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RI)应用于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作者:官锐园;钱铭怡

    目的:考查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I)在护理专业大学生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抽取北京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1-4年级的大学生422人进行初测,其中39人接受重测,考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重测信度、结构效度以及效标效度.结果:修订后在原28个条目的基础上保留了25个条目,因素分析结果维持四个维度;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3,四个分量表α系数为0.62-0.82,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59-0.70,各分量表与效标量表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出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不同年级和性别在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在护理专业大学生中的信度、效度较高,但还需在迸一步研究中对分量表的稳定性进行验证.

  • 中文版共情商数问卷的信度及效度研究

    作者:杨娜;肖晓;钱乐琼;莫新竹;周世杰

    目的:分析中文版共情商数问卷(the Empathy Quotient)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中文版共情商数问卷对173名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及253名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评估.结果: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7;分半信度为0.702;重测信度为0.844.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结构较松散;该量表与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具有良好的相容效度.此次的研究样本中,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共情总分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父母的得分,性别差异不显著.结论:中文版共情商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可用作为共情能力评估工具应用于中国人群.

  • 人际反应指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作者:戎幸;孙炳海;黄小忠;蔡曼颖;李伟健

    目的:翻译并修订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RI),考察其信度和效度.方法:对419名大学生和62名犯人进行调查.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C-IRI四因素结构拟合较好,各分量表的建构信度在0.59~0.75之间,重测信度在0.59~0.78之间.各分表与效标罱表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IRI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犯人被试的C-IRI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中大学生被试的量表得分(t=-2.59,P<0.05).结论:C-IRI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测量成人的共情水平.

  •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

    作者:张凤凤;董毅;汪凯;詹志禹;谢伦芳

    目的:分析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i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529名正常人及3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信度检验:IRI-C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0,观点采择(PT)、想象力(FS)、共情性关心(EC)和个人痛苦(PD)因子分别为0.721、0.624、0.532、0.758:分半信度为0.734;重测信度为0.737,PT、FS、EC和PD因子分别为0.700、0.735、0.625、0.655.效度检验:因素分析产生的4个因子共解释46.342%的总方差.各因素具有良好的跨样本一致性和区分度(P<0.001).结论: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可用作为共情能力评估工具应用于中国人群.

  • 不同发病时期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疼痛共情能力研究

    作者:魏格欣;杨静月;阚博;朱春燕;余凤琼;张蕾;汪凯

    目的:探究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在不同发病时期疼痛共情能力状况.方法:采用经典疼痛共情范式和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探究躁狂期、抑郁期和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疼痛共情能力.结果:抑郁期、躁狂期和缓解期患者人际反应指针量表观点采择因子、想象力因子和共情性关心因子得分均低于正常人群;抑郁期患者个人痛苦因子得分显著高于躁狂期和缓解期患者.躁狂期和抑郁期患者判断中性图片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躁狂期、抑郁期和缓解期患者所需反应时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抑郁期患者判断中性图片的正确率与想象力因子、共情性关心因子存在正相关,抑郁期患者判断中性图片的正确反应时与病程存在正相关;缓解期患者对中性图片的正确反应时与个人痛苦因子得分存在正相关.结论:躁狂期、抑郁期和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情能力均受损,但不同时期受损状况不同.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处在抑郁期时,疼痛共情能力的受损情况较为突出;抑郁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疼痛共情能力受损状况受患者病程影响,患病时间越久,疼痛共情能力受损越严重.

  • 强制戒毒人员童年期创伤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共情的中介作用

    作者:任怡臻;周海波;杨红敏;王思远;郭旗;周世杰

    目的:探讨强制戒毒人员的童年创伤、共情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共情商数问卷(EQ)和人格诊断问卷反社会人格障碍分量表对574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施测.结果:①童年创伤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得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共情与童年创伤、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得分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②童年创伤可以通过共情的中介作用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产生影响.结论:共情在童年创伤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共情能力的研究

    作者:吴姗姗;朱春燕;解方舟;钟慧;莫大明;张立花;汪凯

    目的:研究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特征.方法:纳入49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相匹配的42名正常对照.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和失言识别测验(faux pas recognition)比较两组共情能力.采用疼痛共情范式比较两组疼痛共情能力.结果:①患者组在IRI-C的同情性关心因子得分小于对照组;②患者组在失言识别测验的识别失言问题、理解失言问题和失言相关问题的得分均小于对照组.③患者组判断疼痛图片和中性图片的正确率均低于对照组,判断疼痛和中性图片的反应时均大于对照组,在疼痛评级中对疼痛图片的等级评定得分低于对照组,对中性图片的等级评定两组无差异.④患者组在IRI-C的同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因子得分与病程成负相关.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能力降低.

