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体会

    作者:孙永峰;袁俊;翟卫东;钟建卫;王涛;尚传强

    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已经得到同道的公认.我们认为术中正确判断及处理血管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我科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用MVD治疗HFS 148例,现主要讨论术中提高疗效的相关因素.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2例

    作者:黄冠斌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顽固性面部疼痛,自从Dandy率先提出TN的神经血管压迫理论以来,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已成为治疗TN为有效的方法.自1995年至2003年,我科采用MVD治疗TN共22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报道如下.

  • 完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病的临床疗效的分析

    作者:向晖;冷景兴;刘如恩

    目的 分析完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266例行血管减压术的脑神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分组,内镜组141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在神经内镜下进入桥小脑角区,检查相关区域有无异常血管或其他病灶压迫情况,对责任血管进行推移减压、垫片、分解粘连等治疗,显微镜组125例按照传统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术后随访1年.结果 失访6例,有效随访患者中,内镜组、显微镜组患者术后症状立即消失,分别为137例(97.2%)、120例(96.0%);术后1年治愈,分别为124例(87.9%)、108例(86.4%);听力下降,分别为2例(1.42%)、5例(4.00%);面部浅感觉减退,分别为5例(3.54%)、8例(6.40%);短暂性共济失调,分别为3例(2.13%)、5例(4.00%);脑脊液漏,分别为3例(2.13%)、3例(2.40%);口周疱疹,分别为23例(22.5%)、27例(24.3%).两组均未出现颅内感染、死亡、面瘫、脑内出血.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神经内镜下血管减压术与相对于显微镜下血管减压术并非占据优势.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致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附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健;王中;周幽心;崔岗;虞正权;周岱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致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并检索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例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痛,出现症状的时间为7个月-3年,经MRI和CTA证实由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压迫三叉神经所致,其中2例接受部分感觉根切断术,1例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1例仅接受药物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症状都明显改善,手术患者术后面部疼痛完全消失,但部分感觉根切断术的患者术后遗留面部轻微麻木后遗症。结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三叉神经痛临床较少见,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可采取药物治疗、部分感觉根切断术、显微血管减压术等不同治疗方案,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王波;王成伟;王志刚;潘顺;张源;张庆林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及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认识的逐渐深入,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已成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1].现收集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5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MVD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探讨.

  • TOF-MRA影像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陈新治;武广永;顾水均;宣宏飞;司赟;董伟峰;芦明;缪建庆;谢仁龙

    目的 探讨术前时间飞越MRA(TOF-MRA)影像学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方法 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及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36例面肌痉挛患者,通过术前TOF-MRA影像学判断责任血管类型将患者分为椎动脉型面肌痉挛(44例)与小血管型面肌痉挛(92例),并根据术中所见回顾性分析2种类型面肌痉挛在显微镜下手术时间,预测手术难易程度、手术疗效及颅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 结果 术前TOF-MRA影像学特征同手术中所见椎动脉型与小血管型面肌痉挛相符;椎动脉型面肌痉挛显微镜下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小血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椎动脉型面肌痉挛手术难度高于小血管型;而手术治愈率及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型面肌痉挛术后颅神经功能障碍高于小血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TOF-MRA影像学检查可判断面肌痉挛属于椎动脉型或小血管型及镜下手术时间,能预测手术难易程度、手术疗效及颅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微骨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常见颅神经疾病的临床研究(附211例报道)

    作者:宗强;王立江;韩光良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常见颅神经疾病的并发症和临床疗效. 方法 对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66例面肌痉挛和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微骨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后对2种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无差异;对患者进行至少3月以上临床随访,明确术后3d和术后3月颅神经症状消失情况有无差异. 结果 面肌痉挛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发热发生分别为51例、14例,面瘫发生分别为7例、1例,听力障碍发生分别为4例、2例,切口脑脊液漏发生分别为5例、2例,颅内感染发生分别为3例、2例;2种疾病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6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3d颅神经症状消失109例,术后3月颅神经症状消失153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为92.2%;44例患者在术后3 d~3月间颅神经症状消失,存在颅神经症状延迟治愈情况.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3d颅神经症状消失40例,术后3月颅神经症状消失42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为93.3%.结论 微骨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在手术操作并发症发生上无明显差异,且该手术方式疗效确切,面肌痉挛患者可在术后短期内逐渐获益.

