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围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以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下,应多接触患者,深入了解其心理反应、生理变化和社会心态,做到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相结合,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前的准备和手术后的康复期.2009年1月~2009年10月我科护理手术患者980例,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
专家点评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养奋发进取、理性和平、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而这种社会心态的培养需要从娃娃开始抓起。如果孩子在入学前,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那么在孩子入学后,则就需要同时注重学校在提升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中的作用了。很多心理学实践者和研究者已经在该领域里做了很多的探索。而该论文以新的视角对该领域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
-
影响护士职业心态的社会因素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执业越来越为人们所尊重,但社会上仍存在着轻视护理的现象,在护士队伍中也有着不稳定的社会心态.1.社会心里因素轻视劳动,落后观念的影响,把护理工作视为又脏又累的简单劳动,把护士看成伺候人的"保姆",这种思想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护士职业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
-
没有赢家的对立--医疗纠纷大透视
(一)记者在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键入"杀医生"三个字,竟然出现了1270个网页.今年8月份,福建中医学院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戴春福在该院附属的"国医堂"医院坐诊时,被一名患者用刀捅死.福建中医学院的师生对戴教授的被害感到十分震惊和悲痛,而耐人寻味的是,在并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网上评论却大量出现对医生的质疑和批评声音.在1000多条评论中,80%的评论竟是"理解"患者.一位网民表示:"现在的医患矛盾很大,主要问题在医方,患者由于缺乏医疗知识,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患者花了自己的血汗钱,甚至是借来的钱,到了医院后,稀里糊涂的钱就没有了,可病还没有看好.患者及家属心中的怨愤到哪里去发泄呢?"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这说明当前医患矛盾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亟待引起足够重视.
-
对当前我国高血压研究战略策略的几点商榷
1991年高血压患病率较11年前升高了 25%,尤其临界高血压飚升118%[1].其变动特征[2]:农村升幅较城市大,例如上海在1979年前20年患病率始终保持城市高出农村2~3倍,一下锐降至仅高出0.68倍.它只能从近期我国经历历史大变革、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心态改变相对较城市更剧解释,看不出单基因主宰的轨迹(至多只有"遗传易感性");其次,男性特别是青年的增幅也较女性大(30~50岁男性临界率攀升100%),这与以往发现"男性可放大其他升压因子对血压的影响"[3]及"与本病发生有关的细胞膜阳离子转运异常也较多"等[4]相吻合,男性也是本病的危险因子.所以,(1)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重点应落在农村、属低发区和近期的开放地区及"多危险因子聚集的高危者".(2)环境影响比遗传更重要;尤其是神经精神性应激在国家大发展阶段升幅变动尤大;通过有效干预以扼制本病的高发势头是大有可为的,即使对遗传的探索,也应从"遗传易感性"着手.(3)应把心血管病的性别流行病学和"性激素与升压反应性关系"研究提升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
扬州市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0 背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
和谐的真谛
西方学人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精彩.这个"看不见的和谐",就是自我精神层面的心理和谐.因此,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摘自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
-
和谐的真谛
西方学人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精彩.这个"看不见的和谐",就是人自我精神层面的心理和谐.因此,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摘自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
-
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健康教育作为治疗手段引入护理,既可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又能使其对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鼓励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积极的社会心态,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有效地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终止不良健康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健康教育也是检验、评价整体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1].我们于2009年开始以老年糖尿病患者为重点观察对象,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探讨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手术室护士对病人手术前后访视体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护理学传统的护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内涵不断扩大,护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等待手术的病人,由于对医学知识的缺乏,对手术和麻醉不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疑虑和恐惧心理,因此,我们开展对手术病人进行术前访视术后随访工作,通过与病人的交谈,了解其心理、生理、社会心态,提高对病人心理护理质量,针对病人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疏导.
-
对促进心理和谐的思考
和谐指配合的适当匀称,即协调、平静、相安、配合恰当,是一种稳妥、平衡的有序状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应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和国家把心理和谐及心理健康提到如此政治高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对精神卫生工作者更是巨大的鼓舞和欣慰.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充分体现,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的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另外,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并且能够大度平静的生活和接受生活.现将对促进心理和谐的几点思考介绍如下.
