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相蚕丝组织工程韧带构建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目的评价三相蚕丝组织工程韧带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相容性。方法编织蚕丝网状支架,提取丝素蛋白,利用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羟基磷灰石( HA )及丝素蛋白修饰三相支架,测定支架材料形貌及表面元素。支架材料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 )后利用扫描电镜( SEM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黏附及增殖情况。结果蚕丝去除丝胶后,表面变光滑,脱丝胶前蚕丝纤维的直径为(9.89±1.98)μm,脱丝胶后大小为(9.14±1.75)μm,表面经脱丝胶处理后蚕丝纤维直径没有显著改变(P=0.221)。表面元素分析表明 B 区中的 S 和 Na 元素及 C 区中的 Ca 元素比 A 区有显著提高,并且材料的孔径在60~80μm。A、B、C 区的细胞在培养后4 h 与培养后2 h 相比,细胞黏附率分别为:A 区(83.2±3.4)%,B 区(81.8±2.8)%,C 区(7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表明细胞培养后4 h 大部分细胞在材料上有较好的黏附。扫描电镜观察,接种后1天,BMSCs 在材料上黏附良好,接种后7天细胞爬满材料表面并可见细胞伪足深入材料内部生长。活/死细胞染色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培养的7天比1天的细胞增殖明显,且未见明显死亡,细胞在材料的多个层次可见。结论构建的三相蚕丝组织工程韧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利于 BMSCs 的黏附增殖。
-
胆道支撑管显影材料的制备及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目的探讨新型显影胆道支撑管材料制备的可行性,对构建出的材料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评价和筛选.方法选择具有X线下显影特性的基础材料A、B、C,分别与硅橡胶生胶共混炼,模压后分别得到相应的显影复合材料甲、乙、丙,经一段和二段硫化过程完成加工.采用MTT法作为体外细胞毒性评价的方法,测定参比对照材料和新材料的50%浓度的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率的影响,确定细胞毒性级别.结果新材料甲、乙、丙在X线下影像清晰.甲、乙材料的细胞毒性级别为零,丙材料细胞毒性级别为2.结论构建出在X线下显影的弹性体材料可行.材料甲、乙是制造新型胆道支撑管的初选材料,材料丙无应用的价值.
-
生物可降解胆道内支架的研究进展
生物可降解支架凭借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物理学性能和独特的可降解性,在良性胆管狭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它弥补了塑料支架和金属支架生物相容性较差以及二次手术再取出等不足,克服了再狭窄、易穿孔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提供了治疗胆道疾病的新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从生物可降解支架简介、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以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
保留Oddi括约肌的胆管修复策略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胆肠吻合等传统的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废除了Oddi括约肌功能.随着组织工程及转化医学理念的发展,疾病的外科治疗越来越注重保留正常生理功能.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保留Oddi括约肌或尽量恢复胆道功能结构的治疗策略,希望给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小关节假体新型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目的:评价聚乳酸( PLA)-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新型复合材料( MPC)活性界面的力学性能,初步探索其作为骨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材料、表征分析:实验材料经过表面修饰后,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对材料进行鉴定分析。力学分析: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材料抗压、抗弯性能;用M-200摩擦磨损测试仪对材料进行摩擦磨损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样品的表面形态,对样品磨损前后分别进行扫描。结果材料表征: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目的材料PLA-MPC的表面成分为修饰材料MPC。与PLA材料相比,PLA-MPC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抗压缩、抗弯曲性能,大抗压及抗弯力量平均是190.89、96.3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的磨损条件下,PLA-MPC复合材料在0~10 min,磨损体积更少,与PLA材料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相同的摩擦条件下,PLA-MPC复合材料在0~5 min,摩擦系数更小,与PLA材料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 PLA-MPC复合材料磨损后的表面粗糙程度小于PLA材料的表面。结论通过“钝化”表面PLA-MPC聚合物,改变了PLA材料的表面结构。微观结构的变化,改变了材料整体力学及生物特性。 PLA-MPC复合材料比PLA材料具备更加优异的抗压抗弯曲和耐磨性等力学性能。
