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宫颈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作者:毛东瑞;欧阳振波

    宫颈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是一种罕见类型的宫颈恶性肿瘤,因其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复发率高,易早期发生血行转移,故预后极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其主要病因.虽然细胞学异常有助于其早期诊断,但组织病理形态学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才是对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目前宫颈LCNEC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但多数学者认为手术辅以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 宫颈腺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清

    宫颈腺癌是宫颈癌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较鳞癌少见.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及其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且发病趋于年轻化,预后比同期鳞癌差.此外,宫颈腺癌卵巢转移率高于鳞癌,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显著低于鳞癌,这些均对宫颈腺癌的诊治有重要影响.从宫颈腺癌致病因素(雌激素、孕激素与人乳头瘤病毒)、卵巢转移高危因素及卵巢保留以及放化疗进展3个热点问题着手,简述近年来宫颈腺癌的研究进展.

  • 对ASCCP 2012年宫颈癌筛查和癌前病变管理指南的解读(二)

    作者:王荣敏;彭晶晶;尤志学

    宫颈癌病因明确,发展过程中存在较长的可逆性的癌前病变期,是可通过医学干预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恶性肿瘤.随着宫颈癌筛查的开展和推广,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逐年增多且有年轻化趋势.而对癌前病变的管理及干预是阻止浸润癌发生的重要环节.结合美国阴道镜检查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2013年颁布的《2012年宫颈癌筛查和癌前病变全球共识指南》针对宫颈癌前病变的处理方式进行解读.新版指南更清晰提出各级别CIN的分层处理及CIN治疗后的联合随访的价值,对指导临床规范化处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 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高级别病变治疗后的应用进展

    作者:林婷婷;孙蓬明;宋一一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持续性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在标准治疗后疾病进展风险仍高于正常人群.治疗后HR-HPV阳性、细胞学异常、切缘阳性等是宫颈高级别病变残留/复发的预测因子.HPV基因分型检测能明确治疗后HR-HPV的不同感染状态,有助于检出高风险人群.相较治疗后HR-HPV新发感染和再发感染,同一亚型HR-HPV持续感染与宫颈高级别病变治疗后的疾病残留/复发密切相关.HPV16/18型是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治疗后常见的持续感染型别,有更高的疾病残留/复发风险,临床上应加强随访力度.与单纯细胞学、HR-HPV检测相比,随访HR-HPV基因分型能提高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治疗后疾病残留/复发的敏感度,同时保持相似甚至更高的特异度.

  • 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及其在宫颈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蕾

    宫颈癌对妇女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关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仍在研究中.近年研究发现一种多功能核蛋白,即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death domain associatedprotein,Daxx),其与细胞内蛋白或病毒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调节细胞凋亡、转录调控、抗病毒等细胞活动,在不同途径中发挥不同的生理或病理作用.通过对Daxx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综述Daxx的一般特性和研究现况及其在宫颈病变的研究进展.

  • 妊娠期和产后妇女宫颈病变筛查研究新进展

    作者:翟凌云

    近来有研究显示,妊娠期宫颈细胞学异常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检出率较高,但分娩后又有一定的自然消退率和进展率.HPV感染易致宫颈细胞学异常,另有研究指出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早、多产次、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非白种人、吸烟均是宫颈细胞学异常的高危因素.妊娠期妇女宫颈存在特异性生理改变易导致诊断误差.目前专门针对妊娠期妇女宫颈筛查新方法的研究甚少,仍是使用与非妊娠妇女相同的筛查方法,如液基细胞学、传统巴氏涂片(Pap Smear)、HPV DNA检测.而各项指南对妊娠妇女宫颈病变筛查时机和间隔的选择仍有争论,有待进一步大规模研究.

  • 宫颈腺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黄艮平

    宫颈癌是全球第二大女性恶性肿瘤,每年约有52万新发病例.随着宫颈癌筛查技术和策略的不断完善,宫颈鳞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宫颈腺癌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宫颈腺癌的治疗策略和生物学行为与宫颈鳞癌不同,预后较差.虽然对宫颈腺癌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其病因尚未明确,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长期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②表观遗传变异、细胞突变和细胞凋亡等分子生物学因素;③慢性炎症反应导致的肿瘤微环境改变;④性行为、激素水平和生育因素等个体异质性.由于宫颈腺癌难以发现、进展迅速且预后差,迫切需要对其病因进行深入了解,寻找更佳的预防措施.现综述国内外宫颈腺癌病因学研究进展,为今后宫颈腺癌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 宫颈上皮内瘤变LEEP术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晶;张德宇;王丹波

