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柱结核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恺;董伟杰;秦世炳

    神经功能障碍是脊柱结核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根据其发生机制可分为脊柱结核病变活动型和治愈型(简称“活动型”和“治愈型”).活动型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是硬膜外病变物质对脊髓的机械压迫、脊柱局部骨质破坏产生的后凸畸形或椎间关节脱位,而治愈型患者的病因主要是严重的后凸畸形,脊髓前方横行的骨嵴或是椎管内残留纤维瘢痕增生造成对脊髓的卡压.患者MRI如显示脊髓形态正常或基本正常,仅有炎性水肿,无明显萎缩,则神经功能恢复好;若脊髓形态异常(萎缩、软化、空洞),则神经功能恢复差.对于活动型患者,根据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及病程进展特点,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根据影像学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对于治愈型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其手术难度大,神经功能恢复差,预防严重的后凸畸形是治疗的关键.

  • 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外科治疗及其疗效分析

    作者:杨迪;李晓林;邵海宇;陈锦平;黄亚增;金永明;张骏;刘建文;徐中海

    目的:根据CT分型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并探讨其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2例,女8例;年龄37~68岁,平均52.8岁;病程2个月~6年.单节段孤立性黄韧带骨化11例;多节段黄韧带骨化19例,其中2例合并颈椎黄韧带骨化,1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上胸段(T1,2-T4,5)5例,中胸段(T5,6-T8,9)7例,下胸段(T9,10-T11,12) 12例,上中胸段联合2例,中下胸段联合4例.根据骨化节段CT表现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单纯型18个节段,骨化黄韧带单侧,骨化较薄或双侧均较薄,未融合;复杂型42个节段,骨化黄韧带弥漫性融合,或呈结节型.21例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9例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瘫;括约肌功能障碍26例,JOA括约肌功能评分为1.97±0.56.改良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20±0.76.单纯型行“揭盖法”切除,复杂型行“薄化法”切除.对于减压范围较大者减压后行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减压2~6个椎板,平均3.1个.3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切口处血肿.全部病例获随访,时间12~96个月,平均26个月.22例束带感均消失;28例感觉障碍及下肢麻木、疼痛者中,完全恢复18例,部分恢复10例.术后括约肌功能JOA评分为2.73±0.4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3.57±0.7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平均为86.1%,优24例,良3例,可2例,差1例.结论:根据不同CT分型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能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风险.

  • 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运动功能障碍与影像学及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景东;刘耀升;刘蜀彬

    目的:探讨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 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ESCC)运动功能障碍与影像学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自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连续收治的26例MESCC患者43个主要病变椎体进行MRI及CT扫描评估,并进行运动功能障碍评分.结果:26例MESCC患者中,12例发生内脏转移,其中10例发生运动功能障碍;14例无内脏转移,其中4例发生运动功能障碍(P=0.0079).主要病变椎体连续组中,16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主要病变椎体非连续组中,9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P=0.1034).主要病变椎体累及椎板组中,11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主要病变椎体未累及椎板组中,14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P=0.0205).主要病变椎体后壁向后突出组中,12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主要病变椎体后壁无向后突出组中,13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P=0.0334).侵犯椎管内硬膜外组织组中,11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未侵犯椎管内硬膜外组织组中,14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P=0.0036).转移瘤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接受正规化疗、转移灶部位腰背部疼痛程度、原发肿瘤已行根治手术、原发肿瘤治疗效果、脊柱外骨转移灶数目、主要受累脊椎数目、主要病变椎体节段、连续病变椎体节段、累及椎体、椎体前柱骨折、椎体 后壁骨折、累及椎弓根等因素对MESCC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内脏转移、主要病变椎体累及椎板、椎体后壁向后突出、转移瘤侵犯椎管内硬膜外组织的MESCC较易发生运动功能障碍,转移瘤连续病椎的发生率于颈椎和上胸椎组高.

