中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评价皮瓣血流灌注情况,并对应调整手术方案.男2例,女12例;年龄23 ~ 58岁,平均35.5岁.乳房再造11例,其中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DIEP)皮瓣3例,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 flap, TRAM)4例、带蒂TRAM及对侧游离TRAM2例、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假体2例;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胸壁软组织缺损1例;带蒂股深动脉穿支(profunda artery perforator,PAP)皮瓣修复大腿后方瘢痕挛缩1例;膝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膝关节内侧缺损1例.皮瓣切取范围9 cm×6 cm~26 cm×12 cm.结果 术中共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32次,未出现造影相关并发症.其中5例根据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结果调整手术方案,其中3例(1例TRAM、1例DIEP皮瓣、1例PAP皮瓣)切除皮瓣血流灌注不良部分,2例拟行TRAM乳房再造者改为带蒂TRAM和对侧游离TRAM;其余患者按照术前设计顺利切取皮瓣修复创面.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个月,平均5个月.除1例PAP皮瓣发生远端坏死外,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无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皮瓣手术中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能实时评价皮瓣血流灌注情况,及时调整手术方案,保证术后皮瓣顺利成活.

  • 吲哚菁绿造影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柳泽洋;宋达疆;李赞;彭小伟;周波;吕春柳;彭文;欧延;毛煌兴;李慧

    目的 对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造影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ICG造影在乳房重建中应用的文献,总结ICG造影历史沿革、化学成分、使用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 ICG是一种适用于术中血管灌注造影成像的荧光物质.ICG造影及SPY灌注评估系统已逐渐用于乳房重建术中,包括组织扩张器及假体植入乳房重建和自体组织乳房重建,其与术者主观评估、手持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组织血氧测量及荧光素钠造影相比,有着明显优势及更多用途.结论 ICG造影可较准确评估乳房重建术中皮瓣灌注情况,从而指导术中决策,降低术后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并具有一定经济学效益.

  • 吲哚菁绿荧光检测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皇甫玉爽;郭健;宋晓晖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ICG)检测技术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联合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共64例.根据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亚甲蓝组(ISB组)32例和亚甲蓝联合吲哚菁绿组(ISB+ ICG组)32例.ISB组患者仅使用亚甲蓝定位SLN,而ISB+ICG组患者在亚甲蓝的基础上,采用吲哚菁绿荧光定位SLN.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SLN切除时间、淋巴结切除数量等)、手术标本病理情况及SLN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用于子宫内膜癌SLN定位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SLN切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切除的盆腔淋巴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B组中有17例(53.13%)进行了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ISB+ICG组有15例(46.8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受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切除主动脉旁淋巴结数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结果比较,肿瘤侵犯淋巴血管、肿瘤侵犯深度>50%、肿瘤侵犯宫颈、肿瘤直径>2 cm的病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瘤的病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B组SLN准确率为65.63%(21/32),特异度为54.55% (6/11),敏感度100%(21/21).而ISB+ICG组的准确率为78.13%(25/32),特异度为71.43% (5/7),敏感度100%(25/25).结论:亚甲蓝联合吲哚菁绿荧光检测技术应用于子宫内膜癌SLN定位,其准确率和特异度均高于亚甲蓝染色技术,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

  •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子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钱莉莉;徐菲;周颖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乳腺癌、外阴癌中的研究较为深入,并已纳入早期外阴癌的治疗标准.由于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较低,而传统的盆腔淋巴结切除可能会造成血管神经损伤、淋巴囊肿、泌尿系统损伤等并发症,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子宫颈癌手术中也被广泛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及连续切片可以进行更精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有望成为预测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的可靠方法.本文针对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对不同的前哨淋巴结示踪剂的使用方法及在子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了对检出淋巴结的病理分析方法.

