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短期强化内科治疗对前循环脑梗死二级预防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汝英;徐健

    目的:观察前循环脑梗死二级预防予以短期强化内科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前循环脑梗死二级预防患者,以不同强化内科治疗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患者第2-14d进行强化内科方式的治疗,治疗组则以发病当天予以相关强化内科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血脂水平以及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的比较情况.结果:经14d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普遍低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为(8.95±1.9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5±4.23)分;以及治疗组Barthel指数为(68.26±10.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5±11.95)分.比较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关于临床前循环脑梗死二级预防的患者以短期强化内科方式的治疗,不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脂的水平,同时具有较强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应用特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MMP-9的关系

    作者:徐耀;李军;俞龙;刘筱洁;杨德刚

    目的 研究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 87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立即检查颈部血管超声、血清MMP-9、常规生化检查、血常规.结果 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无斑块者29例,硬斑块26例,软斑块32例,其软斑块组血清MMP-9含量明显增高,所有急性脑梗死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均高.结论 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含量与颈部大血管软斑块呈正相关,是预测颈部动脉斑块脱落的重要指标之一.各种降低血清MMP-9的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 伴高血压病的不同部位初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 比较研究

    作者:蔡文隽;薛冰;丁东新;沈琪;缪以颖;童迪夷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变化.方法 将181例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梗死(ACI)组和后循环梗死(PCI)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的参数包括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结果 大部分患者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高于正常.其中,前循环梗死患者的舒张压较收缩压升高明显,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收缩压较舒张压升高明显.结论 前循环梗死患者宜选用降舒张压显著的降压药,后循环梗死患者宜选用降收缩压显著的降压药,还可选择他汀等药物辅助降压.

  • 熄风通络颗粒对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谭峰;刘晓林;王学文;张炘;李雁萍;陈杰;方美凤

    目的 观察熄风通络颗粒对风痰瘀阻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AACI)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表达的影响.方法 68例发病72h内的风痰瘀阻型AAC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熄风通络颗粒+基础治疗,35例)和对照组(基础治疗,3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d血sCD40L水平;同时用Barthel指数(MBI)、急性脑卒中评定表(NIHSS)评分法评价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并以23例健康体检者sCD40L值作为正常参照值.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μg/L)治疗前(7.463±2.899,7.854±3.652),治疗后7d(5.273±1.698、7.349±2.113)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746±1.012,均P<0.05),治疗后7d治疗组sCD40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灶组sCD40L水平(10.312±1.975)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灶组(6.843±2.984,P<0.05).治疗后14d,治疗组NIHSS评分(分:3.428±1.034)较对照组(5.897±1.653)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MBI(87.356±12.429)则较对照组(69.139±14.572)明显增高(P<0.05).治疗组显著进步率(54.3%)明显高于对照组(33.30%,P

  •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心率变异性及其预后评估

    作者:郭翠萍;白青科;赵晓晖;沈健;杨娟

    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梗死(POCI)静脉溶栓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8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梗死组(n=46)、后循环梗死组(n=40),根据治疗后三个月时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n=32)、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n=16).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HRV,比较不同组HRV相关指标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前、POCI溶栓失败组中SDNN、SDANN、RMSSD及PNN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失败组比较,两组溶栓成功组中HRV相关指标均显著升高,而POCI组的升高幅度高于前循环脑梗死组(P<0.05).POCI患者中,预后良好组SDNN、SDANN、RMSSD及PNN50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NIHSS评分与POCI患者SDNN、SDANN、RMSSD及PNN50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POCI患者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和HRV降低,且与预后密切相关.早期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HRV指标水平,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 CT脑灌注成像指导下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

