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运用Slicer 3D重建技术实现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关系术前可视化(译文)

    作者:张丹枫;陈吉钢;韩凯伟;侯立军

    目的 探讨Slicer软件和3D重建技术在术前明确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神经血管关系(NVR)中是否比稳态捕获快速MRI成像(MRI FIESTA)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方法 研究纳入40例行术前MRI FIESTA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患者.术前使用3D Slicer软件重建和MRI分别确定神经血管关系和责任血管,结果与术中发现进行比较.结果 在明确NVR方面,MRI FIESTA与术中发现的一致性(kappa值k=0.232),而3D重建与术中发现一致性(k=0.633).两种方法一致性无显著差别(χ2=8.09,P=0.088).在明确责任血管方面,MRI FIESTA与术中发现的一致性(k=0.373),而3D重建与术中发现的一致性(k=0.922),两种方法一致性有显著差异(χ2=82.01,P=0.000).在明确NVR方面,MRI FIEST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7.2%和100%;3D重建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在术前明确NVR和责任血管中,3D重建技术比MRI FIESTA具有更高的准确性.3D重建技术与术中发现一致,对术前决策和制定手术计划更有帮助.

  • 磁共振3D-B-FFE和3D-TOF序列联合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梁日晶;杨志宏;常国梁;齐赛

    目的:探讨磁共振3D-B-FFE和3D-TOF序列联合应用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均使用磁共振3D-B-FFE和3D-TOF序列进行三叉神经脑池段脑干薄层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从多角度共同观察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及近脑干段与周围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双盲对照。结果:58例患者中,56例发现责任血管,单独用3D-TOF 序列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83.33%;单独用3D-B-FFE序列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93.10%;联合应用3D-B-FFE和3D-TOF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96.55%,并与手术结果完全符合。结论:联合应用3D-B-FFE和3D-TOF序列能够清楚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责任血管的空间关系,对于明确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磁共振多模态扫描序列对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洪芳;曾文彦;王穗春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模态扫描诊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2例面积痉挛患者临床诊断资料,应用超导磁共振仪,借助3D TOF MRA序列、T1_vibe_fs序列、T2_space_iso序列对患者桥小脑区域容积进行扫描,对患者面神经病变情况及同周围血管的关系进行观察,借助多平面重建(M P R)及大密度投影(M I P)进行图像重建.结果:122例面积痉挛患者M T I显示面听神经正常7例,面积神经受累115例.联合使用多模态扫描结果显示出受累区域清晰的影响.结论:针对面积痉挛患者,应用磁共振联合多模态扫描可以诊断出患者面听神经同血管接触、压迫的具体情况,同时还提高面听神经与周围细小血管显示能力,这为临床上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积痉挛提供重要参考.

  • 内镜下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配合

    作者:尚菊;杜兴;金晓莉

    微血管减压术因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叉神经痛,同时保留神经的生理功能,所以被认为是治疗三叉神经痛佳的病因治疗手段,而内窥镜比传统显微镜能从不同角度十分清晰的观察根区,不易遗漏责任血管而被广泛应用于此手术中.2007年8月~2010年12月行内镜下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92例,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要点报告如下.

  • DSA对咯血责任血管的诊断及栓塞治疗

    作者:张芨;杨超;张鸿文;雷娟;吴纪瑞

    目的 探讨使用DSA寻找确定的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及走行对咯血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 对89例咯血患者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和相关动脉造影,寻找责任血管,明确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及走行,并根据DSA结果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结果 咯血责任血管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133/176,75.57%);其次来源于肋间动脉、膈动脉(34/176,19.32%),少见来源于肋颈干、胸廓内动脉、胸廓外动脉、甲状颈干、头臂干(9/176,5.11%).31例检出多支咯血责任血管且不共干,49支为共干血管.支气管动脉-肺动脉18例.接受BAE后治疗成功率为92.13%(82/89).结论根据DSA发现的咯血责任血管,应注意多支咯血责任血管存在不共干和共干的可能,避免漏栓和误栓;并注意检出少见咯血责任血管,以提高咯血治疗成功率.此外DSA还能发现CTA不能发现的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

  • 大咯血的责任血管概述

    作者:田锦林

    对于顽固性大咯血患者,通过针对引起出血的责任血管的介入栓塞治疗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判断及寻找责任血管就变得异常重要,全面、细致地找到所有责任血管并进行栓塞是保证疗效的基础.本文就大咯血常见的责任血管进行综述.