-
纳米结构PCL-b-PLLA材料特性及其与犬软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探讨具有纳米结构的聚己内酯/左旋聚乳酸共聚物 (PCL-b-PLLA)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及其与犬软骨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开环聚合制备PCL-b-PLLA,液-液相分离技术制备纳米结构PCL-b-PLLA支架,固-液相分离技术制备PCL-b-PLLA支架,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结构;测定纳米结构支架体外降解率及力学强度.分离培养犬软骨细胞,取第3代软骨细胞接种于纳米结构PCL-b-PLLA(实验组)、PCL-b-PLLA(对照组)支架材料上进行三维培养6 d,SEM观察软骨细胞的形态、粘附、生长状况;细胞支架复合培养3、6、12 d后,Hoechst 33258荧光法检测复合物中细胞DNA含量、BCA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实验组支架材料相对分子量150 kD, 压缩强度为72.6 KPa,孔隙率为93%.SEM示实验组支架表面为多孔状,孔壁为纤维网状连接.其降解率起初始较慢,8周后降解速率明显加快.软骨细胞在实验组支架上粘附、增殖优于对照组.随时间延长细胞在支架材料上DNA和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实验组DNA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具有纳米结构的PCL-b-PLLA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可降解性,可显著促进细胞粘附、增殖及合成代谢,有望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半月板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新型碳化硅-碳复合材料用于人工小关节假体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对新型碳化硅-碳( C/C-SiC)复合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的相关研究,论证其作为人工小关节假体替代材料上的可行性。方法将灭菌处理后的C/C-SiC 复合材料制成表面积与浸提介质体积比率分别为1 cm2/ml、3 cm2/ml、5 cm2/ml的C/C-SiC复合材料浸提液作为实验组,观察小鼠成纤维细胞(3T3)在其中的的生长状态,并测定各自吸光度(A值),评定其细胞毒性情况。按50 ml/kg的比重每隔24 h分别腹腔注射3 cm2/ml的浸提液、环磷酰胺溶液及生理盐水,毒染4次后取股骨骨髓液,制得涂片,观察含有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分析其遗传毒性情况。沿兔耳缘静脉取8 ml新鲜兔血,抗凝处理后水浴1 h,观察并计算溶血率,判定其是否发生溶血反应。将白化豚鼠背部除毛,在其除毛区上半部分别敷盖C/C-SiC材料表面积与浸提介质体积比为3 cm2/ml、5%甲醛(阳性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的纱布6 h,重复3周后去除,14 d后再于除毛区下半部敷盖三种材料,观察24、48 h的皮肤情况并分级。结果生物毒性方面,实验组中细胞生长情况良好,形态正常,且随时间延长细胞数量逐渐增加。遗传毒性方面,骨髓液中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数逐渐增加,与生理盐水组无统计学差异( P >0.05)。溶血反应中,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与阳性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致敏试验中,实验组仅1例在24 h内呈现1级反应,且在48 h内消失。结论 C/C-SiC复合材料无细胞毒性及细胞遗传毒性,无致敏反应及溶血反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替代传统的C/C材料成为人工小关节假体的理想材质。
-
微孔水凝胶的构建及其原代猪软骨细胞培养的研究
目的 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微孔水凝胶并用于体外培养原代软骨细胞.方法 利用双乳液法制备明胶微球,然后用罗丹明染色液标记后包埋在水凝胶,观察明胶微球降解情况,再用此方法获得的微球制备微孔海藻酸钠水凝胶培养原代软骨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活/死细胞检测结果,并使用细胞活力检测试剂(CCK8)方法测定细胞活力值.结果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明胶微球在37℃的培养环境下能够自然降解,水凝胶内部产生微孔.活/死细胞染色结果观察到原代软骨细胞能够在材料中均匀地分布和生长,在微孔边缘生长的软骨细胞甚至能够突破边缘,将空腔位置占据生长.细胞活力检测数据提示微孔水凝胶组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高于对照组细胞.结论 通过明胶降解的特性构建出的新型微孔水凝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在水凝胶内部形成微孔,可有效地产生边缘效应,有利于体外培养原代软骨细胞.
