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讨急性脑梗死的CT脑灌注成像分析

    作者:高敬国

    目的 :研究分析CT脑灌注成像技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于2015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该组患者均在1周内经CT平扫并复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在6 h内进行接受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比较分析健侧正常区、半暗带区及脑梗死区的影像.结果 :通过统计、计算CT脑灌注成像数据可知,在CBF、CBV及MTT的平均值方面,脑梗死区与健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的CBV和MTT平均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BF成上升趋势.结论 :急性脑梗死可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诊断,早期诊断效果良好,可为治疗提高准确的影像依据.

  • 小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崔玲

    目的 分析小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1例,采用小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检查;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检查.结果 两组病灶中心脑血流量、脑血容量、通过时间和峰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与常规辐射剂量无异.但是小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辐射小.

  • 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安波;刘擎国

    目的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以我院69例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分析对象,69例患者均在症状发生后1-6h内,首先行常规CT平扫,接着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 64层CT螺旋机脑灌注成像显示患侧脑组织脑梗死区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局部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与健例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急性脑缺血病灶,定量分析还可区分脑梗死区和半暗带区,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尤其是早期溶栓治疗的实施.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比较影像学初步研究

    作者:卢洁;李坤成;华扬

    目的评价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TIA的患者行头颅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和TCD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头颅CT平扫可排除其他脑内疾病,CT脑灌注成像显示颅内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TCD则有助于明确TIA的病因.结论 3种影像学方法结合应用,可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对TI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延迟性脑缺血的CT灌注成像评价

    作者:刘高飞;杭春华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延迟性脑缺血(DCI)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1至8月诊治的52例aSA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8 d接受头部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一站式检查.采用CTA观察颅内大血管的形态.CTP检查低灌注区域或aSAH周围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计算低灌注区域或aSAH周围脑实质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获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根据有无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12例)及非DCI组(4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低灌注区域或a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MTT相对均值的差异. 结果 CTA可以显示脑血管痉挛(CVS).CTP显示DCI组低灌注区域或a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MTT分别为0.75±0.22、0.96±0.23及1.6±0.4;非DCI组的rCBF、rCBV及rMTT分别为0.93 ±0.21、1.01 ±0.32及1.1±0.3.与非DCI组相比,DCI组rCBF降低、rMTF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CBF=-3.038,PrCBF=0.004;trMTT=4.679,PrMTT <0.01);两组间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CBF和rMTT值在aSAH后的DCI患者中分别显著降低和延长,对诊断DCI有重要参考价值.

  • 急性脑梗死的CT脑灌注成像分析

    作者:肖古华;陈宝芝;姜晓燕

    目的:对CT 脑灌注成像技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该院于2014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在1周内经CT平扫并复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在6 h内进行接受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比较分析健侧正常区、半暗带区及脑梗死区的影像。结果通过统计、计算CT脑灌注成像数据可知,在 CBF、CBV及MTT的平均值方面,脑梗死区与健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的CBV和MTT平均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BF成上升趋势。结论急性脑梗死可利用16层螺旋 CT进行诊断,早期诊断效果良好,可为治疗提高准确的影像依据。

  • MSCT和CTPI在外伤性弥漫脑肿胀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作者:张可;柳少光;张建华;魏晓东;张冬志

    目的 比较颅脑多排螺旋CT(MSCT)和CT脑灌注成像(CTPI)在外伤性弥漫脑肿胀(DB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DB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机扫描,在伤后2~6 h内行常规MSCT检查和CTPI检查,72 h内再次复查CTPI.比较MSCT与CTPI的DBS检出率,分析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超清彩色图像与DBS预后的关系.结果 MSCT对DBS的检出率为88.0%,低于CTPI的96.0%(P<0.01).治疗后,患者的CBF、CBV呈升高趋势,初次检查与复查CBF、CBV、MTT值比较,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1).结论 MSCT和CTPI在DBS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CTPI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通过超前彩色图像可直观观察和评价患者的病情变化,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分析

    作者:张玉伟;田辉强;李青伟;焦建军;李艳霞;李金海;卜晓永

    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短,病情常危重,以偏侧肢体瘫痪为主要症状。 CT平扫多在发病数小时后发现病灶,常规影像学检查中对急性脑梗死敏感的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 ),多在发病30min左右发现病灶,但CT平扫及MRI弥散加权成像均不能显示急性脑梗死灶血流动力学情况[1]。本文运用低剂量CT灌注技术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变化,判断有无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以期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治提供有价值信息。

