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面肌痉挛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根的解剖特点

    作者:赵永宏;蔡其刚;张炎;肖昌武;翁维

    目的 探讨特发性面肌痉挛(idiopathic hemi facial spasm,IHFS)的面神经根部责任血管的临床解剖特点.方法 选择IHFS 160例,在神经根血管减压术中采用显微镜或鼻内镜观察面神经根周围病变.结果 可见责任血管154例(96.2%),依次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椎动脉以及两支血管压迫.压迫部位在面神经根入脑桥处151例(98%),且多居前方,同时伴蛛网膜粘连(107/154,69.5%).未见血管压迫及占位病变者6例(3.8%).结论 IHFS责任血管多为一支,也可为两支;压迫部位在面神经根入脑桥处前方,位置隐蔽.因此,神经根血管减压术(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应该仔细寻找,以免遗漏责任血管.

  • 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及血栓显示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振江;周建国;孟云;马先军;刘晓丽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angiography,SWAN)与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对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及血栓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30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GE 3.0 T超导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仪进行常规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SWAN和ASL检查,通过软件后处理得到MRA、SWAN小密度投影图和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伪彩图,观察责任血管及血栓的显示情况.结果 在30例患者中,SWAN提示大脑中动脉责任血管及血栓25例,CBF伪彩图提示大脑中动脉M1段血流瘀滞或缓慢23例,两种显示方法与MRA显示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SWAN联合ASL对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部位及血栓成分的显示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锁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附23例报告)

    作者:程钢戈;马宏伟;董连强;张晖;黄永安;张宝国;武琛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件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全程解剖三叉神经颅内段,寻找责任血管,将其从三叉神经入脑干区(REZ)分离,植入Teflon垫棉.观察术后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REZ区.23例中22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1例无效.3例术后发生术侧面部麻木.随访1个月~2年无疼痛复发.结论 乙状窦后人路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手术方法是决定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秀卿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施行微血管减压术,记录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完成,无1例患者死亡,其中痊愈5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14%,无效者经多次复查及理疗后疼痛渐缓解;8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逐渐好转。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明显,术中需仔细操作以降低并发症发病率。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伟;杨同良;刘雨竹;尹守斌;程琦;尚玮;袁越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CT或MRI检查排除继发性病因.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将其推离面神经出脑干处.术中采用实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全部病例术中均发现有明确的压迫血管,责任血管中小脑前下动脉占53.3%.全部病例随访3~6月,总有效率为96.7%.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严重而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式.

  • 磁共振3D-FIESTA-C序列在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中的价值

    作者:曲德明;夏玉军;金利新;隋成宗

    目的 研究磁共振3D-FIESTA-C序列在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三叉神经痛(TN)患者,应用GE-Signa Hdxt 3.0T双梯度MR扫描机行3D-FIESTA-C序列扫描.采用SPSS19.0测量数值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MR影像均可见责任血管压迫.MVD术与MR影像显示责任动脉和复合血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8.000,χ2=36.000,P<0.05),而对于责任静脉,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4,P=0.126>0.05).结论 3D-FIESTA-C对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术前了解三叉神经血管解剖关系,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术前规划方法 .

  • 面神经血管减压术中责任血管辨认及处理技巧

    作者:邹叔骋;黄红星;刘博;张卫民

    目的 探讨面神经血管减压术中探查确认责任血管的方法及其重要性,责任血管的处理技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MR TOF及CISS序列检查,排除继发性因素并确定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关系;术中根据MRI结果指导探查并判断责任血管;用Teflon棉片垫于面神经根部与脑干之间,面神经充分减压.结果 术后55例患者症状立即消失,12例患者延迟缓解,4例无效,手术总的有效率为94.4%,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39个月,复发率为4.2%.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面肌痉挛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前MR的检查和术中责任血管的判断及处理技巧是影响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 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心脏病责任血管的预测价值#

    作者:于倩;袁琛;张坤;石伟;张军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及超声心动图与缺血性心脏病责任血管的相关性。方法:缺血性心脏病患者25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以造影检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将ECG及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结果与缺血性心脏病责任血管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发病率高,占73.93%,单支病变组中以前降支发病率高,占63.59%;ECG及超声心动图阳性改变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有预测预测价值(P=0.000);ECG阳性改变对预测前降支狭窄敏感性有高于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趋势,但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超声心动图阳性改变对预测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ECG及超声心动图阳性结果与缺血相关责任血管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阴性不能排除缺血性心脏病。

  • 乙状窦后径路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31例体会

    作者:孙志强;姚文峰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行乙状窦后径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1例原发性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内窥镜下行乙状窦后径路三叉神经部分切断术,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有20例(64.52%)面部感觉功能减退.术后1周的三叉神经各支支配区域的面部感觉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手术治愈29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7%.结论:在内窥镜下行乙状窦后径路手术治疗TN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神经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6例双侧小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和发病机制分析及治疗对策

    作者:刘文生;胡微微;王玉起

    目的 探讨小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发病机制、治疗对策.方法 根据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 例小脑梗死患者核磁或者造影检查,了解后循环的血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后循环的血管变异比较大,小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和传统的血管支配有很大的出入,发病机制复杂.结论 推断小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必需考虑血管变异,并且尽量完善相关血管检查及其他检查来证实,分析发病机制,指导治疗.

