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24例临床分析

    作者:吕晓芳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1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4例患者,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为64例,占51.6%,乳腺彩超检出率为61%(75/124),乳腺钼靶检出率为0%(0/116),乳管镜检出率为100%(20/20)。124例均由石蜡病理确诊(单发乳头状瘤116例,多发乳头状瘤8例,伴不典型增生35例,合并乳腺癌2例),其中术中冰冻病理确诊出104例,确诊率为83.9%。本组恶变率为1.6%。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乳管镜检查有较高的确诊率,因其有恶变可能,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 导管内乳头状瘤142例的X线分析

    作者:张庆荣;罗伍星

    目的:应用乳腺钼钯摄影及导管造影,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平片及导管造影表现.结果:142例病理诊断均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中34例平片可见结节,120例乳头溢液患者行导管造影,导管内类圆形或杯口状中断112例,诊断为导管内 乳头状瘤112例,其中单发于主导管者51例,多发于主导管及分支61例,导管造影符合率为93%.结论:乳导管造影是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定位、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祁晓杰;刘清华;李晶晶

    目的:对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所收治的24例疑似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作为实验的对象,对其予以超声造影检查与病理组织检查,且将两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病理检查发现,有23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而超声造影检查发现21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诊断符合率为91.3%(21/23),2例漏诊/误诊,漏误诊率为8.7%(2/23)。结论:临床上采取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加以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 SMI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荣梅;姜紫韵;薛红元;李丽;李佩佩;叶玉泉

    目的 研究超微血管显像(SMI)技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发现乳腺导管扩张患者(非孕晚期及哺乳期)并进行SMI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进行手术的76例患者共76个病灶的图像,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29例为研究对象.评价SMI微血管构筑及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2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经常规超声仅检出21例,SMI检出24例,超声造影检出26例.SMI检出的24例造影均可见增强.造影增强区域病理学特点是扩张导管内乳头状突出物,以纤维血管为轴心,树枝样生长,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造影非增强区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是扩张导管和纤维组织.对SMI与CEUS技术检出结果一致性研究应用Kappa检验,Kappa=0.725,表示SMI和CEUS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具有一致性.结论 SMI技术能够提高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作者:蒋天安;赵君康;陈芬

    目的: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并和钼靶X线造影结果作比较.结果:3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高频彩超有异常发现者29例, 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2例, 诊断符合率为68.8%; 而21例行钼靶检查者综合平片及导管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6例, 诊断符合率为76.2%.并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图像进行了分型.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超诊断符合率虽略低于X线钼靶造影, 但由于高频彩超多能显示该病直接或间接征像, 且操作简便, 无放射损伤, 无痛苦, 是诊断本病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 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治疗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

    作者:王知力;万文博;刘晓俊

    目的 探讨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超声实时监控下,利用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对经超声检查诊断为良性肿块的505例中共1 169个乳腺病灶进行旋切治疗,其中21例患者的28个病灶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对其治疗疗效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所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均被准确定位及切除,经病理确诊均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复查均无明显血肿形成.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2~18个月后复查原病灶部位仍可见低回声灶,可能为病灶残留.结论超声引导下利用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进行准确定位及切除,且具有安全、微创、美观、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 高频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董笑洋

    由于分辨率提高,高频超声易于显示扩张的导管及导管内病变的细微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早期检出.本文总结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高频超声声像图,并复习文献资料,旨在提高高频超声对本病的诊断效率.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表现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作者:董妍;孙玲玲;赵嫚;孙红彬;张丽娜

    目的 评价MR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及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对1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MR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表现分为3种:扩张导管内或导管旁结节;乳腺内实性结节,不伴随导管扩张;单纯导管扩张,乳腺内无实性结节.MR的阳性率为88.9%.结论 MR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有望提高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诊断水平.