  • 多层CT脑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作者:郑彩端;郑书刚

    目的:探讨多层 CT脑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狭窄 TIA患者48例,均行 CT平扫、血管成像(CTA)及灌注成像(CTP)扫描,获得相关图像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26例 CT平扫、行 CTP均无异常。观察组36例未发现异常,12例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共40例灌注异常的 TIA患者患侧脑血流量(CBF)明显低于健侧(P<0.05),患侧峰值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较健侧明显延迟(P<0.05)。观察组共有42例发生颈动脉狭窄或闭塞,88处血管斑块形成,随访10例发生脑梗死。结论早期联合使用 CT各项技术可及时准确地发现颈动脉的病变情况,获得脑组织灌注等方面的信息,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或治疗措施,以防止卒中的发生风险。

  • CT脑灌注成像指导下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

    作者:卢桂兰;冀瑞俊

    目的 探讨以CT脑灌注成像(CTP)指导下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优越性.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5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者"时间窗"、"缺血半暗带"、和溶栓干预疗效之间的相关关系,阐析以CTP结果指导下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优越性.结果 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CTP检查,如显示有缺血半暗带,即使超过溶栓时间窗,仍可进行溶栓治疗(本组有2例效果较好);对在溶栓时间窗内的患者,如CTP显示已有脑梗死形成,对该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疗效欠佳(本组有3例).结论 以时间窗为指导的溶栓干预模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应行CTP检查,根据缺血半暗带来判断是否溶栓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 CT灌注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季卫阳;王中;鲁晓杰;陈开来;王清;李兵;孙继勇;李江安

    目的 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产生的脑血管痉挛(CVS)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动脉瘤破裂SAH患者均在出血后急诊DSA造影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分别于出血后3、7、10、14、21 d行CT灌注成像(CTPI)检查.选择6例正常志愿者的脑CTPI数据作为对照.结果 30例患者中,10例出现脑缺血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无脑缺血症状组脑血流量(CBF)值出血后第14天明显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值于出血后第10、14天明显延长(P<0.05).脑缺血症状组MTT值第7天开始即升高,且至21 d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感兴趣区CBF值第10天开始降低,持续至第14天,脑血容量(CBV)值第14天起开始降低,至21 d数值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TT是判断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比较敏感的指标.CBF对于检测脑组织异常灌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稳定性.CBV显著下降是预测不可逆性脑梗死的较为准确的指标.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前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杨磊;宋存峰

    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前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26例症状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 TIA组),脑梗死11例( CI组)。所有患者行CAS治疗,共置入支架26枚。所有患者分别在CAS术前3 d及术后第3天给予CT脑灌注成像( CTP)检查,测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的数值(TTP)相对值(rCBF、rCBV、rMTT、rTTP)。结果所有患者CAS手术前后rMTT分别为1.17±0.08、1.06±0.07,rTTP分别为1.35±0.15、1.11±0.07,rCBF分别为0.92±0.02、0.95±0.04,rCBV分别为1.06±0.13、1.04±0.08,手术前后rMTT、rTTP、rCBF比较,P均<0.05。其中TIA组CAS手术前后rMTT分别为1.16±0.08、1.05±0.05,rTTP分别为1.35±0.15、1.11±0.05, rCBF分别为0.93±0.01、0.95±0.03,rCBV分别为1.07±0.12、1.03±0.06,手术前后rCBF、rMTT、rTTP比较,P均<0.05。 CI组CAS手术前后rMTT分别为1.18±0.05、1.07±0.06,rTTP分别为1.36±0.13、1.12±0.06,rCBF分别为0.91±0.02、0.96±0.03,rCBV 分别为1.05±0.09、1.05±0.07,手术前后rCBF、rMTT、rTTP比较,P均<0.05。结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rMTT、rTTP较术前降低,rCBF较术前升高。

  • CTP 联合超薄 MSCT 对早期诊断颅脑损伤的价值

    作者:张书有

    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早期确诊并明确颅脑损伤程度在指导临床急救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分析CTP联合超薄MSCT对早期诊断颅脑损伤方面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 CT血管造影联合CT脑灌注成像对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荣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联合CT脑灌注成像(CTP)对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30例,入院后均行颅脑CT扫描、CTP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重建处理获得的图像,测量病灶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并测量患者对侧未梗死、脑血管狭窄部位.结果 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区域CBF、CBV均低于病灶周围区域与健侧对照区域(P均<0.05);病灶周围区域CBF高于健侧对照区域(P<0.05);病灶周围区域CBV低于健侧对照区域(P<0.05);病灶区域平均通过时间少于病灶周围区域(P<0.05),长于健侧对照区域(P<0.05);病灶周围区域平均通过时间长于健侧对照区域(P<0.05);30例患者经颅脑CTA检查共查出43个狭窄部位,58.14%的狭窄部位为中度狭窄,27.19%为轻度狭窄;3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中,CTP灌注异常区域与狭窄动脉供血26例符合,4例存在偏差,符合率为86.67%,具有良好的一致率.结论 CTA联合CTP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中效果理想,可早期确诊,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局部脑灌注的变化

    作者:赵小妹;刘永刚;赵静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局部脑灌注的变化.方法: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0例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术中术后均以血管造影明确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术前及术后10d行CT脑灌注成像,观察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局部脑血容积(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内动脉狭窄腔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术后7d内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均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减轻.术前患侧rCBV、rCBF明显低于对侧,MTT较对侧时间长(t=4.12、11.35、3.81,均P<0.05);术后患侧rCBV、rCBF均明显高于术前,MTT低于术前(t=3.32、3.79、9.30,均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局部脑灌注.

