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面颈部瘢痕
我院对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患者48例施以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我院2005年1月至今对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患者施以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手术病人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5~63岁,平均42.8岁;疗程3~4个月.手术方法:全麻或局麻+基础麻醉下进行,扩张器的选择,根据搬痕的位置,大小,形态来选择扩张器的形状和容量,常用是长方形和圆形,面部修复1cm所需注水量3.5~4ml,颈部12~14ml,根据瘢痕的具体位置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但避免与张力线平行,切口一般3~4cm.层次:面部在皮下组织内进行,颈部有两种植入层次,一种是颈阔肌的浅层,一种是颈阔肌的深层.
-
腹壁切口严重感染和裂开的处理
腹壁切口非感染性裂开进行及时早期缝合的处理方法早已被外科医生所接受,但对化脓性感染性切口在拆开切口清创排脓后进行早期全层缝合对大多数外科医生来说是不易被接受的.缝合方法全麻、硬膜外麻或静脉氯胺酮麻醉,麻醉持续30分钟即可,腹壁肌肉完全松弛.有腹膜裂开的病例,用张力线包括腹膜在内将全层腹壁缝合,针距1 5~2 0cm,2~3针之间填入细纱条引流.腹膜无裂开的病例,缝针深达腹膜外即可,针距3 0~3 5cm,每两针之间填入细纱条引流.缝合时进针好距伤口边缘2 5~3 0cm.术后24~48小时,根据引流物的多少决定是否更换引流纱条,更换原则是由深逐次变浅,一般换3~5次即可不再填入引流纱条.12~17天可拆除张力线,伤口愈合.
-
改良Z成形矫正内眦赘皮联合重睑术92例体会
1996年以来,我们对92例内眦赘皮采用将Z形设在内眦角,中轴线定在赘皮大张力线上,Z形下三角瓣容纳整个内眦角,并同时行重睑术,效果满意.
-
节段设计原则在面部瘢痕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节段设计原则在面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对38例面部瘢痕患者,在修复面部瘢痕时,以面部张力线、组织器官活动分区,以及面部凹凸曲面为界,将瘢痕分解成多个节段瘢痕,对多节段瘢痕采用手术切除,常规美容外科技术分层减张缝合。于术后3~6个月手术切口愈合稳定后,将留存的节段间点状瘢痕行手术或点阵激光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3年,瘢痕质地、色泽较好,无明显瘢痕挛缩,无明显凹陷畸形。结论针对面部线型瘢痕,根据面部皮肤张力线对其进行多节段分解,采用手术联合激光等综合手段,可以获得较好的美容效果。
-
下颌角骨折张力线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改进及其效果分析
目的 改进口内切开复位治疗下颌角骨折的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探讨.方法 下颌角骨折112例患者(115侧),分为A、B、C三组,均使用张力带内固定,B组、C两组分别加用口内切口下颌角外侧面行补偿固定和术后颌间固定,术后随访半年,对术后感染、咬合关系紊乱、体重丧失、颞颌关节异常和张口受限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结果 单纯张力带内固定组术后感染率为13.1%,有2例咬合关系紊乱,并有39.4%的病例下颌角下缘出现明显的外骨痂;其它两组感染率为5%、2.9%,咬合关系良好,加用颌间固定的C组体重丧失率和张口受限率为8.74%和47.1%,高于其它两组.结论 单纯张力线内固定可治疗下颌角骨折,但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口内切开复位下颌角外侧面补偿固定和术后颌间固定作为两种辅助治疗方法,在避免口外切口的同时,大大增加了治疗效果和适应证.
-
克氏针及张力线固定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90例报告
1990年以来,我院对90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克氏针及张力线固定的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皮纹切口
人体的郎氏线(下图)由于真皮结缔组织的纤维束排列方向的不同,因此皮肤具有一定方向的张力线,又名皮肤切线或Langer线.在外科手术时.如按此线的方向切开皮肤,则皮肤切口的宽度较小;相反,如切口与此线垂直,则其宽度较大,并且在伤口愈合后,容易产生较明显的疤痕[1].
-
问题3:创面的皮肤张力会影响创面愈合吗?
解答:临床医生的经验是,创面的张力会影响创面愈合,因此,为保证缝合创面的良好愈合,需尽量减少缝合的张力。已有的研究表明,创面周围皮肤组织张力对于创面愈合有显著影响。组织修复细胞的微管、微丝系统会趋向局部组织张力线的方向,从而影响到创面收缩及细胞迁移的方向。因此,在创面局部处理时,应借助包扎的手法或器械,尽量降低周围皮肤组织的离心张力,从而有利于周围皮肤组织向创面中心方向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