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于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居家护理的效果分析
我院自2008年12月起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出院后居家护理,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在我科2008年12月~2010年12月住院的颅脑损伤患者56例,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试验,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C)5~12分均符合中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1~74岁;行手术治疗18例,其中伴肢体功能障碍24例,有语言障碍4例,失读症1例,面瘫4例.
-
百会穴埋线为主治疗中风后失语症116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风病人如有左侧大脑半球言语中枢的损害,可出现失语症.临床常分为运动性、感觉性、混合性、命名性失语以及失写、失读症等五大类,它们都有各自的受损部位及临床表现.笔者自1994年开始,采用百会穴埋线为主的方法,对116例患中风后失语症病人进行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经与常规方法治疗的对照组34例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现报道如下.
-
系统阅读训练对脑卒中失读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系统阅读训练对脑卒中失读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04例脑卒中失读症患者分成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均采取常规言语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系统阅读训练.每天1次,每次30 min.疗程1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分别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进行评价.结果 发现存在3种类型的失读症:额叶失读、失读伴失写和皮质下失语性失读.治疗后两组阅读能力 (出声读和阅读理解) 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阅读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失读症患者的阅读能力.
-
纯失读症患者阅读功能恢复机制的功能MRI初步研究
目的利用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技术观察阅读功能恢复过程中脑功能的变化,为阐明阅读和语言功能恢复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fMRI对1例汉语纯失读症患者在其发病后45 d和130 d分别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中要求病人判断是否认识所呈现的3类汉字.经后处理获得脑激活图,并对2次实验所观察到的脑激活部位和激活体积等进行比较.结果第1次实验显示Broca区、Wernicke区和右侧纹外区等被激活.而在第2次实验中,除上述区域仍被激活外,病灶周围的左侧纹外区也见显著激活,且右侧纹外区的激活体积比首次实验增大了约2倍.结论左侧纹外区皮层是阅读功能
-
针药结合治疗枕叶梗死后失读症1例
失读症以不能阅读先前熟悉的文字,伴或不伴有朗读障碍为主症.枕叶梗死后失读的表现为不能理解文字以及有朗读障碍,而其他语言功能基本保留,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 典型病例患者,男,55岁,2010年3月26日就诊.主诉:头晕、不能阅读5个月余.就诊时头晕、双眼向右侧视物不明.颅脑核磁示两侧基底节、左枕叶区梗死灶.双眼向右侧偏盲,右侧肢体肌力Ⅳ级.
-
汉字阅读加工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对阅读基本机制的了解是研究失读症发病机制和对失读症进行康复治疗的基础.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能显示活体脑内神经活动状态的成像方法,近年来被用于语言学尤其是汉字阅读加工机制的研究.本文对汉字单字加工的偏侧化以及是否存在汉字认知加工的特异脑区等进行综述.
-
失读伴失写症患者的实验神经心理学研究
失读症[1]是一种获得性的阅读障碍,主要表现对书面文字的理解困难,可伴或不伴有朗读困难.失读伴失写症又称顶-颞失读症,主要表现为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全部或部分丧失,自发书写和听写障碍常较突出,而抄写能力可能保留.
-
失读症临床分析(附2例报告)
以失读为主要表现的语言障碍,临床上十分少见.依其病灶部位的不同,其失读表现及伴随的症状也各不相同[1~5].现报道2例,并就其机制加以探讨.
-
多病灶致失读症、失语症及失用症个案报道
讨论1例多个病灶致失读症、失语症及失用症同时存在的病例特点、康复评价方法及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