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R灌注成像鉴别单发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价值分析

    作者:杜军

    目的:对单发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行M R灌注成像鉴别的价值进行探究.方法:收集自2016年3月-2017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单发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诊治的患者资料,从中随机选择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对象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均接受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和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PWI检查结果显示,在对比剂首过后高级别脑胶质瘤信号可迅速恢复,在对比剂首过后单发脑转移瘤信号恢复较慢.单发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瘤体强化部分rCBV值比正常脑组织rCBV稍高,但是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单发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瘤旁rCBV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脑组织rCBV明显高于单发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r C B V,对比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肿瘤进行M R灌注成像能够使肿瘤和肿瘤周围部位的血流灌注特性得到显示,可有效鉴别和诊断单发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

  • 动态多层面MR T1WI灌注成像鉴别良恶性肌骨病变

    作者:黄碧娟;高炳;张盼;游斌

    目的:研究分析动态多层面MR T1WI灌注成像对良恶性肌骨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良、恶性肌骨病变的60例患者的MRT1WI灌注成像结果,将灌注曲线分为Ⅰ、Ⅱ、Ⅲ、Ⅳ型,比较良恶性肌骨病变的灌注曲线的形态、SI-T曲线的大线性斜率、首过时间及首过期信号的增幅变化;以ROC法确定诊断恶性病灶的阈值、且计算出其特异度、敏感度以及准确度.结果:①Ⅲ、Ⅳ型灌注曲线常见于良性病变中,而Ⅰ型曲线常见于恶性病变中;②良性病变的SI-T曲线的大线性斜率为3.45,而恶性病变的大斜率为9.52;③良性病变的首过期信号的增幅平均值为28.11%,而恶性病变的为73.97%;④ROC分析结果示:当诊断恶性病变的阈值设定为首过增幅43.21%时,对应的特异度、敏感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6.52%、98.12%及93.11%.当诊断恶性病变的阈值设定为SI-T曲线的大线性斜率5.02时,对应的特异度、敏感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3.52%、96.22%及91.41%.结论:动态多层面MR T1WI灌注成像有利于良恶性肌骨病变的鉴别诊断,值得在常规影像学检查未能够鉴别良恶性病变时考虑应用.

  • 软组织肿瘤MR灌注成像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逄利博;范国光;吴振华;王绍武;赵汝范;丁伟

    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评价活体内软组织肿瘤微血管生成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GRE-EPI-T2*WI序列MR灌注成像研究27例软组织肿瘤(良性12例,恶性15例),获得肿瘤的各灌注参数BV、MTT、BF及MSD、MSI;采用SP免疫组化法测量VEGF和MVD.结果:恶性肿瘤的VEGF、MVD和BV、BF、MSD值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BV、BF、MSD与MVD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642、0.597、0.618;r=0.599、0.685、0.624);恶性软组织肿瘤BV、BF、MSD与VEGF间有显著正相关(r=0.594、0.547、0.572).结论:MR灌注参数BV、BF、MSD能反映活体内软组织肿瘤微血管生成及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前瞻性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信息.

  • 多发性硬化的MR灌注成像与病理的相关性

    作者:逄利博;马林亮

    MR灌注成像AIF法测量多发性硬化(MS)病灶的各项参数具有可重复性,基于AIF基础的DSC-MRI灌注测量可以显示MS不同病理基础改变的病灶,能提供与MS病灶发生、发展和病灶活动以及病灶再活动有关的微血管异常的信息,对MS病变的临床治疗和监测治疗效果非常有价值.

  • 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放射学及相关基础研究

    作者:王思悦;张小明;沈成义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其早期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不等,发病早期对AP严重程度的准确评估以及确定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影像检查已成为判断AP 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功能成像技术的进展使得评估进一步深入,也成为近年来判断AP严重程度的研究热点。就影像检查用于AP严重程度评估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基于MR灌注成像筛查的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病人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傅懋林;肖雪玲;戴为正;张永刚;王双虎;何文钦

    目的 探讨MR灌注成像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病人药物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5年2月进行MR灌注成像技术检查的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病人,筛选出灌注好的病人35例,年龄46岁~83岁(67.34岁±15.77岁).选取同期经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拒绝手术及灌注评估的病人为对照组,共41例,年龄52岁~79岁(62.99岁±19.28岁).两组均予强化药物治疗并随访两年,对比两组卒中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出现责任血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共4次,3次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次为脑梗死.对照组出现缺血性脑卒中事件13次,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次,脑梗死8次.研究组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死亡,系肺部感染后心力衰竭死亡.对照组中3例病人因脑梗死后出血转化,6例死亡,其中3例病人因脑梗死后脑疝死亡,3例病人因脑梗死后继发肺部感染死亡.两组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MR灌注成像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病人进行筛查,对灌注下降不明显等卒中低危人群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有助于降低卒中发生率,且该检查快速、准确、几乎无创、安全、无辐射.

