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常见精练油中植物甾醇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含量分析

    作者:冯妹元;韩军花;刘成梅;杨月欣

    为对我国常见的植物油中植物甾醇含量进行测定,建立了植物甾醇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11类共25种精炼植物油中的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烷醇、菜油甾烷醇及菜籽甾醇等的含量进行分析.本方法相对标准差为1.1%~6.9%;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的回收率的RSD值范围为3.0%~4.7%.玉米胚芽油中植物甾醇含量高,其次是菜籽油和芝麻油.不同种类的植物油植物甾醇的含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同一种类不同品牌的植物油中各植物甾醇所占的比例基本接近.对我国居民植物油中植物甾醇的摄入量进行了初步估计.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靠,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以作为精炼植物油中植物甾醇的测定方法.建议我国居民可以通过食用含植物甾醇较高的食用油来增加植物甾醇的摄入量.

  • 我国三城市老年妇女膳食植物甾醇摄人量与血脂含量的关系

    作者:韩军花;李艳平;门建华;于文涛;杨月欣

    目的 对我国3个城市老年妇女膳食植物甾醇的摄入量进行调查,比较其主要膳食来源,初步探讨不同膳食模式下植物甾醇摄入量与血脂含量的关系.方法 根据不同膳食结构和特点,选择北京、合肥、乌鲁木齐市为调查点,各调查点选择50岁以上的妇女80~100名,利用2 d连续24 h回顾法对其膳食进行调查.同时对其膳食调查中所涉及的常见植物食物进行采样,气相色谱法分析食物中植物甾醇的含量(包括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烷醇)并计算总植物甾醇含量.在样品分析的基础上,计算被调查者膳食植物甾醇的摄入量并分析其主要来源,同时对被调查者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北京、合肥、乌鲁木齐市符合条件的被调查者各有100、101和84名.其中北京和合肥市被调查者膳食植物甾醇的摄入量平均值分别为340.3 mg/d和313.5mg/d,主要来源是植物油类和谷类食物;乌鲁木齐市被调查者膳食植物甾醇平均摄入量为550.4mg/d,高于北京和合肥市(t值分别为9.369、10.420,P值均<0.01),其主要来源为谷类食物(提供总摄入量的53.1%).血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被调查者的血脂血糖含量低于其余2个城市的被调查者,其中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为(4.04±0.78)mmol/L,低于北京[(4.89±0.91)mmol/L]和合肥市[(4.71±0.83)mmoL/L](t值分别为6.766、5.401,P值均<0.01);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为(1.01±0.48)mmol/L,低于北京[(1.3l±0.53)mmol/L]和合肥市[(1.66±0.75)mmol/L](t值分别为3.343、7.293,P值均<0.01);同时乌鲁木齐市被调查者的血糖含量平均值[(5.02±2.18)mmoL/L]也低于北京[(5.69±1.53)mmol/L,t=2.561,P<0.05]和合肥市[(5.78±1.53)mmol/L,t=2.934,P<0.01].结论 膳食结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老年妇女植物甾醇摄入量差别较大,摄入较多的植物甾醇有助于降低老年妇女血脂水平.

  • 植物甾醇降脂机制和效果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

    作者:应捷;于康

    目的 探讨植物甾醇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可能机制及其强化膳食及补充剂的临床降脂效果.方法 进行植物甾醇降脂机制相关基础实验研究的综述及植物甾醇强化膳食临床降脂效果相关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植物甾醇降脂机制及临床降脂效果的文献,同时进行手工检索及参考文献回溯.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检索所得文献.对所纳入的降脂效果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植物甾醇强化膳食及补充剂对健康人群及高脂血症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的影响.结果 通过全面检索及严格筛选共纳入文献58篇,其中降脂机制相关文献46篇、降脂效果相关文献12篇,涉及872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植物甾醇强化膳食及补充剂可降低健康人群及高脂血症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MD=-0.24,95% CI=-0.31~-0.16,P<0.000 01),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MD=0.04,95% CI=-0.01~0.08,P=0.12)及三酰甘油水平(MD=0.05,95% CI=-0.04~0.13,P=0.30)无影响.结论 植物甾醇强化膳食可在不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的情况下降低健康人群及高脂血症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竞争性抑制胆固醇进入胶束是植物甾醇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主要但不是唯一确定性机制.

