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磷酸肌酸钠联合复合辅酶对肿瘤患儿多柔比星化疗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艳坤;杜淑旭;唐泓;武万水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联合复合辅酶对肿瘤患儿多柔比星化疗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化疗的肿瘤患儿153例.其中男112例,女41例;年龄10个月~5岁,中位年龄2.3岁.均给予含多柔比星的方案化疗,其中多柔比星剂量为每疗程20~30mg/(m2 ·d),3d,共3~6疗程.随机分为3组,A组: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1.0 g/d)联合复合辅酶(1支/d),共7d;B组:仅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1.0 g/d,共7d;C组:仅静脉输注复合辅酶,1支/d,共7d.每组均于化疗前2d开始保护心肌治疗,化疗前ld和化疗结束后第2天复查血清丙二醛(MDA)、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比较化疗前后及各组间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 多柔比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随剂量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462,P<0.05);磷酸肌酸钠联合复合辅酶预防性治疗患儿心肌损伤的发生率较单用磷酸肌酸钠或复合辅酶者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3、5.971,P均<0.05).与化疗前比较,A组患儿血清cTnT(t=2.561,P<0.05)、NT-proBNP(t=6.654,P<0.01)、hsCRP(t=3.149,P<0.01)水平显著降低;B组患儿血清MDA(t=2.170,P<0.05)、CK-MB(t=2.596,P<0.05)和hsCRP(t=2.604,P<0.05)水平升高;C组患儿血清MDA(t =2.151,P<0.05)和CK-MB(t =4.109,P<0.05)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后各组间测定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血清MDA(t=4.461,P<0.01)、CK-MB(t=3.273,P<0.01)、eTnT(t=3.476,P <0.01)、NT-proBNP(t =7.081,P <0.01)、hsCRP(t=5.941,P<0.01)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血清MDA(t=4.064,P<0.01)、CK-MB(t=5.452,P<0.01)、cTnT(t=2.768,P<0.05)、NT-proBNP(t=4.806,P<0.01)和hsCRP(t=3.436,P<0.05)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磷酸肌酸钠和复合辅酶均可减轻多柔比星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二者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肌损伤,有助于改善肿瘤患儿的预后及提高患儿远期生存质量.

  • 环孢素通过抑制H2AX表达减少DNA损伤后修复逆转K562/A02细胞对多柔比星的耐药性

    作者:周芬;吴秋玲;陆羡

    目的 探讨环孢素(CsA)通过减少DNA损伤后修复而逆转K562/A02对多柔比星(ADM)耐药性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方法 K562或K562/A02与不同水平ADM和CsA共培养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TT)法计算半数抑制水平(IC50)、耐药倍数及增敏倍数.K562/A02细胞经CsA处理后,应用反转录(RT)-PCR检测细胞mdrl mRNA及H2AX mRNA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P-糖蛋白(P-gp)及H2AX蛋白表达水平;中性彗星实验法检测经兔抗ΥH2AX抗体处理后K562/A02细胞双链DNA损伤情况.结果 2×10-3g/L CsA即可增加K562/A02细胞对ADM的敏感性,增敏倍数达5.28倍.RT-PCR结果显示CsA下调K562/A02细胞mdrl mRNA和H2AXmRNA的表达(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sA作用K562/A02细胞72 h后使P-gp表达下降(17.8±1.5)%(P<0.05),H2AX蛋白表达下降(13.3±1.7)%(P<0.05);0.3×10-6g/L的抗体即可加剧ADM造成的双链DNA损伤,代表性的指标尾矩和尾DNA%明显增高.结论 抗ΥH2AX抗体阻止双链DNA损伤后修复;CsA可抑制H2AX的表达而减少DNA损伤后修复,从而增加K562/A02细胞对ADM的敏感性起逆转耐药的作用;此外,CsA尚可下调mdrlmRNA、P-gP表达减少、细胞内药物溢出而逆转耐药.

