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症状性颅内低压综合征30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低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30例症状性颅内低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患者经大量饮水采取头低足高位卧床休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生理盐水,鞘内注射等方法治疗后,除2例3年后复发,其余28例预后良好.结论:症状性颅内低压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与体位有关的头痛、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低于58mm水柱,多数病人经正确积极治疗可治愈.
-
自发性颅内低压CT与MR椎管造影检查失败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自发性颅内低压(SIH)临床少见,CT及MR脊髓造影是检测和定位脊髓脑脊液漏点有效的方法,对疾病诊断及SIH后续靶向血贴治疗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SIH脊髓造影检查对比剂意外注入硬膜外间隙导致检查失败的发生率及其影像学特征,指导临床迅速、正确地判断CT脊髓造影和MR脊髓造影成败。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SIH患者的脊髓造影资料,分析失败脊髓造影中对比剂形态、轮廓、密度或信号及其在脑池、脑室内的扩散等征象。结果121例SIH患者共完成脊髓造影检查128例次,对比剂意外注入硬膜外间隙33例次,失败率为25.8%。33例次失败脊髓造影检查影像中,均可见硬膜囊两侧神经根穿行于对比剂中,均未见脊髓前后根穿行于对比剂中;29例(87.9%)未见马尾穿行于对比剂中;26例(78.8%)对比剂未扩散入脑池、脑室;16例(48.5%)椎管内对比剂影不连续;10例(30.3%)椎管内对比剂影不均匀;4例(12.1%)对比剂影内侧轮廓不光整。结论 SIH患者脊髓造影检查中,对比剂意外注入硬膜外间隙致造影检查失败的发生率较高,CT脊髓造影和MR脊髓造影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可对检查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
-
低颅压综合征的磁共振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目的 分析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低颅压综合征9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加扫MRV,3例进行脊柱MRI扫描,对脑膜强化的厚度、形态、分布、类型及伴发硬膜下积液、脑下垂及脑静脉、静脉窦代偿性扩张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体位性头痛,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0-60 mm H2O,MRI增强扫描均显示硬脑膜弥漫、连续、对称性线状强化;5例示脑下垂和脑室缩小;3例示垂体增大;3例出现硬膜下积液;3例MRV显示静脉窦和脑静脉扩张;2例脊柱MRI示椎外静脉扩张.脑脊液压力越低,硬膜强化厚度、脑下垂、硬膜下积液及静脉窦扩张越明显.结论 弥漫性硬脑膜增厚和强化是低颅压综合征典型MRI表现,脑脊液容量减低是其MRI影像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
CT脊髓造影在自发性颅内低压脑脊液漏点检出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CT脊髓造影在自发性颅内低压脑脊液漏点检出中的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6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男女各3例,均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分类第2版自发性颅内低压的诊断标准.影像学资料包括5例全脊柱MRI检查和6例全脊柱CT脊髓造影.根据CT脊髓造影发现的脑脊液漏点,选择穿刺部位,透视下注射混合碘造影剂的自体静脉血,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例全脊柱MRI检查均未发现漏点.6例CT脊髓造影检查均发现了漏点,各例漏点数目为1~7个,总漏点数目25个,平均4.2个,其中颈椎和胸椎各12个,腰椎1个.CT脊髓造影表现包括造影剂线状漏出、椎旁软组织内片状造影剂蓄积及神经根袖呈鸟嘴样扩大等.6例患者经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后获得临床痊愈.结论 CT脊髓造影是一种有效和精确的自发性脊髓脑脊液漏点定位诊断手段.
