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身体缺乏镁是否会引发眩晕?

    作者:郑童

    有患者咨询说:“我有眩晕症,听说服用镁补充剂会有所帮助.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我应该服用多少?”内耳不仅具有听觉的功能,它还是人体的平衡器,任何症状,只要对内耳正常功能造成影响,均会导致眩晕症.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BPPV)是普遍的眩晕现象.小型碳酸钙结晶从内耳的一个部位移动到内耳半规管时,会导致向大脑发送关于脑部运动的方向及速度的错误信息.

  • 内耳骨迷路的磨制技术

    作者:李红军

    内耳骨迷路包括骨半规管(分前、后、外)、前庭和耳蜗.形态结构复杂,深藏于颞骨岩部内,位于鼓室内侧壁与内耳道底之间,方位不规范,制作显示较为困难.

  • 基于Matlab精确测量半规管在颅底中的方位

    作者:吕慧英;戴培东

    目的:确定半规管在颅底的精确方位,并分析其在不同年龄组、侧别和性别中的差异.方法:将45例正常人(90侧耳)的CT序列图像导入Mimics软件,读取确定半规管平面的标志点以及为确定以法兰克福平面为基准的标准空间坐标系的关键结构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基于Matlab软件编制计算程序Laby Calculation,确定标准空间坐标系的相关方程,计算半规管在标准坐标系中的空间方位和面面夹角,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半规管的方位在不同年龄组和性别中具有一定的差异,而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同侧半规管间面面夹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年龄增长同侧三个半规管方位的旋转可能是作为一个整体一同发生的.结论:本研究可为半规管发育研究提供形态数据,并对相关前庭功能检查和平衡功能障碍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

  • 基于磁共振数据的三维半规管建模空间方向测量

    作者:杨晓凯;郑炎焱;吴曙智;叶华

    目的 测量半规管相互夹角和空间方向.方法 对16例磁共振3D-CISS序列内耳检查影像,分割半规管结构建立三维模型,生成3D PDF文件,在各半规管取3点坐标,通过数学方法对同侧和双侧的半规管相互夹角以及各半规管和水平面的夹角进行计算.结果 左右后半规管夹角为98.49°±12.07°,可以推测后半规管和矢状面的夹角为49.25°±6.04°.左右水平半规管夹角为171.58°±3.78°;左侧后半规管和右侧前半规管夹角为165.56°±5.78°,右侧后半规管和左侧前半规管夹角为164.74°±6.46°,左侧水平半规管和水平面夹角为19.43°±3.02°,右侧水平半规管和水平面夹角22.11°±4.12°.结论 左右共同平面对半规管近乎平行,后半规管和矢状面的夹角大干45°,两侧半规管总脚分叉点和眼球下缘平面更加接近水平面.

  • 中耳腔绿色瘤1例

    作者:杜江;刘红刚

    患儿女性,1岁3个月.上呼吸道感染后左耳流少量黄色渗出液2周,以"乳突炎"治疗后渗出消失,但继发左侧面瘫4天.CT示中耳、鼓室、乳突腔内均为软组织密度影,并破坏周围骨组织.手术见左耳面神经水平段、水平半规管处有骨折和肉芽组织.

  • MR三维重组在显示内耳膜半规管中的应用

    作者:张晓晶;娄昕;张爱莲;方哲明;吴南洲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层厚的MR三维重组技术对显示内耳膜半规管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0例突聋病人共60只耳采用3D-Fiesta序列行内耳三维容积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 及大密度投影(MIP) 技术行图像后处理,应用不同层厚(1mm,2mm,3mm……10mm)分别对前膜半规管、后膜半规管以及外膜半规管进行三维重组显示,不同层厚(5mm,10mm,15mm,20mm)对整体膜半规管进行三维重组显示,由3名放射科诊断医师对所得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所得分数进行平均计算得到各层厚的平均分.结果 不同层厚显示前膜半规管评分中,重组层厚为5mm的得分高;不同层厚显示后膜半规管评分中,重组层厚为4mm的得分高;不同层厚显示外膜半规管评分中,重组层厚为6mm的得分高;不同层厚显示整体膜半规的评分中,重组层厚为10mm的评分高.结论 MR三维重组技术是显示内耳膜半规管的有效方法.对于前、后、外膜半规管及整体膜半规管应采用不同重组层厚进行佳显示.

