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疆若羌县城郊啮齿动物体表寄生蚤的种类组成
2000年11月我们在若羌县城郊进行啮齿动物种类组成调查时,对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蚤进行了收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沙狐、鼬类寄生蚤的调查
沙狐(Vulpes corsac)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栖息于荒漠与荒漠草原,以各种啮齿动物为食,也捕食鸟类等其他小型动物,可自然感染鼠疫.在我国的旱獭和沙鼠疫源地,曾发生多起因剥沙狐皮而感染鼠疫的病例.蚤类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了解沙狐寄生蚤种类、构成,对深入研究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以及沙狐在传播鼠疫过程中的流行病学作用,制订鼠疫防制对策具有一定意义.为此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康保牧场鼠疫监测点,在20世纪80年代曾对沙狐体蚤进行调查.
-
欧亚大陆汉坦病毒与啮齿动物间的生态学关系
汉坦病毒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主要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其主要宿主啮齿动物在多类生境中广泛分布,并且它的各种型别病毒的分布与宿主动物存在特定关系.现从宿主动物柄息地的环境、气候等影响宿主动物种群构成及密度的地理生态学角度和汉坦病毒的分子遗传特征方面,阐述HFRS的疫区类型和流行强度,并主要探讨汉坦病毒的地理分布和进化、演化等生物学规律,为汉坦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
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啮齿类动物的群落演替
目的根据1973年和1987年在集二铁路沿线地区的现场调查资料,对不同时期的啮齿动物群落构成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日夹法.结果经过14年的自然变迁,长爪沙鼠种群在啮齿动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种群优势现象日趋明显.而达乌尔黄鼠种群和曾在部分样地中起主要作用的黄兔尾鼠种群逐渐处于弱势地位,相反曾在群落中不起主要作用的五趾跳鼠种群呈增加趋势.结论该地区啮齿动物呈明显的群落演替现象.
-
达乌尔黄鼠及寄生蚤垂直分布的研究
啮齿动物的垂直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已有研究,但关于达乌尔黄鼠及寄生蚤的垂直分布迄今尚缺乏报道.因此,作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
大兴安岭低山区啮齿类动物的垂直分布
目的对大兴安岭低山区啮齿类动物的垂直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采用5 m夹水平线法.结果该区啮齿类动物的垂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随着相对高度的增加,啮齿类动物的捕获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分布种类逐渐增多,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结论通过对4项多样性指标的论述,不但揭示了不同垂直带中啮齿类动物的垂直分布特征,而且明确了不同垂直带中4项多样性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随环境因子变化的规律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啮齿类动物群落对于生态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
-
宁夏新建铁路施工人群的鼠疫防护对策
中太银铁路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跨越宁夏、陕西、山西3个省(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区)银川市至陕西省定边县铁路段经过内蒙古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宁夏境内段沙鼠疫源地鼠疫持续流行,随着铁路在疫区内的修建,局部鼠疫疫源地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啮齿动物活动空间改变.
-
啮齿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方法及其评价
目的 对每个类群啮齿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优方法进行探讨和评价,以便准确掌握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更好地为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有害动物的防治服务.方法 通过文献提供的数据及现场试验结果,对不同啮齿动物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找出方便快捷的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结果 将啮齿动物分为居民区啮齿动物和野外啮齿动物两大类群,对每一类群不同生活方式的鼠种给出了合理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结论 啮齿动物是哺乳纲动物中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的类群,对其种群数量的调查有多种方法.对不同生活习性的啮齿动物,应采取合理的、方便快捷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
秩和比法在啮齿动物群落演替评价中的应用
内蒙古北部草原的动植物群落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研究该地区啮齿动物的群落演替现象,对于了解生态环境变化对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米景川等[1]用各地区啮齿动物的构成比和合计构成比探讨了群落演替情况,本研究则试图应用秩和比法分析啮齿动物的群落演替现象,以期达到有针对性地开展灭鼠工作,防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目的.
-
PCO流程与质量控制
有害生物(pest)广义上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产生危害的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植物、动物等,又分为农村害虫和城市害虫两大类.PCO讨论的害虫限于栖息于人居环境,危害、骚扰人类的有害节肢动物、啮齿动物等,如家栖鼠、蝇类、蚊类、蜚蠊等.
-
当前鼠害治理领域的重要动向
啮齿动物对人类的危害遍及卫生、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中外古籍中均有大量记载.仅就我国甲、乙类法定报告的传染病而言,近10年来每年报告的与鼠类密切相关的疾病病例数,以肾综合征出血热多,约3万~5万;钩端螺旋体病次之,从数千至数万不等,两病病例数都相当可观;鼠疫患者虽然仅有数例至数十例,但潜在威胁很大,造成的损失不少.至于对农业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乃至社会影响,每年都相当巨大.因而,鼠害治理一直是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之一.
-
中国南方家鼠鼠疫形势与防治对策建议
鼠疫是由鼠疫菌引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也是一种古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回顾人类鼠疫历史,除少数因直接接触野生啮齿动物导致外,尤其是腺鼠疫几乎都与家鼠鼠疫相关.家鼠鼠疫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存在着自然疫源性,同样输入性的家鼠鼠疫也可以形成稳固的自然疫源性[1].追溯腺鼠疫历史,早记述是公元1320年圣经中写到的流行病(股腺鼠疫),之后是公元前431年记载的"雅典鼠疫",我国早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的<皇帝内经>中就有恶核-腺鼠疫的记载[2-3].可以说记录完全的是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1994年给世界敲响警钟、给印度带来惨痛教训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苏拉特风暴"[4]以及近20年来我国南方家鼠鼠疫,都是由家鼠鼠疫引发人类鼠疫的灾难性典型代表.