  • 前后入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杜春林;张毅;李俊海;田向东;陈黎明;杨金正;黄沪

    脊髓型颈椎病以颈椎退行性变或发育性椎管狭窄为基础,因颈髓受压和脊髓血供障碍导致脊髓功能障碍,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脊髓的腹侧、背侧同时受压,单纯采用前方或后方手术,脊髓不能获得彻底减压,影响术后效果.

  • 颈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16例临床治疗与分析

    作者:张世民;黎作旭

    间歇性跛行有神经源性、血管源性和脊髓源性3种类型,前2种临床上较常见,而颈脊髓受压所致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相对少见,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自1999年9月-2005年2月,治疗颈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患者16例,报告如下.

  • 硬膜外脂肪瘤内痛风石形成致脊髓压迫症1例

    作者:吕龙龙;陈龙;黄琦;徐声鸣;牛丰

    患者,男,38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1个月,加重5d”入院.平车推入病房.T7、T8棘突压痛及叩击痛,伴双下肢放射痛,耻骨联合水平以下感觉减退;左下肢肌力(3+),右下肢肌力(3-),双下肢肌张力减弱,双上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右腕关节及右踝关节处肿胀明显,压痛阳性.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阴性.双侧Hoffmann征、克氏征阴性,双侧Babinski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血沉84 mm/h,C-反应蛋白190 mg/L.

  • T9椎体旁化学感受器瘤1例

    作者:王烈明;傅捷;张灼;吴江;卢军

    患者,男,45岁,甘肃籍.因胸背部疼痛5个月,双下肢功能障碍3 d入院.患者在入院5个月前轻微劳动时感胸腰背部疼痛,无固定痛点,经口服止痛药、针灸、按摩等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胸背部疼痛以夜间为重.4个月前出现右膝及右小腿麻木、乏力,不能奔跑,只能缓慢行走.以后症状逐渐加重,皮肤麻木平面上移,左下肢也出现麻木、乏力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①胸部正侧位X线:T7-T9椎旁软组织肿胀;②胸椎CT:T9椎体严重骨质疏松样改变,舣侧横突骨质有囊状溶骨性破坏,椎旁软组织增厚呈团块状改变;③T9椎体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未见明显病变.

  • 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的治疗进展

    作者:刘耀升;何其臻;刘蜀彬;蒋伟刚;雷明星

    癌症患者脊柱转移是造成脊髓硬膜外压迫的重要病源。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提高,转移性脊髓硬膜外压迫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转移性硬膜外脊髓压迫当伴有脊柱不稳定时,可通过手术方式对脊髓周围进行减压,同时进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若肿瘤对放射线敏感而没有合并脊柱不稳定时,放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脊柱立体定向放疗、经皮微创技术如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射频消融术对于某些适合的脊柱转移瘤都已取的理想的治疗效果。

  • 颈胸腰多发性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

    作者:甄平;刘兴炎;李旭升;付晨;高秋明

    目的探讨同时发生在颈、胸、腰段的联合性多节段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颈、胸、腰段的联合性多节段椎管狭窄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7例病人均同时患颈胸腰三处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椎板及小关节增生肥大为造成颈胸腰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病人接受一处椎管减压3例,二处椎管减压3例,三处椎管减压1例.结论同时发生在颈胸腰的椎管狭窄因各节段椎管狭窄致病原因复杂,脊髓受压迫时间较长,临床症状上多样化,易于相互影响.治疗上应先对各部位病情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后作出轻重缓急的判断,以安排治疗上的先后次序.

  • 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常保国;宋洁富;李利军

    目的:对颈脊髓压迫患者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46例颈脊髓压迫症患者,23例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包括男19例,女4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其中12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1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3例采用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开门的椎板悬吊于门轴侧小关节囊韧带上)进行治疗,包括男16例,女7例;年龄33~70岁,平均47.3岁,其中1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9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观察术前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及颈椎总活动度的变化.结果:锚定法组中术前有颈部轴性症状的6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10例,12个月减少到4例.改良Harabayashi组术前有轴性症状的5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20例,12个月为18例.锚定法组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低(P<0.001).与术前相比,锚定法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增加4例,8例无变化,减少11例;12个月增加6例,10例无变化,减少7例.改良Harabayashi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无增加例数,2例无变化,减少21例;12个月3例无变化,减少20例.锚定法组对颈椎总活动度的影响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小(P<0.001).结论:锚定术式能明显减少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颈椎总活动度影响小,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 颈脊髓受压程度与椎间隙及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许金海;莫文;叶洁;马俊明;万宏波;童正一;徐华

