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40层螺旋CT头颈部CTA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赢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 T头颈部C T A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01—2015-01入院检查的13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C T A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分布与性质,以及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与责任血管等情况。结果130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121例(93.08%),检出斑块284个,其中非钙化斑块占45.07%(128/284)。C T A检查显示,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102例(78.46%),正常28例,其中轻度狭窄30例(29.41%),中度狭窄35例(34.31%),重度狭窄20例(19.67%),闭塞17例(16.67%);共检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160支,其中轻中度狭窄占70%(112/160),重度狭窄及闭塞占30%(48/160);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2例(31.37%),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5.88%),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64例(62.74%)。在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可判断责任血管78例(76.47%),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2例(28.2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5.13%),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52例(66.67%)。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行头颈部C T A检查,可有效检出颈动脉斑块情况及其性质,判定脑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责任血管情况,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结果评价

    作者:谯飞;何家全;任海波;冯浩;陈兵

    目的 评价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的疗效和术后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01—2017-02在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接受M VD治疗的H FS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术后1 a面肌痉挛有无缓解,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痉挛部位、病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责任血管与预后的关系,并收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资料.结果 1 a后96例(91.4%)患者面肌痉挛明显缓解或治愈.在无效组中,患者多与病程长和合并椎动脉复合血管压迫有关.术后发生面瘫5例,听力下降4例,眩晕2例,皮下积液10例,颅内感染2例,无颅内出血和死亡病例.结论 M VD是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在药物或肉毒素治疗无效或反复时,需及时考虑M VD治疗的可能.术前准确的评估和熟练细致的操作可以提高有效率,并且降低并发症.

  • 3D-TOF-MRA多模式成像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价值

    作者:张长远

    目的 探讨3D-TOF-MRA多模式成像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价值.方法 49例面肌痉挛病人用1.5T磁共振机行3D-T O F序列轴位扫描,实验组为神经外科手术医师在影像工作站分别用多平面重建、大信号强度投影、透明化彩色容积再现等成像模式及合适的成像参数,进行多层面多角度观察,诊断神经血管压迫点及责任血管.对照组为在PACS工作站的诊断结果.以手术所见为金标准,计算2组诊断符合率.结果 49例均在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及明确压迫点,实验组压迫点诊断符合率83.7%,对照组5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责任血管诊断符合率81.6%,对照组6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医师在影像工作站行3D-TOF-MRA多模式成像,对面肌痉挛病人神经血管压迫点和责任血管的诊断符合率优于在PACS工作站诊断.

  • 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中解决岩静脉压迫方法2例临床分析

    作者:代明安;冯树贵;闫鹏;杨磊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术中发现岩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时的解决办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术中发现岩静脉压迫三叉神经REZ区,在岩静脉上方颅底壁表面使用电凝适当烧灼,在岩静脉接触颅底壁表面处,滴入医用生物胶约,并迅速借助显微器械使岩静脉牢固粘连颅底壁上,待生物胶凝固后,三叉神经REZ区完全解除压迫结果.结论:此解决岩静脉压迫的方法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术后复发,且完全保留岩静脉,不影响后颅窝的静脉循环,大大降低了切断后可能出现局部引流不畅而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

  • 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21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凤国;马欢

    目的 探讨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21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 mo,根据临床症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1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消失,有效率100%.1例患者术后3 d有轻度抽搐,随诊3 mo末症状消失;术后出现耳鸣、听力障碍1例,随诊3 mo末症状好转;4例轻度面瘫,随诊6 mo末好转;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发生,无死亡和致残病例发生.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创伤小,面神经功能可完好保留,远期并发症少.

  • 术前3D-CISS联合3D-TOF序列MRI判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效果

    作者:齐猛;孙澎;陆夏;张敏;梁建涛

    目的 探讨术前三维稳态构成干扰(3D-CISS)序列和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MRI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判断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首次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7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D-CISS和3D-TOF序列MRI检查.以术中发现为判断责任血管的标准.结果 术中发现单一责任血管56例(70.8%),2支及以上责任血管19例(24.1%),无责任血管4例(5.1%);责任血管中包含至少一条动脉73例(92.4%),单纯静脉2例(2.5%).术前影像学检查阳性75例,阴性4例.75例阳性中,术中发现责任血管73例,未发现责任血管2例;4例阴性中,术中发现责任血管2例,2例未发现责任血管.术前3D-CISS和3D-TOF序列MRI判断责任血管的灵敏性为97.3%(73/75),特异性为50.0%(2/4),准确率为94.9%[(73+2)/79];判断责任血管包含动脉的灵敏性为98.6%(72/73),特异性为50.0%(3/6),准确率为94.9%[(72+3)/79].结论 术前3D-CISS联合3D-TOF序列MRI可用于判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尤其对于包含动脉的责任病变,准确率较高,为MVD提供参考信息.

