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救神经症状的鉴别和处理九、慢性期脑梗塞的神经危重症处理

    作者:刘芳;陈谅

    慢性期脑梗塞的主要表现是发病1个月以上,持续性脑血流和代谢的大面积下降以及血栓和栓塞复发的准备状态.多数病例有重症化的趋势,再发率比想像的高.本文以脑卒中治疗指南2003和2002年厚生劳动科学研究班(脑梗塞班)的报告书为基础,介绍考虑临床病型、机制、责任血管等的脑梗塞慢性期治疗指南(表1).

  • 脑神经疾病责任血管的分型与处理

    作者:尚杰雄

    对于脑神经疾病的责任血管的分型的总结与衡量,归纳处理不同类型责任血管的例子与经验,对分析脑神经疾病起因,分清对应责任血管病症,正确进行责任血管处理,选择准确手术治疗脑神经疾病的效果,控制复发,减少并发症的情况,有重要意义。

  • 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责任血管136例

    作者:杨升吉;赵航

    基底节区脑出血为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是脑出血常见部位,约占所有脑出血的半数以上〔1〕,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尤其是中老年人的重要死因。外科手术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重要手段,术中准确找到出血责任血管并确切止血,避免术后再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对13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确切处理责任血管,取得较好疗效。

  • 改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8例

    作者:刘晗;杜捷;曹宏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低的神经系统疾病〔1〕。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病因为血管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因此临床上经常使用微血管减压术( MVD)进行治疗〔2〕。但是,临床研究发现,MVD实施的方式不同,其疗效也各不相同,甚至还存在着无效或者复发的患者〔3〕。本文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展开改良MVD应用研究,其疗效显著,现对临床资料进行评估。

  • rt-PA小剂量冲击式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71例临床分析

    作者:姜春莉;吕凤兰;王立新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唯一被美国FDA承认的溶栓药物,因价格昂贵等原因在我国使用较少,而且剂量不统一、不规范,自2006年本科采用rt-PA小剂量冲击式疗法溶栓,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责任血管的再通情况,取得了与国际通用剂量相仿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MRI成像和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分析报告

    作者:孙晓辉;颜剑豪;罗唯师;王墨;林劲芝;张勇

    目的 对照分析三叉神经痛的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不同成像序列表现并结合微血管减压术中所见,明确导致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方法 回顾128例经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三又神经痛并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行MRTA检查,采用3D— TOF、B— TFE、THRIVE及MIP序列扫描,对病变侧三叉神经进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重建,观察血管神经走行关系,并与MVD所见进行比较分析,判断责任血管.结果 本组128例患者,分别根据MRTA的B — TFE、3D —TOF、THRIVE及MIP 4个重建断面融合图像分析患侧三又神经和责任血管存在接触或压迫,其中小脑上动脉55例(43%);小脑前下动脉38例(30%);椎、基底动脉26例(20%);岩静脉9例(7%).阳性率达90%.与术中所见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导致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其次是小脑前下动脉,椎、基底动脉和岩静脉.选择MRTA的3D — TOF、B— TFE、THRIVE及MIP序列扫描可以显示责任血管,并具有较高的阳性结果.

  • 脑梗死患者CT显示低密度影时间与梗死体积的相关性

    作者:杨杨;杜世伟;高天;汪晶;白志峰;毛更生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低密度影出现时间与梗死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 60例脑梗死患者,以CT显示低密度影时间,结合DWI、CTA和DSA等影像学资料,借鉴脑出血出血体积的计算方法:V=4π/3(A/2)×(B/2)×(C/2)=(A×B×C)/2,计算梗死体积.探讨低密度影出现时间与梗死体积间的关系.结果 60例患者CT均于不同时间段内出现低密度影,6~24 h内较集中,DWI检查可见相应区域高信号,CTA及DSA检查发现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CT低密度影出现时间与梗死体积有直线回归关系.结论 CT低密度影出现时间越早,梗死体积越大,责任血管病变越严重.

