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层揭薄化法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

    作者:雪原;王沛;马信龙;郑永发;张义修;李杨;邰杰;孙景成;郭世绂

    目的介绍层揭薄化法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并探讨其疗效.方法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102例,男63例,女39例;年龄33~71岁,平均49.7岁.脊髓病位于上胸段33例,中胸段37例,下胸段32例.改良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206±0.958.术前存在感觉障碍99例;束带感73例;括约肌功能障碍77例,JOA括约肌功能评分为1.996±0.521.采用层揭法进行减压:第一层,切除椎板背侧皮质;第二层,以关节突关节面为深度标记铲除骨化组织;第三层,高速磨钻打磨使骨化组织呈蛋壳样;第四层,蚕食切除.结果减压2~4个椎板,平均2.8个.全部病例随访3~41个月,平均18.9个月.99例感觉障碍者完全恢复69例,部分恢复30例;73例束带感均完全消失;77例括约肌功能障碍者术后JOA评分为2.632±0.407,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3,P<0.01).术后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3.751±0.652,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6,P<0.01),运动功能恢复率81.1%,疗效优良率94.1%.结论层揭薄化法减压具有对脊髓侵袭小的优点,术前脊髓神经压迫定位和术中病变椎体的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 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疾病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实效性分析

    作者:曹锐;张健;吴莹;王婷;郭海龙;买尔旦·买买提;盛军;甫拉提·买买提;盛伟斌

    目的 探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疾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和肌电图监测(electromyography,EMG)多模式监测脊髓性及神经根性损伤的实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107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疾病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男80例,女27例;年龄24~79岁,平均(53.36±11.35)岁;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7.94±6.05)个月.分析手术过程中SEP、MEP和EMG的监测方法、异常报警、处理方式及转归,通过对比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神经损害症状,计算SEP、MEP和EMG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从而评估其监测脊髓性和神经根性损伤的实效性.结果 107例患者均在暴露结束后建立MEP和SEP的基线值,EMG也处于静息状态.术中共有8例患者出现神经电生理异常报警,前路手术4例,后路手术4例.其中1例患者SEP和MEP异常报警,但EMG正常,术后四肢不全瘫痪;4例患者MEP和EMG均异常报警,但SEP正常,术后C5神经根麻痹;2例患者MEP异常报警,但SEP和EMG正常,术后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单侧肢体不全瘫痪;1例患者EMG异常报警,但SEP和MEP正常,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前路手术患者手术全程未见明显神经电生理异常,术后Cs神经根麻痹,为假阴性.脊髓性损伤的监护效果评价,SEP敏感性为50%,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和阴性预测值为99.06%;MEP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神经根性损伤的监护效果评价,SEP敏感性为0%,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0%和阴性预测值为93.46%;MEP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和阴性预测值为98.04%;EMG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和阴性预测值为98.04%.结论 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手术中SEP与MEP联合监测脊髓性损伤,MEP与EMG联合监测神经根性损伤,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可以保证全面的神经系统监测.

  • 利用根黄通道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

    作者:雪原;王沛;姜建新;马信龙;崔成亮;郑永发;孙景城;郭世绂

    目的 描述骨化黄韧带的形态及根黄通道的结构,探讨利用根黄通道后壁减压治疗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脊髓病的可行性.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74例,男45例,女29例;年龄31~73岁,平均51.9岁.所有患者以CT仿真内窥镜及三维同步定位像观察椎管内骨化黄韧带的形态,确定根黄通道的结构、测量根黄通道的小横径.采用层揭薄化法,将减压器械伸入到根黄通道内游离、孤立骨化组织进行减压.用JOA括约肌功能评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率评估疗效.结果 CT三维重建下,骨化黄韧带呈"独轮车"样结构."车体"的终止部和"车柄"分别形成上、下根黄通道的上壁;根黄通道的两侧壁分别为骨化黄韧带和椎弓根;外口为椎间孔,内口与椎管相通.下根黄通道狭窄处宽度为(1.9±0.93) mm.术中见根黄通道的下壁被硬膜封闭,通道内无硬膜填充.全部病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个月.感觉障碍及下肢麻木疼痛完全恢复56例,部分恢复15例.术后括约肌功能JOA评分为(2.599±0.49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9,P<0.01);术后运动JOA评分为(3.716±0.7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4,P<0.01),恢复率平均为89.7%.疗效优良率为95.9%.结论 上、下根黄通道上壁是骨化黄韧带组织与生理骨性结构间的连接点.根黄通道内空虚,器械进入根黄通道切断其上壁,孤立、游离骨化组织是相对安全、便捷的减压方法.