  • MRTA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

    作者:吴志峰;李小平;缪斯;肖建坤;肖春林;林启宇;黄福气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是疼痛科的一种常见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开展,多数学者认为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ITN的主要病因.由于桥小脑角区内神经与血管的解剖关系复杂,术者只能根据术中探查结果决定手术处理方式,这给手术带来较大的风险.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能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既往已有学者应用MRTA对三叉神经痛进行病因诊断研究,但鲜有学者应用该技术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前评估进行研究.本研究对89例ITN患者于术前行MRTA检查评估责任血管,结合术中情况加以研究,为指导临床医生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提供依据.

  • “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作者:朱宏伟;胡永生;陶蔚;马凯;李勇杰

    目的:研究“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12月到2010年6月,7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了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均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其中,14例患者责任血管迂曲,采用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用福爱乐医用胶(FAL)把责任血管粘到小脑幕上.通过电话随访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4例患者疼痛消失,手术并发症为暂时性并发症,包括疱疹病毒感染、头痛和耳鸣.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2 ~ 126月,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在责任血管袢迂曲变长,难以常规减压的情况下,“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宜泉;刘玉光;吴承远

    我们2002年2月~2003年12月对1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进行了神经内镜下寻找责任血管,并行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 MRI三维平衡式稳态进动磁化准备超快速场回波序列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曲德明;夏玉军;金利新;隋成宗;张华中;郭明涛;李帅;杨扬;徐鹏

    目的:探讨MRI中三维平衡式稳态进动磁化准备超快速场回波序列(3D B-TFE)序列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TN)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50例TN患者,应用Philips 1.5 T双梯度MRI机行3D B-TFE序列扫描.结果:50例MRI均可见责任血管压迫.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判定责任动脉与MRI示责任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000,P<0.05),而对责任静脉的判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4,P>0.126).结论:对临床明确诊断TN的患者,3D B-TFE可了解三叉神经血管解剖,是MVD术前评价神经血管关系的有效方法.

  • 颅神经疾病责任血管的分型与处理

    作者:郑鲁;郑瑛;刘妍;楚燕飞;常书锋;刘华;方丹东;李雅斌;张旋;陈援朝;吕福林;张宗昆;刘志兴;冯平

    颅神经疾病主要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多数作者[1-5]认为,引起原发性颅神经疾病的主要原因为血管压迫,这类血管被统称为责任血管.1982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采用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上述疾病1293例[4],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根据我们的经验就责任血管的分型与处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 支架置入和强化药物防治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试验的研究结果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编译

    支架置入和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试验(SAMMPRIS)术后30 d的结果显示,支架组224例患者中,33例(14.7%)死亡或卒中,而在药物组227例患者中,13例(5.7%)死亡或卒中。该研究随机将451例近期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70%~99%)按照1∶1分配到两组,一组进行强化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强化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及调整生活习惯),另一组进行强化药物治疗联合Wingspan颅内支架治疗。主要终点事件为:入组后30 d卒中或死亡,入组30 d后责任血管供血区内的缺血性梗死,或血管重建术后30 d内的卒中或死亡。平均随访32.4个月,药物组227例患者有34例(15%),支架组224例患者有52例(23%)出现主要终点事件。药物组的累计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支架组(P=00252)。30 d后,药物组210例患者中有21例(10%),支架组191例患者中有19例(10%)出现主要终点事件。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分别为1年71%(95%CI:0.2~13.8;P=0.0428)、2年6.5%(95%CI:05~13.5,P=0.07)及3年9.0%(95%CI:1.5~16.5,P=00193)。支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药物组。在治疗早期和随访中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危患者经过强化药物治疗获益程度显著高于Wingspan支架。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内溶栓的护理

