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拮抗剂钌红对阿霉素肾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许晗;管娜;任雅丽;魏骐骄;刘晓雅;陶迎红

    目的 探讨钌红(ruthenium red,RR)对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肾脏病理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分生理盐水对照组、RR对照组、阿霉素(adriamycin,ADR)组和ADR+ RR组.予以尾静脉注射1次ADR建立大鼠肾病模型,分别予RR对照组和ADR+ RR组腹腔注射RR 2周.在ADR注射后6周处死大鼠,分析RR对肾小球病变的保护作用.进而在体外培养的小鼠足细胞系分析RR对ADR诱导的足细胞凋亡和线粒体Ca2+的影响.结果 与ADR组比较,ADR+ RR组大鼠肾小球新月体样病变指数降低(P=0.024).与ADR组足细胞比较,ADR+ RR组小鼠足细胞凋亡率降低(3.23%±0.95% vs 13.62%±0.92%,P=0.028,n=3),线粒体Ca2+降低(P=0.000,n=12).结论 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拮抗剂钌红可显著改善ADR肾病模型大鼠肾脏病理改变,拮抗ADR诱导的小鼠足细胞线粒体Ca2+超载和足细胞凋亡.

  • 基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途径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的艾灸干预随机对照实验

    作者:张春伶;孙玉霞;李林;马家怡;李屹

    目的:观察在艾灸干预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大鼠肾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的表达.方法:102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7只、假手术组7只、造模组88只.采取间隔2周2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并单侧肾切除的方法建立FSG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根据尿蛋白定量随机分为模型组、氯沙坦组、肾俞灸法(短时、中时、长时)组和膈俞灸法(短时、中时、长时)组,每组11只,各组采用相应干预.12周后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VEGFR-2、ET-1、Ang Ⅱ、AT1R在肾组织的蛋白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在肾组织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VEGF、VEGFR-2、ET-1、Ang Ⅱ、AT1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NO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组、肾俞长时组和膈俞长时组VE GF、VEGFR-2、ET-1、Ang Ⅱ、AT1R表达降低,NO含量升高(P<0.05,P<0.01).结论:艾灸可能通过下调VEGF及其受体VEGFR-2的蛋白表达起到保护肾组织的作用.

  • 肾苏Ⅱ方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Notch-PI3K/PKB通路串话及足细胞EMT的影响

    作者:尚懿纯;曹式丽;杨洪涛;李洁;窦一田

    目的:观察中药肾苏Ⅱ方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大鼠肾脏功能、病理、足细胞及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标志蛋白、Notch、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PKB)通路及其串话关键位点的影响.方法:采用左肾切除+阿霉素注射法诱发SD大鼠FSGS模型,依体质量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和肾苏Ⅱ方组.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2只.贝那普利组予贝那普利(9.25mg·kg-1·d-1)灌胃、肾苏Ⅱ方组予肾苏Ⅱ方(9.71g·kg-1·d-1)灌胃,空白对照、模型组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检测大鼠24h尿微量蛋白(24hUpro)、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分析足细胞标志CD2相关蛋白(CD2AP)及EMT标志desmin蛋白表达,Notch、PI3K/PKB通路关键位点的notch1、Hes-1、染色体10上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PKB基因及p-PKB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第8周末开始,贝那普利组及肾苏Ⅱ方组FSGS大鼠24hUpro、TP、ALB均明显改善(P<0.05);至治疗第12周末,贝那普利组及肾苏Ⅱ方组大鼠光镜、电镜肾脏病理改变明显减轻;CD2AP蛋白表达恢复与desmin蛋白表达减少明显(P<0.05);Notch1、Hes-1、PTEN mRNA及p-PKB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苏Ⅱ方可能通过调控Notch-PI3K/PKB通路串话,阻抑足细胞EMT进程,进而延缓FSGS大鼠疾病进展.