  • 靶向舌癌多功能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实验

    作者:任为;邱丽华;高志;李攀;赵欣;胡程晨

    目的?制备一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修饰的载多西紫杉醇(DOC)包裹吲哚菁绿(ICG)和液态氟碳全氟己烷(PFH)靶向多功能纳米粒(DOC-SINPs),检测其性质.方法?双乳化法制备纳米粒,硫醚键连接SDF-1,得到靶向纳米粒.Malvern粒径仪检测其粒径及表面电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DF-1在纳米粒表面的连接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DOC包封率(ELC)和载药量(DLC)及体外释放规律,热成像仪记录其体外光热特性,光声仪及超声诊断仪观察其体外显像,流式细胞仪评估其体外靶向能力,CCK-8法检查其对舌癌SCC-15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靶向多功能纳米粒形态规则,呈球状.平均粒径(502.88±17.92)?nm,平均电位(-11.5±3.15)?mV.平均ELC为54.12%±1.74%,平均DLC为1.08?mg·mL-1.体外药物释放规律呈初期爆发性释放,接着是持续缓慢释放.其光热特性呈浓度相关,浓度越高温度越高.纳米粒可检测到明显光声信号和超声信号.体外靶向连接率89.99%.细胞活性实验结果表明,SINPs组在各个浓度下细胞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在浓度为150、200μg·mL-1时,DOC-SINPs无论有无激光辐照均较SINPs有明显的细胞活性抑制(P<0.05).结论?成功制备了集诊断与治疗一体的多功能纳米粒,具有超声/光声双模成像,同时具备化疗和光热治疗的抗肿瘤作用.

  • 新型近红外吲哚七甲川菁染料的合成与肿瘤靶向性研究

    作者:刘贝;许雅萍;齐庆蓉

    目的 合成两个不同N-取代基的近红外吲哚七甲川菁染料(ICP-15、ICP-16),研究其光声成像能力和肿瘤靶向性.方法 采用间羟基苯甲酸与甲醇成酯,再与1,2-二溴乙烷缩合得3-(2-溴乙氧基)苯甲酸甲酯,水解可得3-(2-溴乙氧基)苯甲酸,将酯和酸分别与2,3,3-三甲基-3H吲哚反应制得季铵盐,进而与2-氯-3-羟次甲基环己烯醛缩合制得目标化合物ICP-15、ICP-16.测定目标化合物的大吸收波长、发射波长.通过建立体内、外模型,以吲哚菁绿(ICG)为对照,对比研究ICP-15、ICP-16的光声成像能力和肿瘤靶向性.结果 制备并确证了ICP-15、ICP-16的化学结构,均未见文献报道,其大吸收和发射波长均在近红外区;体外研究显示:在相同实验条件下,ICP-15、ICP-16的光声信号强度均高于ICG,且其光声信号强度与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体内研究显示:ICP-15、ICP-16具有一定的肿瘤靶向性.结论 新型吲哚七甲川菁染料ICP-15、ICP-16有望成为光声成像造影剂且具有一定的肿瘤靶向性.

  • 肝脏储备功能检测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秋莲;张睿;丛青洲;闫焕杰;张淑芹

    目的:观察肝衰竭各阶段的肝脏储备情况,探讨肝脏储备功能检测在肝衰竭人工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178例纳入研究,并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按照早、中、晚三期,将入组患者分为3期.并对其中89例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另外89例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肝衰竭早、中、晚期的肝脏储备功能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工肝手术组肝衰竭早中期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肝衰竭晚期的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差异.人工肝治疗前后肝脏储备功能无明显变化.经人工肝治疗后,肝脏储备功能较好的肝衰竭早期患者死亡率较肝脏储备功能较差的肝衰竭晚期患者死亡率低.结论:人工肝治疗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善肝脏储备功能,肝脏储备功能检测可协助指导肝衰竭患者的人工肝治疗.

  •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郭维博;杨婧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清除试验是临床上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准确而实用的一种检查方法,近年来该试验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可实时、无创检测肝脏功能,通过测定ICGR15指标来协助医务人员快速、全面了解患者肝脏受损的严重程度,对各种肝病进行早期诊断筛查、早期警示肝功能不全或隐匿性肝脏疾病、早期判断预后.该试验相对于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等化验指标、Child-Pugh评分更具有优越性和科学性,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或手术方案的建立以及治疗效果的评判,因此在肝脏疾病的诊疗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对ICG清除试验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ICG联合亚甲蓝在乳腺乳管-小叶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雷涛;孔长保;周永力;张慧;何亮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联合亚甲蓝在乳腺乳管-小叶区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8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两组均行乳腺乳管-小叶区段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术中应用ICG联合亚甲蓝染色,对照组单纯应用亚甲蓝染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愈合时间、病灶完全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病灶完全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在乳管-小叶区段切除术中应用ICG联合亚甲蓝染色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设计切口,减少创伤和瘢痕,优于单纯亚甲蓝染色,有推广应用价值.