    目的:探讨影响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术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门诊行LEEP术并参与术后随访至少一次的CIN患者临床资料,共297例,分析其临床病理指标、术后HPV分型检测及病变残留或复发等情况.结果:LEEP术后HPV阳性率为14.5%(43/297).LEEP术后HPV感染与切缘情况、病变累及外阴和/或阴道壁具有相关性(P<0.05).术后HPV阳性69.8%(30/43)在首次复查时发现,30.2%(13/43)为HPV首次复查转阴后再次感染.LEEP术后高危型HPV阳性与病变残留或复发具有相关性(r=0.401,P=0.000).手术前后HPV同一型别持续感染发生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风险明显高于HPV不同型别感染(χ2=5.619,P=0.046),常见型别是HPV16、HPV58.结论:术前CIN合并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和/或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及切缘阳性是术后HPV感染的高危因素,LEEP术后HPV分型检测对预测病变残留或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 阴道微生物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上皮内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陈雨莲;邱丽华;高华;狄文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阴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可能是造成HPV持续感染继而发生宫颈病变的伴随因素.正常女性阴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仅由少数几种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构成主要菌群.随着对细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阴道菌群中非乳酸杆菌属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存在密切联系.标志性的阴道微生物可能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与宿主细胞及HPV相互作用,导致阴道局部免疫抑制、慢性炎症的状态,从而造成HPV持续感染及宫颈病变.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状态尤其是乳酸杆菌为主的阴道菌群是未来HPV感染及相关宫颈病变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就阴道微生物多样性改变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生的研究观点进行总结归纳.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患者宫颈病变风险预测方法及进展

    作者:李博涵;谭桂春

    宫颈癌的主要致病机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持续性感染密切相关.HR-HPV检测已成为宫颈病变筛查的一个主要手段,其敏感度高、特异度差.因此,对持续性HR-HPV阳性患者的病变风险评估及分流判读尤为重要.随着对宫颈病变机制研究的深入,许多新兴分流手段逐步应用于临床:HR-HPV载量检测可以除外一些一过性感染患者;P16/Ki67细胞学双染使细胞学检查更为客观;HPV DNA甲基化、宿主DNA甲基化和微小RNA(miRNA)宫颈癌筛查不仅敏感度、特异度相对较高,同时使患者自采样成为可能;免疫微环境可以反映宫颈病变程度及免疫状态.这些新型检查手段在提供HR-HPV患者阴道镜分流的同时,对于宫颈病变风险预测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现综述HPV阳性后除细胞学检测外新的检测分流手段,为临床HPV阳性后的进一步检查及风险预测提供参考.

  • 宫颈癌肿瘤微环境研究进展

    作者:刘田雨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宫颈癌肿瘤微环境包括宫颈癌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免疫细胞、细胞外基质等成分.对于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的宫颈癌,HPV可通过激活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促进宫颈癌变.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2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其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与微环境中多种成分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此外,多种免疫细胞包括郎格汉斯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也参与了宫颈癌微环境的构成,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宫颈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宫颈癌提供依据.综述近年宫颈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HPV病毒负荷量与TSLC-1在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丽;杨永秀;卢佳;杨爱宏;冯惠琴;许飞雪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TSLC-1)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负荷量在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2010年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100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状上皮癌患者的宫颈脱落上皮细胞,采用杂交捕获法(HC-Ⅱ)检测HPV病毒负荷量,免疫组化(SP)法检测相应组织TSLC-1蛋白表达,分析两者在宫颈病变进展中的关系.结果:100例标本HPV阳性54例,1≤病毒负荷量(RLU/CO)≤100共27例,100~1 000共23例,≥1 000为4例.TSLC-1蛋白阴性为42例,阳性58例,按不同表达强度分别为“+”23例,“++”20例,“+++”15例.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HPV病毒负荷量与TSLC-1表达有相关性(r1=0.586,P=0.000).结论:随宫颈癌前病变进展至宫颈鳞癌,HPV病毒负荷量与TSLC-1表达减低有相关性,可将两者联合检测应用于临床,预测宫颈癌前病变的进展.

  •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进展预警

    作者:蒋燕明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宫颈浸润癌的癌前病变.CIN的发生和进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水平的过程.大量研究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CIN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其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测序技术的进步,阴道微生物与HPV在CIN和宫颈癌的协同作用逐渐被认识.而寻找和探索对CIN进展有判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预警CIN的进展已经成为目前宫颈病变研究的一大热点.综述与CIN进展有关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标志物等,以期预警CIN的进展,正确分流及规范管理CIN.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宫颈癌的相关性