  • 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冬雪;牛朝诗

    面肌痉挛是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在形象、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也无特别有效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以根治的方法.本文就面肌痉挛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三维影像技术评估、电生理评估、神经内镜的应用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后组颅神经麻痹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焦永辉;王晓松;王林;肖庆;郑佳平;孙基栋;郭宇鹏;黄乙洋;王宁;陈国强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患侧后组颅神经麻痹的发生率、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二科自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由同一术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033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患侧后组颅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及患者预后情况,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033例面肌痉挛患者中,10例(0.97%)发生术后患侧后组颅神经麻痹,其中6例表现为单独声音嘶哑,2例表现为单独吞咽困难,2例同时具有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症状.该10例患者中,6例的症状在1个月内恢复,2例在1~3月恢复,2例在3~6个月恢复,均未出现永久性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后组颅神经麻痹组(n=10)与非后组颅神经麻痹组(n=1023)间年龄、性别、病程、病变侧别及责任血管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组颅神经麻痹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的少见并发症,责任血管类型并非该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 神经梳理术治疗非血管压迫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德宝;周世军;王之敏

    目的 探讨神经梳理术治疗非血管压迫型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利用神经梳理术治疗非血管压迫型三叉神经痛患者32例,归为A组;利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249例,归为B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 A组术后治愈率为90.6%(29/32);平均随访62.5个月后,治愈率为78.1%(25/32).B组术后治愈率为94.4%(235/249);平均随访59.8个月后,治愈率为84.1%(201/239).2组患者术后及远期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严重致残以及致死的术后并发症.A组面部麻木发生率(71.9%)显著高于B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神经梳理术治疗非血管压迫型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面部麻木是其主要并发症.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与再手术

    作者:杨德宝;王之敏;蒋栋毅;陈寒春;周强;万意;沈李奎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的因素和再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1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辅助性应用神经内镜,17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2例行单纯蛛网膜松解术,1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1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加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结果 21例患者平均随访28.5月,随访再手术有效率为95.2%,术后面部麻木2例,轻度面瘫1例.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原因是多样的,血管压迫仍是主要病因;再手术仍应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术,神经内镜辅助可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 原发性喉上神经痛的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附三例报道)

    作者:姜晓峰;牛朝诗;傅先明;计颖;丁宛海;汪业汉

    原发性喉上神经痛是临床上罕见的神经痛,文献报道很少,对其诊断要点、发病机制、外科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很少.自1999年6月至2015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共对3例原发性喉上神经痛患者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结合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 显微镜下和神经内镜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Meta分析

    作者:李承龙;李泽福;李勐;刘永良;刘鹏飞;邵伟;李珍珠

    目的 比较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查找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的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4月1日.对所检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后,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10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10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安全性方面:与显微镜相比,内镜组的术后并发症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50,95%CI:0.530~0.800,P=0.000);术后面瘫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80,95%CI:0.360~0.930,P=0.020).手术时间、术后脑脊液漏、听力障碍、颅内感染等方面2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性方面;与显微镜相比,内镜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预后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10,95% CI:1.060~1.160,P=0.000);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00,95%CI:0.020~0.530,P=0.007).结论 与显微手术相比,神经内镜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更好、复发率更低,且安全性更高.