  • PDE系统在术中预测皮瓣存活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晓庆;苏映军;郭树忠

    目的:探讨利用PDE系统进行的吲哚菁绿(ICG)近红外荧光成像于术中预测皮瓣存活的可行性、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SD大鼠25只,构建大鼠背部2cm×6cm大小带蒂筋膜皮瓣,利用PDE系统进行术中ICG造影成像,对比表皮面和筋膜面的影像结果.将皮瓣等分成10个目标区域(ROI),定义灌注指数为一个ROI的光密度值比上皮瓣近端3个ROI的光密度平均值.分析灌注指数与皮瓣存活比的关系.结果:根据筋膜面ICG影像预测皮瓣存活比为0.705±0.053,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100%;根据表皮面ICG影像预测皮瓣存活比为0.611±0.072,其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100%.而实际皮瓣存活比为0.777±0.062.ROI的皮瓣存活比与其灌注指数,两者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P<0.01),R为0.845,其95%置信区间为(0.434,0.965).结论:PDE系统能够于术中预测皮瓣存活情况,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100%;从筋膜面进行ICG成像的结果较表皮面更为准确,灵敏度更高;当灌注指数PI>0.434时,该区域的皮瓣基本能够存活.

  • 近红外染料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段利利;王林;吝蓓蕾;陈必良;郭倩;孙哲;张娟梅;吕静

    目的:探讨近红外荧光染料在宫颈癌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内收治的宫颈疾病患者100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和早期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对比分析近红外荧光染料吲哚菁绿(ICG)和阴道镜这两种检查方式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宫颈癌及炎症的检测符合率。结果: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所有宫颈疾病患者中早期宫颈癌患者30例,其中腺癌4例、鳞状细胞癌26例,CIN 20例,其中 CIN I 级4例、CIN II 级7例、CIN III 级6例、原位癌3例,宫颈炎症50例;ICG 检查对早期宫颈瘤、CIN、宫颈炎症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95%、96%,均高于阴道镜。二者的综合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近红外染料荧光学检测对宫颈疾病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提高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景治涛;班允超;佟志勇;欧绍武;吴安华;李心国;夏俊哲;李婷;刘源;张东勇;王运杰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开颅手术治疗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42例,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术野中血管,指导手术操作.术后行3DCTA或DSA检查,评估术中ICG荧光造影对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作用.结果 术中确认动脉瘤颈残留2例,载瘤动脉分支血管闭塞1例,穿通血管误夹2例,重新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再次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夹闭满意,术后DSA(或MRA、CTA)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 .结论 ICG血管造影是一种术中监测颅内动脉瘤颈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穿通支血管是否闭塞的重要检查手段.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临床应用76例报告

    作者:叶新运;张震宇;黄锦庆;胡坤;张柏林;蒋秋华

    动脉瘤夹闭术是外科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术中确保动脉瘤颈的完整夹闭以及避免正常血管的损伤是保证动脉瘤夹闭手术效果和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是近年来出现的术中评价动脉瘤夹闭效果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它既可以评价主干动脉,也可也评价小于1 mm的穿通血管,从而提高手术质量并改善预后.自我科2012年12月引进德国Leica M720 OH5手术显微镜以来,共对76例患者实施了ICG术中荧光血管造影,手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汇报如下:

  • 改良黄斑裂孔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罗丽华;高立新;王薇;刘力苇;唐思梦;侯艳丽

    目的:比较改良黄斑裂孔手术与传统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方法:连续选取2014-04/2017-06就诊于我院的IMH患者28例28眼,接受我院同一医师独立完成的手术治疗,分为两组.A组13例为传统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联合C3F8填充治疗组(简称传统组),B组15例为改良吲哚菁绿染色内界膜剥除联合黄斑裂孔整复空气填充治疗组(简称改良组).所有患者在术后1wk,1、3、6mo复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手术时间、末次复查时裂孔的闭合率、俯卧时间.结果: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前和术后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俯卧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组相比,改良吲哚菁绿染色内界膜剥除联合黄斑裂孔整复空气填充可以获得同样较高的裂孔闭合率,而且手术操作步骤简化,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器械进出切口的次数,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俯卧时间明显缩短,舒适度高、依从性好.

  • 不同染色剂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蕴颐;徐国兴

    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是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普遍使用的主流术式.在各种生物染色剂辅助下,ILM剥除手术相关操作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目前应用较多的ILM染色剂有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亮蓝G等.但所有生物染色剂都对视网膜存在潜在的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近年来各种新兴的染色剂及染色法改良层出不穷,本文报告不同染色剂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16 条记录 10/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