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种疫苗后怀孕
妇女在怀孕前要打预防针,似乎是一件挺新鲜的事.因为打预防针的一般都是儿童--他们年龄小,抵抗力差,需要借助预防针以增强免疫力,预防疫病,如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肝炎、水痘、肺炎……
-
橘井泉香与橘叶
据《辞海》“橘井”条释:相传汉代苏仙公得道仙去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一升,檐边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第二年,果然发生疫病,远近皆求治,果然痊愈,后因以“橘井”为良药之典故.《药海拾奇》一书中也介绍了苏仙公成仙,其母以井水橘叶疗疫的故事,此后世人便以“橘井泉香”颂救人功绩.这也是“橘井”、“橘井泉香”的由来.
-
由SARS引发的对健康投资的思考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国际上又称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2003年上半年, SARS的流行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世界卫生组织估算"非典"已造成全球经济近 300亿美元的损失.有的经济学家认为,"非典"疫病对 2003年中国 GDP的影响是 0.5个百分点,有的认为是 2个百分点. 0.5个百分点就是 500亿元人民币,等于全国一年的卫生总费用的 1/10; 2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卫生总费用的 2/5.
-
略论解毒法在疫病治疗上的作用
中医治疫源远流长,经验十分丰富,究其治法,大体包含祛邪与扶正两大方面,其中解毒之法,堪称是祛邪法中重中之重,常贯穿疫病治疗的始终.1 毒邪在瘟疫发病学上的地位毒邪与瘟疫发病的关系,<素问遗篇·刺法论>对疫病的预防早就提出要"避其毒气",可见已将毒邪的侵袭作为瘟疫发病的主因.
-
治疫明理论
中医治疫,源远流长,回顾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与疫病作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历史.治疫必须明理,即是要明白中医治疫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明白中医治疫所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这是治疫的必备知识和基本功,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兹择要论述如下:
-
从《伤寒论》谈中医治疗疫病的思路与方法
1800年前疫病的流行,诞生了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专书<伤寒论>.1800年后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又重新认识了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强大优势,温病学研究又成为现代中医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笔者认为中医药防治疫病的意义不是在于哪一种证型、哪一张方剂,而是在于方法学的研究.作为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专书<伤寒论>对疫病的认识与治疗有其独特的思辨方法,略述如下.
-
湿热致疫说
湿热作为致病因子,其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意义,古人早有论述,如元代医家朱丹溪尝谓:"湿热为患,十之八九".
-
疫病过用清热解毒法的流弊分析
[目的]分析疫病过用清热解毒法的流弊。[方法]以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代、清代至民国、建国后为时间节点,通过名著大家的学术思想,结合相关核心期刊文献,从清热解毒法的历史源流,分析其过用的缘由。[结果]先秦两汉,清热解毒法初现端倪;晋唐,清热解毒法在方药上有所创建;宋金元,清热解毒法的地位明显上升;明代,清热解毒成为祛邪的重要治法;清代至民国,崇尚使用清热解毒药;建国后,清热解毒法有滥用的趋势。[结论]现阶段治疗疫病过用清热解毒,滥用寒凉有其历史原因,但这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理念相背离,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
中医"疫病"病名规范化初探
针对疫病病名在中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情况,在建立历代"疫病"方剂数据库的过程中对此情况进行了初步规范化整理,以期为提高中医疫痛病名规范化程度做出贡献.
-
历代医家对疫病病因的认识
对疫病来说,不能正确把握"六气"病因,就难以在辨证论治中体现天人相应的中医本色.在疫病的病因问题上,只讲致病微生物是远远不够的,人体的抗病能力,致病微生物的传染力和生物学特性,都受制于自然大环境的变化条件.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把握好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能提高中医药防疫治疫的水平.
-
先秦两汉时期疫病治则治法浅析
先秦两汉时期,医家认为疫病主要具有发热、脏损、谵狂等证候特点,提出泻热、解表、存阴等原则,采用汗下、外治、火法等,总的思路为扶正祛邪.张仲景运用清热之法多兼利湿、养阴、凉血等,而后世则尤为强调清热解毒.秦汉时期实阴方法不多,后世对此有所发展,提出了养阴解表、养阴清热等法,吴有性、叶天士等坚持治疗疫病必重养阴的原则.下法主要用以攻逐病邪,有寒下、温下之分,可通腑、逐瘀、逐水等,兼有泻热之功.火法治疫有一定争议,但若使用得当可温阳、散寒、解郁,治疗多种热证.总之,这一时期奠定了疫病治则治法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
浅谈《温疫论》治疫诊治特色
疫病是指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疾病,具有发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云:“温疠大行,远近咸若”,“疠大至,民善暴死”.中医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疫病的斗争史,中医治疫的理论和经验不仅能用于古代疫病的防治,也同样适用于现代传染病的防治[3].在没有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环境下,中国古代医家沿用望、闻、问、切的朴素诊病方法以获取疾病资料,从整体观角度认识疫病,确立治则治法,借助中药针灸,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
-
基因工程疫苗及发展前景
人类自1796年第一次成功使用疫苗到现在已经制备了近60余种不同的疫苗(表1),这些疫苗使人类终免除了天花的灾难,同时每年还使数以百万的人免遭多种疫病的侵害.在预防兽医方面,注册使用的疫苗就有2000多种.
-
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进展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 ,EH)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所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多为隐性感染,急性发病时以发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感染率和发病率均较高.发病范围广,目前世界上已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关于本病的报道.我国是目前EH 病流行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相继报道发现本病流行的省、市、自治区已有20多个[1].本病已经对世界范围内的畜牧业发展及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是一种急待控制的疫病之一.现就本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广西鼠疫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探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鼠疫病情连年不断,尤其以非洲为主,亚洲次之,虽然多以散发为主,但也有过大规模的暴发流行.我国于1955年将鼠疫列为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90年代以来,我国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疫源地面积不断增加,同时一些疫源地由静息转为活跃,在间隔多年后突然暴发,并有向人口密集地区逼近的趋势,对当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危害.
-
新疆准噶尔盆地鼠疫菌生化和毒力测定
2005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动物鼠疫病,从大沙鼠及其体外寄生蚤分离出鼠疫菌14株.历史上,该地区无动物和人间鼠疫流行的记载,历次大规模鼠疫调查也未发现存在动物鼠疫病的证据.
-
东方田鼠首次在城市为害调查
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 Thomas),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湘、鄂、赣、皖、苏、浙,主要为害农作物与林木,可传播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汛期可致疫病暴发[1],是湖南省八大害鼠之一.
-
广西暴发流行人间鼠疫42例报告
2000年夏季广西某县先出现鼠间鼠疫流行,随后在6个月时间陆续发生了人间鼠疫病42例,对收治的疑似病例进行临床与血清学的调查,并采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现报告如下.
-
青海省鼠疫菌耐链霉素菌株的监测
链霉素是目前广泛用于治疗鼠疫患者的首选药物,长期以来,在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国外已有关于鼠疫菌耐药株的报告〔1〕,给链霉素在治疗鼠疫病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质疑。为此,我们就青海省80年代以后分离134株鼠疫菌进行了链霉素耐药性的监测,目的在于了解是否存在天然抗链霉素的菌株,以便为治疗鼠疫病人提供准确的情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1999年衢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
衢州市位于浙江西部,在鼠传疫病地理区划上属浙西丘陵区[1],自1965年即有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报告,为浙江省的主要疫区之一,为查明我市目前的发病特征及疫源地情况,99年我们开展了疫情监测,疫源地调查,及高发区人群隐性感染率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