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颗粒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郑时玉;李海莉;邓茜;杨海涛

    目的 探讨胃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胃GCT的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等特征.结果 3例胃肿瘤均位于黏膜下层,排列呈巢状或片状,瘤细胞圆形、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且内含D-PAS染色阳性的弱嗜酸性颗粒状物质,细胞巢之间被纤维组织分割.免疫组化阳性表达S-100、nestin、NSE、CD68、calretinin、inhibin-α、vimentin,CK、CD117、Dog-1、CD34、SMA、Desmin均不表达.随访1~45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胃GCT罕见,形态学与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内镜下切除治疗有效.

    关键词: 颗粒细胞瘤 病理
  • 胃肠道颗粒细胞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胡晓岚;莫娟芬;于亚威

    目的 探讨胃肠道颗粒细胞瘤的免疫组化表达特征及其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4例胃肠道原发的颗粒细胞瘤,观察其内镜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表型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结果 14例肿瘤大体长径0.27~0.75cm.组织学上病变均位于黏膜下、伴有不同程度的黏膜累及,1例同时伴有固有肌层累及;肿瘤由片状和巢团状的多边形细胞组成,胞浆丰富、浅染、核小;4例局灶见退变性非典型性核,无核分裂像;2例可见淋巴滤泡袖套间质.免疫组化染色,14例均弥漫表达S100,13例表达α-inhibin,12例分别表达CD56和CD68,10例表达SOX10,9例表达NSE.结论 胃肠道颗粒细胞瘤罕见,组织学可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和局灶非典型性,容易误诊,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神经和组织细胞分化可资鉴别.

  • 乳腺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项季华;石麒麟

    目的: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GCT)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3例乳腺GCT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例均为良性、女性,临床表现为逐渐增大的实质性肿块。肿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细颗粒状,呈片状、巢状、条索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S-100、CD68、Vimentin。均行肿瘤切除术,随访无复发。结论乳腺GCT较少见,多为良性,临床、影像学及冷冻切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预后良好。

  • 卵巢颗粒细胞瘤的CT表现

    作者:顾国华;金中高;祝跃明;吴晓;沈健

    目的 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卵巢颗粒细胞瘤影像特征.结果 病变发生于左侧3例,右侧3例,肿瘤均呈圆形、卵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晰,其中1例为实性病变,5例囊实性病变,大直径15cm,小直径2.5cm,平均9.1cm.增强后囊性部分未见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卵巢颗粒细胞瘤虽有一定的CI表现特点,但特异性尚不足,后诊断常需要依赖病理证实.

    关键词: 颗粒细胞瘤 卵巢 CT
  • 乳腺颗粒细胞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郭云泉;赵峰;房新志;梁莉萍

    目的 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复习9例乳腺GCT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细胞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8例为良性乳腺GCT,1例为不典型乳腺GCT.细胞境界清楚,胞体宽大,胞质丰富,充满小的嗜酸性颗粒,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CD68、S-100、NSE、vimentin阳性表达,而EMA、SMA等阴性表达.结论 乳腺GCT较少见,绝大部分为良性,临床、细胞学及冷冻快速病理检查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扩大手术.

  • 消化道颗粒细胞瘤的1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赵雨占;何妙侠;王建军

    目的 探讨消化道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2例消化道GCT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12例消化道GCT形态相似,肿瘤细胞多呈巢状和片状排列,瘤细胞体积大,形态单一,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呈S-100和vimentin弥漫阳性;CD68散在阳性;而上皮细胞标记EMA、CK(AE1/AE3)呈阴性.结论 消化道GCT是一种少见的神经源性肿瘤,多为偶然发现,内镜和形态学上容易误诊,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上消化道颗粒细胞肿瘤10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樊祥山;张明;吴鸿雁;黄勤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 观察10例上消化道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组织形态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特征.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0.5岁,男女比例为7 ∶ 3.9例上消化道颗粒细胞肿瘤位于食管,1例位于胃.肿块多位于黏膜层至黏膜下层.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紧密的巢状或片状,多呈浸润性生长,但常无坏死.细胞呈圆形、多边形或梭形,细胞质丰富且含有多量呈PAS-D阳性的嗜双色性颗粒状物质,细胞核小、圆而居中,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谱示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nestin和S-100,多呈CD68差异性阳性表达,而CK、CD117、CD34、desmin和SMA均阴性.经随访12~54个月,10例肿瘤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上消化道颗粒细胞肿瘤少见,但特征性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有助于诊断,多行内窥镜下或手术切除治疗,常具有良性的临床经过.