  • 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幼兔心肌凋亡及氧化应激机制的影响

    作者:陈莹恩;杨秀丽;赵奕霖;孙海燕;王显良;赵国安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幼兔心肌凋亡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新西兰大耳幼兔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多柔比星±辛伐他汀组(ADR-s组,12只),耳缘静脉注射多柔比星1.5 mg/kg,每周1次,同时给予辛伐他汀1.5 mg/(kg·d)灌胃,连续12周;多柔比星组(ADR组,12只),多柔比星给药剂量及方式同ADR-s组,予等量9 g/L盐水替代辛伐他汀;对照组(CON组,12只),予等量9 g/L盐水代替.13周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测,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凋亡,比色法检测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 1.CON组幼兔全部存活;ADR组共死亡4只,存活率为66.7%;ADR-s组共死亡2只,存活率为83.3%.2.ADR组及ADR-s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高于CON组[(11.90±1.09) mm,(11.34±0.92) mm比(10.73±:0.48) mm;(9.80±0.88) mm,(8.47±1.23) mm比(7.31±0.36) mm],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CON组[(17.65±1.70)%,(22.58±2.19)%比(31.79±2.58)%;(41.35±3.19)%,(49.17±3.53)%比(64.34±3.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R-s组LVEDd及LVESd低于ADR组,LVFS、LVEF高于A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MASSON染色:与ADR组相比,ADR-s组心肌细胞间增生的纤维组织较少.4.凋亡指数:ADR组和ADR-s组高于CON组[(34.25±11.13)%、(24.00±6.85)%比(16.58±5.34)%],而ADR-s组低于A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与ADR组相比,ADR-s组心肌SOD活性更高[(13.40±2.68) kU/L比(10.66±2.99) kU/L],MDA水平更低[(5.67±1.36) μmol/mg比(7.08±0.98) μ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ADR组及ADR-s组血清BNP水平高于CON组[(33.28±9.58) μg/L,(26.71±6.72) μg/L比(13.56±2.82)μ.g/L],ADR组高于ADR-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幼兔心肌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心肌SOD活性,减轻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在扩张型心肌病大鼠中的表达及其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

    作者:刘丽萍;何学华;袁勇华;李双杰;毛定安

    目的 探讨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在多柔比星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模型大鼠左心室心肌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SPF级Wistar大鼠1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和模型组(n=105).模型组大鼠用多柔比星经腹腔注射,对照组用9 g/L盐水腹腔注射,每周3次,间隔2周后再重复1周,共6次,8周末确定DCM大鼠模型.分别于第8周末、12周末抽取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检测其LVEF,并应用凋亡细胞原位标志与半定量分析法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其心肌凋亡细胞阳性指数(AI)及心肌ASK1.结果 对照组、8周末模型组、12周末模型组AI分别为0.53±0.27、16.13±1.72、19.54 ±2.24,8周末模型组、12周末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8,P<0.05).对照组、8周末模型组和12周末模型组大鼠心室肌ASK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69 ±0.010、0.649 ±0.071、0.781±0.07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2,P<0.01).对照组、8周末模型组及12周末模型组LVEF(%)分别为75.41 ±2.02、53.25±3.74、39.21±6.1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87,P<0.01).12周末模型组大鼠心肌ASK1相对表达量与LVEF呈负相关(r=-0.86,P<0.01).结论 DCM大鼠心肌ASK1的表达明显增多.ASK1介导的凋亡信号调节途径可能参与DCM的病理生理过程.

  • 来氟米特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孙钰;姜红堃;姜红

    目的 通过观察来氟米特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来氟米特对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24只SD大鼠按体质量简单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FSGS模型组、来氟米特治疗组,每组各8只大鼠.采用单侧肾切除1周后重复注射多柔比星法建立FSGS模型.术后2周起,来氟米特治疗组给予来氟米特混悬液5 m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FSGS模型组给予等量溶媒灌胃.于实验第8周末将各组大鼠处死并收集标本,记录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清蛋白及24 h尿蛋白排泄量;取肾组织行病理检查并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GSI);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在肾脏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GF-β1在肾组织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SGS模型组及来氟米特治疗组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量、血肌酐、尿素氮、胆固醇均显著升高,而血清清蛋白则明显降低,肾组织病理改变较重且TGF-β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FSGS模型组比较,于实验第8周末,来氟米特治疗组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量、相关血清生化指标及肾组织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肾组织TGF-β1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来氟米特可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减轻FSGS肾组织纤维化程度,从而保护肾脏.

