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14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威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4股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其对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14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经关节镜证实均为ACL断裂,采用关节镜下4股自体腘绳肌肌腱单束重建ACL,生物可吸收螺钉解剖位固定,术后常规功能锻炼.结果:术后1-3年随访,3例患者Lachman试验阴性,1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13例患者轴移试验阴性,1例患者轴移试验阳性.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从术前平均45.82±2.0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2.36±3.53分,显著性意义(P<0.0l).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4股自体腘绳肌肌腱单束重建ACL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可靠方法,具有切口小,对伸膝装置无干扰等优点.

  • 五股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治疗方法

    作者:尚永军;廖宏喜;刘强;杨凤东;王江波;王威;任胜军;赵建民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目前已经成为骨科和运动医学学科常见疾病.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越来越常见,关节镜下PCL重建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技术日益成熟.2004-03~2006-03,我院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通过胫骨股骨隧道固定五股腘绳肌腱重建PCL,共18例,疗效良好,优良率为80%~90%.

  • 关节镜下3种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比研究

    作者:乔绍文;曹念蒙;陈军;吴西津;陆弛浩;马斌;王国强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HT)或异体胫前肌腱(ATT)配合两种不同固定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2007年9月~2010年6月收治60例单侧膝关节单纯ACL损伤患者,根据ACL重建时移植物与固定方法的不同,分成3组.A组12例,采用自体HT、双桩固定;B组23例,采用自体HT、Endobutton、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C组25例,采用异体ATT、Endobutton、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3.6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KT- 2000关节测量仪测定稳定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Lysholm评分、KT2000测试,3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3组间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四股自体HT或异体ATT配合两种不同固定方法重建膝ACL,早期0.5~1.5年随访效果,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中采用自体HT、双桩固定重建ACL的方法,具有取材方便、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选择

    作者:白希壮;刘一秀;周波;董宝铁;韩晓锐;孙丹彤;李锡

    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有十几种可供选取,但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移植物可以适应所有的患者.自体骨-髌腱-骨,腘绳肌腱,异体骨-髌腱-骨是关节镜医生常选用的三种移植物.因受供端并发症的影响,自体骨-髌腱-骨的应用已呈减少趋势,而后两者因不存在供端并发症,创伤更小,也足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应用呈增多趋势.

  • 膝关节镜下应用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细节及效果

    作者:孙炳慧;黄迅悟;张利臣;刘志成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结构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表明,双束重建更接近正常后交叉韧带.半腱肌与股薄肌可对抗股四头肌收缩所导致的胫骨前移,具有稳定膝关节的作用,那么切取半腱肌和股薄肌行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是否具有相同的效果呢?观察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03/2007-12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骨科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Y形重建后交叉韧带随访18个月以上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1-42岁.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合并半月板损伤5例.于患者胫骨附着部游离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在后交叉韧带前束及后束股骨附着部分别钻直径5 mm隧道,在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钻直径8.0 mm隧道,用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前束,用股薄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后束,在胫骨隧道外保留半腱肌和股薄肌腱的附着点,在股骨隧道外将半腱肌和股薄肌腱打结固定,不需要内固定物.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8个月做膝关节屈曲30°、60°、90°后抽屉试验,用Lysholm-ll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及运动水平.结果: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9例患者所有角度后抽屉试验阳性,术后18个月,8例所有角度后抽屉试验阴性,仅1例屈膝30°位阳性;术前Lysholm-ll评分平均55分(45~68分),手术后18个月Lysholm-ll评分平均88分(78~94分),总优良率89%.结论:应用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接近正常后交叉韧带解剖结构,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但因例数有限,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性重建前交叉韧带部分束

    作者:张勇

    背景: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中,有很多韧带属于部分损伤,尚有部分韧带是正常的或可以保留的,但损伤已造成关节不稳定,并产生临床症状,将韧带完全切除进行重建势必造成更大的损伤。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性重建前交叉韧带部分束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40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束断裂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性重建的患者,治疗后随访6-48个月,并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的功能。
      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率、前抽屉试验阳性率、ADT试验阳性率、Tegner评分、胫骨位移距离均显著下降(P<0.05),IKDC2000、Lysholm、BRISTOL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性重建前交叉韧带部分束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和缓解症状,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