  • 颗粒细胞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方铣华;张谷;程晔

    目的 探讨颗粒细胞瘤的组织起源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5例颗粒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组织学形态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其免疫表型.结果 良性颗粒细胞瘤13例,恶性颗粒细胞瘤2例.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1.6岁,2例恶性颗粒细胞瘤年龄分别为67岁和69岁.良性颗粒细胞瘤直径0.4~5.3 cm,平均2.3 cm,2例恶性颗粒细胞瘤直径分别为6和14 cm.均为单发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真皮、皮下或黏膜下孤立性无痛性结节,分别位于腰部3例、腋下、胸壁各2例,乳腺、上臂、子宫、肛周、声带、食管、结肠、舌部各1例.病理组织学上,良性颗粒细胞瘤的肿瘤细胞通常有比较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和小而深染的胞核,而恶性颗粒细胞瘤的肿瘤细胞中可见带有明显核仁的空泡状核,细胞核明显异型及部分细胞呈梭形.免疫组化示神经标记物NSE、S-100蛋白强阳性,表达溶菌酶的标记物CD68也强阳性,而表达平滑肌和横纹肌的标记物SMA、MG均阴性.结论 颗粒细胞瘤为来源于雪旺细胞的肿瘤,恶性者少见,大多发生在年龄大的患者,且肿瘤体积比较大.

  • 卵巢颗粒细胞瘤术后27年膈肌转移1例

    作者:田亮;邢荣格;张欣;苗玉;周玮玮;张荣菊;苗志刚

    患者女性,68岁,8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疼痛,呈阵发性,持续数分钟后疼痛症状稍缓解,伴腹胀.查腹MRI示肝右叶和膈肌占位,腺瘤合并出血可能性大(图1).血清学检查:AFP:1.33 ng/mL(正常值0~20 ng/mL),CEA:1.51ng/mL(正常值0~5 ng/mL).查体见小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下腹可见长约15 cm手术瘢痕;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叩鼓音,肠鸣音减弱.术前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考虑肝脏占位,并膈肌侵犯,但术中在膈肌与右肝后叶间隙内见一肿物,边界尚清,局部与膈肌粘连,侵犯膈肌,肿瘤压迫肝脏,与肝脏边界清楚,无侵犯,遂将肿物连同侵犯膈肌一并切除.既往27年前因卵巢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GCT)行卵巢肿物切除+子宫全切术.

  • 细针穿刺诊断外阴颗粒细胞瘤1例

    作者:张艳;郭晓凯;赵银环;王蕊;纪晓坤;吴娟;王珩;吴家宁;杜芸

    患者女性,45岁,子宫肌瘤切除术后5年,无意中发现阴阜区肿物3天入院.查体:阴阜区皮下可见一直径为1 cm的质韧结节,边界尚清,表面暗红色,局部无压痛.门诊行针吸活检.病理检查 镜检:细胞圆形或多角形,细胞之间相互融合成片;胞质丰富,含有明显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较小,圆形或椭圆形,相对居中,大小一致;可见小核仁(图1).细针穿刺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100核(+)(图2),vimentin(+)(图3).细胞学诊断:外阴颗粒细胞瘤,建议手术切除后送病理检查.免疫表型:CD56、CD68、NSE和S-100和vimentin均(+),Lys(-/+),CD34、NF和desmin均(-),Ki-67增殖指数<5%.