  • 中国大学生自闭特征在共情和系统化上的差异

    作者:张怡;王建平;徐慰;符仲芳

    目的:在中国环境下对共情-系统化理论进行验证以及探索自闭特征和共情、系统化的关系.方法:以1858名大学生为对象,使用自闭谱系量表(Autism Spectrum Quotient,AQ)、共情量表(Empathy Quotient,EQ)和系统化量表(Systemizing Quotient,SQ)测查自闭特征水平、共情和系统化能力.结果:①自闭特征的性别分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高自闭特征在男性群体中更常见;②脑类型划分显示,女性主要为E类型,共情能力优于男性,男性主要为S类型,系统化能力优于女性;③共情和系统化量表得分相关较弱(r=0.082,P<0.05),二者相互补偿和竞争关系的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④以自闭谱系量表得分上下27%为界分为高低自闭特征组,高自闭特征组的共情得分低于低闭特征组而系统化得分高于低自闭特征组.结论:共情-系统化理论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得到验证,不同自闭特征水平对共情和系统化能力有影响.

  • 品行障碍青少年疼痛共情异常的脑激活特征

    作者:孙小强;于伟霞;袁术文;高一点;姚树桥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青少年和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在共情任务下大脑活动的差异.方法:通过磁共振扫描疼痛共情任务时被试的大脑活动,分析其在共情任务时大脑活动特点;提取感兴趣脑区的激活信号,分别与共情、冲动、攻击、冷漠无情特质的行为学指标做相关分析.结果:CD青少年冲动、攻击、冷漠无情特质得分显著高于HC组.观看疼痛视频时,CD组右侧岛叶、顶下小叶和左侧前扣带回的激活水平明显高于HC组.右侧岛叶、顶下小叶和左侧前扣带回的激活水平和两组青少年的攻击性、冲动性、冷漠无情特质得分存在正相关.结论:右侧岛叶、顶下小叶和左侧前扣带回的过度激活可能是CD青少年疼痛共情能力缺陷的神经机制.

  • 共情:基于面孔图片的范式和基于身体部分图片范式的元分析

    作者:董戴凤;吴琼;姚树桥

    目的:比较两种共情范式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差异.方法:通过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要求①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共情能力的fMRI研究;②采用Talairach或者MNI系统报告脑区,且能从原文中获得完整的数据;③采用基于面部图片的范式和基于肢体部分图片的范式中的任意一种.对符合需要的22篇基于身体部分图片范式的文章和21篇基于面部图片范式的文章使用Ginger 2.3软件计算共情的脑区激活似然(ALE)估计值,得到脑区分布.结果:两种不同的共情对比结果显示,基于身体部分图片的共情范式显著激活了左侧顶下小叶部分,而基于面孔图片的范式则显著激活了额中回区域.结论:基于身体部分图片的共情范式中共情反应的产生可能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需要较少的认知努力,而基于面孔图片的范式中的共情反应的产生则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

  • 共情中的具身模拟现象与神经机制

    作者:孙亚斌;王锦琰;罗非

    共情是人类长期进化形成的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大量研究认为模拟是共情发生的重要机制.观察他人的情绪会自动激活观察者加工自身相应情绪的脑区,并伴随生理唤醒、面部表情的自动模拟以及匹配他人躯体动作等具身现象.本文用模拟的视角来整合具身认知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共情过程中具身的和内部的模拟现象,并通过以镜像神经元为基础的共享表征理论阐释了人们如何通过模拟来理解他人情绪的神经过程.后,作者针对当前共情研究中的局限性提出未来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 个体不幸情境下的慈善捐赠-共情的中介效应

    作者:定险峰;刘华山

    目的:探讨个体不幸情境下慈善捐赠的影响因素及共情的中介效应.方法:269名大学生被试,先采用情境实验探讨人格宜人性、情境强度、捐赠关系和强化对慈善捐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考查共情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①人格宜人性和情境强度对慈善捐赠有影响;仅在中等宜人性条件下捐赠关系和强化存在交互作用.②共情在宜人性对慈善捐赠的影响中是完全中介效应,而情境强度的影响主要是直接效应.结论:相比于群体灾难情境,个体不幸情境下,人格宜人性对慈善捐赠的影响完全通过共情机制实现,而情境强度则相反.

  • 不同共情能力个体加工情绪面孔的ERP研究

    作者:崔芳;罗跃嘉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具有不同共情能力的个体加工情绪性面孔的差异.方法:使用共情问卷筛选出高、低共情被试,要求其对不同情绪、不同性别的面孔做出相应判断,记录EEG,分析两种被试在不同条件下N1,P2等成分.结果:在性别判断任务中,高共情被试在正性和负性情绪的N1,P2和LPC波幅上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而低共情被试在不同效价的情绪间没有出现差异.结论:与低共情被试比较,高共情被试从无意识阶段,注意阶段到决策分析阶段都对情绪效价更加敏感,另外,被试在与情绪无关任务中显示出了情绪特性,而在情绪相关任务中未显示出该特性,体现了与情绪相关认知任务对情绪自动化加工的抑制作用.

