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利妥昔单抗致过敏反应1例的救治与护理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嵌合鼠/人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与纵贯细胞膜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适应于复发或化疗抵抗性B淋巴细胞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患者.2011年8月1日收治胃淋巴瘤患者1例,2011年8月10日给予利妥昔单抗600mg静脉滴注.1.5小时后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症状表现为发热、寒战,经积极抢救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缓解.现将病历汇报如下.
-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CT特征
目的:探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病例,着重观察小网膜病变的CT表现特征.结果:(1)肝胃韧带淋巴结增大20例,均表现为均匀强化,并部分融合;增大淋巴结包绕胃小弯侧血管弓2例;(2)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增大20例,并部分融合;其中增大淋巴结均匀强化19例(95%),增大淋巴结均匀强化合并坏死1例(5%).包绕门静脉主干和/或肝动脉6例.(3)肝食管韧带和肝膈韧带淋巴结增大分别为13例和6例,均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可全面显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解剖细节及淋巴结的病理改变.
-
左侧胸椎旁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8岁.因左背部包块伴明显疼痛20天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咯血.查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左背部肤色不红,扪及约鸡蛋及拳头大小包块质硬、压痛不明显,边界欠清,活动度稍差,余体查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记数正常,中性粒细胞0.80,结核抗体实验阴性.胸部侧位片示左下胸椎背侧扁丘状块影突向胸腔,前缘光整,密度较均匀,后缘界限模糊(图1).正位为心影重叠.
-
TEAP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疗效观察
目的为了观察TEAP作为一线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优越性.方法应用吡柔比星(THP)、威猛(VM-26)、阿糖胞苷(Ara-c)及强的松(Pred)的联合方案对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进行化疗.并设CHOP方案化疗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46例中CR 33例,PR 10例,CR率达71.7%(P<0.05),总有效率(CR+PR)为93.5%(P<0.05),疗效显著,且对防治淋巴瘤脑浸润有效.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病人可耐受,对心脏毒性低.结论 TEAP方案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可作为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线化疗方案.
-
吡喃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96例
目的:观察吡喃阿霉素(TH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采用TH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强的松组成的COTP方案治疗NHL患者96例,初治患者78例,复发/难治患者18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1月.结果:近期疗效:初治有效率(CR+PR)81.1%,复治有效率(CR+PR)66.7%.远期疗效:3年生存率为(55.7±5.6)%,5年生存率为(39.8±6.2)%,中位生存时间39个月.初治和复治的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4.7)%和(41.2±6.5)%(P<0.05)、(45.3±7.3)%和(18.3±8.0)%(P<0.05).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 4例静脉炎,2例轻微脱发,2例轻度SQPT升高,1例心电图ST段下移一过性改变.结论:TH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效率高,毒副反应小,是安全有效的疗法.
-
米托蒽醌为主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分析
目的 为15例经济困难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HNL)患者在门诊进行化疗.方法 应用米托蒽醌(MTZ)为主方案在门诊化疗,每月1疗程,连续6疗程.结果 15例患者中7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进展,总有效率为73%.MTZ的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及一过性肝功能损害.结论 MTZ在门诊治疗NHL患者,具有近期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为经济困难的HNL找到了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先于非何杰金淋巴瘤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并文献复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由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和生成受抑所致,80%为原发性,20%为继发性( secondary ITP , SITP)[1]。淋巴增殖性疾病是SITP的常见病因之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伴ITP常见,而非何杰金淋巴瘤伴ITP(non-Hodgkin’ s lymphoma-ITP,NHL-ITP)罕见,本文结合3例先于NHL的ITP和文献报道,讨论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增殖性疾病 -
2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人的护理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少见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5%~3.0%,近年来有增多趋势[1].一般认为,PCNSL发病急、潜伏期短、术前诊断困难、临床治疗缓解期短、易复发、病死率高.通过对本组病人及时的病情观察,做好放化疗并发症的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减慢疾病的恶化速度和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现将我科1989年以来收治的2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人的护理报告如下.
-
增强剂量的CTOP方案联合放疗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增强剂量CTOP方案联合放疗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疗效.方法:我院从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期间初治43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THP40mg/m2)和增强剂量(THP60mg/m2)CTOP方案治疗6-8个疗程,第4-6个疗程后放疗一次,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CR+PR)为81.8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CR+PR)为85.71%,疗效有所提高.两组毒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增强剂量CTOP方案结合放疗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与常规剂量CTOP方案相比毒副作用相仿.