  • 成人型睾丸颗粒细胞瘤1例

    作者:邱慧磊;耿敬姝;宋鸿涛

    患者,21岁,1年前发现左侧睾丸肿大,无疼痛、瘙痒等.外院行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倾向支持细胞瘤,无睾丸外伤、隐睾等病史.体检:外生殖器发育正常.左侧睾丸可触及一实性肿物,大小2 cm×2 cm× 1.5 cm,质硬,无压痛、粘连、周围淋巴结肿大、男性乳腺发育等其他异常体征.彩超示:左侧睾丸大小4.23 cm×2.01 cm,中上部见实性低回声团块,大小1.94×1.6 mm,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其内及周边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性激素六项、肿瘤标志物等其他临床检查均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左侧睾丸肿物.行左侧睾丸高位切除术,术中未见其与周围组织粘连.术后患者平稳,未给予其他辅助治疗,现随访中.

  • 食管颗粒细胞瘤1例

    作者:侯英勇;石园;周燕南;宿杰·阿克苏;李晓平

    患者男性,48岁,因感吞咽不适伴嗳气数年.于2004年7月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距门齿37 cm有1.0cm×0.5 cm隆起肿物,胃镜考虑食管平滑肌瘤,超声胃镜探查肿瘤位于黏膜下,中等细颗粒状回声,约1 cm,肌层完整,行电子内窥镜肿物切除术.至今已随访17个月,患者恢复良好.

  • 食管下段颗粒细胞瘤1例

    作者:付勇;岳新华;张培谊;王玉兰;邹赛英

    患者男性,43岁,因间歇性上腹部不适伴嗳气1年余入院.外院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食管炎,食管息肉,重度慢性活动性胃炎,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电子胃镜检查:食管下段隆起性病变,遂取活组织2块,病理诊断为鳞状上皮黏膜下局部增生的嗜酸性细胞团,考虑为颗粒细胞瘤可能,因活检组织较少,建议进一步检查.1个半月后超声胃镜复查示:食管下段35 cm后壁见一脐样广基隆起性肿物,大小约0.8 cm×0.6 cm×0.3 cm,位于黏膜下,表面光滑、色泽正常,无活动.临床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肿瘤.为了明确诊断及治疗,经患者及家属同意,行电子内窥镜肿物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

  • 女性生殖道颗粒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黄礼燕;刘金星;黄安亮;杨帆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分析1例子宫颈GCT及1例外阴GCT的临床资料、组织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子宫颈GCT患者年龄38岁,因不规则阴道流血1年就诊.肿物位于子宫颈后唇,镜下肿瘤主要位于子宫颈肌层.外阴GCT患者年龄32岁,因发现外阴肿物1年,肿物增大2个月就诊.肿物位于右侧大阴唇,镜下肿瘤主要位于真皮及皮下.2例组织病理学特点相似,表现为增生的肿瘤细胞浸润邻近肌层或结缔组织,瘤细胞呈巢片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体积较大,可见较多嗜伊红均质细颗粒.免疫表型:2例肿瘤细胞NSE、S-100、CD68及CD56均为强阳性,vimentin阳性,CKpan、EMA、GFAP、Myogenin、MyoD1、Syn、HMB-45、desmin、Caldesmon、α-inhibin和Sall-4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肿瘤细胞胞质颗粒刚果红及PAS染色均呈阳性.结论 GCT发生在女性生殖道者罕见,典型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可以明确诊断,需与外阴及子宫颈的其它大细胞病变鉴别.GCT佳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完整切除.

