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袁文;王新伟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临床引起颈脊髓压迫症的重要疾病之一,在颈脊髓压迫症患者中约25%伴有不同程度的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1].

  • 儿童肿瘤常见急重症

    作者:王萍;金润铭

    随着肿瘤患儿的增多和化疗的进步,肿瘤及其治疗相关的急重症也逐渐为大家所熟悉.常见的有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VCS)、粒细胞减少性脓毒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脑血管病变、急性脊髓压迫症等.

  • 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症23例分析

    作者:覃强;罗美华;温俄罗;高时荣;陈洁

    脊髓压迫症是由脊髓本身或其周围组织的病变压迫脊髓或供应脊髓的血管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晚期恶性肿瘤可以发生转移而产生脊髓压迫症.1993年3月~1998年12月间我科共收治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症23例,就其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

  • 恶性肿瘤并发脊髓压迫症的急诊处理

    作者:王继营;高珊;王玲;宋立友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脊髓压迫症( SCCS)的定位诊断及急诊处理。方法对29例恶性肿瘤并发脊髓压迫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根据原发肿瘤的性质及临床表现分别给予急诊放疗、化疗及手术处理。结果 MRI对SCCS的定位诊断阳性率为100.0%;对SCCS引起疼痛、感觉异常、瘫痪的缓解率,急诊放疗分别为91.7%、85.7%、50.0%;急诊化疗则分别为100.0 %、66.7%、22.0%;急诊手术对疼痛的缓解率为100.0%,余无缓解。结论 MRI对SCCS有很高的定位及定性价值,急诊放疗是SCCS原则上首选且显著有效的治疗方法。

  • 胸椎粒细胞肉瘤致脊髓压迫症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周学慧;吴继华;张瑞萍;翟树森;张怡堃

    目的 探讨胸椎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病理特点,加强对GS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胸椎GS病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因双下肢无力就诊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骨科,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胸椎9~11和胸椎2~4硬膜外椎管内占位,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为GS.其中1例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形态学完全缓解(CR)20年,反复发生骨髓外浸润,累及部位乳腺、卵巢、胸骨、淋巴结,经化疗和维甲酸治疗后CR.其中1例经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染色体和基因检查诊断为孤立性GS,患者拒绝化疗,放疗后失访.结论 硬膜外椎管内GS罕见,手术能减轻或解除神经压迫症状,明确诊断.孤立性GS或伴有急性髓系白血病(AML)GS的治疗方案为AML方案.预后与疾病的特点可能相关.

  • 引起脊髓压迫的脊椎转移瘤的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王晓光;刘群;朴颖哲;王鹏;李鹏;李文良

    目的 总结引起脊髓压迫的脊椎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8例引起脊髓压迫的脊椎转移瘤的临床资料.8例病人均行椎板减压及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手术中充分切除椎板,硬膜一般不打开,用取瘤钳咬除侧方及前方的硬膜外肿瘤,使脊髓充分得到减压.对神经根受累或椎体转移灶压迫神经根导致的严重根性疼痛,可切断一侧神经根,术后进行放等综合治疗.结果 8例均经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随访1-19个月.1例术后4个月因肝癌死亡,其余均存活至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术前4例A级的1例无变化,3例恢复到C级;术前2例B级恢复到D级;术前2例C级恢复勉强达E级.所有疼痛均消失,二便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部分引起脊髓压迫的脊椎转移瘤经后正中入路肿瘤部分切除、椎板减压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3.0 T MR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在显示正常脊髓及诊断脊髓压迫症中的作用