  • 3D-SPACE与3D-CISS序列内耳成像的比较研究

    作者:程亚宝;范伟雄;刘可夫;孙岩

    目的:比较MRI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imensional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SPACE)、三维稳态进动结构相干(3D-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in the steady sate,3D-CISS)成像序列在内耳半规管的成像质量.方法:在1.5 T MRI仪上对15例志愿者进行检查.比较3D-SPACE和3D-CISS序列在前庭和脑干的对比信噪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用三分法评价2种序列对半规管、面神经、位听神经的显示,同样用三分法对诊断信心进行评价.结果:3D-SPACE序列的CNR和对半规管的显示与3D-CI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面神经和听神经的显示上2种序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3D-SPACE序列的诊断信心比3D-CISS序列更高(P<0.05).结论:相比3D-CISS序列,3D-SPACE序列能更好地显示内耳半规管结构.

  • 健康成年人骨性半规管和椭圆囊的MSCT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谭惠斌;曾晓华;孙志强;阳昱恒;桂美德;田龙海;刘欣

    目的:利用MSCT测量骨性半规管的径线、相互间的角度,椭圆囊的径线及体积,并估算健康成年人前庭器官参考值.方法:对60例健康成人行颞骨MSCT靶扫描及双斜位MPR,以显示各骨性半规管的全程和椭圆囊的全貌,并测量骨性半规管的径线、半规管间夹角以及椭圆囊的长径、短径和体积.用SPSS v16软件进行差异性t检验和参考值估算.结果:①前骨性半规管的内径、高度、跨度的测量值分别为(1.82±0.16)mm、(5.34±0.32)mm、(4.90±0.62)mm;后骨性半规管分别为:(1.57±0.14)mm、(4.89±0.50) mm、(3.06±0.47) mm;外骨性半规管分别为:(2.32±0.31)mm、(2.11±0.46) mm、(3.74±0.44)mm;椭圆囊的长径、短径分别为:(5.01±0.34)mm、(3.51±0.43)mm,体积为(56.7±7.71) mm3.②相应骨性半规管的径线及椭圆囊的体积比较在性别及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半规管间的径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骨性半规管间夹角测量值:前骨性半规管和后骨性半规管间91.80°±7.18°,前骨性半规管和外骨性半规管间89.71°±4.95°,后骨性半规管和外骨性半规管间91.19°±1.46°.④骨性半规管间夹角比较在性别及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利用MSCT靶扫描结合双斜位MPR可以很好地显示骨性半规管的全程和椭圆囊的全貌.②本组骨性半规管的径线和椭圆囊的测量值处于95%的置信区间内,可以作为正常参考值.③外骨性半规管的内径大,前骨半规管小;前骨半规管的高度和跨度大,外骨半规管小.骨性半规管间的相互夹角并非严格相互垂直.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0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婧;陈忠云;徐志伟;李珊珊;刘兴建;吴子明;杨旭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的诊断和治疗,观察复位后的有效率、并发症和复发率,以协助临床医生准确的诊治。方法对100例已确诊为BPPV的患者的病程、发作诱因、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伴随症状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观察不同类型的BPPV的潜伏期、眼震类型及持续时间,并给予相应的耳石复位法( CRP )治疗,对于3次复位效果不好的患者采用 Brandt-Daroff 习服法练习,随访3个月。结果100例BPPV的患者,其中男32例,女68例,年龄23~78岁,病程2 h至半年。后半规管BPPV占65%,其中右侧后半规管管结石占39%,左侧后半规管管结石占24%,右侧后半规管嵴帽结石1%,双侧后半规管结石1%。水平半规管BPPV占31%,其中右侧水平半规管管结石占13%,左侧水平半规管管结石占9%,右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4%,左侧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5%。混合半规管BPPV占4%,其中右后半规管结石合并右水平半规管结石2%,左水平半规管合并左后半规管1%,左水平半规管合并右后半规管1%。3个月后随访有效率96%,复发率5%。结论 BPPV的诊断和治疗依赖于病史和其临床特征,CRP是治疗BP-PV有效的方法。

  • 管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蔡秋芳;马海蓉;何小刚;王凌之;阚丽娟;盛丽琴

    目的:观察管石手法复位治疗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溯观察我科118例住院患者,将经手法复位治疗与仅采取普通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缓解率76%,对照组60.5%。治疗组43例(13.3%)经一次复位后1天内症状缓解出院,对照组只有2例(4.6%)。结论管石手法复位治疗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治疗。

  • 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对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研究

    作者:韩倩;张淑香;原红艳;刘平;闫亚平

    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对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176例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基础治疗与强迫体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手法复位,连续治疗21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第2周治愈率为50.0% (44/88)、有效率70.5%(62/88),第3周治愈率77.3%(68/88)、有效率93.2%(82/88)均高于对照组的11.4% (10/88)、47.7%(42/88)和29.5%(26/88)、86.4%(7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7.32、73.32、37.32、53.43,均P<0.05).两组治疗后均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情感障碍、走路不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5,均P>0.05),中转手术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x2=45.43,P<0.05).结论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对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关键词: 眩晕 半规管
  • 小剂量劳拉西泮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评估

