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侧输卵管妊娠破裂合并卵巢黄体破裂病例报道1例
1临床资料
患者邹晓红,女32岁,C2P1,因"停经48 d,下腹疼痛1 w,加重1 d"于2014年7月12日急诊入院。患者于1w前无明显诱因突感下腹疼痛,呈持续性加重,伴肛门坠胀感及头晕、气短、乏力等,未规律诊治,于今日加重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则,4~5 d/28,末次月经2014年5月24日,生育史:C2P1。体格检查:T 37.1益,P 106次/min,R 22次/min,BP 95/65 mmHg,痛苦貌,面色苍白,两肺呼吸音清,心律106次/min,心音低钝,腹软,下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妇检: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通畅,未见出血;宫颈光,举痛阳性,后穹窿饱满,子宫后位,略大;左侧附件可及5 cm×4 cm×3 cm大小包块,质软,有压痛,右侧未见明显异常。急诊血液分析:RBC 1.97×1012/L,RBC 62 g/l,尿TT(+),阴道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液5 ml。腹部超声:腹腔积液(大量)。初步诊断:宫外孕并破裂出血失血性贫血(中度)。立即给予吸氧、补充血容量,同时在连硬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积液约1200 ml,子宫稍增大,左侧输卵管壶腹部增大约3 cm×3 cm,见1 cm×1 cm的破口,有活动性出血,左侧卵巢增大约5 cm×4 cm×3 cm,充血,见1 cm×1 cm的破裂口,有活动性出血及黄体液体,,术中行左侧输卵管切除+左侧卵巢修补术,手术顺利,住院观察10 d,治愈出院。出院诊断:宫外孕,左侧输卵管妊娠破裂合并左侧卵巢黄体破裂,失血性贫血(中度)。 -
从脑脊液及脐部分泌物中同时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一例
男性婴儿,7天,生于私人诊所,因发热、黄疸、惊厥于2001年9月5日人院.T 38.9.C,全身皮肤黄染,前囟隆起,颅缝增宽,四肢肌张力增高,腹膨隆,脐带未脱落,有脓性分泌物.经血液分析,白细胞计数39.0×109@L-1,中性粒细胞比值0.77.
-
红细胞冷凝集现象引起血细胞计数异常一例报告
目的:探讨在冷凝集状态下血细胞分析中各项参数的变化.方法:观察在37℃水浴前、后血细胞分析中各参数的变化.结果:于37℃水浴前、后以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HB、PLT检测结果无差异(P>0.05),但RBC、HCT计数偏低,WBC、MCV、MCH、MCHC数值偏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冷凝集素对HB、PLT影响不大,但对RBC、HCT、MCV、MCH、MCHC影响较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
红细胞膜遗传性缺陷所致新生儿黄疸2例临床分析
例1患儿男,14/24天,因发现黄疸9小时入院.系第三胎第二产,足月顺产,无窒息抢救史,脐绕颈一周,生后19小时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伴茶色尿,母血型AB型.其兄患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期也曾出现病理性黄疸.查体:重度黄疸,无贫血貌,无头颅血肿,肝脾不大,四肢无水肿,原始反射正常.辅助检查:TBil 303 μmol/L,DBil18.9 μmol/L,血液分析:RBC 4.57×1012/L,Hb181 g/L,椭圆形RBC 27%.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
-
600名新生儿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象对比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广泛应用,使静脉血的检测明显优于末梢血的检测.由于新生儿的生理条件有别于成人,采取末梢血检测新生儿各项血细胞参数仍受到重视,我科对600名新生儿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象结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
500例潜伏梅毒的血清学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500例潜伏梅毒患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方法:选取近几年潜伏梅毒患者5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分析结血清检测结果.结果:500例潜伏梅毒患者的TP试验结果均呈阳性,而TRUST实验结果有124例呈阴性.经过血清检验,500例患者中,有188例属于早期潜伏梅毒患者,312例属于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所有潜伏梅毒患者均提供正规驱梅治疗,治疗三个月后,早期潜伏梅毒患者阴转率为36.70%,晚期潜伏梅毒患者阴转率为27.88%;治疗六个月后,早期潜伏梅毒患者阴转率为45.74%,晚期潜伏梅毒患者阴转率为36.22%;治疗九个月后,早期潜伏梅毒患者阴转率为59.04%,晚期潜伏梅毒患者阴转率为49.68%;治疗十二月后,早期潜伏梅毒患者阴转率为69.68%,晚期潜伏梅毒患者阴转率为60.90%.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想要提高梅毒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传染率,就必须对潜伏梅毒患者进行及时的筛选和治疗.
-
探析血液分析中血液涂片检查的重要作用
目的:探析血液分析在血液涂片检查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搜集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液涂片分析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对所有的患者均利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血涂片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对血液涂片进行检查后,诊断出患有缺铁性贫血症的患者18例,患有白血病的患者2例,其检查结果与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检查结果相同。利用血液涂片检查诊断病症的准确率为100.00%,明显高于自动血液分析仪诊断的正确率的97.2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血液涂片检查能有效提高血液分析的准确性,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值得在临床诊断上呗广泛推广。
-
EDTA-K2抗凝剂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18例分析
EDTA-K2已被公认为血液分析检测的抗凝剂,目前市售的用于血液分析的真空静脉采血管均为EDTA-K2抗凝.但EDTA-K2的使用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本文报道了我院在血液分析检验中发现的18例典型病例.
-
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需进行血常规检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集患者静脉血,对照组采集患者末梢血,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检测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均无明显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血及末梢血采液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结果无直接影响,临床操作中静脉血检验方式具有更加良好的操作性能和实用性,值得推广.