  •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隐匿性责任血管的辨别及处理

    作者:吴国庆;吴国宏;王蕾;尹卫宁;刘玉光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隐匿性责任血管的辨认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市立医院85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7例隐匿性责任血管的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7例术中探查时未发现直接压迫面神经出脑干端(REZ)的责任血管,但在REZ近颅底侧发现游离状微血管随脑波动压迫REZ,我们采用了Teflon棉包绕REZ减压法,阻止血管对REZ的波动性压迫.结果 7例隐匿性责任血管,均为小脑前下动脉或其分支.术后6例症状立即缓解,1例发作减少,但2个月后完全缓解,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找到责任血管,特别是隐匿性责任血管,合理解除REZ的压迫是手术疗效的保证.

  • 面神经3D-TOF-MRA及3D-FIESTA扫描对原发性面肌痉挛手术的指导价值

    作者:吴国庆;王蕾;尹卫宁;刘显明;李传锋;吴国宏

    目的 探讨术前面神经3D-TOF-MRA及3D-FIESTA扫描对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立医院2004至2012年共收治原发性面肌痉挛125例,其中80例行术前面神经磁共振扫描,判定责任血管情况,并与术中解剖结果比较.结果 80例面肌痉挛病人术前MRA检查均发现了责任血管.单一血管者60例(75%),其中,小脑前下动脉57例,小脑后下动脉1例,小脑上动脉1例,椎动脉1例.2根及以上责任血管者9例(11.25%),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8例,小脑后下动脉+内听动脉1例.术前不能确定责任血管来源的11例.术中解剖发现:单一责任血管者59例,其中,小脑前下动脉53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小脑上动脉1例,椎动脉1例.多根血管者14例,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7例,内听动脉+小脑后下动脉2例,小脑前下动脉+脑干穿动脉3例,小脑前下动脉+静脉血管2例.不确定责任血管7例.经统计学分析,术前MRA检查对明确面肌痉挛的血管性因素具有临床意义,术前MRA结果与术中解剖所见基本符合.结论 面神经3D-TOF-MRA及3D-FIESTA序列扫描可以明确责任血管的情况,对手术具有明确的指导价值.

  • 623例三叉神经痛手术患者的护理配合

    作者:罗文秀

    三又神经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主要的病因是神经根受到责任血管或肿瘤等机械压迫和刺激引起,也有神经根周围粘连性病灶及神经鞘本身的生理病理改变所致.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影像学评估

    作者:胡鹏飞;李英毅;王云;张素霞;李春秀;唐灵涛;齐东;刘亚林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成形术( CAS )术前影像学评估,为该手术提供有力的循证支持。方法回顾并分析2002年3月至2010年12月完成的110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术前风险评估、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随访结果,达到非常满意的效果,对有特征的病例总结出其影像学上的特点。结果根据影像结果提出了五种能支持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证据: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75%以上),Willis环未能建立的病例;颅内虽无梗死灶,但狭窄斑块不稳定、特别是溃疡性斑块的病例;病变血管虽有部分被代偿,但仍明显低灌注,且相应供血区已形成腔隙性梗死灶的病例;病变血管为“双重责任”血管的病例;串联病变或“双侧病变血管”。结论对症状性高度狭窄的颈动脉采用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方法简单、相对安全、近期及远期效果满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充分的影像学评估,为该技术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 磁共振FSPGR技术在血管性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林友;宋琦;周开宇

    目的 利用磁共振FSPGR血管成像技术研究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2009年5月前收治的患者40例(A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2009年5月以后收治的患者40例(B组),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诊断符合率,分析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3D-TOF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2.5%(33/40),B组患者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5%(39/40),两组诊断符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结论 磁共振FSPGR序列血管成像是显示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序列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

    作者:夏震;王婵娟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约为182/10万人,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三叉神经脑池段神经血管压迫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以往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加以推测,缺乏能直接显示病灶的有效方法.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 TOF MRA)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本文通过对18例病例进行总结旨在探讨3D TOF MRA序列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

  • 双责任血管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1例报告

    作者:陈勃;李玉兰;方继荣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常见于头颈部,其次为四肢,还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软组织、骨内、器官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如脑、脊髓、硬脑膜中[1].口腔颌面部AVM既可单独发生于软组织或颌骨内,亦可二者同时累及,但以发生于成年人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软组织中的病变为多见.其中颌骨由于存在骨内穿越骨髓腔的动静脉血管束而成为全身惟一可发生骨内高流速血管畸形的骨骼[2].

  • 急救神经症状的鉴别和处理八、急性期脑梗塞的神经危重处理(后篇)

    作者:刘芳;陈谅

    本来,因为①发病后的时间;②临床病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梗塞、心源性脑栓塞等);③机制(血栓性、栓塞性、血液动力学性,还有动脉源性栓塞、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等);④责任血管;⑤是否有出血性梗塞;⑥重症程度;⑦合并症,脑梗塞的急性期治疗是不同的.近期日本预计将公开发表首次制定的以事实为依据的脑卒中治疗指南2003,不仅证据的水平,正确的临床评价对于佳个体化治疗(tailored best treatment)极其重要.关于脑梗塞急性期的治疗指南,本文将对脑卒中治疗指南2003及笔者参加的成为该指南脑梗塞部分的原稿2002年厚生劳动科学研究班(脑梗塞班)报告书的内涵进行论述.

124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