  • 植物甾醇酯奶粉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作者:孙建琴;徐丹凤;谢华;王彦;陈敏;常锡峰;潘逸茹;刘渊;薛惠君;赵虎;陈艳秋;肖菲

    目的:观察添加植物甾醇酯的低脂奶粉能否有效降低中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的水平。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年龄40~70(60.28±6.98)岁。 LDL-C在3.4~6.0 mmol/L的女性和男性志愿者(19名男性,40名女性)以顺序方式随机分配到对照组(n=29)或植物甾醇组(n=30),试验周期为6周。植物甾醇组奶粉采用添加了植物甾醇酯的低脂奶粉(每日摄入2.5g植物甾醇酯(等同于约1.5g的植物甾醇)。干预周期中,两组受试者的生活方式与初始时保持不变。主要观察指标是LDL-C 的变化,次要观察目标是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甘油三酯和血糖等变化。结果两组在干预前血脂水平及干预前后临床和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植物甾醇组LDL-C水平在试验3和6周后由基线的(4.18±0.54)mmol/L 分别下降至(3.44±0.61) mmol/L (-17.7%, P <0.05)和(3.35±0.39) mmol/L (-19.9%, P<0.05),对照组由基线的(4.11±0.54) mmol/L 分别下降至(3.47±0.60) mmol/L (-15.57%, P<0.05)和(3.61±0.39)mmol/L (-12.17%, P<0.05);植物甾醇组TC水平在试验3周和6周后由基线的(6.30±0.86)mmol/L分别下降至(5.92±0.75)mmol/L (-6.03%, P>0.05)和(5.43±0.77)mmol/L (-13.8%, P<0.05),对照组由(6.20±0.76)mmol/L分别下降至(5.70±0.76)mmol/L (-8.06%, P<0.05)和(5.84±0.75)mmol/L (-5.81%, P<0.05)。干预6周后,植物甾醇组LDL-C的降幅较对照组降低7.69%(-0.33 mmol/L, P<0.05),TC降幅较对照组降低8.00%(-0.51 mmol/L, P<0.05);两组HDL-C和甘油三酯( 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无需特别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情况下,使用以低脂奶粉为载体的植物甾醇酯能够有效降低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LDL-C和TC水平。

  • 植物甾醇酯低脂奶粉对6~12岁肥胖儿童血脂水平影响的研究

    作者:管慧;何江;廖沙;李世红;田伟

    目的 观察植物甾醇酯低脂奶粉对6~12岁肥胖儿童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65例6~12岁肥胖儿童随机双盲对照法分成两组.观察组34例服用普通低脂奶粉加植物甾醇酯;对照组31例服用普通低脂奶粉.两组受试者期间的生活方式与受试前保持不变,每日早晚两餐时各服用相应的奶粉,早晚两餐各25 g,共服用50 g/d.两组整个服用周期均为8周.分别于第0周、第4周和第8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结果 干预第4周、第8周,观察组血清TC水平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P<0.05);观察组干预第8周血清TG和LDL-C水平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血清rG、TC、LDL-C和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须特别进行生活方式和饮食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服用植物甾醇酯低脂奶粉能有效改善肥胖儿童血脂状况,降低血清TC、LDL-C和TG水平.

  • 潮风草中非C21甾体类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刘秀芬;丁美玲;张朝凤;张勉;许翔鸿

    目的:研究民间药用植物潮风草Cynanchum ascyrifolium中非C21甾体类化学成分,阐明其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本种植物的干燥根茎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如下:五环三萜类的华北白前醇(1);苯乙酮类的对羟基苯乙酮(2),2,4-二羟基苯乙酮(3)和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4);植物甾醇类的6β-羟基-4-烯-3-豆甾烷酮(5),3β,5α,6β-三羟基豆甾烷(6),β-谷甾醇(7)和β-胡萝卜苷(8);苯甲酸类的对羟基苯甲酸(9)和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10);以及神经鞘脂苷元(2S,3S,4R,10E)-2-[(2′R)-2'-hydroxytetracosanoyl amino)-10-octadecene-1,3,4-triol(11)。结论:潮风草的根茎中五环三萜和苯乙酮类成分含量较高,可能为潮风草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类型之一;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本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