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及树突棘的变化

    作者:王鑫;蔡国洪;车银伟;刘爱东;武胜昔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痛条件下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形态和树突棘密度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腰5脊神经结扎(L5 spinal nerve ligation,SNL)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即只暴露腰5脊神经,不结扎.利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其50%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判断SNL模型是否成功.通过高尔基(Golgi)染色的方法观察SNL模型后14 d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形态和树突棘密度的变化.结果:SNL模型组大鼠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数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病理性痛会导致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升高.

  • 应用改变的Golgi-Cox染色方法检测纹状体内神经元的结构与形态

    作者:张磊;王斌;张琳;王敬彩;张敏;崔梦卿;张璐

    为了改变传统的Golgi-Cox染色方法,使其在纹状体神经元形态与结构的研究中更加稳定和有效,本实验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传统的Golgi-Cox染色法,另一组采用改良的Golgi-Cox染色法.改良方法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改变了几个关键环节,包括溶液的配制、固定、包埋、切片和定影等,然后对两种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在所有的数据采集工作完成之前,切片上的标记足封闭的.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现改良方法能够稳定地显示更多的树突分支(增加50%)、树突棘(增加63%)和胞体(增加一倍).改良的Golgi-Cox染色方法比传统的Golgi-Cox染色方法更加稳定和敏感,在纹状体神经元树突和树突棘形态与结构研究中是一种可靠的技术方法.

  • NKCC1和KCC2在成年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的不同表达

    作者:王德广

    γ-氨基丁酸(GABA)是成年哺乳动物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但电生理的研究表明,GABA在成熟皮质神经元的树突部位可以产生兴奋性作用,但该现象的形态学基础,目前尚不清楚.GABA产生兴奋性作用的关键主要依赖于神经元胞内的氰离子浓度,其中Na+-K-Cl-共转运体1(NKCC1)促进细胞内Cl-堆积,而K+-Cl-共转运体2(KCC2)则外排胞内的Cl-,降低胞内的Cl-浓度.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结合荧光强度分析,检测NKCC1和KCC2在成年大鼠脑皮质和培养的大鼠脑皮质神经元树突和胞体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成年大鼠皮质神经元的胞浆和细胞膜均有NKCC1的表达,而KCC2主要表达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膜上,其中NKCC1在神经元树突上的表达水平比胞体高.而KCC2的表达水平在树突和胞体膜上没有明显差异.皮质神经元经培养20 d后,NKCC1和KCC2在树突和胞体的表达模式与在体的分布相类似.本研究结果提示,NKCC1在大鼠皮质神经元树突的表达较多,可能是GABA兴奋神经元树突的原因.

  • p21活化激酶在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内表达的年龄变化

    作者:姚君茹;高璐;于剑锋;柴继侠;王月华;马丽香;陈祖林;李瑞锡;彭裕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突触障碍密切相关,p21活化激酶(p21-activated kinase,PAK)在突触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然而,PAK与AD病理学变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实验用分子生物学及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了不同周龄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中PAK3(PAK的代表性哑型)、pPAK(磷酸化的PAK)和Aβ42(含42个氨基酸片断的Aβ多肽)的表达水平以及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海马中PAK3的表达,在不同年龄的APP/PS1转基因AD模型小鼠和非转基因小鼠中,均没有显著性差别;而pPAK表达则出现显著性降低(32周),并且随年龄增长进一步下降.Aβ42的水平在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中增加较早(22周),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Nissl染色显示,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无明显数量变化;而Gelgi银染法显示,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树突显著变形、紊乱.这些结果说明,在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PAK表达正常,但PAK的磷酸化过程出现了异常,导致其活性不足.Aβ42的毒性作用可能是导致pPAK活性下降的原因,而pPAK的下降又可能是影响海马神经元树突发育、造成其变形、紊乱的直接原因.

  • AChE纤维在大鼠海马结构的生后发育

    作者:张文彩;窦寰宇;高培福;王尊哲;魏志新;沈馨亚

    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反应结合形态计量学分析,对出生后第1d至第60 d SD大鼠海马结构中胆碱能纤维和各层宽度的发育进行了定量观察.结果发现:乙酰胆碱酯酶纤维在海马结构中呈层状分布,生后1~7 d,各层分布稀疏;此后纤维均在生后7~21 d快速增长,始层和辐射层纤维密度于生后21d达到高峰,分别为63/0.01 mm2和54/0.01mm2;在稳定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纤维密度于生后42 d达到生长高峰,分别为52/0.01 mm 2和109/0.01 mm2,此后开始下降.各层宽度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宽,且于生后7 d到21 d增长为迅速.结果表明:胆碱能纤维在海马结构的发育主要是在出生后出现并体现"先过度生长后降低"的模式.胆碱能纤维的发育可能与树突的发育有关.

65 条记录 4/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