  • 动静脉内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附40例报道)

    作者:刘宗明;高峰;林贵军;胡世文;刘爱贤;贾继明

    1资料与方法1998年3月~2003年9月,本科采用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40例,男26例,女14例,合并房颤病史12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61.3岁,溶栓结束时间2.5~8 h,平均4.1 h,尿激酶总用量50~150万单位,平均78万单位.患者按入选标准严格选择,在准备动脉溶栓前为了争取时间常规先静脉内输注尿激酶25万单位,然后,动脉造影,针对闭塞血管或责任血管超选择溶栓,直到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或症状明显缓解或尿激酶总量达到150万单位为止.溶栓后给予常规治疗.溶栓后3个月功能评价按MRS评分,0~2分认为恢复良好.

  • 不同类型责任血管MVD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

    作者:刘文祥;李家亮;李岩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责任血管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作者医院2012-05/2016-05月收治的86例HFS患者均行MVD,根据责任血管类型的不同,分小血管压迫55例(A组)和椎-基底动脉复合体压迫31例(B组),比较两组HFS症状、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HFS症状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内两组下颌缘支-眼轮匝肌反应消失率和延迟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58%,与A组的5.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HFS复发4例(7.28%),B组复发2例(6.46%),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P=0.77).结论 MVD治疗HFS疗效确切,根据责任血管类型的不同行不同的MVD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 面神经根出脑干区的显微解剖研究进展

    作者:李金星;刘如恩

    责任血管对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 REZ)的搏动性压迫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针对此病因的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被认为是当前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

  • 磁共振3D-FIESTA在原发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作者:王之祥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3D-FIESTA)序列对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诊断原发三叉神经痛30例,先行SE T1WI、T2WI扫描,再行3 D—FIESTA序列成像并多平面重建,观察神经与血管的关系.结果 30例患者中,共发现25支责任血管,其中接触阳性17例,受压阳性8例.结论 MR 3D-FIESTA序列是显示神经血管的敏感方法,可作为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检查的首选序列.

  • 舌咽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无效病例的原因分析

    作者:倪兵;张佳星;张晓华;胡永生;朱宏伟

    目的 分析行舌咽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无效病例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曾行舌咽神经根MVD的病例资料,首次术后超过1年,病人疼痛仍缓解不佳.再次入院后,重新分析病史并行相关检查,筛除诊断错误病例.对符合二次手术指征的病人,行原切口入路手术探查,根据术中发现行相应处理.在2次手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结果 首次诊断错误4例,遗漏责任血管3例,减压操作不当5例(2例为减压不充分,3例为减压材料过多、蛛网膜增生致舌咽神经局部黏连).结论 病史短、疼痛不典型的病例,需充分排查器质性疾病.术中需完整暴露舌咽神经根部,避免遗留责任血管,同时减压材料不宜过多,以免造成黏连和新的压迫.术中减压困难、黏连严重者,可行舌咽神经根切断.

  • 面肌痉挛术后无效与复发再手术分析

    作者:郭宇鹏;王晓松;王林;肖庆;郑佳平;黄乙洋;焦永辉;王宁;陈国强

    目的 评价面肌痉挛术后无效或复发病例再次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手术治疗后无效或复发的32例面肌痉挛病人作为治疗组,同期首次手术治疗的100例面肌痉挛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责任血管、电生理监测结果、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责任血管均有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和椎动脉,其中对照组PICA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发现垫棉压迫面神经REZ 10例,两组均未见静脉压迫.治疗组术中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消失22例,对照组AMR消失66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30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26例,随访期内延迟缓解1例,未缓解3例;对照组随访89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65例,随访期内延迟缓解20例,未缓解4例;两组症状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面瘫、头痛、听力下降等,其中治疗组头痛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结论 在电生理监测下行二次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无效或复发病例安全有效.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与责任血管类型的关系

    作者:李曙;田春鸥;李锦;张磊;戴冬伟;钟婧娇;王来兴;刘建民;洪波

    目的 分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与责任血管类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资料.根据不同的责任血管类型,将病例分为两组:特殊组(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19例,普通组(责任血管不含椎基底动脉)90例.分析两组病人手术并发症、术后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 特殊组病人术后远期疗效比普通组差(P=0.002),两组病人术后近期疗效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三叉神经痛病人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是术后远期疗效差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OR=355.844,95%CI:1.438~88027.285).结论 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的三叉神经痛病人远期疗效差.

  • 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探讨

    作者:郭宏川;赵程欣;宋刚;李茗初;张秋航

    目的:分析面肌痉挛病人是否有颅内责任血管压迫,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处理提供手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MVD治疗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面神经是否存在责任血管,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面神经出脑干端面神经根区(REZ)至进内听道全程,在压迫点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术中发现单纯面神经REZ区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88例,既有REZ区压迫又有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6例,单纯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5例,动脉血管与面神经之间蛛网膜黏连增厚但未见血管压迫或推拉神经9例。术后抽搐症状立即消失92例,症状明显缓解16例,3个月后延迟治愈,总有效率100%。结论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是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但血管袢直接推拉桥前池段或者间接通过蛛网膜牵拉面神经主干也可引发相关症状,术中责任血管的准确辨识、面神经全程减压松解,才能达到手术疗效。