  • 磁共振3D-B-FFE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疗价值探究

    作者:梁日晶;杨志宏;常国梁;齐赛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平衡式快速梯度回波(3D-B-FFE)序列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8例经临床诊断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进行MR 3D-B-FFE序列检查,将其影像诊断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58例中,术前MR 3D-B-FFE序列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受压54例,阳性率为93.1%,手术探查结果56例发现责任血管,3D-B-FFE序列显示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6.43%。结论:3D-B-FFE序列能较清楚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责任血管的空间关系及三叉神经的受压情况,对于明确病因诊断及对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指征和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是目前三叉神经痛术前了解责任血管理想的检查方法。

  • 动脉内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

    作者:刘静静;艾瑞;李小林;程晋成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39~70岁,中位年龄61例,发病时间均在6 h以内,CT未发现新鲜梗死灶并排除脑出血,术后24 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给予高压氧治疗,所选患者均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公布的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1],并经医师诊断可以进行高压氧治疗。治疗方法:前循环组脑梗死6h内及后循环组脑梗死可延长12 h内,即可经皮行股动脉穿刺术,将导管沿导丝送入脑动脉,予脑血管造影,确定病变部位,术中发现闭塞的责任血管即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溶栓,并配合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等机械再通手段,开通血管。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涛

    1 概述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脑神经疾病或神经源性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痛,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性的触电样短暂而剧烈的疼痛为特征[1].年发病率为2.5~5.7/10万人.三叉神经痛多于中年后起病,男性多于女性,疼痛常位于单侧,右侧多见,双侧者少见.疼痛发作部位以三叉神经Ⅱ、Ⅲ支分布区为常见,第Ⅰ支发病者较少见,为神经性疾患中常见者.目前对原发性TN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关于TN的记述.1773年John Forthergill在伦敦医学会发表的关于14例TN患者的报道[2],典型疼痛触发点和刀割样疼痛的叙述至今仍被认为是准确的,是TN的代表性描述.尽管有这些早期的认识,两个多世纪后,根治性的外科干预才被证明是有效的.1934年,Dandy指出后颅凹异常是TN的原因,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认识到TN患者的脑干附近有小血管压迫三叉神经.

  • 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面肌痉挛患者临床特征及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权俊杰;屈建强;周乐

    目的 探讨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面肌痉挛患者临床特征及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责任血管是否包含椎基底动脉分为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53例,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远期疗效更差(P<0.01),男性患者更多(P<0.01),糖尿病者更多(P<0.01),而2组患者的术后近期疗效及功能障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责任血管中包含椎基底动脉是术后远期疗效差的影响因素.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面肌痉挛患者的术后远期疗效更差,患病部位以左侧为主.

  • 对比分析高分辨 MRI 与 MRA 对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翔;朱庆强;李洪梅;吴晶涛;叶靖

    目的:对比分析高分辨率MRI( HRMRI)与MRA对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的诊断评估价值。方法对24例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MRA检查,根据梗死区解剖学的血管支配参照MRA行相应责任血管的HRMRI检查。 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HRMRI与MRA对穿支动脉的载体血管(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的识别情况;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比较HRMRI与MRA评估的穿支动脉载体血管的狭窄程度。分析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的特征、斑块对穿支血管开口及本身的影响。结果24例患者,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17例、脑干7例(其中3例小脑受累)。共检查24支穿支动脉载体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17支、椎动脉1支、基底动脉6支。 HRMRI判断责任载体血管狭窄的检出率(91.67%,22/24)明显高于MRA(62.5%,15/24)(P<0.05)。对狭窄程度的判断HRMRI比MRA更准确(Z=91,P<0.05)。HRMRI示23支载体血管有斑块形成,1支内膜增厚。8例HRMRI显示斑块覆盖或累及穿支血动脉开口;5例HRMRI示穿支动脉本身狭窄。而MRA不能显示穿支动脉及开口情况( P<0.05)。结论 HRMRI对穿支动脉的载体血管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判断优于MRA,还能显示穿支动脉本身管径和开口受累情况,为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的依据。

  • 不同类型三叉神经痛与神经压迫位置的关系

    作者:翟晓雷;刘连松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三叉神经痛与神经压迫位置的关系。方法对21例典型三叉神经痛及16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探查责任血管压迫位置。结果与非典型组比较,典型组动脉进出脑干端区域(REZ)压迫率显著升高(P<0.01)。典型组责任血管为动脉的三叉神经REZ压迫率显著高于非典型组( P<0.01)。结论典型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大多压迫REZ,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大多压迫非REZ,责任血管是否压迫REZ与三叉神经痛类型密切相关。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及相关并发症分析