    作者:王葳;常时新;陆建平;郝楠馨;赵澄;秦文;杜育杉;王轶彬;宗根林;曹开明

    目的 探讨采用3.0 T MR研究脊髓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技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分病例组(40例脊髓压迫症患者)和对照组(20名正常志愿者).病例组包括3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9例椎管内肿瘤和1例陈旧性颈椎外伤.采用单次激励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EPI)行脊髓扩散张量成像(DTI).利用纤维束追踪软件重组脊髓纤维束.结果 在DTY彩色编码图上,正常脊髓纤维束为头尾向的一束,显示了头尾侧的各向异性.设置2个感兴趣区(ROI)法显示了纤维束交叉及主要的脊髓纤维束,如皮质脊髓束或脊髓丘脑束.其中10名正常志愿者进行了包括中脑的DTI,8名两侧的纤维束显示不对称,2名两侧对称.病例组所有患者均显示脊髓纤维束不同程度的受压或破坏.所有颈椎病患者及3例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患者显示纤维束受压但无破坏,1例髓内室管膜瘤显示纤维束明显受压伴有少许破坏.结论 DTT技术能直观显示脊髓纤维束及其异常改变,对脊髓压迫症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受压脊髓白质束的精确定位及损伤程度的判断.

  • MRI运动扫描分析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致压因素

    作者:张威江;汪桦

    目的探讨动态运动MR扫描揭示椎管内退变结构对脊髓的动力性致压作用,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作用.方法在开放式MR机上,通过颈椎的多角度分次扫描、关节运动扫描和MR透视扫描3种方法检查60例颈椎病患者,分别观察退变结构在常规自然位、前屈位和后伸位时对脊髓的致压作用.结果 (1)椎管内退变结构在颈椎伸屈活动时常形成较自然位更加严重的脊髓压迫征象,而且它们间还有"动态叠加作用".(2)椎间盘突出(29例)、椎体骨赘增生、椎体错位滑脱(7例)、后纵韧带增厚(36例)等在前屈位时常较自然位形成更明显的混合性致压物.(3)34例患者的退变黄韧带在后伸位时皱折凸入椎管,凸入黄韧带又可与脊髓前方致压物形成"钳夹效应"而严重压迫脊髓(9例).(4)14例患者在伸屈活动时加重椎体的错位滑脱.(5)硬膜囊前间隙在前屈位(41例)和后伸位(16例)时较自然位变小;囊后间隙后伸位变小见于43例,前屈位对其影响较小(4例).结论颈椎病患者动态MR扫描不仅从形态上而且能从致病作用上显示出早期的、潜在性的、动态性的脊髓致压因素,从而起到较静态扫描更早期地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作用.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继军;罗建平;崔力扬;郑磊

    目的 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2001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2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24例行椎板整块切除减压,8例行传统椎板咬骨钳“蚕蚀”减压.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 JOA)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32例随诊27例,随访时间1~10年,优9例(33.3%),良11例(40.7%),改善5例(18.5%),无变化2例(7.4%),优良率74.1%,有效率92.6%.结论 熟练掌握脊髓病的临床表现是提高胸椎黄韧带骨化症诊断率的关键;手术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手段.

  • 唑来磷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观察

    作者:夏环玲;梁彬彬;杨京华

    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肿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可表现为骨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甚至出现脊髓压迫症,导致患者活动障碍,并使其生活质量下降[1].双磷酸盐已成为治疗和预防骨转移的标准化治疗药物[2,3],有效消除高钙血症缓解疼痛,并能修复病灶.

  • 前路开槽减压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邓信昌;李长虎;陈关林;李雄;蔡康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手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2个椎间隙者27例,3个椎间隙者5例.经颈前路开槽式减压,28例取自体髂骨移植,4例采用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骨,并行带锁板固定.结果 32例中29例随访平均32.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后.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手术有效率为93.%(27/29),优良率为79.%(23/29),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4.1分.结论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前路开槽式减压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 浆细胞瘤引起的脊髓压迫症2例报告

    作者:陈革;蔡立新

    浆细胞瘤占脊髓硬膜外肿瘤的9%~10%,但引起脊髓压迫症少见.我科近10年共收治2例引起脊髓压迫症的浆细胞瘤病人,现报告如下.