  • 乳腺导管类型和腺体类型与导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张蕴;杜红文;张毅力;张月浪;徐贵平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类型和腺体类型与导管疾病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194例221个溢液乳孔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分析其征象,对导管与腺体进行分型并与导管疾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少分级型172支,其中A型129支(58.4%),B型43支(19.5%);多分级型49支(22.2%).致密型乳腺18例、斑点型乳腺21例、分叶型乳腺120例和退化型乳腺3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96支(43.4%)、导管扩张症87(39.4%)支,其它38支(17.2%).结论:少分级之A型导管主要分布于分叶型腺体中,B型导管主要分布于退化型腺体中,以乳头状瘤多见.多分级型导管主要分布于致密型腺体中,以导管扩张症多见.

  • 纤维乳管镜在乳头溢液性疾病中的诊断分析

    作者:马立;汪大田;陈曦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三大症状之一,发生率约3%~8%,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约占35%~48%,乳腺癌约占10%~15%[1].乳头溢液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常见于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后者是乳腺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

  • 乳腺占位性病变一例

    作者:王海燕

    患者女,57岁,乳头溢液30余年.超声检查所见:左乳头内上方乳晕区腺体层可见囊实性肿物,囊腔大小约2.6 cm×1.3 cm,后壁可见乳头状实性回声突向囊腔内,范围约1.6 cm×1.6 cm×1.1 cm(图1),CDFI:可见血流信号自肿物后方腺体层,像"飘带"样伸入实性组织中,RI:0.53(图2,3).超声提示:左乳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理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

  • CT和MRI对主胰管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良恶性鉴别的价值

    作者:边云;李骁;陈炜;高振坡;王莉;陆建平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对主胰管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D-IPMN)诊断及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MD-IPM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患者术前均行CT、MRCP、MR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检查.由两名医师观察病灶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影像学评分,鉴别病灶的良恶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两名医师结果的一致性.将病变的影像学评分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G),评价影像学检查测得的主胰管直径在MD-IPMN良恶性鉴别中的作用,并确定佳诊断界值和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31例MD-IPMN患者中低级别异型增生13例,中级别异型增生6例,高级别异型增生5例,癌7例;影像学正确诊断MD-IPMN为良性16例,恶性10例,余5例误诊.主胰管直径判断病变良恶性有临床意义,其鉴别良恶性的AUC为83.8%;佳诊断界值为14.8 mm,敏感性66.7%,特异性100%.有无壁结节也可作为良恶性鉴别的影像学表现,但壁结节大小、病变累及主胰管的部位、胰腺实质萎缩及肝内外胆管扩张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大.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MD-IPMN的诊断以及良恶性的鉴别都具有敏感性,对术前诊断和随访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手术规范及技巧

    作者:马榕;王建丽;祝志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理学上分为中央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周围性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典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癌[1],是一类包括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疾病总称.临床上,相对于不同的病理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 乳管镜辅助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

    作者:雷玉涛;赵红梅;曹威;侯宽永

    目的 探讨乳管镜辅助切除乳腺Ⅰ、Ⅱ级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 2006年2~8月,对20例Ⅰ、Ⅱ级乳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行乳管镜辅助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乳管镜辅助准确定位,经乳管镜注入极少量稀释美蓝(1∶1~1∶1.5)使病变乳管蓝染,根据体表乳管镜光斑位置,选择乳晕旁小切口(1~2 cm),找到蓝染的乳管,从乳头下断扎,向腺体方向游离乳管及周围少许乳腺组织,远端距肿物1~2 cm,剖开乳管确认肿瘤,切除病变乳管,送病理检查.结果 20例均顺利找到病变乳管并切除,并于乳管内找到肿瘤.手术时间30~60 min,中位时间50 min,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术后病理均为导管内乳头状瘤.20例随访2~8个月,中位时间5个月,无乳头溢液及肿瘤复发.结论 乳管镜辅助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疗效满意,简单易行.