  • 艾灸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病理的影响

    作者:孙玉霞;李林;张春伶;马家怡;李屹

    目的 观察艾灸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模型大鼠肾脏病理的影响.方法 建立FSGS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氯沙坦组、肾俞灸法各组、膈俞灸法各组,每组11只,另设正常组、假手术组,每组7只.氯沙坦组予氯沙坦灌胃,每日1次;肾俞灸法(短时、中时、长时)组和膈俞灸法(短时、中时、长时)组,分别按不同时长(10 min、20 min、30 min)予温和灸大鼠肾俞、膈俞,隔日1次;假手术组、模型组隔日作与灸法组相同的固定,干预12周.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分析肾小球硬化指数(GSI)、肾小球毛细血管直径、肾小球系膜基质面积、毛细血管襻横截面积及肾小球系膜基质相对面积.结果 模型组、氯沙坦组和灸法各组大鼠肾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肾小球硬化.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GSl、系膜基质相对面积降低(P<0.01),毛细血管直径、襻横截面积升高(P<0.01),氯沙坦组、膈俞长时组系膜基质面积降低(P <0.05,P<0.01).结论 艾灸可改善FSGS大鼠病理,抑制细胞外基质聚积,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

  • 肾苏Ⅱ方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Notch-P53通路及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尚懿纯;曹式丽;杨洪涛;李洁;窦一田

    目的 观察肾苏Ⅱ方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大鼠肾脏功能、病理、足细胞数量、Notch-P53凋亡通路标志蛋白的影响.方法 采用左肾切除加阿霉素注射法诱发SD大鼠FSGS模型,依体重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和肾苏Ⅱ方组,每组12只,另设对照组(12只).贝那普利组予贝那普利[9.25 mg/(kg·d)]、肾苏Ⅱ方组予肾苏Ⅱ方[9.71 g/(kg·d)],对照组、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均连续灌胃12周.检测大鼠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清尿素氮(blood urine nitrogen,BUN)、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A1,Apo-A1)水平.观察肾小球硬化改变、足细胞数量分析、Notch-P53凋亡通路关键位点的Notch1、Hes-1、P53及Bad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贝那普利组和肾苏Ⅱ方组治疗4、8、12周,HDL明显上升(P<0.05);治疗8、12周,SCr明显下降(P<0.05)、Apo-A1明显上升(P<0.05);治疗12周,BUN、肾小球硬化指数、肾小球系膜基质相对面积、Notch1、Hes-1、P53、Bad蛋白明显减少(P<0.05),足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 肾苏Ⅱ方可能通过调控Notch-P53通路,阻抑足细胞凋亡进程,进而延缓FSGS大鼠疾病进展.

  • 小剂量激素联合他克莫司胶囊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并发早期肾衰竭的影响

    作者:张意舒

    目的:分析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并早期肾衰竭应用小剂量激素与他克莫司胶囊联合治疗对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并早期肾衰竭6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32例,研究组予以小剂量激素与他克莫司胶囊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独予以小剂量激素治疗,分析两组血液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压(舒张压及收缩压)、血糖及血钾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各指标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及血钾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前24 h尿蛋白定量(U-TP)及血肌酐(SCr)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P<0.05),研究组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P<0.05).结论: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并早期肾衰竭患者应用小剂量激素与他克莫司胶囊联合方案,能有效改善对血糖、血压及血钾水平的不良影响,同时保护肾功能.

  • 塌陷性肾小球病研究进展

    作者:赵嘉懿;张文贤;冯杰;刘茂东

    塌陷性肾小球病(CG)之前被视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一个亚型.但病理上CG更多表现为足细胞增生和细胞骨架微丝减少直至毛细血管襻塌陷,由此区别于FSGS(足细胞数目减少和细胞外基质积聚而出现节段性或球性肾小球硬化),且在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上CG也都明显区别于FSGS,因此现将其定义为一个新的独立性疾病.