    作者:卢桂兰;冀瑞俊

    目的 探讨以CT脑灌注成像(CTP)指导下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优越性.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5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者"时间窗"、"缺血半暗带"、和溶栓干预疗效之间的相关关系,阐析以CTP结果指导下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优越性.结果 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CTP检查,如显示有缺血半暗带,即使超过溶栓时间窗,仍可进行溶栓治疗(本组有2例效果较好);对在溶栓时间窗内的患者,如CTP显示已有脑梗死形成,对该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疗效欠佳(本组有3例).结论 以时间窗为指导的溶栓干预模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应行CTP检查,根据缺血半暗带来判断是否溶栓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 CT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与前循环脑梗死

    作者:刘美云;徐忠宝;段红莲;高凤玲;李继梅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在前循环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2例经头MRI DWI证实大脑半球有新发梗死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具备头CTA及CTP检查,分析责任血管病变程度与病灶大小、病灶部位血流灌注异常情况的关系.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责任血管多见于大脑中动脉(58.6%),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外段(32.9%).不同的责任血管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其支配区灌注异常情况,其梗死灶的大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15、0.000和0.000),其中以大脑中动脉病变、血管闭塞或中重度以上的狭窄以及灌注程度低的病例梗死灶相对大(> 15mm).但仍有28例(12.6%)责任血管为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此外,337例CTP异常患者中,86例(25.5%)存在低灌注区大于梗死灶.结论 本研究显示前循环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影像学显示的梗死灶的大小并不完全与血管病变程度一致.此外,约25%患者存在梗死面积与灌注降低不匹配现象.因此,对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CTA联合CTP检查,对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性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张艺丹;毕敏;童绥君;马琪林;陈汉水;江斌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4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的前循环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61例,按rt-PA使用量分2组,足量组19例,使用0.9 mg/kg rt-PA静脉溶栓治疗;低剂量组42例,使用0.6 mg/kg 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1、7、30 d不同时间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观察比较溶栓前、溶栓后1、7 d凝血功能指标;观察溶栓前、溶栓后1、7、14 d头颅CT;比较溶栓后90 d改良Rankin ( MRS )评分。结果2组溶栓后1、7、30 d NIHSS评分显著降低( P<0.05),2组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足量组溶栓后1、7 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明显增加,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明显降低,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临床转归、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皮肤黏膜出血率低于足量组(P<0.05)。结论低剂量组rt-PA静脉溶栓治疗伴心房颤动的前循环梗死安全性更高,可以降低出血风险,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周晓艳;徐艳丽;牛安林;张彦奇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45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MCP-1及VE-cadherin水平,采用颗粒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ysC)及尿酸(UA)水平.脑梗死组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n=43)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n=102),根据患者梗死病灶分为完全性前循环梗死组(n=35)和非完全性前循环梗死组(n=110),根据MCP-1和VE-cadherin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又分为高MCP-1组(MCP-1≥315.9 ng·L-1,n =72)、低MCP-1组(MCP-1 <315.9 ng·L-1,n =73)和高VE-cadherin组(VE-cadherin≥6.0 mg· L-1,n =72)、低VE-cadherin组(VE-cadherin< 6.0 mg·L-,n=73).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及各亚组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或Hcy、CysC及UA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MCP-1和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MCP-1和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P<0.05);完全性前循环梗死组患者血清MCP-1和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非完全性前循环梗死组(P<0.05);高MCP-1组患者血清Hcy、CysC及UA水平均显著高于低MCP-1组(P<0.05);高VE-cadherin组患者血清Hcy、CysC及UA水平均显著高于低VE-cadherin组(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中MCP-1和VE-cadherin水平高于健康人群,且MCP-1和VE-cadherin水平可反映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临床类型.