    作者:秦晓红

    急性缺血性卒中主要是由于脑动脉内血栓形成、栓子脱落或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供血区域血流量减少,使责任血管区域脑组织缺血坏死.急性缺血性卒中自然预后差,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1,2].近年来,经导管介入动脉内溶栓治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动脉内溶栓可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细胞的血供,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作者通过对4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回顾,从护理学角度对围手术期的护理计划进行了分析,旨在更加准确、到位地配合动脉溶栓治疗,提高动脉溶栓术的成功率.

  •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责任血管的解剖分析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陈立华;陈凌;凌锋;鲍遇海;张秋航

    目的 分析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颅内责任血管与面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为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surgical neu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检查,了解面神经受压迫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来源与走向.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小脑下外侧入路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观察责任血管及其来源后将其推移,在责任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 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被微小血管压迫的阳性率达92%.术中发现全部病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占66%(70/106).34例患者中发现面神经根区(root exit zone,REZ)存在明显的压迫切迹.术后104例抽搐症状立即完全消失;2例抽搐症状明显好转,3个月内延迟治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血管压迫可能是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术中REZ的显露、准确判断责任血管、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以及垫棉的大小和放置的位置等,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不同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牛学刚;刁云锋;魏正军;王航;任吉滨;程军;陈江龙;孙洪涛

    目的 分析不同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HFS)与原发性高血压(HTN)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267例HFS患者,其中88例合并HTN(合并HTN组),179例不合并HTN(不合并HTN组).按照责任血管类型将HFS患者分4组,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组(114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组(85例)、椎-基底动脉(VA)组(49例)和复合动脉(MA)组(19例).其中88例合并HTN的HFS患者按照责任血管类型也分4组,分别为HTN-AICA组(32例)、HTN-PICA组(24例)、HTN-VA组(22例)和HTN-MA组(10例).比较合并HTN和不合并HTN组间的临床资料,分析HFS患者发生HTN的影响因素及不同责任血管类型的HFS患者与HTN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合并HTN组和不合并HTN组患者的性别、HFS的侧别、病程、MVD有效率和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HTN组的年龄和发病年龄均大于不合并HTN组(均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HFS的发病年龄是HTN发生的影响因素(P<0.001),且HFS发病年龄每增加1年,HTN的发病风险增加1.098倍.MA、VA组HFS患者HTN的发生率高于AICA、PICA组(分别为52.6%、44.9%、28.1%和28.2%,P=0.035),VA组患者左侧的HTN发生率高于右侧(分别为54.3%、21.4%,P=0.033).合并HTN的4组患者,年龄、性别、HFS发病年龄和病程、HTN的发病年龄和病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FS的发病年龄是HTN发生的影响因素,责任血管为VA和MA的HFS患者合并HTN的比例更高,且责任血管为左侧VA的患者更易并发HTN.

  • 悬吊法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作者:姜晓峰;牛朝诗;傅先明;计颖;丁宛海;汪业汉

    目的 探讨复杂血管压迫类型所致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采取悬吊法进行充分减压的手术技巧及经验.方法 24例术中责任血管为椎动脉联合分支血管,血管粗大,弹性过大;非椎动脉的多支血管压迫,压迫点过多以及有短小穿支血管;动脉袢过长,压迫路径长的病例,单纯利用垫棉不能充分减压,改用垫棉束带围套责任血管后用生物胶将围套粘在硬膜上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结果 术中发现18例椎动脉联合分支血管压迫(椎动脉合并小脑前下动脉1 1例;椎动脉合并小脑后下动脉3例;椎动脉合并小脑前下动脉、后下动脉4例);4例非椎动脉多血管压迫(小脑前下动脉及后下动脉);2例动脉袢过长,压迫路径长(小脑前下动脉及内听动脉),采取悬吊法均彻底减压.随访2年,全部病例抽搐完全消失,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复杂血管压迫类型难以充分减压的情况下,悬吊法可以实现充分减压,安全有效.