  • 无乳头溢液患者导管内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申磊花;陈恩琪;柯子瑞;杨昭颖;王可人

    目的 乳腺导管内病变与乳腺癌的发展密切相关.导管内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理性乳头溢液(pathological nipple discharge,PND),而近年发现部分导管内病变患者无PND的临床表现,从而被临床医师忽略.本研究探讨无PND患者中导管内病变的危险因素及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4-01-2017-02-28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81例无PND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导管内病变组和非导管内病变组,收集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无PND患者导管内病变的危险因素和影像特点.结果 281例无PND患者共370个病变乳房(89例患者为双侧同类型病变),导管内病变患者127例(45.20%)、非导管内病变患者154例(54.80%);术后病理诊断为导管内病变乳房156个、非导管内病变乳房214个.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 =29.937,P<0.001)、妊娠次数(x2=10.471,P=0.001)、流产次数(x2=6.151,P=0.013)、非经期乳房疼痛(X2=52.945,P<0.001)在导管内病变组与非导管内病变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50岁(OR=4.346)和>50岁(OR=5.939)、非经期乳房疼痛(OR=6.720)为无PND患者导管内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病变乳房影像资料分析发现超声下导管扩张(x2 =21.947,P<0.001)、病变直径(x2=16.824,P<0.001)和病变距乳头的距离(x2=15.171,P<0.001)在导管内病变与非导管内病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年龄>35岁、伴有与经期无关的乳房疼痛、乳腺导管扩张、肿物距乳头距离≤2 cm和病变≤1 cm的自然就诊人群,尽管没有出现PND,仍应高度关注乳管内病变存在的可能性,减少漏诊和误诊.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作者:王文彦;王翔;王昕;高纪东;王杰;刘嘉琦;赵东兵

    目的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头乳晕区的乳腺良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常见.本研究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征与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01-2015-07 0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547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47例患者中,348例不伴有非典型增生(63.6%),199例(36.4%)伴有非典型增生.中位随访37个月,导管内乳头状瘤组和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非典型增生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8.2%和95.0%;3年无肿瘤生存率分别为99.1%和98.5%.2组无复发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Cox分析结果显示,非典型增生是影响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RR=0.183,95%CI=0.045~0.675,P-0.0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有乳房肿物(OR=0.448,95%CI=0.29~0.68,P<0.001)、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OR=0.444,95%CI=0.45~0.72,P=0.001)术后病理更易出现非典型增生.结论 非典型增生情况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复发重要预测指标.

  • Mammotome微创切除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护理体会

    作者:程萍;杨永萍;魏晓娜

    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本院乳腺外科用利宁凝胶精确定位乳腺导管内病灶后,超声引导下Mammotome联合纤维乳管镜(FDS)微创切除导管内乳头状瘤40例,经有效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谢竞;霍彦平;高峰;赵晓燕;郝红军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占乳腺良性肿瘤的20%,常见于40~50岁的女性。根据2012版WHO乳腺肿瘤分类[1],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分为以下两类: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于乳腺主导管或大导管的乳头状瘤,多数位于乳晕深面及周围区域,肿块多单发,生长缓慢,常伴有乳头溢液;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的乳头状瘤,常常为多中心性[2]。由于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率较高,通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3-5]。笔者总结了本院开展Mammotome微创旋切手术的经验,探讨其在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的鉴别

    作者:庄英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的,以覆盖在纤维脉管束表面的上皮细胞乳头状增生为特征的肿瘤.可发生于自乳头至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DLU)的导管系统内的任何部位.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典型性乳头状瘤及导管内乳头状癌.病理诊断中鉴别其良恶性,对临床治疗以及患者的预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此类肿瘤的鉴别作出探讨,并概述.

  • 乳腺导管内较大乳头状瘤(囊性)超声误诊1例

    作者:孙静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一般属良性,恶变率为6%~8%,尤其对起源于小乳管的乳头状瘤应警惕其恶变的可能[1].乳头状瘤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的一种类型,约占乳腺良性肿瘤的20%,通常为实质性,包括多发生于乳晕区附近大导管内的孤立性乳头状瘤和中小或末梢导管内的多发性乳头状瘤.治疗以手术为主,对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

11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