-
啮齿动物名称的改变与跟进
随着科学的进步,分类学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各种啮齿动物的分类位置也在不断调整,其中文和拉丁文名称逐渐朝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改变.名称改变的原因不一,有些改变还有争论,但多数学者的意见渐趋一致,形成主流.显然,名称的一致是互相交流的重要前提,即使是并不从事分类研究的人员,也有必要掌握动态,及时跟进.
-
虫媒病毒病的全球分布和重现概况
虫媒病毒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敏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一群病毒.作为虫媒病毒必须能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经过一定的内潜伏期,通过叮咬吸血又将病毒传给新宿主.1992年在国际虫媒病毒中心登记的已达535种,其中128种对人有致病性.虫媒病毒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具有地理分布的特征.但近几十年来,不少虫媒病毒不但在本地区扩大流行,而且还跨地区、跨洲发展并引起暴发流行.虫媒病毒引起的临床疾病通常可以分为3类,即全身性发热伴有出疹关节炎等、出血热、脑膜脑炎.同一病毒也可以引起不同的症状.疾病通常是双波的,初期为轻度非特异性发热,随后出现严重的疾病.在媒介昆虫中,蚊虫是重要的,鸟类和啮齿动物是重要的脊椎动物宿主.现将其在全球的分布和近些年新现和重现概况概述如下.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有关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EB病毒的致癌性与细胞源性基因和潜伏感染基因有关,其中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家族LMP1、LMP2A、LMP2B可干扰信号传导通路并诱导B细胞转化.在EB病毒潜伏感染期所表达的核蛋白和膜蛋白中,LMP1因为能够诱导啮齿动物纤维母细胞系的癌基因转化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人们发现LMP1高表达与细胞高活性之间有密切关系,如纤维母细胞系癌基因转化、抗凋亡蛋白上调和细胞表面标志及细胞因子产生、上皮细胞分化抑制等[1].LMP1能使啮齿动物的成纤维细胞永生化,失去接触抑制功能,锚定非依赖性生长并对裸鼠产生致瘤性[2].自1995年以来,关于LMP1信号传导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LMP1是通过何种途径引起这些效应,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其信号传导过程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
用随意扩增多态性DNA PCR方法检查实验小鼠的嗜肺性巴氏杆菌
嗜肺性巴氏杆菌是动物致病菌,人感染多通过猫、狗咬伤或抓伤而致.嗜肺性巴氏杆菌是实验啮齿动物(特别是小、大鼠和豚鼠)巴氏杆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为了鉴定从实验小鼠分离的15株嗜肺性巴氏杆菌的基因型,本文用3个随机引物(每个引物不得由0个碱基组成),用RAPD-PCR方法对分离的15株嗜肺性巴氏杆菌进行扩增试验,以鉴定这15株嗜肺性巴氏杆菌的基因分型.本试验所用的15份测试菌株标本采自小白鼠,编号1~15号.24?h培养物离心沉淀,收集嗜肺性巴氏杆菌,细菌用PBS洗2次,再用单蒸水洗1次,沉淀物加0.7ml无菌水悬起,样品于100℃温度下加热煮沸5?min,迅速放冰水中冷却,直接用于PCR扩增,毋须提取DNA.3个随机引物的名称及碱基序列如下:OPL-7 5′AGG CGG GAA C-3′;ORL-11 5′ ACG ATG AGC C-3′;OPL-12 5′GGG CGG TAC C-3′,每次反应只用1个引物(图1).
-
杀鼠剂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杀鼠剂(鼠药)是指一类可以杀死啮齿动物的化合物,目前我国市场管理混乱,特别是政府屡禁不止的剧毒杀鼠剂混迹市场,已造成了人畜伤亡.据不完全统计,自1997年以来全国除西藏、台湾外,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均有禁用的杀鼠剂中毒事件发生.河南省两年间报告杀鼠剂中毒人数为275人,其中死亡63人.99年重庆某村两个月10余人出现原因不明疾病,4人死亡,经查是人为投放杀鼠剂所致.同年山东荷泽地区发生百余例剧毒杀鼠剂中毒.山西沁县某学校有人投放杀鼠剂,致150人中毒.今年1~2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毒控制中心共处理杀鼠剂中毒件20余起,中毒者达400余人.从上述情况可见,由于对杀鼠剂的管理、使用不当,已经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的危害;另一方面,部分急诊医师对杀鼠剂中毒不了解、不熟悉,常有误诊、误治的情况发生.
-
一起由假结核耶氏杆菌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
假结核耶氏杆菌是肠杆菌科耶尔森氏菌属中的一种细菌,又称假结核杆菌.该菌初是引起啮齿动物的疾病,但也可传染给人.引起人的疾病有两个类型:一是暴发性败血症,通常是致命的;另一型则是肠系膜淋巴腺炎[1].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与缺血性脑损伤
在啮齿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脑血管的发育主要是通过血管发生(angiogenesis),而在成年人类和啮齿动物脑内,新生血管的生成则只在如低氧、缺血等病理生理条件下发生,原先存活的毛细血管经发芽或潜在吻合血管枝增大形成新血管,过程包括内皮细胞趋化移动、增殖,形成新管腔,周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血管周围细胞的移入、黏附至内皮层形成完整的血管壁;血管丛经重塑(修剪)形成成熟的血管系统等.
-
瘦素与慢性肾衰
瘦素(Leptin)又称"抗肥胖激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存在于啮齿动物及人体的激素[1].由于它的生理功能与调节食物摄取及能量消耗有关,而慢性肾衰(CRF)病人常表现为厌食和蛋白营养不良.因此,它的发现受到肾脏病学家的高度重视[2],现对CRF时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