  • 利妥昔单抗治疗激素依赖或频繁复发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作者:王建中(编译)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NS)相对常见于儿童的微小病变( 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和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esGN ),较少见于青壮年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除一小部分患者由于足细胞基因分子缺陷而对免疫抑制疗法耐受外,大多数患者的NS为免疫介导性,但是其肾小球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仍然不甚明了。

  • 阿霉素诱导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小鼠TGF-β/MAPK 信号通路的表达

    作者:周丹丹;王彩丽;米焱;亢亚琴

    目的:观察阿霉素(ADR)诱导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模型小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表达。方法将8周龄雄性 BALB/c小鼠(18~23 g)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 ADR 尾静脉注射进实验组小鼠,生理盐水注射入对照组,分别收集各组小鼠血、尿及肾脏组织。利用 ELISA 方法检测尿蛋白及血清肌酐、尿素氮,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7和 IV 型胶原(Col IV)mRNA水平,Western 印迹方法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和磷酸化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的蛋白水平。采用 Graphpad Prism 5软件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显示在第3天出现24 h 尿蛋白增多,第22天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8.718,P <0.001);实验组中血清肌酐及尿素氮与对照组相比,第22天升高(t =5.12,t =11.7;P <0.001),第32天达高峰(t =25.7,t =16.21;P <0.001);肾脏病理:实验组第22天可见部分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多和系膜细胞增生,第32天出现系膜基质和系膜细胞轻至中度增生,节段加重,伴足细胞损伤,且可发现血管袢和肾小球囊粘连,符合 FSGS 的病理特点;荧光实时定量 PCR 结果显示:实验组第22天时肾脏 TGF-β1 mRNA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q =5.091, P <0.05),Col IV mRNA 相对表达量随着诱导天数而增加,在第32天时达到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5.222,P <0.05);Smad7的表达量在第32天时显著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10.64,P <0.01),与第22天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q =9.643,P <0.0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第22天实验组 p-ERK1/2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降低(q =5.570,P <0.05),第32天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q =8.881,P <0.01);第22天实验组 p-p38MAPK 表达较对照组增加(q =30.65, P <0.001),第32天 p-p38MAPK 较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q =31.76,P <0.001)。结论 FSGS模型小鼠 TGF-β/MAPK 信号通路的表达量较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提示 TGF-β/MAPK通路有可能被激活从而参与 FSGS 的发病过程。

  • 肾小球足细胞裂孔膜蛋白在肾移植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中的作用

    作者:季曙明;Pippin J;Kumar V;Stein A

    进展性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是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CAN)的特征性表现.足细胞是蛋白尿主要的物理和电荷屏障,它的损伤可导致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尽管足细胞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微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中的地位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其在CAN中的作用机制目前仍知之甚少.美国研究者利用大鼠肾移植模型试图解释足细胞损伤在CAN中的作用.

  • 36例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因分析

    作者:李国民;徐虹;高学武;翟亦晖;沈茜;张晓娥;安宇;方晓燕

    目的 探讨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病因.方法 选择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风湿科进行肾脏活检的36例FSGS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经光学显微镜对其病理学结果进行分型.对坚持随访且病因不明的FSGS患儿进行常见FSGS致病基因 NPHS2全部外显子组和 WT1外显子8,9测序,并采用Snapshot技术对 NPHS1,CD2AP,PLCε1,APOL1,TRPC6,INF2,MYH9和 MYO1E 8个相对少见致病基因的42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36例FSGS患儿中,病因明确患儿为10例(27.8%),其中病因系低出生体重儿(LBWI)和微小病变肾病(MCD)患儿各为2例(5.6%),丙型肝炎、膀胱输尿管返流(VUR)、Galloway-Mowat综合征(GMS)、Denys-Drash 综合征(DDS)、IgA肾病和家族性FSGS患儿各为1例(2.8%);病因不明患儿为26例(72.2%).对坚持随访且病因不明的6例FSGS患儿和1例DDS患儿(共7例)进行相关基因和其突变位点分析发现,发生 WTI突变患儿为2例(5.6%,包括1例DDS患儿),均为杂合性ARG394TRP突变.结论 FSGS病因较为复杂,LBWI是FSGS重要病因之一,应引起重视.病因不明患儿仍占FSGS患儿主体,部分病因不明FSGS患儿可能系相关致病基因突变引起,临床应利用遗传分子技术对该类患儿进行相关致病基因分析.