    作者:庞晓奡;张瑶;张淑兰

    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位常见女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妇女生命。近几年国内外报道宫颈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下降,但有年轻化的倾向,35岁以下的妇女宫颈癌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公认宫颈癌发病的根本病因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HPV感染后绝大多数的宿主免疫系统可以将病毒清除,当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调,宫颈上皮细胞因受HPV感染不能有效清除病毒,终导致宫颈癌发生。病毒感染后通过多种机制逃脱免疫识别。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诱导宿主免疫抑制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蛋白表达水平上为宫颈鳞癌相关蛋白,但由HPV感染所致慢性炎症进展为宫颈癌这一过程中HMGB1是否发挥作用及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了解宫颈癌中宿主免疫系统的改变对于诊断、治疗及肿瘤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述HMGB1与宫颈癌免疫之间的相关性。

  • 宫颈癌HPV预防性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波玲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HPV16和HPV18型导致全球大约70%的宫颈癌.宫颈癌普查可减少宫颈癌发生的危险,但不能阻止HPV的感染.很多报道表明,有效的HPV疫苗可以减少HPV相关的宫颈癌、生殖道疣状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为了有效预防这类疾病,全世界开展了HPV预防性疫苗的研究.目前临床应用的HPV疫苗有HPV 2价疫苗、4价疫苗及9价疫苗,它们可以有效预防相应HPV类型的感染,从而大量减少与此相关的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就HPV、宫颈癌及这3类HPV疫苗的免疫原性 、接种剂量的数量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炎性体抗病毒信号通路与宫颈癌

    作者:罗远材

    炎性体是存在于免疫活性细胞内的大分子、多蛋白复合体,能够感受细菌、病毒等外在病原体的刺激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促进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前体的加工成熟,参与机体炎性反应与免疫应答,诱导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即细胞焦亡(pyroptosis).细胞焦亡是一种不同于凋亡和坏死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其特点为细胞在死亡过程中发生渗透性崩解,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对邻近细胞产生促炎效应,快速启动天然免疫,能够对抗肿瘤的形成.综述近年炎性体抗病毒信号通路与宫颈癌相关的研究进展.

  • 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治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陈敏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随着宫颈癌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和筛查技术的进步,宫颈癌的筛查目标已转变为早期检出高级别CIN并行阻断性治疗.在CIN治疗策略的原则中,首要目的应是预防宫颈癌的发生.目前CIN的诊断仍依靠宫颈细胞学、阴道镜与组织病理学这三阶梯技术(“three step”technique).治疗方面,推荐期待治疗作为CIN Ⅰ女性的标准治疗.对于CINⅡ与CINⅢ,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和激光锥切是推荐的治疗方法.术后主要通过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低至中度疾病残留及复发风险患者进行随访,对高度疾病残留及复发风险患者,推荐阴道镜随诊.现拟从CIN的诊断、转归、治疗、CIN合并妊娠、CIN治疗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随访等方面进行综述.

  • 对ASCCP 2012年宫颈癌筛查和癌前病变管理指南的解读

    作者:彭晶晶;王荣敏;尤志学

    针对子宫颈癌筛查过程中的细胞学及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等的管理措施,美国阴道镜检查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所制定的指南无疑是具有国际性及权威性的.ASCCP于2013年公布的《2012年宫颈癌筛查和癌前病变全球共识指南》是由众多子宫颈癌防治专家组成的委员会通过搜集资料、研究文献、网上会议讨论等方式制定的,是对2006年版指南的更新和补充.其中,美国北加州凯瑟永久医疗集团(KPNC)140万例妇女2003年1月-2010年12月的筛查和随访资料为指南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解读该指南,旨在了解指南修订的思路与循证医学证据,为合理处理宫颈癌异常筛查结果提供帮助.

  • 人乳头瘤病毒3种早期癌蛋白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栋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重要原因.E5,E6,E7是HR-HPV编码的3种早期癌蛋白,对宫颈上皮细胞有刺激生长和转化功能.近期研究发现,E5在癌症发生的早期阶段通过干预生长因子受体,干扰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s),促进病毒癌基因的转化等过程发挥致癌作用.E6干预P53,使其对细胞生长负调节功能丧失,失去对细胞周期的正常调控,引起细胞无限增生并向恶性转化.E7干预视网膜母细胞瘤(Rb)蛋白,解除其抑制细胞增殖功能,发挥致癌作用.综述这3种早期癌蛋白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 HPV感染后宫颈局部免疫环境改变及NO的作用

    作者:魏雪敏

    已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性感染是官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者.大部分HPV感染会在几个月内自发清除,所以了解影响HPV清除和持续的相关因素及免疫系统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由于HPV感染主要发生在女性下生殖道局部,因此局部微环境对HPV感染结局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O)是慢性感染致肿瘤形成微环境中的关键组分,且HPV感染、吸烟、多产和炎症等因索均可诱导宫颈局部产生NO,参与癌变过程.

186 条记录 4/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