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肺良恶性病变的效果
目的:探讨CT双期增强扫描在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31例肺结节及肿块患者(良性10例,恶性21例)的CT图像.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通过测量得出病灶的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及动静脉期CT净增值,比较差异.结果:良、恶性病变之间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静脉期间CT净增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动静脉期间CT值的变化有助于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CT扫描技术:采用GE-lightspeed8层 CT机,所有患者均作颈部平扫加双期增强.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增强时从肘静脉打针,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80~100ml,压力100,注射速率3ml/秒.扫描参数:120KV,250mAs,层厚层距各5mm,标准算法,动脉期25~30秒,静脉期55~60秒.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7例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AP)延迟25s,门静脉期(PVP)延迟65s,以3~4ml/s团注造影剂80~100ml.测量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肿瘤-胰腺密度差,对胰周血管观察评价.结果:肿瘤的平均CT值AP和PVP是51±8Hu、74±10Hu,正常胰腺的CT值AP和PVP是123±19Hu、100±10Hu,肿瘤-胰腺密度差AP和PVP是71±20Hu、25±12Hu,二者差异明显(P<0.01).胰周动脉侵犯在AP显示好,静脉侵犯在PVP显示好.结论:AP可获得大的肿瘤-胰腺密度差,AP结合PVP对胰周血管侵犯的评价更全面准确.
-
螺旋CT在胃癌诊断及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及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4例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术前行低张水对比剂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其病理结果,根据其表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可以清楚显示胃癌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24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11例,肝脏转移3例,其中伴有大量腹水及大网膜转移1例,2例肝脏受侵。结论胃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周围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诊断的准确性较高,据此可以对胃癌做出诊断和进行术前评估,能够为临床医师判断预后和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门静脉癌栓在CT上的表现,并与常规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所有21例门静脉显示满意,均显示了癌栓所在部位门脉阻塞征象,13例显示了肝门部侧支血管.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是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尤其在显示侧支循环方面有很大优越性.
-
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目的 讨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方法 8例受检者全部经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采用80 mL对比剂2.5 mL/s 单相注射,延迟25 s肾皮质期扫描,65 s肾实质期扫描。观察其病灶组织成分、特征、发生 部位及双期强化峰值。结果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起源于肾实质6例,肾窦1例,肾包膜下及肾周连接组织1例,伴结节硬化2例,两侧多发4例 ,单侧单发4例。双期增强未强化多脂肪成分5例,少脂肪成分2例,无脂肪成分1例,而肿块 内软组织成分明显强化,二者分界清晰。其中术前误诊为肾癌1例。 结论 双期增强扫描对其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对少脂肪的病例采用薄层加重建更有 利于病变显示。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于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2月经手术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信息,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发生在胃部14例,小肠6例,结肠3例,直肠3例,食2道,肠系膜1例;良性6例,恶性18例,潜在恶性5例;CT增强扫描良性者多呈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强化多不均匀.结论:螺旋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是一种无创、安全、高效的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技术,对GIST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结节性甲状腺肿CT双期增强的诊断价值
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res,NG)是常见的甲状腺病变, 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7月经病理证实的49例NG的CT双期增强表现, 旨在进一步提高对NG患者CT双期增强表现的认识.