  • 巴林特小组模式对医学生共情与人际信任的影响

    作者:杭荣华;程灶火;盛鑫;陈筠;娄婧璇

    目的:评估巴林特小组模式对医学生共情和人际信任水平的作用.方法: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选取某医学院临床专业420名大三学生,每人填写大学生共情能力问卷和人际信任问卷各1份,在共情总分低于120分,同时人际信任水平总分低于75分者中招募30名志愿者,随机纳入巴林特组和对照组,巴林特组和对照组各15人.对巴林特组开展以提高共情和人际信任能力为目标的巴林特小组模式干预,每周1次,共10次.研究过程中巴林特组脱落3人.对照组暂不进行任何干预.在10次巴林特小组干预结束后第二天及干预结束6个月后,使用大学生共情能力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训练前,巴林特组和对照组共情能力总分和人际信任总分的基线值没有差异(P>0.05).10次干预后,巴林特组的评分结果与基线值比较,共情总分和人际信任总分均高于基线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评分结果与基线值比较,共情总分与人际信任总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10次巴林特小组活动后,巴林特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共情总分与人际信任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巴林特小组活动结束6个月后进行追踪评估,发现巴林特组的共情总分高于基线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人际信任总分与基线值相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巴林特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巴林特组共情总分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人际信任总分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人际信任水平,但其提高人际信任水平的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 共情概念的演变

    作者:陈晶;史占彪;张建新

    虽然共情概念出现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共情的概念仍是该领域学者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介绍西方学者有代表性的共情概念及其演变,分析该领域学者对共情的本质、共情中认知和情感成分关系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 共情 概念演变
  • 语言风格匹配能反映咨询师的共情水平吗?

    作者:李婷婷;朱旭;江光荣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语言风格匹配与咨询师共情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6个心理咨询会谈,分为高共情组和低共情组,采用计算机量化词汇分析法,比较罗杰斯会谈、高共情组、低共情组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语言风格匹配程度.结果:罗杰斯会谈的语言风格匹配总体高于其他两组;语言风格匹配可以预测咨询师共情,解释量为72.4%.结论:语言风格匹配是预测咨询师共情水平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 共情在子宫切除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林晓丽

    目的 探讨共情在子宫切除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将10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共情组各5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比较2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满意度.结果 共情组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 运用共情沟通技巧,护士能够准确的获得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信息,继而采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式,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达到提高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护士的沟通能力的目的.

  • 共情理论在提高低年资护理人员关怀能力中的应用

    作者:秦世菊

    目的 探讨运用共情理论提高低年资护理人员关怀能力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应聘入职的72名低年资护理人员,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实验组采用共情理论进行关怀能力培养,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方法进行带教,采用关怀能力评价量表于培训前后进行测评与比较. 结果 采用共情理论进行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理人员关怀能力中的认知和耐心等2个维度得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关怀能力是可以在环境与教育的相互作用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与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与发展并提高的;共情理论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提高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关怀能力,值得提倡和推广.

  • 护生共情能力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庄沁红;江金梅

    目的:通过研究护生共情能力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了解护生共情能力与护患沟通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杰弗逊共情量表和护理专业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评价量表对100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的共情得分均分(58.47±5.13)分,护生共情能力较低;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获得并理解患者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护生共情能力与护患沟通能力呈正相关(r=0.324,P<0.001)。结论护生共情能力与护患沟通能力相关性较高,加强护生共情能力的训练,可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及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护生 共情 护患沟通
  • 护理实习生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作者:丁向;何诗雯;熊华;郑冰雅;朱丽辉

    目的 探讨护理实习生共情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本院262名护理实习生,利用IRI-C量表对其共情能力进行调查. 结果 本院2016年5月至7月共有护理实习生262名,平均年龄(19.89 ±1.267)岁;本科学历39名,专科学历223名;出生地为城市82名,农村18名;担任班干部66名,接受人文知识培训89名,直系亲属从事医疗行业92名.平均共情能力得分(49.53 ±7.346)分,其4个维度中想象力得分(12.48 ±2.725)分,个人悲伤得分(10.79 ± 2.184)分,观点选择(11.74 ±2.420)分,同情关注(14.52 ±3.237)分;护理实习生学历、生源地不同,共情能力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护理实习生共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院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帮助护理实习生提升共情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应依据护理实习生自身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289 条记录 11/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