-
自发性颅内低压并发硬膜下血肿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自发性颅内低压(SIH)并发硬膜下血肿(SDH)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77例SI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筛选出符合条件患者145例纳入研究,分为SDH组和无SDH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性别、年龄、病程、血压、脑脊液压力、漏点数、漏点部位等因素与SIH并发SDH的关系.结果 145例患者中,29例SIH患者并发SDH(20.0%),其中男性占多数(62.1%,18/29);SDH组平均年龄(44.72±11.03)岁,无SDH组平均年龄(39.96±9.35)岁;SDH组平均病程(50.41±30.42)d,无SDH组平均病程(31.70±24.39)d.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男性、病程是SIH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Exp(B)=3.636,95% CI1.559 ~8.482,P=0.003)、病程[Exp(B)=1.021,95% CI1.006 ~1.036,P=0.005]是SIH并发SDH的危险因素.病程超过18 d发生SDH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发生率提高到24.3%(26/107),显著高于病程≤18 d患者的SDH发生率[7.9% (3/38);x2 =4.716,P=0.030].结论 男性、病程是SIH患者并发SDH的危险因素,病程超过18d并发SDH风险随着病程延长不断增大.
-
自发性低颅压并发脑静脉血栓形成四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目的 探讨自发性低颅压(SIH)并发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SIH并发C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药物治疗的效果.结果 4例患者均表现为直立性头痛、癫痫发作和颈强直,其中2例出现偏瘫.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都存在SIH和CVT的表现,脑下垂、硬脑膜强化和硬膜下积液是其常见的特征性表现;其中并发皮质静脉血栓和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各2例;所有患者经纠正低颅压和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 SIH患者头痛性质发生变化或者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时,需高度警惕继发CVT的可能,行影像学检查可同时存在SIH和CVT的特征性表现,纠正低颅压和抗凝治疗有效.
-
235特发性颅内低压:迷路积水的一个罕见原因
-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颅内低压8例
1998~2001年,我院共收治创伤性颅脑损伤103例,其中出现颅内低压8例,经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完全康复.
-
脊髓MR水成像和MR鞘内钆造影在自发性颅内低压脊髓脑脊液漏点定位的价值比较
目的 比较脊髓MR水成像(MRM)与MR鞘内钆造影(GdM)对自发性颅内低压(SIH)脊髓脑脊液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SIH患者影像资料,其中24例同时具备MRM和GdM检查资料,评估MRM和GdM对神经根袖形态异常、神经根袖脑脊液漏、脑脊液异常积聚的显示情况,对两种成像方法的评估结果采用配对χ2检验及Kappa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4例患者中,GdM与MRM检出神经根袖形态异常数分别为176、163个,GdM检出神经根袖形态异常数目较MRM多13个,GdM对神经根袖形态异常检出率优于MRM(χ2=6.26,P=0.011).MRM与GdM均检出漏点者15例,5例均未检出漏点,4例GdM检出漏点但MRM未检出,GdM与MRM检出漏点数分别67、55个, GdM检出神经根袖漏点数目较MRM多12个,GdM对神经根袖漏检出率优于MRM(χ2=6.05,P=0.012),MRM与GdM漏点检出率总体一致性较好(Kappa=0.837,P=0.001).GdM与MRM对椎体旁脑脊液异常积聚检出数分别为6、14个,对肋骨旁脑脊液异常积聚检出数分别为12、28个,MRM对椎体旁、肋骨旁脑脊液异常积聚检出率高于GdM(χ2值分别为6.13、14.06,P值分别为0.008、0.001);GdM与MRM对椎管内硬膜外脑脊液异常积聚检出数分别为11、10个,对C1~2椎体后方脑脊液异常积聚检出数分别为1、3个,MRM与GdM对椎管内硬膜外及C1~2椎体后方脑脊液异常积聚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0.50,P值分别为1.000、0.500).结论 MRM与GdM对检测SIH患者的神经根袖漏、神经根袖形态异常及脑脊液异常积聚方面各有优势,MRM联合GdM可以为准确定位SIH脊髓脑脊液漏提供更加丰富信息.
-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1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2-2007年我科收治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19~44岁,平均29岁. 11例患者于起病后 5~21 d 入院.病前劳累4例,情绪激动3例,诱因不明4例.
-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分析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IH)是以体位改变性头痛和颅内低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我科于1980~2002年共收治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52例,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
-
外伤后颅内低压综合征的治疗
1985~1999年我院收治外伤后颅内低压综合征病人66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6例颅内低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41例,女25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35.4岁.