  • 结直肠颗粒细胞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林海君;余晶晶;林琪;毛建山

    目的 探讨结直肠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结直肠GCT患者的临床特征、肠镜表现、肿瘤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8例结直肠GCT中男性居多,平均发病年龄51.2岁.4例腹泻,2例便秘,2例无症状;肿瘤直径2 ~13 mm,平均6 mm;6处病灶位于近端结肠,3处病灶位于直肠.6例肿瘤行内镜下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下锲形切除术,1例为活检咬除.治疗后随访时间2个月~5年(中位数23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的证据.结论 结直肠GCT内镜下大多表现为黏膜隆起,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内镜下切除疗效满意.

  • 食管颗粒细胞瘤5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曹钟;钟佳良;岑红兵;赵建红;万勇汉;夏丹萍;黄静;魏建国

    目的:探讨食管颗粒细胞瘤( esophageal granular cell tumor, E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E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EGCT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32~61岁,平均51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患者均无特异症状。内镜下,EGCT表现为孤立性息肉或无蒂的黏膜下结节,4例发生在远端食管,直径均不超过1.0 cm。组织学特点为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肿瘤细胞由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含有嗜酸性颗粒的细胞构成。免疫表型:S-100和vimentin阳性, CD34、CD117及SMA蛋白均阴性。细胞排列成密集的巢状,细胞巢之间被纤维组织分割,周围可有淋巴细胞聚集。患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或高频电切术后随访9~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E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位于老年患者的食管远端,主要呈良性的生物学行为。该肿瘤的组织发生仍处于争论之中。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可辅助鉴别诊断。

  • 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

    作者:张晓飞;赵承洛

    1 临床资料例1 :女,15岁,继发性闭经2年,发现盆腔包块半年.13岁初潮.体检:体胖,双乳房发育正常,外阴正常.无声粗、多毛.肛检:子宫正常,于其后上方可及一边界清,活动度欠佳,如孕7月大小,肿块质中偏硬.

  • 乳腺颗粒细胞瘤

    作者:郑闪;王晓亮;吕宁

    1 临床资料本次读片资料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编号B9-4.患者女性,49岁,发现左侧乳腺肿物2个月.体检:左侧乳腺内上象限扪及一直径2.5 cm质硬肿块,边界欠清,活动可,腋窝淋巴结未触及.CT示:乳腺内上象限见一肿物,大小2.2 cm ×2.1 cm,边界清楚,浅分叶,密度均匀.MRI示:乳腺内上象限见一肿物,大小2.5 cm×2.3 cm ×2.3 cm,浅分叶,短毛刺,考虑恶性.因疑为恶性,遂行左侧乳腺肿物完整切除术,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

  • 食道颗粒细胞瘤一例

    作者:张莹;何向阳;钱才友;文琴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2岁,农民,因反复纳差、乏力、腹胀两月入院,患者近两月来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食欲下降,进食后腹胀明显伴活动后乏力,有上腹部嘈杂感,无进食梗咽,无明显反酸、嗳气、烧心,无恶心、呕吐,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查体: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无黄染,睑结膜不苍白,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64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不亢,双下肢不肿。患者入院后行电子胃镜检查示食道下端(距门齿35 cm 处)左侧壁见一0.4 cm ×0.5 cm灰白色隆起性病灶,诊断考虑食道下段隆起性病灶(图1)。于入院后第4天在内镜下行 EMR 治疗。镜下见食道下段左侧壁0.4 cm ×0.5 cm 灰白色隆起性病灶,表面光滑,予病灶周围注射生理盐水3.0 ml,抬举征良好,予圈套器顺行套住病灶,高频电凝完整切除,局部创面轻度渗血,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后未见活动性出血,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3.0 ml,无活动出血(图2),术后安返病房,予以抑酸(洛赛克40 mg bid),止血,禁食等治疗。

  • 胃肠道间质瘤

    作者:路名芝;刘勇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质肿瘤,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既特殊又常见,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间叶性肿瘤应该是GIST,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不常见,雪旺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更少,颗粒细胞瘤、血管肉瘤等则十分罕见.

273 条记录 8/14 页 « 12...567891011...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