  • CT脑灌注成像评价颅骨修补术前后脑组织血流灌注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杜彦挺;杜光勇;贾哲;马烨;王晓溪

    目的 探讨颅骨修补术前后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方法 选取30例在我院行颅骨修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前2d、术后10d,分别对患者行CT脑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分析本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脑组织血流灌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本组患者患侧术前大脑皮层的CBV、CBF值均显著低于健侧,MTT、TTP值均显著高于健侧,(P<0.05);术后,患侧大脑皮层的CBV、CBF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MTT、TT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患侧术后大脑皮层的CVB、CB、MTT、TTP值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患者术前的FIM评分平均值为(111.64±12.06)分,术后的FIM平均值为(120.87±8.54)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颅骨修补术能够有效增加患侧大脑皮质区的血流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CT脑灌注成像是监测脑组织血流灌注变化的有效手段.

  • 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及脑血流灌注影响的多模态CT研究

    作者:汪进丁;万姗姗;刘芳琼;杨春静;徐丽君;万和斌;刘刚

    目的 运用多模态CT脑成像技术来评估人尿激肽原酶(human urine kininogenase,HUK)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灌注及侧支循环,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acute an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75例,分为HUK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第14天行两组患者的CT脑灌注成像(computer technology perfusion,CTP)和CT脑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观察两组CT脑灌注成像各参数(CBF、CBV、MTT、TTP)值及CTA侧枝血管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CT脑灌注参数CBF、CBV均升高,参数MTT、TTP降低.HUK治疗组梗死区14 d后CBF升高较对照组明显(t=2.470,P

  • CT血管造影联合CTP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对预后质量的影响研究

    作者:于涛;秦哲明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联合CTP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自愿到本科室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颅脑CT扫描、CT脑灌注成像(CTP)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将获得的图像进行重建处理,测量病灶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并且对患者对侧未梗死、脑血管狭窄部位进行测量.对3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进行12个月随访,记录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病灶区域CBF、CBV均低于病灶周围区域与健侧对照区域(P<0.05),病灶周围区域CBF高于健侧对照区域(P<0.05),病灶周围区域CBV低于健侧对照区域(P<0.05);病灶区域平均通过时间短于病灶周围区域(P<0.05),长于健侧对照区域(P<0.05),病灶周围区域平均通过时间长于健侧对照区域(P<0.05).30例患者CT血管造影检查下共查出43个狭窄部位,13.95%狭窄部位为重度狭窄,58.14%为中度狭窄,27.19%为轻度狭窄.3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中,CTP灌注异常区域与狭窄动脉供血26例符合,4例存在偏差,符合率为86.67%,具有良好的一致率.3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经诊断治疗后恢复良好率为63.33%,残疾率为16.67%.结论 将CT血管造影联合CTP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中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及CT脑灌注成像分析

    作者:陈进军;易咏希;宁景春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CT脑灌注成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将6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部分病例治疗前后行CT脑灌注成像检查,分析其脑血流量、达峰时间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CT脑灌注成像分析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脑血流量显著增加、达峰时间明显缩短,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脑血流灌注.

  • 纹状体内囊梗死76例临床及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邓强

    目的 分析纹状体内囊梗死(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s,SC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皮层型SCI(cortical 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CSCI)和非皮层型SCI(non-cortical 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NCSCI)的差异.方法 收集76例SC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SCI和NCSCI的差异.结果 76例患者中,CSCI 55例,NCSCI 21例;CSCI组患高血压更多见,发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和既往糖尿病、高血脂等患病史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CI组发病时的非皮质神经功能缺损较NCSCI组更显著(P<0.05,采用NIHSS评分);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显示SCI的血管病变主要是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CSCI组MCA狭窄发生的例数明显高于NCS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脑灌注成像(CT brain perfusion imagine,CTP)显示两组脑血流灌注有明显差异,CSCI组脑血流灌注异常明显多于NCSCI组(P<0.005).结论 MCA狭窄或闭塞是SCI主要的病因;CSCI组发病时的非皮质神经功能缺损较NCSCI组更显著,MCA狭窄或闭塞发生更多见,脑血流灌注异常也更明显.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