  • 脊髓结核瘤

    作者:杨任民

    椎管内结核,主要由于结核杆菌侵犯脊髓及脊髓膜,引起感染性肉芽肿所致.尽管髓内及脊髓硬膜下结核瘤都是十分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但其在脊髓压迫症的鉴别诊断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脊髓内结核瘤(IMT)自Aberrombie于1828年[1,2]和Serre于1830年[3]分别率先报告以来,于1960年Lin等[4]复习文献105例IMT,并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迨至1990年Mac Donell收集文献148例[2].尽管本病在发达国家较为罕见,但在发展中国家仍不断有个案报道,尤其影像学的进步,临床诊断率已大大提高.国内报告也至少有6例,故文献报告迄今至少有160例以上.

  • 胎儿脊髓圆锥的影像学研究现状

    作者:杨硕

    胎儿脊髓圆锥是指胎儿脊髓下段呈圆锥形的结构,其末端与脊柱之间有一个向上移行的过程.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影像学技术都可以观察妊娠期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及形态结构,这对早期发现脊髓先天性疾病、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及指导新生儿腰椎定位穿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了解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研究的历史及影像学在胎儿脊髓圆锥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制定新的研究方向.

  • 博宁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癌所致疼痛疗效观察

    作者:王桂华;徐海波;杨艳青;刘豫荣

    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以乳腺癌、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出现较多,一半以上患者表现为骨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甚至出现脊髓压迫症,导致患者活动障碍且生活质量下降.目前我院治疗骨痛主要的方法有化疗、双膦酸盐、癌症三阶梯止痛等药物治疗.自 1997年 3月至 2003年 3月共收集 48例骨转移癌病例,随机分成 2组,分别以博宁联合化疗以及单纯化疗治疗,观察分析疗效如下.

  • 以脊髓压迫为首发症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作者:李瑛

    患者男,58岁,退休职工,因双下肢麻木1个月余,加重伴活动障碍1周.以"脊髓压迫症?"入院.患者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麻木从双下肢足部开始,逐渐向上至胸部,并伴有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时向腰、背部放射.无畏寒、发热;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言语、意识及肢体活动障碍,未行特殊治疗.

  • 保留后韧带复合体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赵焕融;徐宝山;邵鹏飞;夏金建;张旗;张维昊

    目的 评估保留后韧带复合体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扩大椎管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6具符合标准的人体标本,简单随机分为两组(C4起始组,S4;C5起始组,S5;每组3具),使用保留颈后韧带复合体的新术式按次序进行C3~ C6节段的减压手术.每当完成单个节段右侧椎板上的骨槽后,用测深尺在定点测量椎管的基础深度.继续完成对侧的骨槽制作,然后用组织钳将该椎节棘突向后提拉至韧带复合体刚好紧绷,再次测量此刻的椎管深度.计算两次测量值之差得出椎板的后移值(RV).每当增加一个节段的手术区域,对已测节段要再次进行测量.分别使用两独立样本和单样本资料的t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人体标本在完成首个节段的减压手术后,椎板平均后移值均较小[S4:(0.87±0.72) mm;S5:(1.83±0.29) mm],而完成C3~C6节段的手术后,椎板后移距离达到大值RVmax,从C3到C6节段的总体平均RVmax依次为(2.37±0.52) mm、(4.27±0.78) mm、(3.73 ±0.93) mm和(2.16±0.77)mm;总体平均后移率(RR)依次为17%±7%、32%±9%、29%±10%和16%±6%.C4和C5节段的总体平均RVmax达到或超过了4 mm的减压阈值(=0.839、-0.703,均P>0.05).C4/C5节段的平均RVmax在两组中的差异较小(t=-1.204、1.189,均P>0.05),而C3/C6节段的组间差异较为明显(t=-4.429、4.196,均P<0.05).结论 保留后韧带复合体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够较好地扩大椎管的矢状径,具有解除脊髓压迫的作用,且各节段椎板的后移值均随手术节段数的增加而加大,但不同节段的后移能力有较大差异,手术区中部的减压效果好于头尾侧.

