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异丙酚对甲氧氟烷性肝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异丙酚的抗氧化作用是否能保护或减轻甲氧氟烷麻醉所引起的肝脏损害.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7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予异丙酚及甲氧氟烷麻醉;对照组予乙咪酯及甲氧氟烷麻醉.实验5天后取肝脏病理切片,观察肝细胞是否有明显变性、坏死.结果:实验组肝损害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丙酚对甲氧氟烷性肝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
吸入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吸入麻醉药物一般分为气体麻醉药物和挥发性麻醉药物两类.气体吸入麻醉药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和氙气.挥发性吸入麻醉药物又分为羟基烷、卤代羟基烷和卤羟三类.羟基烷主要是乙烷;卤代羟基烷包括甲氧氟烷、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卤羟主要包括氟烷和氯仿.吸入麻醉药物均以气体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发挥麻醉作用.虽然静脉麻醉药物异丙酚在临床已得到广泛使用,但由于吸入麻醉药物具有麻醉效能强、可控性高的特点,因而在全身麻醉中特别是在麻醉维持过程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新型吸入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复习,有助于深入认识全麻原理,合理规范药物的临床适用范围,以及正确解释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
-
甲氧氟烷吸入麻醉诱导中枢神经系统c-fos基因的表达
目的:了解甲氧氟烷吸入麻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部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光镜观察Fos蛋白阳性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并计数.结果:大鼠吸入甲氧氟烷浓度为0.75%、1.5%和2.0%麻醉1小时后,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杏仁核簇、弓状核(Arc)、丘脑腹前核(AV)、终纹床核(BST)、中央灰质(PAG)、背内侧梨状核(DEn)、下丘脑背内侧核(Dm)、E-W核(EW)、脚间核(IP)、内外侧僵核(Hb)、外侧隔核(Ls)、下丘脑室旁核腹侧部(Pav)、丘脑室旁核(Pv)、丘脑再连合核(Re)、菱形丘脑核(Rh)、丘脑中央中核(Cm)、视上核(So)和丘脑腹后外侧核(VPL).同时发现F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随着甲氧氟烷吸入浓度增加而增多.结论:研究表明Fos阳性神经核团参与了甲氧氟烷的麻醉过程,但对其核团之间纤维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反复使用国产甲氧氟烷的经验
甲氧氟烷是一种脂溶性吸入麻醉剂,具有麻醉效能强,镇痛作用明显,对呼吸道刺激小,不增加分泌物,不产生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能较早抑制咽喉反射,有一定肌松作用等优点.自1968年以来,我院广泛应用于小儿吸入麻醉诱导,短小手术麻醉,至今已上万人次,为我院常规麻醉之一.
-
七氟烷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七氟烷应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小儿扁桃体摘除术6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麻醉组(实验组)和静脉麻醉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的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显著缩短,手术开始后、手术结束时实验组患儿的心率显著较低。结论:七氟烷麻醉诱导迅速,苏醒时间较短,手术开始与结束心率显著较低,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