    作者:张施远;曾春;石海平;蒋永明

    目的 探讨影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以及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患者中术后疼痛立即消失68例(76.4%),明显缓解7例(7.8%);术后随访1~4年,治愈77例(86.5%),显效5例(5.6%),有效4例(4.5%),无效3例(3.4%).手术并发症:术后出现小脑血肿2例,严重脑水肿2例,听力障碍1例,皮下积液3例,头痛头晕4例.结论 良好的手术疗效与典型的临床症状,较短的病程,明确的责任血管,单根动脉的压迫以及较轻的神经受压程度密切相关.术中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充分松解粘连,实施有效的减压,严格保护面听神经,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责任血管与磁共振影像的相关性

    作者:邹元杰;刘宏毅;张岩松;张锐;杨坤;常义;刘文;肖朝勇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微血管减压术前磁共振成像和术中所见血管神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95例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病例术前磁共振成像(3D-CISS、3D-TOF-MRA、3D-T1增强)资料和手术录像,分析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的来源、走行和压迫神经根的形式在微血管减压手术所见与术前磁共振成像关系.结果 86例术前MRI显示神经与血管关系密切,术中均证实.9例术前MRI显示神经与血管关系不密切者,6例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存在,3例未发现责任血管.手术有效率95.7% (91/95).结论 责任血管在微血管减压术中所见与术前磁共振多序列成像结果有高度的相关性.

  • 不同责任血管处理方式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梁维邦;倪红斌;徐武;韦永祥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不同类型的责任血管减压方法 及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研究我院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272例,对责任血管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的减压方法 ,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典型小脑前下动脉压迫141例,术后治愈率为98.58%;椎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联合压迫82例,术后治愈率为95.12%;伴有旁穿支压迫28例,术后治愈率为92.86%;位于面听神经根部之间的压迫21例,术后治愈率为90.48%;总治愈率为96.32%.结论 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对不同责任血管采取不同的减压方式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诊治体会

    作者:钟杰;昝向阳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表现为面神经所支配肌肉发作性、不受控制的反复性抽搐,其病因多为小脑桥脑角处面神经根部为血管所压迫.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具有明确肯定的治疗效果.手术中准确辨认责任血管和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获得满意疗效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现将我们2006 年7 月至2010 年12 月经MVD治疗的单侧HFS患者48 例资料整理分析.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项崇;肖勇;邹元杰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常见的以阵发性、不自主的面肌抽搐为特点的功能性颅神经病变,在紧张、激动时易诱发,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其主要病因被认为是面神经出脑干段( root exit zone , REZ )受到责任血管的压迫[1]。桥小脑角区( cerebel lopontine angle ,CPA)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也可导致HFS的发生。面神经根部的蛛网膜增厚、粘连导致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也被认为是该病的主要诱因[2]。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针灸、神经阻滞等,但都无法做到完全根治。微血管减压术(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治疗面肌痉挛,因其对神经及血管功能能够完全保护,已成为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有效的方法。然而,术后复发、症状不缓解、颅神经并发症、脑损伤并发症甚至围手术期死亡等仍无法避免。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现就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的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23例分析

    作者:权俊杰;屈建强;周乐;张熙;宋琴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3例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毕疼痛均消失,随访18月无复发。4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声音嘶哑、饮水呛咳,6个月内好转消失;1例一直有咽喉部不适及阵发性干咳。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可靠方法。对桥小脑角区局部解剖的熟悉,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和丰富的手术经验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中的应用

    作者:韩俊;丁健;杨晓峰;王延春

    大咯血是支气管扩张、肺癌等肺部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日益成为临床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支气管动脉开口变异、非支气管动脉异常供血是BAE失败的两大原因。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率越来越高,BAE术前常规行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mphy bronchial angiography,BA-CTA)成为保证手术疗效,防止术后大咯血复发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BA-CTA在于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中的运用及效果。

124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