  • 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18抗体与大鼠微小病变型多柔比星肾病的关系

    作者:冯晓慧;贾春梅;王冬梅

    目的 探讨IL-18和IL-18抗体(IL-18 Ab)与大鼠微小病变型多柔比星肾病的关系.方法 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非治疗组、IL-18Ab治疗组.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6.5 mg·kg<'-1>)造成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动物模型.其中IL-18Ab治疗组腹腔注射IL-18Ab(每只10 μg),非治疗组注射等量9 g·L<'-1>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予尾静脉注射等量9 g·L<'-1>盐水.分别于第1、14、28及42天检测其24 h尿蛋白水平,第42天心脏取血测其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总蛋白(TP)、清蛋白(Alb)、BuN、SCr、IL-18、干扰素-γ(IFN-γ)及TNF-α水平,取其肾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IL-18、IFN-γ、TNF-α的表达及光、电镜病理形态.结果 24 h尿蛋白定量:非治疗组和IL-18Ab治疗组第14天开始增加,第28天达高峰;第14、28、42天非治疗组和IL-18Ab治疗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a><0.05);第28、42天IL-18Ab治疗组低于非治疗组(P<,a><0.05).非治疗组和IL-18Ab治疗组血清TC和TG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a><0.05),IL-18Ab治疗组低于非治疗组(P<0.05);非治疗组和IL-18Ab治疗组血清TP和Alb低于正常对照组(P<,a><0.05),IL-18Ab治疗组高于非治疗组(P<0.05).血清IL-18、IFN-γ、TNF-α水平和肾组织IL-18、IFN-γ、TNF-α表达:非治疗组和IL-18Ab治疗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a><0.05),IL-18Ab治疗组均低于非治疗组(P<,a><0.05).肾组织光、电镜病理形态:3组光镜无明显改变,电镜:正常对照组结构正常,非治疗组病变明显,IL-18Ab治疗组病变轻微.结论 IL-18介导IFN-γ、TNF-α的产生,可能参与微小病变型大鼠多柔比星肾病蛋白尿的形成,且IL-18Ab对其有部分治疗作用.

  • Podocin在多柔比星肾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丽娜;于力;温捷;郝志宏

    目的 建立多柔比星肾病(ADN)大鼠模型,观察足细胞相关分子podocin在模型不同病理时期mRNA的表达,探讨podocin分子在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230±20)g,月龄2~3个月],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模型组鼠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6.5 mg/kg,建立ADN模型.对照组注射9 g/L盐水.分别于第2、4、6、8周每组各处死大鼠6只.处死前1天收集24 h尿液,检测24 h尿蛋白,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肾组织病理改变,Trizol法提取肾皮质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其各时间点肾组织podocin 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实验第2、4、6、8周均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各时间点24 h尿蛋白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a<0.01),模型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在肾病早期表现为微小病变型,随着病情进展,第6-8周呈现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理表现;电镜下可见模型组随着病变进展,足细胞损伤进行性加重.在病变早期可见足突增宽、融合,晚期足突消失,核固缩等表现.模型组第2周肾组织podocin分子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第4周时下降,第6-8周进一步下降(Pa<0.05).结论 Podocin分子在肾病综合征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odocin mRNA表达变化可能与肾病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 多柔比星肾病大鼠podocin mRNA表达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

    作者:夏珣;鹿玲;王明丽

    目的 探讨多柔比星肾病大鼠肾小球裂隙膜分子podocin mRNA表达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多柔比星肾病模型,原位杂交染色和半定量RT-PCR法检测肾皮质podocin mRNA表达,化学比色法检测肾皮质氧化应激指标,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原位杂交染色发现正常对照组podocin mRNA主要表达在肾小球细胞胞浆中.随时间进展多柔比星肾病组阳性细胞数和阳性强度明显增加;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肾病组podocin mRNA表达d7无明显改变,d14和d21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多柔比星肾病组丙二醛(MDA)水平d7明显增高,d14和d21 显著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d14明显降低,持续至d21;总抗氧化能力(T-AOC)d21明显降低.podocin mRNA的表达与MDA呈正相关,与SOD和T-AOC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肾病状态下足细胞分子podocin mRNA表达异常与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

  • nephrin分子在多柔比星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中的表达

    作者:于力;温捷;赵丹;王丽娜;郝志宏

    目的 建立多柔比星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通过检测nephrin分子表达探讨nephrin分子在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模型组30只和对照组18只.模型组鼠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5 mg/kg,7 d后重复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3 mg/kg建立大鼠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对照组在对应时间点注射9g/L盐水.分别留取6和8周模型及对照组各6只大鼠尿液、血液及肾脏标本,分别检测24 h尿蛋白、血生化,并进行肾脏光镜、电镜检查,提取肾脏RNA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nephrin表达量.结果 第6和8周模型组大鼠尿蛋白明显较对照组增加,血清清蛋白明显减低,BUN、Cr及血清胆固醇明显增高.肾脏病理在第6周时出现局灶肾小球硬化,第8周时呈典型肾小球硬化.模型组大鼠nephrin表达在第6和8周时明显较对照组增高,分别为对照组的3.85和6.15倍.结论 nephrin分子在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表达明显增加,提示nephrin分子与蛋白尿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并有可能参与肾小球硬化进展.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多柔比星肾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