-
中国医患关系社会心态演变的文献研究
为客观研究医患关系社会心态变迁,引导理智的医患关系社会心态,通过文献研究法,回顾分析以医患关系为核心关键词的中文论文数量、关键词及主要观点.结果显示,1981年~2014年,医患关系社会心态学术研究可分四个时期,重点均围绕医患纠纷、医患沟通、医患矛盾、医患冲突、医患交流等展开,并显示医疗改革、市场经济及法治建设为影响医患关系的复杂社会因素,伤医事件频发导致医护人员心态低迷.近年来患者对医患关系评价转好,改善医患沟通成为解决医患矛盾和纠纷的社会主流心态.
-
以伤医事件的网络舆情观社会心态
以典型伤医事件的网络舆情为研究切入点,选取天涯论坛网民关注度较高的伤医事件为样本,分析暴力伤医事件医患双方背后的社会心态.从社会情绪、社会认知、价值倾向三个维度剖析网民社会心态的现状及其潜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医疗体制的弊端、医患双方角色认知差异、媒介传播机制失范、群体弱势心理泛化等,分析网民群体心态失衡的原因,进而提出从优化医疗体制、医院提升人文关怀、媒体提高新闻准确度、个人树立理性观等角度矫正公众社会心态的建议.
-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组成部分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它旨在通过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人们的认识和价值观念,鼓励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积极的社会心态,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有效地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终止不健康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健康教育也是检验、评价整体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我院自1998年实施整体护理,对健康教育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
委婉语所折射的社会心态
委婉语既有阶级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又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某一国家、地域和时代所认同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委婉语可以说是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状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文章就避俗求雅、避短扬长、避凶求吉等方面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委婉语所折射的社会心态以及两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情结.
-
阳光照亮健康路
2007年4月,我做了胃癌手术,五年多来,每年的复查都未见异常.平时吃得多,睡觉香,走得快,还多次爬乌鲁木齐的红山、雅玛里克山.我还阅读了许多文学作品,写评论,写序言.许多亲朋好友建议我把自己与癌症斗争的体验写出来,以供大家参考.端正心态战胜疾病.闻癌色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我发现自己患胃癌后,以阳光心态面对.检查发现胃癌,我庆幸被及早发现,有了治疗的可能.2/3的胃被切除了,我庆幸自己排除了危险物.医生宣布我可以吃饭了,我庆幸自己获得了第一阶段治疗成果.此后几年无复发,我庆幸治疗成果得到巩固.
-
基于江苏省某市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网络舆情调查
目的:通过分析江苏省某市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网络舆情,了解暴力伤医事件后的社会心态。方法:运用方便抽样调查法,对江苏省某市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网民评论进行研究。结果:江苏省某市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后网民社会心态失衡,网民情绪以愤恨、焦虑为主,认知存在信任度、安全感、公平感较低等问题,语言暴力化倾向明显。结论:提出政府调整现行医疗体制、医院培养医务人员人文关怀理念、媒体保障舆情准确性、患者增强甄别信息的能力等建议。
-
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和谐社会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作为承载保障公民健康重任的公共卫生系统,在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立和壮大卫生服务体系,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救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公认.然而,目前面临诸多难题和严峻挑战并存在着引发社会不和谐的许多因素,亦令民众高度关注.因此,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方、患方以至全社会都应充分重视医患不和谐的因素,维护群众现实、关心、直接的利益.这些因素主要表现为医患纠纷增多带有普遍性且呈多发递增趋势,医疗费用上涨、"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呼声增强,医患双方出现信任危机且有相当的普遍性,患者花钱病未治好,怨气直泄医方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如此等等.其潜在危险在于,某一孤立事件处理不慎就有可能导致群体冲突而造成社会不和谐.
-
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
近年来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开始受到心理学者的关注.要正确识别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从社会治理的心理内涵出发, 认识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人, 治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事务, 治理的过程是多元主体的群体决策过程, 治理的路径之一是面向人的心理建设.由此, 心理学家应该着力研究社会治理内生的各种心理学问题, 包括各种主体的治理能力, 作为治理对象的现实社会心理问题(尤其是社会心态问题), 群体决策心理, 以及心理建设的战略和实践方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 有望建立"社会治理心理学"的原创理论体系, 实现"由心而治".
-
医学生社会心态的调查及相关对策思考
近期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目前主要针对大学生社会心态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大学生畸形及不良社会心态个案以及社会心态培育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还应该基于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多学科角度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