-
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36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胆囊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增强及口服胆囊造影的表现.结果 肿块型22例,结节型6例,壁厚型8例,全部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密度均匀或不均,其中8例做口服胆囊造影扫描 ,5例出现乳头状或不规则型充盈缺损,3例不显影.直接侵犯肝脏16例,肝内胆管扩张11例,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7例,合并胆结石20例.结论 MSCT轴位及三维成像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更直观显示病变及胆囊的立体结构、分型及扩散范围,为临床治疗和手术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
腮腺腺淋巴瘤 MSCT 双期增强特点及病理学基础分析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 MSCT 双期增强的特点和病理学基础,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5例腮腺腺淋巴瘤 MSCT 表现,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密度、边界、强化程度及方式。结果6例为单发肿块,19例为多发,其中16例(64%)为双侧发病,共64个病灶;52个(81.3%)病灶均发生于腮腺后下部;界限清楚,密度均匀(48个)或不均匀(16个),不均匀者见不同程度囊变;腺淋巴瘤实质成分动脉期均呈中度或明显强化,CT 值平均为(85.76±12.43)Hu,静脉期强化程度均呈下降趋势,CT 值平均为(62.38±13.14)Hu,呈快进快退表现。肿瘤内见丰富淋巴样组织和毛细血管网。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 MSCT 双期强化方式具有特征性,结合发病年龄、数目和部位等特点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
肝细胞癌的双期增强螺旋CT诊断
目的:探讨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诊断的价值.方法:152例HCC患者行螺旋CT双期全肝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强化方式.结果:152例共发现206个病灶.HCC的典型表现是动脉期病灶呈均匀或病灶内结节状、片状、环状强化,并可见肿瘤血管影,强化部分在静脉期迅速呈低密度影,本组共有74%(153/206)病灶有此典型表现.结论:双期增强螺旋CT能获取HCC的特征性表现,可作为HCC常规的检查方法.
-
双期增强佳单能量图像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使用第二代Siemens双源CT对食管癌患者行双能双期增强扫描,获得食管癌病变、正常食管壁及图像噪声的能谱曲线,经计算获得病变的CNR、SNR曲线,寻找显示食管癌病变的佳单能量(keV),并评价双期佳单能量图像对食管癌病变的显示能力.方法 使用第二代Siemens双源CT对37例食管癌患者行双能双期增强扫描,A球管管电压80 kVp,B球管管电压140 kVp,采用CARE DOSE 4D技术,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70 ml后分别于第25 s(动脉期)及60 s(静脉期)行双能量扫描.应用“Monoenergetic”软件,使用1 mm层厚图像获得食管癌病变、正常食管壁及图像噪声的能谱曲线.经计算获得病变的CNR、SNR曲线,找到显示食管癌病变的佳单能量(keV).对照组为融合图像以及佳单能量相邻的两个单能量图像.结果 (1)食管癌病变、正常食管壁的能谱曲线自低能量至高能量逐渐递减,食管癌病变的能谱曲线高于正常食管壁的能谱曲线.(2)动脉期、静脉期显示病变的佳单能量(keV)均出现在70 keV,病变的CNR、SNR曲线的大值均出现在70 keY;图像噪声小值均出现在70 keV.(3)70 keV条件下动脉期病变的CNR大于静脉期,而静脉期病变的SNR大于动脉期.结论 显示食管癌病变的佳单能量出现在70 keV,动脉期对于病变的显示具有较大的优势,而静脉期对于显示食管癌病变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具有较大优势.
-
肾上腺淋巴瘤:双期增强CT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双期增强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术前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3名高年医师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变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强化程度和类型.其中,2例同时作了MR检查.结果 8例肾上腺淋巴瘤11个病灶中,双侧3例,单侧5例;病灶呈椭圆形8个,三角形3个.肿瘤直径4.1~10.7 cm,平均6.3 cm.10个病灶CT平扫密度相对均匀,1个病灶密度不均匀,所有病灶密度高于大多数肾上腺肿瘤,平扫CT值为24.1~35.2 HU,平均25.5 HU;双期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均匀强化4个病灶,不均匀强化7个病灶,动脉期CT值28.3~44.7 HU,平均31.6 HU;门静脉期中度强化,所有病灶强化趋于均匀,门静脉期CT值36.4~62.6HU,平均48.7 HU.结论 肾上腺淋巴瘤密度相对均匀,密度高于大多数肾上腺肿瘤,坏死少见或范围较小,双期增强呈轻~中等程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较均匀.
-
肝脓肿并门静脉与肝静脉血栓的多层螺旋CT表现
目的:总结多层螺旋CT肝脓肿门静脉及肝静脉血栓的CT增强扫描表现,并统计其发生率,随访其转归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五年内67例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CT扫描的肝脓肿患者的CT及相关临床资料.记录门静脉及肝静脉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像学表现,判断静脉血栓所属区域肝实质密度并随访其变化.结果:67例肝脓肿患者中28例(42%)可见静脉血栓,其中累及门静脉与肝静脉分别为16例(24%)和15例(22%),3例患者门静脉与肝静脉内均可见血栓.所有病例中血栓表现为无强化的线样结构,管腔无扩张.结论:肝脓肿常可见门静脉及肝静脉血栓,增强扫描表现为无强化的线状结构,管腔无扩张.门脉期肝静脉血栓所属肝实质改变主要表现为低密度,门静脉血栓所属肝实质改变通常均不表现为低密度.