    作者:章燕幸;吴承龙;钟芳芳

    目的 探讨小剂量抗焦虑药劳拉西泮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 方法 选择268例管石复位成功的60岁及以上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劳拉西泮(0.25 mg/次、3次/d)1周,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管石复位前和复位后1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焦虑状态,并采用中文版眩晕障碍量表(DHI)和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评估小剂量抗焦虑药劳拉西泮对老年BPPV患者管石复位术后残余症状的作用.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复位前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6,P=0.753),复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HAMA评分均较复位前有改善(t=19.931、26.930,均P=0.000),治疗组复位后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t=14.967,P=0.000).治疗组和对照组复位后DHI总评分、功能、情感、躯体各亚组评分较复位前均有改善(治疗组t=43.661、32.326、31.981、14.330,均P=0.000;对照组t=46.282、32.117、34.563、13.182,均P=0.000);复位后治疗组DHI总评分以及功能、情感和躯体亚组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994、3.206、4.757、2.851,P=0.000、0.002、0.000、0.005).复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ABC评分较复位前均有改善(t=-23.248、-24.536,均P=0.000),且治疗组ABC评分高于对照组(t=2.678,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老年BPPV患者伴有焦虑情绪,小剂量抗焦虑药劳拉西泮有助于减轻老年患者成功复位后的残余头晕.

  • 窦三角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丁自海;于春江;田德润;李云生;于春水

    目的 探讨窦三角区内各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以指导扩大的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的手术操作.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具尸体头颅标本按扩大的乙状窦前入路进行解剖;对15个颅底窦三角区进行解剖观测;对4个尸体头颅切片,制成0.5~1.0 mm超薄断层切片,对有关结构进行观测. 结果静脉球可分为高位型、正常型和低位型.高位型出现率,左、右侧分别为8%和18%,两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正常型出现率,左、右侧分别为36%和30%;低位型出现率左、右侧分别为6%和2%.后半规管至岩部后表面水平距离为(4.1±1.1) mm.面神经管垂直段至颈静脉球间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3.2±0.5) mm和(2.0±0.4) mm.颈静脉球至内耳门后缘距离,左、右侧分别为(7.5±1.7) mm和(4.0±1.0) mm. 结论掌握窦三角区内各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有助于指导扩大的乙状窦前入路手术,预防重要结构的损伤.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26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李艳成;庄建华;徐瑾;彭华;黄流清;靳哲;陈瑛;赵忠新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诊治的3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不同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作比较.结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女性多见,50 ~60岁为发病高峰段,潜伏期为(1.52±1.22)s,无明显潜伏期患者43例(13.2%),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0 s,持续时间<60s患者312例(95.7%),持续时间60 ~180 s患者13例(4.0%);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潜伏期较长,分别为(1.74±1.21)s、(0.96±1.06)s(t=5.546,P<0.01),而在性别构成、病程、眩晕持续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异;后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年龄较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者更年轻,持续时间更长;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相比,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潜伏期、持续时间均较长,年龄更大.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后半规管受累常见,与水平半规管相比,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潜伏期更长;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相比年龄更大,潜伏期、持续时间更长.

  • 外伤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与预后

    作者:庄建华;黄坚;赵忠新;赵瑛;周晖;王文昭;田国红

    目的 探讨外伤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t-BPPV)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所诊治的19例t-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与51例特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I-BPPV)进行对比.结果 t-BPPV组平均发病年龄(51.3±19.1)岁,I-BPPV组(63.2±16.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5),t-BPPV组2个或2个以上半规管受累者9例,I-BPPV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P<0.01).t-BPPV组眩晕发作的潜伏期为(2.64±2.01)s,持续时间为(16.73±10.92)s,而I-BPPV组两者分别为(2.87±0.92)s和(12.57±10.03)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成功率t-BPPV组为62.5%,I-BPPV组为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首次治疗所需的循环次数t-BPPV组为(3.91±3.11)次,而I-BPPV组为(2.58±1.4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P<0.01).残留症状发生率t-BPPV组为42.1%,I-BPPV组为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5).随访至今,t-BPPV组11例复发,I-BPPV组12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P<0.01).结论 t-BPPV患者发病年龄轻,多个半规管受累率高,治疗所需的循环次数多,残留症状发生率和复发率高,预后相对较差.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侧别和患者睡眠侧别的相关性