-
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修补复杂腹壁切口疝
目的 探讨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对复杂的腹壁切口疝的修复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间使用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材料修补的7例复杂的腹壁切口疝的治疗方法.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43~83岁,中位年龄53岁;7例中有2例伴有腹股沟斜疝,给予同时修补;5例同时进行了胃肠道手术,其中有2例伴有小肠瘘;疝环直径为9.2 ~16.5 cm,平均(11.6±2.8)cm;5例使用腹腔内修补(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2例为腹膜外修补(total extraperitoneal prothesis,TEP).结果 本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放置ADM补片至关腹结束的平均手术时间(33±1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6±4) ml;住院时间7~12d.所有使用ADM的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未发现有慢性疼痛、感觉异常、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手术切口无红肿、溃破、无血清肿.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浅部感染或深部感染,无疝复发.结论 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作为一种新的生物补片,适用于复杂腹壁切口疝,尤其是伴有污染的腹壁切口疝的修补.
-
脱细胞基质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脱细胞基质生物补片(ACTM)在中青年男性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脱细胞基质生物补片(ACTM)对12例中青年男性单侧腹股沟疝患者实施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观察其临床疗效、副反应以及对患者生殖情况的影响.结果 1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2±18) min,服用止痛药时间0~4d,平均(1.4±0.8)d.出院时间为术后2~5d,平均(3.9±0.4)d.12例患者恢复日常工作及活动时间为术后5~21 d,平均(11.8±2.5)d.12例患者术后随访6~16个月,平均(9.5±1.3)个月.其中2例(2/12,18.3%)在术后1个月有疼痛不适感,未经特殊处理,术后3个月疼痛均好转.所有患者无异物感及局部积液等表现,均无性功能障碍.结论 脱细胞基质生物补片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有效,无严重的短期并发症,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中青年男性患者.
-
AlloMax补片植入大鼠腹壁不同层面后组织相容性研究
目的 探讨AlloMax补片植入大鼠腹壁不同层面后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腹壁肌筋膜前组(Onlay组)、肌后组(Sublay组)和腹膜内组(IPOM组),分别在补片植入后1、3、6个月观察补片粘连和皱缩等情况,并对成纤维细胞的长入、支架降解、细胞外基质沉积和血管长入数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大体观察表明Onlay组和Sublay组补片与腹壁整合好于IPOM组,前2组补片在各时间点都显示平展、无皱缩和移位,与腹腔组织和脏器无粘连.6个月时补片大部分或全部与宿主腹壁组织整合.IPOM组则出现网膜与补片粘连,随时间延长而增加,6个月时补片大部分未与腹壁组织整合,并可见补片皱缩和移位.组织学观察:与Onlay组和IPOM组相比,Sublay组在补片植入3个月时,其内出现脂肪细胞.6个月时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长入数量也明显少于前2组.另外在各个时间点支架降解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水平也明显低于前二组.结论 Allomax补片植入大鼠腹壁肌筋膜前层的组织相容性优于肌筋膜后层和腹膜内层.