  • 经小脑桥脑裂上支处理面神经上内侧责任血管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分析

    作者:陈成;郑鲁;郑瑛;吴英超;楚燕飞;姚智强;刘华;李雅斌;张胜利;赵中甫;刘轶刚;刘博;刘妍;张谦生

    目的 介绍一种经小脑桥脑裂上支探查并处理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上内侧责任血管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1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并均经小脑桥脑裂上支探查并处理面神经上内侧责任血管. 结果 21例患者的责任血管中,13例为主要责任血管,8例为次要责任血管.所有患者均经小脑桥脑裂上支探查并成功处理面神经上内侧责任血管.18例患者术后即刻缓解,其余3例患者术后3个月面肌痉挛均消失.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平均随访56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术中打开小脑桥脑裂上支有利于显露、探查和处理面神经上内侧导致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减轻对第Ⅶ、Ⅷ对颅神经和岩静脉的牵拉,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微血管减压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致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作者:徐志锋

    [病例]男,63岁.因发作性右侧面部麻木、疼痛伴抽搐5年,加重1d入院.5年前,患者出现发作性右侧面部麻木、疼痛不适,说话、刷牙等可诱发,伴右侧面部抽搐,偶有饮水呛咳,无声音嘶哑,口服卡马西平后面痛、面抽有所缓解,但口服药物效果逐渐变差.

  • 继发性面肌痉挛6例治疗体会

    作者:谷智明;袁俊;翟卫东;钟建卫;王涛;孙永锋;代广辉;左云龙

    目的:探讨继发性面肌痉挛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8年8月我科收治的6例继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薄层头颅CT扫描发现5例,1例术中证实.2例桥小脑角脑膜瘤及1例桥小脑角胆脂瘤行肿瘤切除减压,同时行显微血管减压术:1例小脑镰旁脑膜瘤行后正中入路脑膜瘤切除术;1例桥脑胶质瘤行放射治疗;1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未做治疗.结果:4例手术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症状无复发.1例术后出现化学性脑膜炎,经治疗痊愈.结论:继发性面肌痉挛多由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引起;大多合并其他后组颅神经或脑功能损害;术前薄层头颅CT扫描可作为基本影像学检查方法;术中切除肿瘤同时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满意.

  • 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疗效及异常处理

    作者:李林;袁俊;翟卫东;王涛;孙永峰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阵挛,表现为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发作性、反复性不受意识支配地收缩,多数为桥小脑脚处面神经根部受压产生,在除外习惯性眼肌痉挛,面部痛性抽搐,局限性运动性癫痫所存在的面部抽动后,显微血管减压术具有明确肯定的治疗效果[1].我科自1999年至今共收治面肌痉挛患者48人,现对其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回顾分析如下.

  • 磁共振特殊序列扫描在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博;黄红星;邹叔骋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越法序列(3D-TOF)和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扫描在三叉神经痛(TN)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104例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进行MR 3D-TOF及3D-CISS序列扫描,并综合分析,观察三叉神经近脑干端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了解有无血管压迫三叉神经,预判责任血管.术中根据MR影像的指导,探查并处理责任血管.结果 术前磁共振3D-TOF序列联合3D-CISS序列扫描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96.2% (100/104).手术探查发现,总的扫描结果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7.1% (101/104).结论 术前综合分析3D-TOF及3D-CISS序列扫描影像,可以对神经和血管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预判责任血管,使术者有的放矢,提高疗效并减少并发症.

  • 内窥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43例临床分析

    作者:涂锦泉;韦名然;付勇强;樊晓军;周利;廖登勇

    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运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43例面肌痉挛(HFS)患者,取得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性面肌痉挛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莫秀献;林三英;涂锦泉;韦铭然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为半面痉挛,偶见于两侧[1].面肌痉挛对老年人的身体影响很大,而高龄患者进行开颅手术一般认为风险大,应尽量避免.目前微血管减压术(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根治面肌痉挛有效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疗效佳等特点,一方面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另一方面还可保留颅神经功能[2].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12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41例老年性面肌痉挛患者,效果较好,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327 条记录 14/17 页 « 12...9101112131415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