    作者:王丽敏;杨雪;聂磊;李莹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多柔比星诱导肾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bFGF在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CNS)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肾病组(40只).肾病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5 mg/kg,建立多柔比星,肾病模型,于注射多柔比星后第3、7、14、28天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并分批处死肾病组大鼠,于第28天处死正常组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bFGF的表达,采用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hFGF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 10.0软件对各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和两变量间相关分析.结果 1.肾病组大鼠尿蛋白排泄量逐渐增加,第7、14、28天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

    作者:裴娟;覃远汉;雷凤英;胡鹏

    目的 探讨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40只雄性8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每组20只.采用单侧肾切除加l周后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5 mg/kg)的方法 建立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检测12周末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血清肌酐(Scr)、BUN水平,肾脏病理切片采用常规苏木索-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评估肾小球硬化程度,并计算其肾小球硬化指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Supervision TM)检测其肾小球及肾小管α-SMA蛋白表达.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其肾脏组织α-SMA mRNA表达.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尿蛋白、scr和BUN的水平显著增高(P.<0.01);肾小球硬化指数显著增高(t=13.82 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管、肾小球α-SMA mRNA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t=23.86,19.87,8.49 P.<0.01).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和肾小管α-SMA蛋白表达水平与肾小球硬化指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

  • 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淋巴瘤临床观察

    作者:王春燕;王亚兰;袁晓荣;李杰

    目的 研究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40例淋巴瘤患者均行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化疗,并观察其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40例淋巴瘤患者总有效率为80.0%,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结论 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淋巴瘤安全有效.

  • 小剂量CV序贯CHOP方案治疗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作者:王小倩;邬德东;刘丽英

    目的 观察小剂量CV序贯CHOP方案治疗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7例均给予小剂量CV序贯CHOP方案,21 d为1周期,每化疗2周期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9例(52.94%),部分缓解7例(41.18%),疾病进展1例(5.88%),总有效率为94.12%.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未继发消化道出血及穿孔,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 小剂量CV序贯CHOP方案治疗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

  • 多柔比星联合蛋氨酸脑啡肽对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生长抑制及Tau蛋白磷酸化的调节作用

    作者:曹振杰

    目的 探讨多柔比星联合蛋氨酸脑啡肽(Met-ENK)对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生长抑制及Tau蛋白磷酸化的调节作用.方法 阳性对照组SH-SY5Y细胞以1.25 mg·L-1的多柔比星处理,低、中、高剂量实验组SH-SY5Y细胞分别以1.25 mg·L-1的多柔比星+10-7、10-5、10-3 mol·mL-1 Met-ENK处理,阴性对照组细胞以等量生理盐水处理.MTT法检测各组SH-SY5Y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和Hoeschest 33258细胞核染色检测各组SH-SY5Y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SH-SY5Y细胞p-Tau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干预24、48、72 h后,阳性对照组和各实验组细胞存活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阳性对照组,实验组细胞存活率随着Met-ENK浓度的增大逐渐降低(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各实验组细胞凋亡率、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中、高剂量实验组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阳性对照组和各实验组S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中、高剂量实验组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各实验组细胞p-Tau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中、高剂量实验组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 多柔比星联合Met-ENK可抑制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生长,并促进其凋亡,这可能与上调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

  • 转移性乳腺癌一线化疗多柔比星、多西紫杉醇序贯使用能替代两药联用方案

    作者:

  • 炙甘草汤对扩张型心肌病SD大鼠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肖俊会;张茂洪;何靖;刘继军;赵继先;董晓;吴艳

    目的 观察炙甘草汤对扩张型心肌病(DCM)SD大鼠模型心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出生4周的雌性SD大鼠给予多柔比星建立扩张型心肌病(DCM)SD大鼠模型,给予炙甘草汤两周后观察实验前后大鼠超声心动图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舒张末期容积(LVE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DD)、左室内径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体重(BW)、心率(HR)、血浆神经体液因子的变化和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 经炙甘草汤治疗后的扩张型心肌病(DCM)SD大鼠超声心动图提示与实验前相比,LVEF、HR均明显增加(P<0.01),LVES明显降低(P<0.01),LVED,DD,SD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AngⅡ,ET,ANP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组大鼠心肌病变减轻.结论 实验证明给予炙甘草汤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SD大鼠可改善心功能,抑制RAAS系统的过度激活,降低动物死亡率,对扩张型心肌病有明显治疗作用.