-
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自发性颅内低压价值探讨
目的 报告脊髓脑脊液漏点精确定位后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自发性颅内低压的经验,并对靶向硬膜外血贴的治疗机制和价值等进行讨论.方法 6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男女各3例,年龄33~66岁),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分类第2版诊断标准.CT脊髓造影6例均发现脊髓脑脊液漏点.根据CT脊髓造影发现的脑脊液漏点位置选择穿刺部位,透视下注射混合碘造影剂的自体静脉血.结果 6例患者经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后获得临床痊愈.2例注射过程中出现局部神经根刺激症状,3例治疗后出现暂时性背痛和腰痛.术后观察3至9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CT脊髓造影漏点精确定位后,靶向硬膜外血贴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自发性颅内低压治疗手段.
-
颅内低压综合征的病因及诊断
颅内低压综合征系指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在0.588kPa (60mmH2O)以下的一种病征,主要临床特点为体位性头痛:站立或坐位头痛剧烈,卧位则消失或减轻.
-
颅内低压综合征(附18例报道)
颅内低压综合征系指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在7cm H2O(1cm H2O=0.0981kPa)以下的一种病征.近40年偶有零星报道.
-
颅内低压致持续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报告
患者 男性,39岁.因颈项疼痛3 d,于2006年5月31日入院.于4 d前傍晚荡秋千达50 min,当时无不适感,夜间人眠好;第2天晨起感右枕后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或发作性跳痛,且与体位有关,坐位或站立位时出现,平卧时可缓解.
-
低颅压综合征
低颅压综合征(intrae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IHS)为神经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因颅内压降低引起的体位性头痛.在病因与治疗上均有比较明确的特点,但是临床误诊率较高.笔者对近年发表的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所帮助.
-
自发性低颅压影像学及治疗研究进展
自发性低颅压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少数明确诊断后可治愈的疾病之一,但仍有部分患者头痛发作无典型体位性特点,给临床诊断带来较大困难,也常因误诊、漏诊而延误佳治疗时机.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并发展出多种新型治疗方法.本文拟对近年来自发性低颅压的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体位性头痛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3岁.主因体位性头痛1月余,于2011年4月2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体位性头痛,表现为下蹲或平卧后站起时头痛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呈后枕部胀痛,发作1~2次/d,每次持续约数分钟,伴鼻塞,无流涕、咳嗽,无发热、盗汗,无视物模糊,无肢体麻木、乏力,无恶心、呕吐.发病以来,症状无明显加重,自认为“感冒”未在意.入院前1周,自觉头痛症状加重,以前额部和后枕部疼痛为主,每次站立位时均头痛明显,平卧位时缓解,伴耳鸣但无听力减退.头部活动受限,低头时颈部僵硬感,不敢低头,自觉恶心但未呕吐.入院前1d头痛加重,伴恶心且呕吐胃内容物1次,呈非喷射性,遂于2011年4月20日至我院急诊.体格检查:颈项强直,颏胸距2横指,Brudzinski征、Kernig征阴性,余无阳性体征.头部CT检查显示,左侧额部慢性硬膜下血肿,右侧侧裂池线样高密度影,右侧侧脑室稍变窄.临床诊断:蛛网膜下隙出血待查.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咳嗽、咳痰,饮食、睡眠尚可.
-
结缔组织病合并自发性脑脊液漏及颅内低压12例
自发性脑脊液漏是自发性颅内低压常见的原因.自发性脑脊液漏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完全了解,普遍认为可能是硬脊一脑膜原始薄弱加上突然发生暴力二者共同作用所造成.硬脑膜结构薄弱使患者容易形成憩室或膨胀或容易发生硬脑膜撕裂使脑脊液漏入硬膜外间隙.结缔组织病合并自发性脑脊液漏于1994年首次作过报道[1],之后有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报道.16%~36%自发性脑脊液漏的患者有结缔组织病的表现[2,3].现报道一组结缔组织病导致脑膜病变而发生自发性脑脊液漏的患者.
关键词: 脑脊液漏 Ehlers-Danlos综合征 头痛 颅内低压 Marfan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