    目的:探讨颈脊髓受压程度与性别、年龄、椎间隙及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预测颈椎病患者颈脊髓受压程度的模型.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120例,按照脊髓受压程度分为4组,在颈椎矢状位MRI T2WI成像上测量颈脊髓受压比例,椎间盘后凸顶点脊髓矢状径(a)、延髓与桥脑交界处矢状径(M),计算a/M值来评估颈脊髓受压程度;在颈椎X线侧位片上测量相应节段椎间隙前后柱高度、椎间隙夹角以及颈椎曲度(颈椎曲度采用Borden's测量法和C2-7 Cobb角双线法);采用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上述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建立预测颈椎病患者颈脊髓受压程度的模型.结果:①各测量值随着颈脊髓受压加重而逐渐减小,椎间隙前高、椎间隙角度、a/M比值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M比值与椎间隙前高呈正相关(R=0.296,P<0.001);a/M比值与弧弦距(颈椎曲度)呈正相关(R=0.241,P<0.001);a/M比值与颈脊髓受压比例呈负相关(R=-0.821,P<0.001);两种颈椎曲度测量法弧弦距与C2-7 Cobb角成正相关(R=0.840,P<0.001).③经多元线性回归获得a/M比值的预测方程,其F=8.959,R=0.434,P<0.001,其中椎间隙前高、年龄和颈椎曲是颈脊髓受压的影响因素.结论:a/M比值可作为临床评价脊髓受压程度的标准;通过颈椎X线片的颈椎间隙、颈椎曲度的变化对颈脊髓受压程度的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颈前路零切迹与钢板椎间融合系统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

    作者:刘光普;韩猛;汤浩;周婷婷;张易;王振飞;刘磊;刘光旺;马超

    目的:比较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Zero-P)和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PCB)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0月63例前路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Zero-P 组(32例)和 PCB 组(31例)分别行 Zero-P 和 PCB 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椎间高度、颈椎Cobb 角、JOA 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远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包括螺钉位置丢失、吞咽困难和骨性融合不佳。结果 Zero-P 组中1例因随访丢失予以剔除,终每组均有31例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颈椎 Cobb 角、JOA 评分、NDI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病例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Zero-P 系统组随访时间(15.52±1.93)个月;PCB 组随访(16.10±2.3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069,P >0.05)。 Zero-P 组、PCB 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45±10.87)、(85.97±12.0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4.35±11.53)、(66.26±19.6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7.730、5.358,P 值均<0.01)。两组患者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恢复椎间高度、颈椎 Cobb 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两组间在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恢复椎间高度、颈椎 Cobb 角水平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 值均>0.05),但在末次随访时 PCB 组在术后维持 Cobb 角方面更有优势(P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 JOA 评分、NDI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Zero-P 组的 NDI 评分改善程度优于 PCB 组(P <0.01)。至末次随访,两组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 PCB 组出现2例螺钉位置丢失、3例吞咽困难,远期并发症方面 Zero-P 组优于 PCB 组(P <0.05)。结论 Zero-P 和 PCB 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Zero-P组具有手术较简易、颈椎功能保留多、螺钉位置丢失和吞咽困难的相关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而较之 Zero-P,PCB 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术后生理曲度。