  • 前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TOAST病因分型及预后分析

    作者:赵建民

    目的 了解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病因分型及预后的差异,以利于进行针对性防治.方法 连续收集前后循环脑梗死住院患者507例和114例,收集相关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TOAST病因分型,在发病3个月和6个月后进行随访,对前后循环脑梗死中常见发病危险因素、类型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高血压是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占58.2%和6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中吸烟和高脂血症比例低于后循环组,房颤比例高于后循环组(P<0.05).前循环脑梗死中心源型栓塞型卒中比例高于后循环组(P =0.042).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中病死率和预后不良发生率低于前循环组(P<0.05).结论 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和病因分型存在着一定差异.前循环脑梗死患者3个月和6个月的预后较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差,其结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 复方地龙片治疗气虚血瘀型前循环脑梗死恢复期疗效观察

    作者:王雪琪;谭凤

    目的:观察复方地龙片治疗气虚血瘀型前循环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拜阿司匹灵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复方地龙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亦为86.7%;对照组分别为73.3%、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地龙片结合拜阿司匹灵治疗气虚血瘀型前循环脑梗死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 短期强化内科治疗对前循环脑梗死二级预防的疗效分析

    作者:朱敏真

    目的 探讨短期强化内科治疗对前循环脑梗死二级预防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客家地区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强化内科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观察组于治疗第1天给予阿司匹林1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阿托伐他汀钙80 mg,第2~14天给予阿司匹林1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阿托伐他汀钙40 mg进行治疗;对照组自治疗第1天起给予阿司匹林100 mg+阿托伐他汀钙40 mg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的血浆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的计数(PLT)的表达;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14天后的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14天后,观察组的血浆血脂水平总体低于对照组,HsCRP和FIB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T和PLT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短期强化内科治疗对于前循环脑梗死二级预防更为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 广州社区前后循环脑梗死发病与"三高"危险因素的关系

    作者:李惠玲;邓杏艳;曾谋;安娟;方晓涛;沈粤春;田作军

    目的 探讨广州社区前、后循环脑梗死发病与"三高"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查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确诊的广州社区本地新发脑梗死患者367例.先将患者分为前、后循环脑梗死两组,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三高"等因素与前、后循环脑梗死发病的关系;再将前循环脑梗死分为腔隙性和非腔隙性梗死2个亚组,以同样方法分析这两个亚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P=0.040)、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的比率(P=0.012)高于前循环,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前循环(P=0.05).且其发病与患有高血压(OR=1.767,P=0.035)及HDL水平降低更相关(OR=0.380,P=0.021).前循环中,非腔隙性梗死的收缩压(P=0.011)及舒张压(P=0.000)水平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的比率(P=0.000)均高于腔隙性梗死,且其发病与收缩压水平增高关系更密切(OR=1.045,P=0.001).结论 在"三高"因素中,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病与患有高血压及HDL水平降低关系更密切;前循环中,非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与舒张压、收缩压,特别与收缩压的水平升高更相关.

  • 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潘耀新;黄健军;蒙兰青;黄晓华

    目的 对比分析前循环脑梗死(ACS)和后循环脑梗死(PCS)患者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脑梗死类型,将患者分为ACS组(n=78)和PCS组(n=26).所有患者采用rt-PA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ACS组入院时和入院24 h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PCS组,ACS组早期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PCS组;ACS组14 d mRS评分、90 d mRS评分和6个月内死亡率均显著低于PCS组,ACS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P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和PC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循环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优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因此在将来对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多考虑采用其他血管内治疗的方式,从而改善后循环脑梗死的预后.

  • 颈部血管彩超在前循环脑梗死评价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孙明媚

    脑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已经被广大学者所认同。通过彩超检查,可以得到颈部血管二维图像,并可以对内膜、中膜的厚度进行测量,对斑块的位置、结构以及管腔狭窄的情况进行了解,可对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并且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快捷、经济、准确的特点。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还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常规检查。

  •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瑛;王慧明

    目的:研究颈部血管彩超在前循环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6例病人基础资料进行分析,选取3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选取3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体检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对比两组体检者经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后的结果.结果:经诊断后,相比较参照组,实验组患者内中膜增厚、颈总动脉、斑块检出率等均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其中参照组体检者中出现4例内中膜增厚,实验组3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均出现不同程度内中膜增厚,经彩照检查后均出现流速加快、流充盈缺损、五彩镶嵌状等现象.结论:对于前循环脑梗死诊断来说颈部血管彩超具有诊断价值,对于存在不稳定斑块患者需要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