  • 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发生特点与手术治疗

    作者:王自立;陈军;乔永东;丁惠强;赵浩宁;袁海峰

    目的 探讨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特点以及软骨结节切除术与改良全脊髓减压术的疗效.方法 1978年5月至2005年5月,手术治疗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3~70岁,平均47.8岁.X线片可见损伤终板后上或后下缘的骨赘、游离骨块、缺损;CT轴位片可见突向椎管的环形或块状骨化影,其内为低密度区;MRI可见脊髓受压,但无法分辨骨性终板与软骨终板.前20年的6例分别采用传统全椎板减压术、侧前方减压术、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各2例;后6年采用软骨结节切除术治疗21例、改良全脊髓减压术治疗5例.结果 32例中31例发生于胸腰段、1例位于T8.共发生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7处,椎体上终板30处、下终板7处;单一椎体终板发病者27例、相邻椎体上下终板同时发病者4例、跳跃性两处发病者1例.32例中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者16例,7例与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发生于同一椎间、9例发生于与软骨结节上下相邻及其以远椎间.黄韧带骨化按CT分型,棘状型与结节型11例、板块型与隆突型5例.随访26例,随访时间1~27年,平均3.8年.按Otanni分级方法,优22例(84.6%)、良3例(11.5%)、可1例(3.9%).结论 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多发于胸腰段椎体的上终板,且常常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软骨结节切除术与改良全脊髓减压术是治疗该病的安全、有效术式.

  • 胸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手术

    作者:王沛

    胸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压迫症临床较易误诊及发生定位错误,术中操作易损伤脊髓和神经,造成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即时加重;术后症状即使略有加重也提示神经组织进一步损害,使其病变消除及功能恢复受到影响.笔者拟就退行性胸椎脊髓病变减压术的术前诊断、定位和术中安全操作及如何避免胸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等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倡议废弃术后应用脱水药物和类固醇类药物的常规,以针对病变神经组织的微创技术(而非微创入路)替代上述术后常规用药.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压迫症中的应用

    作者:李洪梅;范国光

    脊髓压迫症是指一组具有占位效应的椎管内病变,脊髓由于受到压迫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常规MRI检查已经能够很好地显示脊髓受压的原因、范围及程度,但它只能描述脊髓大体解剖上的形态改变,而不能显示脊髓受压后内部发生的微观变化.脊髓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则能在分子水平上提供组织变化的量化信息,反映脊髓受压后病变的发展过程,有助于观察病变的动态变化并判断预后.综述脊髓压迫症的发病机制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压迫症中的应用.

  • 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道明;倪东馗;张亮;闫旭

    目的:观察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36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男性2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9.5岁,病程平均31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4分.全部行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35.2个月,手术优良率为80.5%,术后JOA评分平均14.6分.结论: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

  • 后路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赵焕融;徐宝山

    颈脊髓压迫症(CCM)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常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和后纵韧带骨化等多种原因造成椎管狭窄,进而压迫脊髓,引起一系列神经功能症状。目前,后路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CEOLP)广泛用于3节段或更多节段CCM的治疗。该手术可以在保留颈椎后部结构的同时扩张椎管,非神经学并发症相对较少,但术后仍会出现神经根麻痹、轴性颈肩疼痛以及颈椎活动度(ROM)丢失等并发症。目前已经出现多种PCEOLP的改良术式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近年来PCEOL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内固定材料和方法、手术入路、手术节段、不同术式的联合应用、“开门”尺寸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

  • 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重建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

    作者:吴曼青;王文贤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脊髓长期受压而导致脊髓发生继发性改变,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功能障碍症状,为一种严重的颈椎性疾病.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对15例脊髓压迫较重的患者进行后路双开门椎板重建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同时给予精心的护理,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脊髓压迫症误诊为胆囊炎1例

    作者:任仲雨

    患者,女,55岁,因右上腹痛2年、双下肢无力半月于2000年3月27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开始出现右上腹痛,呈持续性,咳嗽、排便、用力时疼痛加剧,并感右背部发紧,进食无减少,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诊为胆囊炎,给消炎利胆片等药物治疗无好转,于入院1月前出现左下肢麻木,并向上发展,半月前下肢发沉,行走无力,小便困难.

  • 晚期肺癌合并脊髓压迫症26例治疗体会

    作者:刘桂凤;李凤英;李宏斌

    脊髓压迫症是晚期肺癌椎体骨转移常见的并发症[1].我院从1991~1996年用放疗治疗肺癌合并脊髓压迫症患者26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 颈胸段脊椎放线菌感染伴脊髓压迫症

    作者:王珏;杜倬婴;张培蕾;李明华;徐世定

    目的 探讨脊椎放线菌感染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颈胸段脊椎放线菌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 3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明显的脊髓压迫症状,无明显感染证据.3例MRI均显示颈胸段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硬膜外软组织肿块伴脊髓压迫.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3例均为放线菌感染,其中2例表现为炎性肉芽组织伴微脓肿形成,1例表现为硬膜外脓肿.术后随访,3例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脊椎放线菌感染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其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联合脓肿清除、椎管内减压术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对伴有脊髓压迫症的患者有效.