  • 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后的首次翻修

    作者:孔颖;王国栋;张元民;赵晓伟;张玉革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国内关于前交叉韧带翻修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后行翻修治疗的主要原因、适应证、方法及效果。方法: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失稳需要接受翻修患者30例,均在关节镜下行探查与翻修治疗。翻修后应用KT-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标准(IKDC)、Lysholm及Tegn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中,初次手术选用自体骨-髌腱-骨移植物9例,自体半腱股薄肌腱14例,同种异体腘绳肌腱7例,翻修原因上、下两端骨道均偏前8例,上骨道偏前12例,下骨道偏前8例,其中1例合并关节强直;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固定上骨道内骨块的挤压螺钉位置异常1例;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撕脱骨折未予修复1例。翻修术中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和吸收12例,韧带有部分连接但已明显松弛失张力18例。无骨道骨质严重缺损,均一期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手术,重建移植物采用同侧腘绳肌腱(STG)10例,对侧腘绳肌腱14例,人工韧带6例。前交叉韧带翻修后KT-2000检查膝关节屈曲90°和30°平均差值,以及IKDC、Tegner和Lysholm评分均较翻修前有明显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失败的原因较多,但主要与手术骨道位置异常、固定失效、复合韧带损伤处理不当、关节强直等有关。前交叉韧带翻修后膝关节的主观功能和客观稳定性可获得明显改善。

  • 自体四股腘绳肌腱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

    作者:韩长旭;朱庆巍;贾岩波;刘晓民;任逸众

    背景:以自体腘绳肌腱rigidfix、Intrafix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现在较流行的手术方式,但缺乏中长期临床疗效的评价。目的:评估股骨端应用Rigidfix、胫骨端应用Intrafix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自体4股腘绳肌腱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进行2年以上中期随访,并应用Lyshlom、IKDC、Tegner评分对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评价。结果与结论:经过至少2年的随访发现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内固定患者在IKDC、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证实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4股腘绳肌腱Rigidfix和Intrafix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但若大规模的使用,目前尚缺乏长期的临床随访结果。

  • 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中期随访评价

    作者:任逸众;韩长旭;贾岩波;孔令跃;额尔敦图

    背景:以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是现在较流行的修复方式。目的:观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因复发性髌骨脱位而接受内侧髌股韧带重建的患者24例(25膝)资料,随访时间2-5年,平均3.1年,观察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恢复及CT评估髌骨位置。
      结果与结论:随访结果显示,IKDC 评分优良率为92%,2例(8%)患者再次发生髌骨脱位,需要再次手术治疗,随访时IKDC评分、Tenger评分、Lycholm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1)。结果证实,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中期临床疗效较好。

  • 关节镜下可吸收交叉钉固定腘绳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

    作者:孙军;卢秋野;杨树忠;董鹏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可吸收交叉钉固定腘绳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ACL)的方法和临床价值,为ACL损伤的重建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医院接诊ACL断裂患者45例,为行腘绳肌腱移植,以可吸收交叉钉固定,为实验组.取同期在医院接受内置纽扣固定的ACL损伤患者45例,为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 ~ 28个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Lyscholm膝关节评分.前抽屉实验评价患者的ACL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实验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实验组前抽屉试验1例出现阳性,44例阴性,阴性率为97.8%;而对照组7例出现阳性,38例阴性,阴性率为8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利用可吸收交叉钉固定腘绳肌腱安全,生物稳定性高,创伤小,且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关节镜下自体8股腘绳肌腱重建治疗青年前交叉韧带损伤

    作者:黄永光;黄铭图;米琨;刘鹏飞

    青年是运动损伤的主要人群,随着运动锻炼的日渐增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也越来越常见,而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普及使得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获得了良好的疗效[1].笔者在关节镜下自体髂胫束移植[1]和自体骨-髌腱-骨移植[2]及常规4股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的基础上,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15例青年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自体8股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预拉力对腘绳肌腱结嵌压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固定强度的影响

    作者:汪爱媛;刘玉杰;唐金树;卢世璧

    目的探讨预拉力对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只新鲜冷冻猪膝关节离断后用阶梯形钻头成型股骨隧道为倒置的酒瓶状,自体腘绳肌腱打结后呈双股穿过并嵌压在瓶颈口,实验分三组,分别以50N、100N及200N拉力预拉三次.在生物材料实验机上进行拔出实验.结果50N预拉组,400N位移高于其他两组,抗拉刚度低于另两组(P<0.01),大载荷与100N预拉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于200N预拉组(P<0.01);100N预拉组与200N预拉组只在大载荷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400N位移及抗拉刚度上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前给予不同的预拉力,对破坏载荷、位移及抗拉刚度均产生不同影响;预拉力在100N至200N时,抗拉刚度明显提高,且对大载荷无明显影响.

  • 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疗效

    作者:张新伟;陶日东;凌耀光;王俊;项征

    目的 探讨自体腓骨长肌腱(PLT)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36例,均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其中16例患者使用自体部分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PLT)为PLT组,20例使用自体腘绳肌腱(HT)重建前交叉韧带为HT组.采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两组随着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时间的延长,Lysholm评分、IKD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加(P均<0.01).两组术前和术后6、12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PLT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膝关节活动度增加,临床疗效满意,是可供选择的良好移植物.