  • 新型钾离子通道阻滞剂4-氨基吡啶-3-甲醇在大鼠急性脊髓压迫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郑月焕;邹孝军;陈哲;周泽著;施莺莺;王晓宁;曹鹏

    目的 探讨于大鼠脊髓急性压迫损伤急性期局部应用4-氨基吡啶-3-甲醇(4-AP-3-MeOH)后脊髓神经传导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1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只、对照组6只,分别于脊髓T11节段压迫损伤后30 min局部应用1 ml 4-AP-3-MeOH(100 μmol/ml)或1ml生理盐水.测定两组压迫损伤前、压迫损伤后30 min、用药干预后体表感觉诱发电位(SSEP)波幅值,并处死动物行脊髓组织LFB染色观察.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压迫损伤前、压迫损伤后30 min及用药干预后SSEP值分别为(1.26 ±0.35)、(0.03 ±0.05)、(0.45 ±0.19) μv,(1.05 ±0.39)、(0.01±0.02)、(0.02±0.02) μv.用药干预后SSEP与压迫损伤后30 min SSEP相比,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急性压迫损伤后30 min,脊髓大体照可见损伤部位肿胀,出血,劳克坚牢蓝(LFB)染色可见灰质、白质出血水肿,中央管破坏,白质结构破坏、不同程度脱髓鞘病变.结论 脊髓急性压迫损伤后30 min即存在灰白质结构出血、白质脱髓鞘等病理变化,于脊髓损伤局部应用新型钾离子通道阻滞剂4-AP-3-MeOH可显著改善脊髓压迫损伤大鼠SSEP传导,促进损伤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恢复.

  • 微创可扩张球囊技术制备活体山羊急性脊髓压迫损伤模型

    作者:郑月焕;方洲;曹鹏;郑涛;孙长惠;陆炯;史日异

    目的 建立一种科学性、可重复性及可操作性较高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急性脊髓压迫损伤模型,为脊柱、脊髓损伤的发生及修复重建等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和实验平台.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山羊,体重质量35~45 kg,经静脉麻醉后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时使用的球囊系统,经椎板间有限开窗入路制备活体山羊的急性脊髓压迫模型,然后按步骤将球囊置于欲研究的靶脊髓节段并加以扩张.共将动物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3只)(仅行靶节段的椎板切除,并不置入球囊);假手术组B(4只)(行靶节段的椎板切除,并置入球囊但不予扩张);靶脊髓节段部分受压组C(4只)(扩张球囊占椎管前后径约30%);靶脊髓节段完全受压组D(4只)(扩张球囊占椎管前后径约90%).术中和术后采用X线和CT重建技术记录球囊所处的脊柱节段位置、球囊扩张后椎管的占位程度;记录球囊扩张时达到椎管占位程度目的时的球囊压强值、容量值及所需时间;采用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记录术前及术后第7天动物的后肢活动状况,测量体感诱发电位(SSEP)图形和数值变化.结果 应用X线及CT成像测得:当球囊内注入造影剂0、(1.3±0.2)、(2.8±0.2)ml时,相对应的椎管占位率分别为0%、33%±2%、89%±4%,分别对应轻度压迫损伤组、中度压迫损伤组、重度压迫损伤组.损伤模型术后第7天SSEP及运动功能受损的记录分析显示,各组损伤程度一致性较高且与剂量有关.结论 微创可扩张球囊技术制备的活体山羊急性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可模拟临床急性脊髓压迫损伤状态.经椎板间有限开窗技术能基本满足目前的模型制备需要.

  • 67例恶性脊髓压迫症临床分析

    作者:高凌峰;谭煌英;郭云岭

    脊髓压迫症(spinal cord compression,SCC)是指脊椎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脊髓、脊神经根及供应脊髓的血管受压迫,造成脊髓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因恶性肿瘤(转移或原发)引起的脊髓压迫称为恶性脊髓压迫症(malignant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

270 条记录 3/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