  • 慢性脊髓压迫症的围手术期康复治疗

    作者:胡勇;尹宗生;杨庆国;汤健;李鸿

    目的:探讨慢性脊髓压迫症的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的方法,以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其并发症、改善神经功能.方法:对本组共158例慢性脊髓压迫症的并发症及术前、术后康复治疗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和随访.结果:本组158例术后获得随访6-28个月,平均15.40±4.10个月,术前颈脊髓压迫症病例JOA评分平均10.34±1.26分,胸段和胸腰段脊髓压迫症病例8.24±1.48分,术后颈脊髓压迫症病例JOA评分平均15.43±1.66分,胸段和胸腰段脊髓压迫症病例10.38±2.03分,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76.43%和77.54%、加重3例、并发症26例.结论:影响慢性脊髓压迫症术后疗效的因素很多,手术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术前、术后的康复治疗应该引起骨科医师的足够重视.提高对整个围手术期处理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更好地降低并发症、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 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研究

    作者:王锡阳;李康华;李雄;胡建中;张宏其;龙文荣;邓展生;朱勇;廖前德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3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术前和术后按照T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 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3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 扩散张量成像观察脊髓压迫症

    作者:王葳;秦文;李坤成;郝楠馨;王轶彬;宗根林

    目的 探讨采用3.0T MR研究亚急性及慢性脊髓压迫症(SCC)DTI及纤维束示踪(DTT)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单次激励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对42例SCC患者(SCC组)及49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3.0T MR脊髓DTI.采用ROI法分别测量正常对照组的颈髓及下段胸髓的ADC和FA值及SCC病变部位受压脊髓的ADC及FA值.根据T2WI脊髓内有无高信号将SCC组分为SCC-HI和SCC-nHI亚组.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利用纤维束示踪软件重组脊髓纤维束.结果 正常对照组脊髓各节段扩散定量值(ADC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C-HI组与正常对照组扩散定量值间比较,病变脊髓ADC值增高(P<0.05),FA值减低(P<0.05);SCC-nHI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TT彩色编码图上,正常脊髓纤维束为头尾向的一束,显示了头尾侧的各向异性.SCC则表现为脊髓纤维束不同程度受压改变而无明显的破坏.结论 DTI和DTT是一种显示脊髓纤维束及其病变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中能为SCC患者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 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在肿瘤骨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明睿;蒋电明

    骨骼是继肝、肺之后的第3个易发生肿瘤转移的部位.骨转移在晚期恶性肿瘤极为常见,尤其是乳腺癌(73%)、前列腺癌(68%)、肺癌(36%)等几种嗜骨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晚期极易发生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1].早期诊断、治疗骨转移,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一些新型骨代谢标志物正逐渐在肿瘤骨转移临床应用中发挥作用,尤其是Ⅰ型胶原羧基吡啶交联肽( pyridinoline-e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collagen,ICTP)具有检测敏感、随访方便、价格相对便宜等优势.目前,其在肿瘤骨转移的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估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伴脊膜受累一例

    作者:刘建国;威晓昆;姚生;邱峰;李长青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为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多累及颅内中枢神经系统,少数可累及脊髓而易与脊髓压迫症混淆[1],尽管国外一些研究认为,为数不少的PCNSL患者确诊时即可出现脑脊髓膜种植转移[2],但国内鲜有报道,现将l例全段脊髓膜受累的PCNSL患者报告如下.

  •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肿瘤

    作者:刘宝;丁焕文;涂强

    脊柱肿瘤、转移瘤常导致椎体剧烈疼痛,甚至会引起脊髓压迫症,导致患者瘫痪.现有放疗、药物治疗对这种疼痛虽有一定缓解作用,但不能长期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近年来用于治疗椎体肿瘤、转移瘤取得满意疗效[1].2006年3月-2008年3月,我科采用PVP方法治疗胸腰椎肿瘤、转移瘤24例,并于术中行组织活检以明确肿瘤类型,报告如下.

  • 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9例体会

    作者:史可强;雷云霞;徐兆万

    目的 观察颈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 对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骨并发症.结果 术后进行6~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36例,占90%.术后8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植骨不愈合、椎体高度丢失现象存在.结论 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手术时间短,术后无需行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许建英;王鹏

    目的 探讨带锁钢板在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价值.方法 42例脊髓型颈椎病,全部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结果 植骨全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升至14.5分.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270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