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高热的证治体会

    作者:郑静平

    高热是指体温在38.5度以上而言,是一些急性病的症状之一,各种疾病都可伴随有高热的出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薄弱,易虚易实,若高热持续不退,往往危及患儿生命.小儿高热常与肺、胃、大肠的关系比较密切,"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则肺气升降失司,遂致咳嗽气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有热邪,则易化热下行于大肠,更因小儿食积较多,故胃为积热为多见;小儿受邪后传变较快,往往表证末解即出现阳明里热证候;或因邪势过盛即逆传心包,温邪久羁,也可入营,则可出现伤阴证候.

  • 小儿发热的病因分析及处理

    作者:斯琴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腋温37.3-38℃为低热,38-39℃中度发热,39-41℃高热,超过41 ℃为超高热.热程在2周以内为急性短期发热,持续2周以上为长期发热.发热是机体与疾病作斗争及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保护性反应[1].大多数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为自限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但有部分为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可造成严重后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 甘温除热法治疗验小儿发热二则

    作者:刘子厚

    1 顽固性便秘、发热患者,男,12岁,学生,2009年5月20日入院,证见因腑气不通,发热腹胀呕吐,大便数日不解,经常口服通便灵,以行之,但每便后觉头晕,不思饮食,腹胀初似减轻,不久又复如故,数日后又便秘,如此反复不愈.近日烦热不分昼夜,遂来住院治疗,症见神疲少言,自汗,已5日未大便,腹胀不痛,苔薄白,舌质淡,脉虚大.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阴火上升,浊气不降,治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拟方:黄芪10g、党参7g、炙甘草5g、当归8g、陈皮6g、升麻4g、柴胡5g、白术6g、枳壳6g、鸡内金6g、莱菔子10g,水煎服,日一剂,同时结合西药支持疗法,服3剂,大便已解,腹中舒适,服一周烦热减,继服半月而烦热除,大便通畅,纳增,后改服补中益气汤,一周后全愈,未见再发.

  • 治疗小儿暑湿夹滞发热症的体会

    作者:宁广学

    入夏后,多见因食滞胃肠引起的小儿发热症,发热以午后为重,一般体温为39度左右,且多有腹胀、口渴、多饮、手心发热、厌食、夜间烦躁或泄泻,舌苔白腻或黄腻.本证发热异于暑热证.

  • 布洛芬混悬液与退烧贴治疗小儿发热效果比较探析

    作者:黄敏怡;李海珊;何锦妍

    目的:就布洛芬混悬液与退烧贴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接收诊治的100例小儿发热患者,依据治疗手段划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50例接受退烧贴治疗,研究组50例接受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就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用药30min体温(37.9±0.7)℃、用药1h体温(37.1±0.8)℃,对照组分别为(38.2±0.8)℃、(37.8±0.9)℃,两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86.0%,两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对照组18.0%,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布洛芬混悬液应用于治疗小儿发热临床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 和解分消兼融辨治小儿热病

    作者:薛燕星

    薛伯寿师从杰出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薛师继承其辨治小儿外感热病,灵活运用和解、分消原则,临床疗效显著,举典型病案3则.

  • 小儿发热的治疗概况

    作者:杜春雁;杜洪哲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造成诸多变证,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儿童生长发育极其迅速,但机体发育尚不完善,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故抗病能力较弱,无论外感、内伤极易引起小儿发热和壮热,往往引起神昏、惊风或抽搐等症甚至危及小儿生命,故小儿发热的正确治疗便显得特别重要.现将近年来有关发热的认识及治疗概述如下.

    关键词: 小儿发热 治疗概况
  •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48例小儿发热的临床分析

    作者:秦艳

    目的:探究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治疗的96例发热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与金莲清热颗粒和布洛芬混悬液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者临床效果。结果:服药前两组患者体温差异较小,服药后30 min、1 h、2 h 观察组患者体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数据差异显著(P <0.05)。结论:临床采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其临床效果显著,能够迅速退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李永莉

    目的:研究探讨在治疗小儿发热过程中采用布洛芬混悬液的效果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该院接收的患有发热症状的患儿76例,根据其是否运用布洛芬将其分成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服用基础降温药物,同时观察组服用布洛芬混悬液,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不良现象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2.6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9.47%),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2.11%)明显高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89%,P<0.05).结论:应用布洛芬混悬液对小儿发热症状进行治疗可降低其温度.

  •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的研究

    作者:张希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因其具有方法简便,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较口服及静脉给药更易接受等特点,倍受医者及患儿家长的重视.如洗浴疗法既可达到物理降温效应,又可经皮吸收而发挥解肌退热的作用;敷贴疗法是通过药物直接按触特定穴位,经透皮吸收以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滴鼻疗法可以通过鼻腔黏膜对药物的直接吸收以及神经调节作用而迅速发挥药效;以及栓剂、灌肠和直肠滴注等,方法众多.