  • 以脊髓压迫症为首发症状的胃腺癌1例

    作者:雍娟;尹浩军

    患者,女性,64岁.因双下肢麻木、乏力1 d于2005年12月10日入院.患者于4 d前无诱因出现双肩胛关节疼痛,呈针刺样,在当地医院予以止痛等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好转.9日20:00患者突然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站立、行走均较困难,同时自觉麻木不适逐渐向上发展,直至完全不能站立行走,瘫痪在床,遂转入我院诊治.患者否认既往特殊病史,发病前无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史.

  • 颈椎前路手术钢板内固定适应证的探讨

    作者:徐强;王磊;刘胜淳;王新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钢板内固定的适应证.方法:10例单一颈椎间盘突出症(包括外伤性单一颈椎间盘突出),2例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症(一个椎节范围),1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9例,8例无脱位的下颈椎骨折(包括4例爆裂型骨折)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2例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8例,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行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共计45例手术中38例平均随访7.6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融合者36例(钢板固定者15例获随访,均骨性融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者29例.手术总有效率为94.7%(36/38),优良率为84.3%(32/38).脊髓型颈椎病及OPLL 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4分上升至术后的13.9分.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节段性OPLL(2~3个节段)、不稳定的下颈椎椎体骨折(包括爆裂型骨折、半脱位、全脱位、韧带结构损伤)压迫脊髓者均宜行前路开槽减压、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单一颈椎间盘突出(包括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局限性OPLL(一个节段内),无脱位的下颈椎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可行颈前路单纯减压、植骨;若超过1个以上的椎体骨质切除较多时,宜加钢板内固定.

  • 脊髓压迫症的全科医疗

    作者:于佶;徐启武

    脊髓压迫症是神经系统常见疾患.它是由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对脊髓、脊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的压迫而造成脊髓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症.这类疾患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将产生严重影响.一般而论,本病若能极早诊断和治疗,其预后甚佳.因此必须普及和提高对脊髓压迫症的认识和重视.另外,脊髓压迫症在治疗后往往会遗留肢体瘫痪等后遗症,还存在脊髓功能的恢复问题,因而更多的药物治疗、护理、理疗和康复等措施需要在社区和家庭中进行.所以,脊髓压迫症是一种需要全科医疗的疾病,全科医疗的进行与否与其预后的好坏密切相关.

  •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浩;林欣;刘宝戈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165例CSM手术治疗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脊髓压迫症状,42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术前常规行X线、CT平扫加矢状位重建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105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4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0例行颈后前路联合手术.结果 165例患者获8~7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17分)评分标准,颈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79.0%,颈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75.5%,颈后前路联合手术平均改善率83.6%.术后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7例.结论 CSM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表现,确定颈椎间盘受累节段、脊髓受压程度、颈椎稳定性、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及后纵韧带骨化存在与否,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精细操作,可减少并发症,获得良好的疗效.

  •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浩;林欣;刘宝戈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165例CSM手术治疗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脊髓压迫症状,42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术前常规行X线、CT平扫加矢状位重建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105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4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0例行颈后前路联合手术.结果 165例患者获8~7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17分)评分标准,颈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79.0%,颈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75.5%,颈后前路联合手术平均改善率83.6%.术后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7例.结论 CSM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表现,确定颈椎间盘受累节段、脊髓受压程度、颈椎稳定性、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及后纵韧带骨化存在与否,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精细操作,可减少并发症,获得良好的疗效.

  • 影响颈髓磁共振波谱成像质量因素分析

    作者:田铁桥;张琥;刘波

    从2005年开始尝试将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应用于颈髓.现就颈髓MRS技术成像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或者门诊45例患者以及15名健康志愿者行颈椎磁共振成像(MRI)和颈髓1H-MRS检查,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5~84岁,平均46 5岁.45例患者中有33例MRI提示颈脊髓慢性压迫,21例因脊髓压迫症行手术治疗,7例确诊为脊髓侧索硬化症.

  • 影响颈髓磁共振波谱成像质量因素分析

    作者:田铁桥;张琥;刘波

    从2005年开始尝试将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应用于颈髓.现就颈髓MRS技术成像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或者门诊45例患者以及15名健康志愿者行颈椎磁共振成像(MRI)和颈髓1H-MRS检查,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5~84岁,平均46 5岁.45例患者中有33例MRI提示颈脊髓慢性压迫,21例因脊髓压迫症行手术治疗,7例确诊为脊髓侧索硬化症.

  • 放射治疗恶性脊髓压迫症35例

    作者:张殿波

    恶性脊髓压迫症是晚期肿瘤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约5%晚期病人发生硬膜外腔转移,约20%发生脊髓压迫症.现将经放射治疗后的35例患者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270 条记录 6/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