-
迈瑞BC-68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应用性能评价
目的:通过实验探讨BC-68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的主要性能,并作初步评价.方法:采用Sysmex公司生产的高、中、低值质控全血,参考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有关规定采用BC-6800对其:准确性、精密度、携带污染率、各项参数线性变化等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质控全血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压积的变异系数(CV)均<1.70.携带污染率白细胞0.13%、红细胞0.31%、血红蛋白0.23%、血小板0.45%、红细胞压积0.25%.相关性在0.996以上.线性及线性范围较好.结论:BC-68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有较高的应用性能,能够满足临床对血液细胞分析的要求.BC-68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是适合于实验室环境下,完成血液细胞计数、白细胞五分类、血红蛋白浓度测量、网织红细胞测量、有核红细胞测量的体外诊断设备.其具有33项报告参数、14项研究参数、2个直方图、6个散点图.细胞计数采用鞘流阻抗法、激光散射法、结合荧光染色的流式细胞技术;采用比色法进行血红蛋白测定.按照ICSH制定的标准,现就其主要性能进行评价,将实验评价结果报道如下.
-
血液分析检验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血液分析检验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1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急慢性白血病患者50例为研究组(急性白血病28例,慢性白血病22例),另随机抽选50例在我院进行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液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数据.结果:患有急 、慢性白血病的患者外周血血红蛋白均低于健康人;而白细胞值 、CRP值显著高于健康的人(P>0.05);(血液分析的指标值在急 、慢性白血病数据对比间差异,无显著)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明显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分析检验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优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血细胞涂片镜检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目的 分析血细胞涂片镜检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 选取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至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28例异常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行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复检,实验组行血涂片镜检进行复检,比较两组检验对象的诊断准确率、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 实验组终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误诊率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漏诊率与对照组一致(P>0.05).结论 血涂片镜检能提高血液分析的临床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有极大的重要性.
-
血液涂片检查在血液分析中的重要性
目的 探讨血涂片检查在血液分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26例行血常规检查患者的血液标本,所有患者分别进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照组)与血涂片检查(观察组),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检测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涂片检查能够促进血液分析准确度的提升,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血液中1,2,3-三氯丙烷的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检测血液中1,2,3-三氯丙烷的效果。方法:以甲苯提取血液中1,2,3-三氯丙烷标准液,联用GC-MS检测。采用全离子扫描方式(SCAN)检测其保留时间(RT)。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方式(SIM)采集数据,确定线性范围,计算检出限。标加100 ng/ml、400 ng/ml、1000 ng/ml浓度1,2,3-三氯丙烷于血液,分别选择乙醚、甲苯、乙酸乙酯三种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平行测定其回收率。结果:1,2,3-三氯丙烷标准液在10~1000 ng/ml甲苯溶液中,成线性结构,y=46.094x+496.44,R2=0.9998;采用SCAN方式检测,1,2,3-三氯丙烷色谱峰RT为5.76 min;选择SIM信噪比S/N=3,1,2,3-三氯丙烷低检出浓度为1 ng/ml;日内精密度RSD为2.1%,日间精密度RSD为3.6%。标加100ng/ml、400ng/ml、1000ng/ml浓度的1,2,3-三氯丙烷于血液,回收率高是甲苯,其次为乙酸乙酯,乙醚效果差。结论: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血液中1,2,3-三氯丙烷的方法,灵敏、快速、线性范围好。
-
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究在血液常规检验过程中,血液涂片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200例检验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100例,对实验组采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后,再进行血液涂片检查,参照组采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对比分析两组血液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实验组联合血涂片检查后,诊断出1例白血病,1例继发严重感染核右移动,2例缺铁性频率,余下结果与均与血液分析仪诊断结果相符.血液涂片的诊断率为100.00%,而血液分析仪的诊断结果为96.00%,实验组所检验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临床检验过程中,联合血液涂片能够更准确地诊断临床疾病,可取得较显著的成果,值得临床借鉴.
-
微量注射进样-导数原子吸收法测定全血中锌含量
本研究利用微量注射进样-导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全血中锌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微量注射进样-导数原子吸收法较微量注射进样原子吸收法灵敏度可提高8倍,检出限可改善10倍,样品回收率可达93~105.1%,用于全血中锌含量的测定,可得到满意结果.
-
血液分析时影响血小板检测的因素浅析
血小板检测结果的不稳定是临床上血液分析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从方法学的缺陷、仪器与试剂、抗凝剂、标本采集和储存、小红细胞增多或多或巨大血小板增多、样品溶血不完全、高镁血症及脂类与蛋白聚集的影响和疾病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血液分析时影响血小板检测的因素.
-
血液分析时影响血小板检测的因素浅析
目的 :探讨血液分析过程中影响血小板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血小板检测患者进行细胞分析仪分析后,对其中血小板测定值与直方图不符、血小板直方图明显异常、平均红细胞体积(MCV)<70f1、血小板计数与临床诊断不符的例病例进行显微镜计数或重新采血计数,对比前后值.结果 :仪器试剂质量、抗凝剂因素、样本溶血不足、小红细胞增多或巨大血小板增多、样本储存等是影响血小板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本身存在问题,临床可结合血小板直方图进行综合判断,如有必要可借助显微镜计数或再次采血计数,降低误差.
-
以消化系症状为主就诊的艾滋病患者临床及血液学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临床及血液分析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消化科确诊的20例AIDS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AIDS患者血常规普遍存在淋巴细胞比例、血红蛋白、红细胞总数下降;血生化大部分存在白蛋白、胆碱酯酶及白/球蛋白比率下降,乳酸脱氢酶、转氨酶升高,以及电解质紊乱(Ca2+↓、Na+↓、Cl+↓、K+↓);血沉普遍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肿瘤标志物CEA升高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常同时存在.结论 AIDS病人常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而就诊,临床及血液分析检查呈现多器官系统损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