  • 《保婴撮要》小儿发热诊治框架探析

    作者:李文璐;傅海燕

    明代儿科诸医学著作中,对于疾病论述较为详尽系统者《保婴撮要》为其一.作者对于准确辨证的重要性和参考吸收前人经验尤为重视,认为"小儿之热,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不同;虚实温壮,四者之不一;及表里血气、阴阳浮陷,与夫风湿痰食,各当详之".该书广泛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明代以前中医儿科小儿发热的证治理论,从辨热之所在脏腑(心肝脾肺肾)、热之病因病机(风湿痰食)、热之病位(表、里及表里之间)、热之性质(虚热与实热)、发热在气在血及热之类型(壮热与温热)5方面对小儿发热进行辨治,构成了小儿发热的诊治框架.值得强调的是,发热作为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且常作为其他疾病的兼症,而非单一出现.又因小儿易感易受、易于传变的生理、病理特点,治则治法方面难免呈现碎片化的形式,不易形成体系.故临床上应提纲挈领,追本溯源,方能得其根本.

  • 循证护理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分析

    作者:邵凤珍

    目的 观察分析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不同时期的中西医结合循证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该科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儿科护理,观察组给予不同发热期中西医结合循证护理,观察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疗效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3.33%)并发症,对照组6例(20%)并发症,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循证护理应用于小儿发热患者,可明显降低患儿的体温,减少高热并发症的发生率.

  • 对发热儿童施行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先竹

    目的:探讨对发热儿童采取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320例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60例)和对照组(160例),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儿科常规护理干预,为观察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体温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91.2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其发热持续的时间(8.57±1.33 h)、不思饮食的时间(2.05±0.34 d)、发生惊厥的几率(1.2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为发热儿童施行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能迅速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其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观察

    作者:吴小莲

    目的:探讨分析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发热患儿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使用吲哚美辛栓为对照组患儿进行治疗,使用布洛芬混悬液为观察组患儿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23%,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儿,但差异并不十分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54%,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显著,该方法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发热患儿进行降温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赵艳华

    目的:探讨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发热患儿进行降温治疗的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儿。为对照组患儿使用物理降温法进行降温,为观察组患儿使用布洛芬混悬液进行降温,然后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退热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在治疗4h内退热的患儿有48例,对照组中在治疗4h内退热的患儿有37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发热患儿进行降温治疗效果显著,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使用物理降温方法进行降温的患儿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用吲哚美辛栓对发热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

    作者:周焕萍

    目的:研究用吲哚美辛栓对发热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大渡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0例发热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使用吲哚美辛栓进行治疗的80例患儿设为栓剂组,将其中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进行治疗的80例患儿设为滴剂组.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用药后不同时间其体温的情况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滴剂组患儿相比,栓剂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其用药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较低,P<0.05.用药2 h、4 h后与滴剂组患儿相比,栓剂组患儿的体温均较低,P<0.05.结论:用吲哚美辛栓对发热患儿进行治疗安全有效,可快速降低其体温.

  • 布洛芬混悬液与退热贴治疗小儿发热临床对比观察

    作者:叶红霞

    目的:探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小儿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退热贴治疗,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小时、2小时及6小时体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由于症状均较轻微,未影响继续治疗.结论: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具有退热效果好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小儿发热的常用药物,对于2个月以内患儿,应采取退热贴降温更好,临床可根据患儿年龄采取不同的退热方法.

  • 中医治疗39例小儿发热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国经

    目的:探讨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及治疗的临床体会,为中医治疗小儿发热提供临床经验.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1月-2012年2月在我院儿科接受中医治疗的39例小儿发热患者,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中医治疗法能够有效治疗小儿发热,为患儿和家长所接受.讨论:分析中医治疗法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广中医治疗法的建议.

  • 布洛芬栓塞肛与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比较

    作者:焦凤娟

    目的:比较布洛芬栓塞肛与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小儿发热(就诊腋温>38.5℃)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120例小儿发热患儿(就诊腋温>38.5℃)均分为两组,栓塞组给予布洛芬栓塞肛降温,口服组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降温,观察两组降温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栓塞组降温显效率78.33%,与口服组7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1863,P>0.05);栓塞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口服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9259,P<0.05)。结论:布洛芬栓塞肛降温治疗小儿发热效果确切,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中药药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86例

    作者:樊海英;陈艳;陈宏;苑修太

    目的 观察中药药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4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与对照组(88例).两组均予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加用中药药浴及穴位按摩,对照组加用普通温水浴.两组疗程均为3天,观察临床疗效及体温变化情况.结果 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1%、85.2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当天、治疗前与治疗72 h后、治疗当天与治疗72 h后体温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当天体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体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药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满意,且解热起效快、体温不反弹.

180 条记录 4/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