    作者:马鑫;静媛媛;余力生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发病侧别和患者习惯性的睡眠侧别的相关性.方法 详细记录2007年1月~2008年4月头晕门诊经Dix-Hallpike及roll test试验明确诊断BPPV患者261例,将患者按照有无诱因分为特发性BPPV和继发性BPPV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侧别和睡眠侧别的相关性;再将患者按照累及半规管的类型分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BPPV,PC-BPPV)、水平半规管BPPV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BPPV,HC-BPPV)和前半规管BPPV (anterior semicircular BPPV,AC-BPPV),分别比较3个组患者中发病侧别和睡眠侧别的相关性.结果 261例患者中,男性75例,女性186例,男;女为1:2.48.患者年龄14~85岁,平均(57±13.764)岁,BPPV病史1d~10年.①按照有无诱因将BPPV患者分为无诱因的特发性BPPV和有诱因的继发性BPPV,将特发性BPPV组患者和继发性BPPV组患者发病侧别和睡眠侧别进行Spearman Correlation相关性检验,特发性组r=0.233,P<0.05,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继发性组r=0.157,P>0.05,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②按照病变部位分为PC-BPPV、HC-BPPV和AC-BPPV,将3个组发病侧别和睡眠侧别进行Spearman Correlation相关性检验,PC组r=0.175,P=0.052 >0.05,AC组r=0.730,P=0.062 >0.05,HC组r=0.252,P=0.117> 0.05,3个组都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特发性BPPV组患者发病侧别和睡眠侧别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判断患病侧别有一定意义.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卫生经济学研究

    作者:王慧;于栋祯

    目的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全面了解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该病的诊治现状.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及2015年1月来院就诊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各30例,初次就诊时给予手法复位或复位椅复位,就诊时填写问卷包括:首次就诊的医院、就诊的科室、所做检查、就诊次数、治疗方法、既往治疗费用等.结果 2009年患者组确诊的平均就诊次数高于2015年患者组,平均治疗花费高于2015年患者组.在临床工作中仍然存在对该病诊治的延误,原因多为患者对该病认识不足,首次就诊科室忽略了耳鼻咽喉科;而且患者多为老年人,合并症较多,多就诊于附近社区医院,从而延误诊治.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因素分析

    作者:郑涛;田广永;曹庆硕;于巧莲;梁丽娜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可能的相关发病因素.方法 对60例BPPV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加病历分析形式进行相关发病因素的调查,并统计分析其结果.结果 男、女性别比例为23%和77%,发病平均年龄(43.54±13.22)岁,4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80%;继发性BPPV占45%(27/60),发病前有过度疲劳者占50%(30/60),心理压力及精神刺激因素者占32%(19/60),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者占8.3%(5/60),有头部外伤史者占18%(11/60),合并内耳疾病者占37%(22/60),患有全身疾病者占40%(24/60),有家族史者占3.3%(2/60);结论 45%BPPV患者存在可能的发病相关诱发因素,女性较男性发病比例高,中老年人发病高于青年人,过度劳累、心理压力、合并内耳疾病及心、脑血管等全身性疾病是发病的明显相关因素.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预后分析

    作者:郭向东;叶放蕾;李莹;张治成;杨晓

    目的 探讨管石复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procedure,CRP)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的治疗和随访结果,研究发病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特发性BPPV患者1次CRP治疗成功率和复发率为77.8%和11.1%,伴有梅尼埃病的BPPV患者分别为27.8%和44.4%,有偏头痛及脑卒中病史的BPPV患者分别为26.7%和40.0%,与特发性BPPV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PV的预后和梅尼埃病、偏头痛及脑卒中病史密切相关.

  •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诱发试验的研究

    作者:孟昭进;张建新;倪志军;彭新;王鹏;单希征

    目的 探讨运用自主研制的SRM-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诊疗系统在上半规管BPPV的诱发试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中将367例高度怀疑BPPV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181例依序进行Dix-Hallpike试验及SRM-Ⅳ BPPV诊疗系统采用后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和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检查,有20例被确诊为上半规管BPPV;另一组186例检查顺序相反,共有21例被确诊为上半规管BPPV,观察并记录该41例确诊为上半规管BPPV的每位患者每种体位下的特异性眼震,计算每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并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ix-Hallpike试验中有26(63.4%)例患者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SRM-Ⅳ后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中有28例(68.3%)患者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SRM-Ⅳ上半规管BPPV中有35例(85.4%)患者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Dix-Hallpike 试验与SRM-Ⅳ后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M-Ⅳ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对上半规管BPPV检出率高于其余两种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M-Ⅳ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对上半规管可产生有效的刺激,对诊断上半规管BPPV敏感性高,此方法应该在临床得到推广.

310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