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减重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黄振波;常燕群;张金桥;周达龙;李水帝

    目的:分析减重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将5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痉挛型双瘫患儿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实验组痉挛型双瘫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进行康复治疗,观察两组痉挛型双瘫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步行能力的变化及粗大运动D区评分.结果:两组痉挛型双瘫患儿治疗前步行能力的变化及粗大运动D区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痉挛型双瘫患儿治疗后步行能力的变化及粗大运动D区评分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较大,能明显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 针刺对痉挛型双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宇飚;李志远;俞火木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2~7岁具有站立(扶站或独站)功能但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每组20例.针刺康复组及单纯康复组均接受以综合康复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针刺康复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针刺采用头针和体针相结合.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均为周一至周五每天一次,连续治疗半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采用GMFM-88中的D区(站立)及E区(走、跑、跳)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站立和走、跑、跳两大运动功能.结果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双瘫儿童站立和走、跑、跳两大运动功能的提高均有效,前者优于后者,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 中药气泡浴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

    作者:萧敦武;丛芳;金龙;吴卫红;张彦丽;司凤山;姚斌;贾威;崔尧;李侑霖

    目的:观察中药气泡浴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13例患儿行单纯气泡浴;实验组14例行中药气泡浴。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66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01), 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GMFM-66的B、D、E区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实验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气泡浴能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

  • 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在痉挛型双瘫患儿康复中应用的效果

    作者:杜森杰;张跃;李红英;朱敏;陆芬

    目的 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爬行架治疗,第Ⅲ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量)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中适应性发育商(DQ)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 治疗后,三组GMFM-88中总百分比及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能区)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17.438,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优于第Ⅰ组(P<0.05),第Ⅲ组优于第Ⅱ组(P<0.05);三组MAS评分均改善(t>2.144,P<0.05),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0.199,P>0.05);第Ⅱ组和第Ⅲ组GDS适应性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3.040,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高于第Ⅰ组,第Ⅲ组高于第Ⅱ组(P<0.05).结论 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徒手爬行训练及爬行架训练.

  • 带电刺激的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足背屈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先辉;程健;朱华;张希玲;余丹;兰华

    目的 探讨带电刺激的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足背屈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将66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带电刺激的肌电反馈治疗(Est-EMGBFT).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胫前肌徒手肌力测定(MMT)及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范围(I-ROM)测定,治疗组患儿同时经表面肌电图测定肌电积分值(iEMG)及均方根值(RMS).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儿肌力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EMG及RMS增加(P<0.05),主动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 Est-EMGBFT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足背屈功能康复有明显疗效.

  • 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力康复疗效观察

    作者:许晶莉;范艳萍;李林

    目的 探讨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力康复的疗效.方法 将4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20),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反馈治疗.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徒手肌力测定,对治疗组患儿尚进行表面肌电评估.结果 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并凡经表面肌电仪测定肌电积分值(iEMG)及RMS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力康复疗效满意;表面肌电仪评估肌力有肯定价值.

  •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疗效的表面肌电分析

    作者:周平秋;张惠佳;王跑球;胡继红;郭春光;李惠枝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痉挛型双瘫前后表面肌电图(sEMG)的变化.方法 5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于小腿三头肌注射BTX-A,治疗前后分别用临床方法和sEMG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患儿功能位测试小腿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降低,测试足背屈角减小.结论 sEMG可以客观评价BTX-A注射后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张力的变化.

  • 中医康复法与上田法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疗效的对比研究

    作者:范艳萍;许洪伟;赵发文;张丽华

    目的 比较中医康复法与上田法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肌张力、扩大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30例患儿采用中医康复法治疗,对照组30例患儿采用上田法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肌张力、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康复法降低肌张力、扩大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的效果优于上田法.

  • 电刺激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疗效的表面肌电分析

    作者:许晶莉;李林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图对脑瘫患儿电刺激前后的肌电活动进行分析.方法 对2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并于治疗前后分别用临床方法和表面肌电仪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患儿功能位测试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的肌电积分降低,而自主收缩测试的肌电积分升高.结论 经电刺激治疗可使患儿肌张力降低,肌力增强.表面肌电仪可以作为电刺激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疗效客观评估方法.

  • 改良儿童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对痉挛型脑瘫双瘫的疗效

    作者:耿香菊;马彩云;吴丽

    痉挛型双瘫是脑性瘫痪较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运动年龄落后、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股角小及交叉尖足、蹶臀、膝反张等姿势异常.现通过我院康复科住院患儿应用改良儿童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的疗效,探讨该训练器对脑瘫痉挛型双瘫的康复治疗作用.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观察对象为2000年6月-2001年1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4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6月-1岁5例,1-2岁10例,2-3岁5例;合并脑积水1例,先心室缺1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4月-1岁6例,1-2岁8例,2-3岁6例;合并卵园孔未闭1例.两组病例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

  • 痉挛型双瘫患儿智力结构特征及与运动发育相关性

    作者:文香淑;王贞;曾辉建;刘丽娟

    目的 探讨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智力特征及与运动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对46例患儿进行韦氏智力测查与运动发育里程碑评估,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痉挛型双瘫患儿智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以操作智商明显,因子中以木块、迷津、下蛋等明显低下;操作智商与运动发育相关,运动里程碑延迟越明显,操作智商则越差;智力正常的双瘫患儿在下蛋、迷津、木块、概括亚项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语言智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痉挛型双瘫患儿智力结构不均衡,操作智商明显低下,主要与涉及手眼协调、视-运动协调和速度、空间视觉化能力的项目有关.