  • P21增强结肠癌HCT116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剑英;刘兴华;陈道达

    目的 研究DNA损伤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P21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200μg/L Dox作用结肠癌HCT116细胞8~120 h,细胞直接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Dox作用前后细胞周期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MYC、P53和P2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200 μg/L Dox可以显著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在Dox作用8 h时无明显变化,但在Dox作用24 h后出现G2期阻滞;C-MYC和P53蛋白在Dox作用8h后表达显著增加,但P21在Dox作用24 h后才显著增加.结论 在P53被诱导表达的早期,Dox的抑制作用不甚明显;在P53诱导P21表达后Dox抑制效应才显著,即Dox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依赖P21的表达.

  • 先天性食管闭锁并气管食管瘘的大鼠胚胎学研究

    作者:王伟;陈永卫;孙海梅

    目的 利用阿霉素诱导食管闭锁并气管食管瘘大鼠胚胎模型(adriamyein-induced rat model,ARM)与正常大鼠胚胎作比较,研究气管、食管的正常与异常分化过程.探讨产牛食管闭锁并气管食管瘘(esophageal atresia and traeheoesophageal fistula,EA-TEF)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SD孕鼠12只.随机分为模犁组8只及正常组4只.模型组于E6~9 d每Et腹腔注射阿霉素2 mg/kg.正常组不注射.于E10.5~13.5 d每天取2只模型组孕鼠及1只正常组孕鼠.剖腹取胚胎.逐个石蜡包埋,做前肠横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免疫荧光检测Shh表达.结果 ①形态学:模型组胚胎发育较正常组晚.细胞增生较少;多存在异常脊索与前肠背侧接近、相连或融合;②Shh表达:正常组E10.5 d表达明显.随着胚胎天数增大.表达量渐少,呈下降性表达.模型组表达比止常组弱.无下降性表达.但在有脊索异常分支处表达明显.同时前肠表达明显.结论 EA-TEF的发牛可能与脊索的异常相关.脊索异常可能使Shh表达部位及水平异常,在EA-TEF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 ITEP方案治疗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31例

    作者:陈鸿

    目的观察ITEP方案治疗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31例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A15例均有不利因素,治疗组B16例均无不利因素.所有患者均给予ITEP方案联合化疗.具体方法为,第1~5天,将异环磷酰胺按1.5 g·(m2)-1·d-1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 000 mL中静脉滴注,4h内滴注完成;在每次使用异环磷酰胺开始后0,4,8 h,将美司钠4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4 mL中静脉注射;另将依托泊苷按60mg·(m2)-1·d-1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泼尼松按60mg·(m2)-1·d-1顿服;此外,治疗第1天将多柔比星按40mg·(m2)-1·d-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 mL中静脉注射.以上治疗每4周重复1次.结果总有效率77.4%,完全缓解11例(35.5%),部分缓解13例(41.9%).治疗组A完全缓解率、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B,且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但均可耐受.结论 ITEP方案治疗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安全可靠.

  • DNA多柔比星结合能力评价骨肉瘤的化学治疗敏感性

    作者:曾恒;陈安民;杨彩虹

    目的研究核DNA多柔比星结合能力评价(adriamycin binding assay,ABA)方法检测骨肉瘤多药耐药(MDR)基因表型的可行性及可信性.方法将手术切除的10位骨肉瘤患者的肿瘤标本行ABA检测和骨肉瘤细胞核DNA同多柔比星结合率测定,并同肿瘤标本切片后MDR探针原位杂交的结果进行比较,考察两实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多柔比星结合率>80.0%[平均为(93.3±2.5)%],6例患者的原位杂交结果MDR表达阳性.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呈负相关(rs=-0.711,P<0.05),MDR mRNA阳性患者的多柔比星结合率为31.0%,而MDR阳性患者的平均多柔比星结合率为81.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BA法操作简单,实验周期短,结果高度可信,可以用于临床指导骨肉瘤术后化疗,但确切结果仍需要进一步扩大实验样本.

537 条记录 19/27 页 « 12...16171819202122...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