-
原发眼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疗
目的:分析原发眼部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方法:30例原发眼部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Ann-Arbor分期。ⅠA22例,ⅡA8例,放疗剂量4000~6000cCy/4~6周。放疗前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3、5年局部控制率93%、90%、9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70%。结论:原发眼部的恶性淋巴瘤(主要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主要以放射治疗为主,推荐剂量为4000~6000cCy/4~6周,对恶性程度高者,配合以化疗。
-
睾丸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超声1例的表现
患者男性,68岁,发现右侧睾丸肿大3月伴发热1月.查体:阴茎发育正常,右侧阴囊皮肤发红,睾丸明显肿大,双测腹股沟可及多个结节.实验室检查:CEA(-),AFP(-).超声检查:右侧睾丸大小约70mm×50mm×50mm,内部回声减低(见图1);右侧附睾头厚28mm,尾厚16mm,内部回声减低(见图2).双侧腹股沟见数枚低回声团块,左侧大约35mm×25mm,右侧大约45mm×30mm,外形不规则.左睾丸及附睾均无异常发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CDFI):右睾丸、右附睾及双侧腹股沟低回声团块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睾丸内测及动脉阻力指数约0.43.
-
造血干细胞动员药普来沙福
2008年12月,美国FDA批准了Genzyme公司开发的一个CXCR4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普来沙福(plerixafor/Mo-zobil),用于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造血干细胞自骨髓进入外周血循环,以供采集并进行自体移植.本文简要介绍这一新药及其临床前景和市场趋势.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52例临床观察及其对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T细胞及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我们自1998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52例,并与西医单纯化疗50例对比,以免疫学指标与临床证候变化等为动态观察项目,探讨其价值,观察其化疗毒副作用、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单变合并恶性淋巴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低热、盗汗5年余,发现颈部肿块1月"入院.5年前经骨髓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予羟基脲口服治疗后缓解.入院体检:神志清,颈软,双侧颈部、锁骨上、腋下、腹股沟可触及多个淋巴结,直径约(1.0~3.0)cm大小,质硬,部分融合,无触痛.
-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P16基因纯合性缺失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16基因纯合性缺失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多重PCR检测了51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人P16基因纯合性缺失情况.结果:发现9例病人出现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缺失率为17.6%,且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6基因纯合性缺失主要发生于恶性程度较高的NHL中,可作为判断NHL恶性程度高低和决定NHL治疗策略的一个参考指标.
-
治愈1例恶性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侵犯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5岁,因右颈部肿物2个多月,逐渐增大并出现右下腹部包块半个月,于2001年9月10日入院.曾在当地医院抗炎治疗无效.腹部B超示:子宫后方及上方囊性包块.
-
回盲部恶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
患者 女性,69岁.自述可摸及右下腹部一肿块;反复腹胀,大便量3~4次/天,无血便及黏液样便.查体:右下腹部扪及一包块,边清,活动度较差,直径大小约10cm,无压痛;双下肢浮肿.
-
淋巴瘤累及乙状结肠系膜的螺旋CT特征探讨
目的:探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乙状结肠系膜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T和临床资料完整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乙状结肠系膜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着重观察乙状结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特征.结果:①乙状结肠系膜受累主要表现为乙状结肠系膜的淋巴结增大;②系膜体部淋巴结增大13例,增大淋巴结均为均匀强化.系膜根部淋巴结增大24例,其中增大淋巴结均匀强化者23例(95.8%),合并增大淋巴结坏死者1例(4.2%);③系膜体部"三明治征"1例,系膜根部 "三明治征"6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全面显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乙状结肠系膜的解剖细节及淋巴结的病理改变.
-
结核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肠系膜淋巴结的CT鉴别诊断
目的 研究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肠系膜淋巴结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经证实的25例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和36例累及肠系膜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 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点和解剖分布情况. 结果 肠系膜根部和面部淋巴结增大并呈均匀强化多见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P<0.01);增大淋巴结呈混合型强化者多见于结核累及肠系膜面部淋巴结(P<0.01);肠系膜根部和面部淋巴结增大、环状强化者多见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P<0.05);肠系膜根部"三明治征"多见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侵犯(P<0.01). 结论 CT可良好显示结核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肠系膜淋巴结. 依据肠系膜增大淋巴结的分布区域、淋巴结CT强化特点和"三明治征"的显示情况,CT可对二者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分析
目的测定中高度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方法采用酶免疫染色技术对26例中高度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CD3下降(P<0.01),CD4下降(P<0.01),CD8升高(P<0.01),CD4/CD8下降(P<0.01).结论中高度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免疫失调,细胞免疫功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