  • 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分析

    作者:陈军;李玉堂;刘志翠;李媛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情况。方法采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和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67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分低龄组、高龄组)进行测试。结果低龄组(≤6岁5个月)患儿平均总智商(71.10±15.95),高龄组(>6岁5个月)平均总智商(73.12±16.02),总智力低下率44.78%,低于脑瘫患儿的平均智力低下率。高龄组言语智商明显优于操作智商(P<0.01),Bannatyne四因素中概念因素和获得因素的分测验得分高于空间因素和序列因素分测验(P<0.05)。结论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智力水平落后,但优于脑瘫患儿的平均智力水平,其智力结构存在不均衡现象。

  •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改善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威;章荣;罗亚玲;牟杨;谢冰;涂晗;李文兰;刘仲书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FES组(n=14)及对照组(n=11),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12周.前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双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同时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后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在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分值,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踝关节ROM增加,GMFM之D区(站立)评分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FES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对照组患儿治疗12周后,MAS评分及GMFM-88之E区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0.01).治疗6周和12周后,FES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 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矫形外科术后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冬青;郭洪科;刘莎莎;张思捷;涂美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矫形术后进行长期系统的综合康复训练对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年龄5-16岁)患儿行矫形术后分为治疗组(18例)及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在治疗前、治疗第3个月进行双下肢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量化分值)、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改良Ashworth量化分值下降,GMFM站立走跑跳两大功能评分提高,踝关节ROM比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Ashworth、踝关节ROM及GMFM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痉挛型双瘫矫形术后进行长期系统的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治疗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功能.

  • A型肉毒毒素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春光;颜华;张惠佳;王跑球;胡继红;周平秋;何金华;苏珍辉;周洪涛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常见类型,约占60%-70%.痉挛不仅阻碍儿童正常运动的发育,还可以造成挛缩、畸形、疼痛等并发症,因此,如何缓解痉挛是脑瘫康复的一个关键任务.

  • 痉挛双瘫型脑瘫患儿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作者:许晶莉;李林;范艳萍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选取4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表面肌电仪和Ag/Agcl表面电极记录肱二头肌、股四头肌在不同状态下的肌电信号.结果:观察组静息位、功能位的肌电积分值及RMS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自主收缩时的肌电积分值及RMS值明显大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自主收缩时的原始肌电信号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1)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肱二头肌、股四头肌存在表面肌电信号的异常.(2)表面肌电仪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状态的评价具有实用价值.

  • B超测量小腿三头肌厚度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康复评价

    作者:盖洁;李晓捷

    目的:探讨超声评定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对轻中度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康复疗效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康复评价手段.方法:选取30名具备独立行走能力的轻中度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5例进行痉挛肌治疗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15例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使用改良Ashworth(MAS)评定、足印法步态分析、B超测定比目鱼肌(SoL)厚度与腓肠肌中部(GMM)厚度.结果:(1)治疗1.5个月与治疗前比较:2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MAS分值略有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步态分析值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SoL值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GMM值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2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MAS分值明显降低(P<0.05);步态分析值明显增加,(P<0.01);SoL值明显增加(P<0.01);GMM值明显增加(P<0.01).(3)2组比较:治疗前2组的MAS分值、步态分析值、SoL值、GMM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2组的MAS分值、步态分析值、SoL值、GMM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相关性分析:观察组治疗前、治疗1.5个月、治疗3个月后步态分析值分别与SoL值、GMM值具有相关性(步行足长/立位足长比与SoL值r=0.623,P<0.01;步行足长/立位足长比与GMM值r=0.418,P<0.01).结论:B超可以通过反映局部肌肉厚度变化,为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 中药蜡敷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痉挛临床观察

    作者:谢炎卓;李瑞仕;冯兆才;刘菁;贺思;欧巍

    目的:观察中药蜡敷配合推拿疗法对于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48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予以推拿手法配合中药蜡敷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进行治疗前后及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和下肢痉挛指数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下肢痉挛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下肢痉挛指数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手法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及程度,配合中药蜡敷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 痉挛型双瘫的临床特征

    作者:侯梅;郭洪磊;于荣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的临床特征,为脑功能的全面康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5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中35例为早产儿(70%),高危因素依次为早产、低体重、缺氧、硬肿症、颅内出血;15例为足月儿(30%),高危因素主要为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50例患儿运动神经功能异常,全部表现为骨盆带及下肢痉挛及由此所致的姿势异常,双上肢受累较轻.平均精细运动年龄18.5个月,粗大运动年龄8.75个月(P<0.01).半数患儿同时合并斜视、语言发育迟缓和/或运动性构音障碍.结论:痉挛型双瘫的病因,运动神经系统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其正确的认识评价有助于康复计划的制订.

  • 重锤式髋关节分离器改良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作者:王华敏;权弋

    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由于锥体系损害,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髋关节分离后,患儿的内收肌角、角、足背屈角都有明显的好转,对应的髋关节外展和踝关节背屈功能得到改善.自1999年购进重锤式髋关节分离器后,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脑瘫分型以"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纪要"为准,以痉挛型四肢瘫和痉挛型双瘫为主要治疗对象.其中,痉挛型四肢瘫12例,痉挛型双瘫38例.50例患儿中,0.5~1岁21例,1~1.5岁15例,1.6~2岁14例.男38例,女12例.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