  • 三叉神经痛影像学因素与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唐四强;漆松涛;刘忆;陈铭;张喜安;潘军;石瑾;黄广龙;彭四维

    目的 评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像学因素.方法 分析接受MVD治疗的107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前MRI影像学资料与术后复发的关系.三叉神经影像学因素包括:CPA面积比、TGN截面积比、TGN长度比、TGN夹角比、压迫点距离和方位、基底动脉位置、责任血管类型.结果 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病程(P=0.039)、临床特征(P=0.049)、CPA面积比(P=0.003)、责任血管类型(P=0.000)、TGN截面积比(P=0.036)、压迫点距离(P=0.045)与术后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病程(P=0.002)、CPA面积比(P =0.049)、责任血管类型(P=0.000)、TGN截面积比(P=0.019)是影响MVD术后复发的因素(P<0.05).结论 病程短并且三叉神经术前MRI提示CPA池无狭窄、责任血管为动脉、神经根无萎缩的患者MVD术后不容易复发.

  • 磁共振3D-SPGR序列成像技术在面肌痉挛术前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赵卫国;胡锦清;濮春华;沈建康;王懿;凌华威;陈克敏

    本文回顾性总结我科对145例连续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常规行三维稳态毁损梯度回返采集序列(3D-spoiled gradien recalled acquisition in steady-state,3D-SPGR)MRI检查的结果,并与术中发现进行比较,发现该序列MRI检查能清晰显示面神经及责任血管,具有很高的阳性符合率,有助于面肌痉挛患者的术前病因诊断和筛选.

  • 岩静脉与三叉神经根关系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张占英;张方成

    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有人认为岩静脉或其属支是压迫三叉神经根引起三叉神经痛的重要责任血管,为了解其存在的解剖学基础,我们对岩静脉和三叉神经的关系进行研究,向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一、资料与方法选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3例,进行红、蓝硅胶灌注,自中脑水平切除大脑半球等结构,保留小脑幕.

  • 非动脉压迫因素导致三叉神经痛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郝杨;于炎冰;张瑜廉;张传鹏;王琦;张黎

    目的 探讨非动脉压迫因素导致三叉神经痛(TN)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6年5月至2016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251例TN患者,其中36例患者(14.3%)为非动脉压迫导致.36例患者中,19例(52.8%)为单纯静脉压迫,其中12例行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MVD),7例(年龄>60岁)减压后加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术(PR);17例(47.2%)探查未发现责任血管,其中12例将三叉神经感觉根自脑干至麦氏囊全程充分解剖,5例(年龄>60岁)加行三叉神经感觉根PR.采用Brisman疗效评价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19例单纯静脉压迫的患者中,12例常规行MVD治疗的患者有11例术后即刻有效,1例无效;7例因无法满意减压加行PR的患者术后均即刻有效.17例无明确责任血管的患者中,12例行全程充分松解三叉神经的患者有11例术后即刻有效,1例无效;5例加行PR的患者术后均即刻有效.术后即刻总有效率为94.4%(34/36).术后3例(8.3%)出现脑神经相关并发症:患侧耳鸣1例,复视1例,咀嚼无力1例.3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4~142个月,平均(67.0±9.2)个月,总有效率为88.9%(32/36),复发率为5.9%(2/34).无效及复发的患者后续行射频及伽玛刀治疗后好转;3例脑神经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均恢复.结论 单纯静脉压迫者应充分松解游离责任静脉后行MVD;无血管压迫者应充分松解三叉神经感觉根周围的粘连;年龄>60岁者可加行三叉神经感觉根PR.非动脉压迫的TN经上述治疗后,疗效满意,而且并未增加手术并发症.

124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