  •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与责任血管类型的关系

    作者:田春鸥;杨志刚;李子付;文婉玲;王来兴;刘建民;洪波

    目的 分析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类型与减压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面肌痉挛病例资料,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按责任血管类型分为两组:特殊组(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20例,普通组(责任血管不含椎基底动脉)66例.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并发症、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 特殊组病人术后远期疗效比普通组差(P=0.02),两组病人术后近期疗效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是术后远期疗效差的独立危险因素(OR=9.826,95%CI:1.811~53.315).结论 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的面肌痉挛病人预后更差,MVD需保证术中充分减压和防止术后椎基底动脉移位.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

    作者:王志刚;岳双柱;马鹏举;周国胜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MVD 治疗的30例 HFS 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总有效率93.3%(28/30);未见改善1例,昏迷1例。随访6~12个月,症状消失21例,无效1例,昏迷1例,复发2例;失访5例。结论 MVD 是目前治疗 HFS 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 MVD 安全有效的关键。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附106例分析)

    作者:陈立华;陈凌;凌锋;张秋航

    目的 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孪(HFS)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106例MVD治疗HFS的临床经验.术前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91.5%(97例).术中显露面神经入脑干区(REZ),明确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结果 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其中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相关占66.0%(70例),复合血管压迫者占36.8%(39例).MVD术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术中面神经REZ区的充分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减压棉片的大小和放置位置等,均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附72例分析)

    作者:曾春;蒋永明;王多彬;康东

    1 对象与方法 2002年6月~2008年8月,我们对7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其中男22例,女50例;年龄24~72岁,病程1~13年.疼痛分布于第1支6例,第Ⅱ支24例,第Ⅲ支9例,第1、Ⅱ支6例,第Ⅱ、Ⅲ支24例,第1、Ⅱ、Ⅲ支3例.既往曾行药物(卡马西平)、三叉神经周围支封闭、射频及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手术等治疗.磁共振体层血管成像(MRTA)扫描显示三叉神经根存在责任血管压迫62例.均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疼痛.

  • 面神经与听神经之间走行的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宇;庞长河;白亚辉;郝海涛;周辉

    目的 探讨走行于面、听神经之间的责任血管引起面肌痉挛(HFS)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过程中责任血管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HFS患者26例,术中确认面、听神经之间均有血管过,根据术中所见将患者分为2组,面神经根出入脑干区(REZ)无压迫血管为n1组,共12例;探查REZ区有压迫血管,即面、听神经之间和REZ区均有责任血管为n2组,共14例.所有人组患者均采取标准乙状窦后入路.n1组患者将面、听神经走行责任血管游离并分别推向靠近脑千方向(n1-1组)和远离脑千方向(n1-2组),血管上、下方均使用Teflon垫片隔开;n2组患者分为术中单独处理面、听神经之间走行责任血管(n2-1组)、单独处理REZ区压迫血管(n2-2组)和同时处理面、听神经之间走行责任血管与REZ区压迫血管(n2-3组),面、听神经之间走行责任血管处理方法同n1-2组,REZ区压迫血管使用Teflon棉垫隔REZ区压迫血管.术后随访3~12个月.3个月抽搐症状未明显改善的n1-i、n2-1和n2-3组各1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结果 n1-2组11例患者术后面部抽搐症状均消失,n1组术中将面、听神经之间走行责任血管推向靠近脑干侧患者(n1-1组)术后抽搐症状部分缓解;n2-1组、n2-2组各1例患者术后抽搐症状部分缓解,n2-3组术后抽搐症状消失.3例二次手术患者术后面部抽搐症状消失.结论 面、听神经之间走行血管对HFS负有部分或全部责任,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过程中一定要探查REZ区,如此区有压迫血管,同时处理REZ区和面、听神经之间走行的责任血管可以达到满意疗效.对于听、面神经之间走行责任血管引起的HFS患者第一次手术效果不满意,二次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如果减压正确可以达到满意疗效.

  • 单责任血管和多责任血管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杨超;冯慧宇;刘金龙;叶小帆;黄正松

    目的 探讨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数量对微血管减压术(MVD)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6例行MVD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MVD按术中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责任血管数目分为单责任血管组和多责任血管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责任血管分布情况.手术后半年采用Brisman疗效判定标准比较2组患者不同预后. 结果 49例(57.0%)归入单责任血管组,37例(43.0%)归入多责任血管组.2组患者右侧疼痛比例均高于左侧.单责任血管组责任血管以小脑上动脉(SCA)(29例,59.2%)、小脑前下动脉(AICA)(19例,38.8%)为主,多责任血管组责任血管以SCA+AICA(21例,56.8%)、SCA+岩静脉(PV)(8例,21.6%)为主.术后半年单责任血管组治疗有效率为98.0%,多责任血管组有效率为9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3,P=0.958).患者无一例发生听力丧失、小脑出血或小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 MVD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高效,该术式对多责任血管病例与单责任血管病例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124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