-
64排CT双期增强联合MPR对T3和T4期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联合矢状位、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对T4期与T3期直肠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CT横断位图像及CT横断位联合MPR图像评价直肠癌T3期27例,T4期15例.选择两名固定评价者,对CT横断位图像及CT横断位联合MPR图像进行评价,比较分析两种评价方法的差异,并对两名评价者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比较.结果 与CT横断位图像比较,CT横断位联合MPR图像评价T3期、T4期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及两名评价者结果一致性均明显增加,显著降低不确定分期病例数(P<0.05).在直肠癌阴道及子宫受侵情况的评价中,与CT横断位图像比较,CT横断位图像联合MPR图像的的符合率增加(P<0.05).结论 双期增强CT横断位联合MPR图像能够更加准确地区分T3期、T4期直肠癌,有助于预测邻近器官受侵及侵犯范围,特别是有助于阴道及子宫受侵的诊断.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早期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早期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1例早期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胰腺期及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后35 s和65 s,对比剂用量1.5 ml/kg,注射速度3 ml/s.观察早期胰腺癌在两期的增强情况,对胰腺期、门脉期胰腺CT增强值以及肿瘤-胰腺增强差值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 肿瘤-胰腺对比胰腺期和门脉期分别为(45.16±18.23)HU和(23.15±12.44)HU (t=2.13,P<0.01).结论 对胰腺进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分为胰腺期和门脉期,其中胰腺期能更加清晰地显示早期胰腺癌,有利于早期胰腺癌的诊断.
-
64排CT双期增强联合MPR对T3和T4期直肠癌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联合矢状位、冠状位MPR图像对T3和T4期直肠癌的分期诊断价值。方法两名评价者分别应用CT横断位图像及CT横断位联合MPR图像评价直肠癌T3期27例,T4期15例。对比两种评价方法的差异。结果两名评价者联合MPR图像评价T3、4期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及两名评价者一致性分析均明显增加,显著降低不确定分期病例数。两评价方案评价阴道及子宫受侵之间的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期增强CT横断位联合MPR图像能够更加准确地区分T3期、T4期直肠癌,有助于预测邻近器官受侵及侵犯范围,特别是有助于阴道及子宫受侵的诊断。
-
肝脓肿双期增强异常灌注征象及相关病理
目的:探讨肝脓肿双期增强CT异常灌注征象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3例细菌性肝脓肿双期CT扫描表现及病理检查特征.结果:双期增强CT扫描病灶边缘动脉期出现"叶片状"及"楔形征"等异常灌注征象,门脉期该征象检出率明显低于动脉期;病灶周边异常灌注征象显著性多见于病灶发生早期,病灶内部往往呈"簇状征"、"多囊征"等不典型CT征象改变.结论:肝脓肿周边异常灌注征象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有参考价值.
-
外生型肝癌的螺旋CT诊断
目的:分析外生型肝细胞癌(HCC)螺旋CT双期增强表现,探讨CT诊断特征.材料与方法:12例外生型HCC患者行螺旋CT平扫加双期增强全肝动态扫描,观察病灶强化表现.结果:HCC强化方式呈结节团片状、均匀或环行强化.动脉期呈高密度占91.7%(11/12),门脉期呈低密度占83.3%(10/12).病灶起源于左外侧叶3例,左内侧叶1例,右后叶3例,右前叶2例,尾状叶3例.结论:病灶强化曲线符合HCC"速升速降"的典型特征,诊断须结合病灶所在的部位,排除其它周围脏器的肿瘤.
-
螺旋CT胰腺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及应用价值
螺旋CT广泛用于检查胰腺疾病,平扫及双期增强对胰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收集2000-06~2002-12期间在本院就诊的41例胰腺疾病患者与20例正常胰腺对比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