  • MR扩散加权成像和CT及MR灌注成像对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

    作者:黎俊;黄学伟;杨林;罗鹏;陈皓

    目的:研究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CT及MR灌注成像对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从2015年8月到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hild-Pugh分级进行分组,其中A级32例为轻度肝硬化(记为A组),B级16例、C级12例为中重度肝硬化(记为B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记为C组,对三组受试者分别进行DWI检查、CT及MR灌注成像,对比各组ADC值、肝脏动门脉灌注比率[SSr(ct)及SSr(mr)],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三组ADC值整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的ADC值较C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SSr(ct)、SSr(mr)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SSr(ct)及SSr(mr)较A、C两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两组的SSr(ct)及SSr(m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SSr(ct)与SSr(mr)呈正相关(r=0.687,P=0.000).结论:CT以及MR灌注成像均可较好地反映出肝硬化的病变程度,且二者较DWI成像的诊断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 经颅多普勒联合MR灌注成像对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价

    作者:胡小红

    目的 经颅多普勒联合MR灌注成像对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3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另将2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联合MR灌注成像检查,比较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无症状组和症状组的患侧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以及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症状组的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低于无症状组(P<0.05),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症状组和症状组的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且症状组的患侧脑血流量较其他两组低(P<0.05).结论 采用经颅多普勒联合MR灌注成像对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诊断评估其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提供了更为准确、全面地的评估结果,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 脑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吴拓;李春阳

    脑灌注成像检查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估至关重要,其作用贯穿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各个时期。不同脑灌注成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各异。 CT灌注成像( CTP)具有普及率高、操作简便、扫描时间短、后处理简便、获得数据快等优点,缺点是CTP的各参数阈值没有一个统一指标、扫描层面受限、结果再现性还有待证实、仍有辐射等。氙气增强CT有无创、计算精度高等优点,缺点是结果易受呼吸节律的影响、氙气有麻醉作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的优势是能够进行多层面成像,且获得参数全面,但缺点是需使用含钆对比剂。动脉自旋标记无需注射对比剂,完全无创,可反复检查,但只能获得脑血流量一个参数。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是无创、准确、参数全面的灌注检查,但需要昂贵的检查费用和复杂的操作。多普勒超声造影的优势在于实时、无创、快速、安全,其局限性在于图像分辨率较低。

  • MR灌注成像指导下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傅懋林;吴美娜;陈晓瑜;肖雪玲;戴为正;张永刚;王双虎;何文钦

    目的 探讨M R灌注成像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本院2012年9月~2015年2月对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M R灌注成像技术检查,筛选出灌注差的患者44例,其中研究组予进行球囊扩张术或/和支架成形术,共18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3.48 ± 16.27)岁;对照组为拒绝介入手术或因经济、血管路径差、存在介入手术禁忌症等原因无法行介入手术的患者,共26例,年龄44~82岁,平均年龄(60.98 ± 21.75)岁.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比较2组患者脑卒中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出现责任血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共2例,均为脑梗死,其中1例为支架置入术后急性血栓形成所致;对照组患者出现责任血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共9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脑梗死6例.研究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死亡0例,对照组患者2例因大面积脑梗死、脑疝死亡,2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通过MR灌注成像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筛查,对灌注明显下降等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积极的介入干预治疗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且该检查快速、准确、几乎无创、安全、无辐射.

  • 肺癌肿瘤血管生成CT及MR灌注成像分析

    作者:黄朝南;黄小茹;谢磊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动态增强CT以及MR灌注成像对于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3月到2011年10月的70例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进行动态增强CT以及MR灌注影像扫描研究结果与肿块特点,并且同肺癌的微血管密度作出进一步分析.结果:通过对70例患者资料的分析研究显示,CT和MR灌注成像可以更加准确的表现出肺癌的增强特点.进行CT的各项参数PH、灌注值、微血管密度等显示为正相关,Pm值和微血管密度比较没有相关性;动态增强MRI的各项参数和肺癌微血管密度相比具有正相关.结论:使用CT以及MR灌注成像可以较准确和全面的获取肺癌血供资料,可以作为检测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方式,值得在临床科室中广泛推广.

  • 肾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的护理体会

    作者:曹丽妃;莫蕾;夏建东;杨蕊梦;江新青;关惠仪

    目的 探讨肾癌动态增强MR灌注成像检查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肾癌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检查过程中,进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方位护理经验.结果 50例行ASL-fMRI成像和动态增强MR灌注成像的肾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得到预期的扫描图像.结论 “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方位护理配合,是肾癌患者顺利、安全完成PWI检查,获得清晰、具有诊断价值的图像的重要前提之一.

  • 原发性脑淋巴瘤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MR灌注成像对照研究

    作者:李星玉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高级别脑胶质瘤在MR灌注成像中的区别.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随机选取的60例脑肿瘤患者,包括30例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及30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行MR灌注成像,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则用于MR灌注成像对比.计算脑血容量(rCBV)比值、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比值,对比两组患者平均大rCBV比值、平均rMTT比值.结果:原发性脑淋巴瘤组中13例重度强化、6例中重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高级别脑胶质瘤组表现为不均匀性中重度强化,肿瘤中存在坏死、囊变情况.原发性脑淋巴瘤组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组平均大rCBV比值具有显著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rMTT比值方面无显著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存在低rCBV比值的特征,通过MR灌注成像可对原发性脑淋巴瘤、高级别脑胶质瘤进行鉴别,应用价值较高.

  • 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对犬急性心肌梗塞后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刘莹;孙立军;宦怡;赵海涛;葛雅丽;郜发宝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心肌梗塞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24只犬随机分成对照组(心梗区注射生理盐水)和实验组(心梗区注射bFGF).每组观察4个不同的时间点(1 d、3 d、10 d、17 d).各组分别在术后3 h内及处死前行MR心肌灌注成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结果微血管的数量除第1天外各个时间点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增多;VEGF的表达除第17天外各时间点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增强;TTC染色和MR心肌灌注成像2种方法显示心梗范围对照组和实验组各个时间点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局部心肌内注射bFGF有促进心梗区域新生血管形成、减小心梗范围的作用;VEGF的表达与组织中微血管的密度密切相关;MR心肌灌注成像可有效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和定量评价心肌梗死的范围.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