  • 微小病变性肾病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凌晨;刘小荣;沈颖;陈植

    微小病变肾病(MCD)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为儿童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的2种常见病理学类型。目前仍采用肾穿刺活检术对 MCD及 FSGS进行鉴别诊断。研究表明,许多生物因子在MCD及FSGS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存在成为MCD或FSGS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本文聚焦膜抗原CD80、脂质过氧化物、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微小核糖核酸(miRNA)及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FSP)-1等生物因子在 MCD和 FSGS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旨在提升临床对这2种原发性 NS病理学类型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的认识。

  • 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3例治疗分析

    作者:李国民;卢思广;凌亚平;王锁英;王凤英

    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肾小球疾病,主要以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损害为特征.FSGS致肾功能损害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进行性肾小球硬化和蛋白诱导的小管问质损害,可导致肾功能恶化.国外研究表明,FSGS对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耐药,少部分患者对环磷酰胺、环孢素或联合治疗有效,但终会进展为肾衰竭.曾报道一个FSGS家族[1],现将3个病例的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 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TGF-β1的检测

    作者:邹敏书;何威逊;朱光华;方明俊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类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某些特点的多肽因子家族,TGF-β1是其家族中具特征的细胞因子之一,它在肾脏病中主要作用为促进系膜细胞(MC)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ECM)的聚积,导致肾小球硬化.因此,TGF-β1的检测有助于肾脏疾病的诊断.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诊治的进展

    作者:杨霁云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国外报道近年有增多趋势,国内因肾穿刺近年有较广泛的开展,使本症得以诊断,再兼治疗困难、预后较严重(10年时30%~40%进入肾功能衰竭)故引起儿科同道重视.今摘临床诊治中的某些进展述之如下.

  • 儿童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作者:陈植;刘小荣;樊剑锋;孟繁英;孟群

    目的 探讨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病理诊断和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病理确诊的72例原发性FSG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2004年原发性FSGS组织病理学分型标准,分为非特异型、顶部型、细胞型、门部型、塌陷型5个亚型,比较不同病理分型的病理和临床特点.结果 72例原发性FSGS患儿中,非特殊型占56.9%,顶端型占22.2%,细胞型占16.7%,门部型占2.8%,塌陷型占1.4%.本病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主,顶部型以单纯型肾病综合征为主(87.5%),非特殊型以肾炎型肾病综合征为主(78.0%).结论 FSGS临床及病理表现不均一,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存在差异.顶部型FSGS诊断的确立依赖标本中肾小球的数目,细胞型FSGS诊断不依赖标本中肾小球的数目.电镜下足细胞空泡变性易见于非特殊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儿.全面评价各型FSGS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诊治

    作者:李文歌

    成年人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类型之一,本文对目前FSGS的诊治做一概括.

  • MsPGN与FSGS患者血清Angptl4、suPAR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郭乃凤;曹英杰;袁莉;陈晓岚;范亚平

    目的 观察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及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血清水平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经皮肾穿刺活检患者120例(观察组),其中MsPGN 66例,FSGS 54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对照组).分别比较观察组水肿与蛋白尿的严重程度、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相应的血清Angptl-4、suPAR水平、FSGS行肾移植后复发者与未复发者血清su-PAR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Angptl-4、suPA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ngptl-4、suPAR水平随尿蛋白增加升高,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MsPGN患者血清Angptl-4水平显著高于FSGS患者,而FSGS患者血清suPAR水平显著高于MsPGN患者,且FSGS肾移植后复发患者血清suPAR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ngptl-4、suPAR水平在MsPGN与FSGS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病理作用,血清suPAR水平可能作为预测FSGS患者肾移植后复发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

  •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通透性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析;张颖;陈小丽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耐药性的FSGS预后较差,大部分将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或肾脏移植.近年来,有临床观察提出FSGS患者体内可能存在一种与大量蛋白发生相关的循环因子,随后在动物实验以及体外观察证实了循环因子的存在.目前已提出心肌营养素样因子1、抗CD40抗体以及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受体(suPAR)是潜在的循环因子,但确切的证据还有待发现.其中suPAR也可能是作为诊断原发性FSGS的生物标志物.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张芃

    目的 探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IM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FSGS,将其分为伴FSGS组(FSGS+组)28例和不伴FSGS组(FSGS-组)2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的差异.结果 在肾活检前,FSGS+组的病程、血肌酐水平和高血压发生率高于FSG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脏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N患者常伴有FSGS样改变,FSGS可能不是肾脏死亡的危险因素.

187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