  • 关节镜下自体六股带骨膜腘绳肌腱四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疗效评价

    作者:李永刚;陆军;韦继南;吴小涛;王宸;滕皋军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用自体6股带骨膜腘绳肌腱4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9月至2010年8月单侧膝关节单纯ACL损伤病例共26例,均行自体带骨膜6股腘绳肌腱重建ACL.股骨侧采用微型钢板固定结合挤压固定,胫骨侧用挤压钉固定并用桩钉固定.用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Lysholm评分标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术前所有患者均阳性,术后阴性21例,阳性1例;Lysholm评分从术前(46.12±2.2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97.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带骨膜6股腘绳肌腱4重固定重建ACL能够明显提高膝关节稳定性,中期疗效满意.

  • 关节镜下Intrafix、Rigidfix系统固定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

    作者:姜雪峰;孙惠清;杨惠光;张云庆

    目的:介绍自体腘绳肌腱Intrafix、Rigidfix系统固定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并探讨其近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作为前交叉韧带替代物,使用Intrafix、Rigidfix系统将移植物固定,观察此固定方法的可靠性及近期疗效,以Lysholm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20例前交叉韧带撕裂行ACL重建术.其中急性损伤10例,慢性膝关节不稳定10例.结果:18例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Lachman试验:16例≤1度,2例2度.轴移试验(-).平均Lysholm评分从术前(55.0±5.7)分提高到术后的(90.0±5.2)分,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膝关节稳定性满意,运动能力基本恢复.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Intrafix、Rigidfix系统固定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具有近期疗效佳、移植物固定可靠和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

  • 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21例临床研究

    作者:刘巍;朱新辉;崔道然;崔胜宇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胭绳肌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陈旧性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重建ACL,随机采用自体胭绳肌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利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对移植物进行固定.按照Lysholm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主观评估;按照Lachman试验和KT-1000检查进行客观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评分平均53.2±5.4分,术后终评分平均94.4±2.5分;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为95.23%,二者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T-1000测量结果:术前差别为3~14 mm,平均8.35±1.4 mm,术后终测量为0~5 mm,平均1.25±1.33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重建ACL是一种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可靠方法.

  • 膝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分析

    作者:朱云华;王晓东;李玉前;李宏斌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提高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22例,取自体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在关节镜下使用Endobuttom钢板及可吸收挤压螺钉重建固定前交叉韧带和随访观察。结果:22例均获得随访6~18个月。膝关节功能良好,lysholm评分:术前(48.03±4.80)分,术后(91.23±4.05)分,术后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微创、并发症少、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 可调悬吊钛板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应用16例

    作者:刘国华;何进;倪同伟;王旭东;王宝胜;丁昆祥;武恒洋;王路;蔡瀚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可调悬吊钛板的使用方法和疗效.方法:总结16例交叉韧带重建患者使用可调悬吊钛板的情况,对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膝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获随访8~36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术后反应轻微,无明显不适感,负重训练,正常行走无特殊异常;无术后感染、韧带自发断裂、韧带松弛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良好,平均伸屈度为0°~(130±10.06)°,均于手术后6月恢复正常运动功能.术后MRI检查未发现重建韧带断裂现象.患者术后10月Lysholm评分平均为92.40±4.13分.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使用可调悬吊钛板的方法简便快捷,固定牢靠,术后恢复快,利于早期康复.

  • 关节镜下不同移植物单隧道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晔;施晓健;高峰;朱文峰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股四头肌腱、腘绳肌腱以及人工韧带重建单纯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取单纯PCL损伤患者46例,按所使用的移植物类型分成三组,其中股四头肌腱组15例,腘绳肌腱组18例,人工韧带组13例.行关节镜下单隧道重建.术后随访膝关节的活动度、稳定性Lyshol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及骨道扩大直径.结果 46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均无伸、屈膝受限,膝关节活动度大于120度.术后2年股四头肌腱组、腘绳肌腱组Lysholm评分优于人工韧带组(P<0.05);CT检查显示各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道扩大,人工韧带组骨道扩大明显.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股四头肌腱、腘绳肌腱以及人工韧带重建单纯PCL损伤均能获得较好的早期效果,但人工韧带远期临床效果较差.

  • 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或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

    作者:王庆;徐兵;殷铭;汪志炯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骨-髌腱-骨(B-PT-B)和腘绳肌腱(HT)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自体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15例(A组),HT重建前交叉韧带28例(B组),随访12-24个月,应用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比较两组膝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均提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8±3.2)分vs.(84.3±3.4)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体DPT-B或HT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方面作用相似.

115 条记录 3/6 页 « 12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