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种椎管内麻醉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2种椎管内麻醉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比较.方法:实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高龄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采用椎管内麻醉,其中对照组使用脊麻,治疗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结果:治疗组麻醉起效时间和BMS 3分出现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快(P<0.05),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术后随访各组患者均无暂时性神经综合征、马尾综合征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连续脊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均可应用于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安全性好,其中腰硬联合麻醉可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
-
连续脊麻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
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脊麻,有用药量少而效果确切的特点。近年来逐渐推广的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仍是以硬膜外用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手术麻醉。本文旨在比较和评价连续脊麻(C SA)与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 ES A)在妇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毒副作用以及两者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
局麻药的神经毒性——脊麻后出现的神经症状
过去报告的脊麻后神经学后遗症非常少见,其发生率约为0.01%~0.03%,由此推测经常用于脊麻的几种局麻药基本上没有神经毒性.不过,自从1991年用5%利多卡因与7.5%葡萄糖混合液施行连续脊麻后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的病例报告发表以来,有关局麻药安全性的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
-
穿破硬脊膜后采用连续脊麻的体会
硬膜外阻滞操作过程中,由于病人的解剖差异或技术熟炼程度的原因等因素,穿刺针意外穿破硬脊膜而误入蛛网膜下腔.近3年后,我们采用穿破硬脊膜后连续脊麻的方法,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
使用0.6mm导管行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
近10余年来,由于微导管的引入,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国外应用较多[1],但国内报道较少.我们试用12号薄壁硬膜外穿刺针插入外径为0.6 mm导管行连续脊麻,对其效果、成功率和并发症做了初步观察,现报道如下.
-
低位硬膜外穿破硬脊膜后改连续脊麻6例
硬膜外麻醉穿刺操作不慎,穿破硬脊膜误入蛛网膜下腔后如何处理,一般主张改全麻或另择穿刺点.本院近3年内所遇6例低位硬膜外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后改为连续脊麻,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连续脊麻穿刺工具的设计及模拟临床应用
连续脊麻(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e,CSA)具有镇痛好、肌松全、给药灵活、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但因缺乏满意的穿刺材料使其广泛应用受到工具.
-
连续脊麻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连续脊麻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E、S两组,每组20例.E组采用连续硬膜麻醉为对照组,S组采用连续脊麻.结果所有患者麻醉效果都很满意.S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例数及麻黄碱用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连续脊麻,血液动力学相对更稳定.
-
连续脊麻针具的制作与使用
目的介绍简易连续脊麻针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针、硬膜外导管和导管钢丝芯组成穿刺针具.用腰穿针通过硬膜外针在硬脊膜上刺孔,然后将硬膜外导管置入蛛网膜下隙,经导管分次小剂量给局麻药实施连续脊麻.结果经临床71例应用,置管成功率93.0%,麻醉效果优良97.1%,术后头痛发生率7.8%.结论该自制穿刺针具经济实用、操作容易和安全有效,具有一定应用和推广价值.
-
轻比重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高龄患者连续脊麻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研究轻比重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高龄患者下肢关节置换术连续脊麻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择期在连续脊麻下行单侧下肢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R)组和左旋布比卡因(L)组,每组30例.R组采用0.3%罗哌卡因,L组采用0.3%左旋布比卡因.用Spinocath导管针(27G)于L2-3穿刺蛛网膜下腔并置管2~3cm,以0.1 ml/s注入轻比重局麻药4.0 ml.观察双侧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双侧大阻滞平面、维持止痛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大Bromage评分、局麻药用量和输液输血量.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R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时间均比L组慢(P<0.01);两组大阻滞平面均呈现手术侧显著高于健侧(P<0.001);R组维持止痛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均比L组缩短(P<0.01);R组大Bromage的3级构成比明显小于L组(P<0.05);R组局麻药用量显著多于L组(P<0.01).两组血液动力学变化与其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较少,且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轻比重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高龄患者下肢关节置换手术的连续脊麻均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