-
自膨式补片修补腹壁疝十例分析
目的总结Composix Kugel(CK)补片腹膜内修补腹壁疝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4年11月治疗的10例腹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2 min(43~80 min).术后1例发生浆液肿,无伤口血肿和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2~19个月,无复发.结论KC补片腹膜内修补腹壁疝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
应用自粘式补片修补肋缘下切口疝的六例体会
目的:总结自粘式补片修补肋缘下切口疝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手术治疗的6例肋缘下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经验。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 min (45~72 min),伤口均一期愈合,发生浆液肿1例(16.7%),无慢性疼痛。平均随访9个月,无复发。结论应用自粘式补片修补肋缘下切口疝具有手术时间短,固定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
细胞外基质生物修补材料的发展
细胞外基质生物修补材料属再生医学领域的支架材料,在外科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相关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历三代,从初的结缔组织诱导再生而实现解剖层面的修复而逐步提高至组织特异性诱导再生而实现功能修复,在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的基础上未来也有望实现重要实质脏器的再造。
-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材料的制备与体内相容性的检验
目的 构建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SIS)材料,并与美国COOK公司的Surgisis产品进行对比,评估SIS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检验.方法 按照文献中报道的方法制作SIS材料,并与美国COOK公司的Surgisis产品进行大鼠体内植入的对比,观察并记录动物术后的一般情况,并于术后3、7d、2、4、8周处死大鼠(每次2只),分别切取SIS及Surgisis补片并包含周围部分正常的肌肉筋膜组织,观察材料-肌肉交界处局部炎症反应、组织增生及微血管形成的情况.结果 所有动物均存活至既定处死时间点,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早期,SIS及Surgisis结构完整,呈现膜片状或条索状致密红染结构,植入部位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着时间的延长,SIS及Surgisis逐渐降解,结构松散,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结论 SIS植入大鼠体内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
关键词: 腹壁缺损 生物相容性材料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 -
非交联生物补片临床相关事项分析
脱细胞技术制备的非交联生物补片是疝和腹壁外科领域具再生医学支架特征的材料,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将从基础视角就影响非交联生物补片修复疗效和产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作出分析并提出应对技巧.
-
组织工程骨研究背景与进展
随着骨缺损治疗方法的改进,组织工程骨的研究日益蓬勃,组织工程方法治疗骨缺损是一种新的模式.本文复习相关文献,综合报道组织工程骨的研究背景及其种子细胞、生物支架材料及组织工程骨构建三大要素的研究进展,探讨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改性聚乙二醇水凝胶在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改性聚乙二醇(PEG)水凝胶在改善种子细胞和去细胞生物材料支架的复合中的效果.方法 猪主动脉瓣进行去细胞处理后分两组(n=8),A组:山羊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作为种子细胞包裹于改性PEG水凝胶中贴附于去细胞猪主动脉瓣;B组:单纯种植BMSCs于去细胞猪主动脉瓣;并随机取两组中的8只山羊自身主动脉瓣为对照组(C组).A、B组静态培养7 d后,植入细胞供体羊的腹主动脉内;16周后取材进行形态学、组织学、B超、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以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在张力强度[(12.9±1.3)MPa对(8.8±0.4)MPa]、内皮细胞覆盖率(84.6%对14.8%)、附壁血栓形成率(0/8对8/8)等方面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生物力学强度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SCs于体内微环境下向内皮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结论 利用改性PEG水凝胶复合去细胞生物支架材料以及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瓣膜具有可行性.它可进一步改善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之间的复合关系,并保护种子细胞在动脉流环境下的生长和分化.
-
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小口径血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运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血管组织的方法. 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新生婴儿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接种于片状聚羟基乙酸材料上,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将该复合物包绕于硅胶管使成管状结构后移植于裸鼠皮下,第2及第6周后行大体及组织学检测.结果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的血管组织大体结构与天然血管相似,免疫组化显示组织工程化血管内层有Ⅷ因子阳性细胞覆盖,管壁内有大量细胞外基质及散在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存在.结论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可形成具有与正常血管组织学结构相似的血管.
-
生物材料复合人工食管的设计、制备与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筛选研制人工食管的适生物材料,探讨其特殊的成型工艺,并通过动物模型了解其用于食管缺损重建的可行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根据理想化食管替代物的要求,设计出聚氨酯-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人工食管,由医用聚氨酯制成直管状内管,外壁采用胶原蛋白-壳聚糖多孔状海棉覆盖.将13只成年健康杂种犬分为2组,以聚氨酯-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人工食管为实验组(8只);硅橡胶管作为对照组(5只),构建犬颈段食管置换与重建的动物模型. 结果实验组犬术后人工食管假体能迅速被宿主周围组织包绕达到生物学固定;内腔可见不规则黏膜上皮生长,1个月后覆盖内腔全长;吻合口肉芽组织生长不明显,动物存活达12个月的1只,现仍存活良好.对照组犬术后人工食管内腔未见黏膜上皮生长,动物均在术后2个月内死亡. 结论聚氨酯-胶原蛋白壳聚糖生物材料复合人工食管可应用于食管置换重建手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