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影响中药质量的七大因素
数千年来,中药对保障国人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药质量的优劣是关系到临床疗效和中药国际化的大问题.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概括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品种中药的品种真伪、质量优劣都能影响临床疗效,有的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中药的发展和应用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过程.由于各地用药习惯、自然条件等不同,使中药一药多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外形相近药效不同的现象十分常见.如白附子,历代本草都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入药,而后来很多地方用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根作白附子用,两者疗效明显不同;五加科的人参,功能大补元气、强心固脱、生津安神,市场上曾有用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冒充,一旦误用,极为有害;贯众,历代本草贯众的记载不尽相同,据调查,全国以贯众之名药用的植物有11科、18属、58种之多,品种不同,质量常有差异.
-
不同品种地黄中毛蕊花糖苷的动态积累规律变化
目的:对大田生长期间不同品种地黄块根和叶片中的毛蕊花糖苷含量进行测定,研究道地产区不同品种地黄块根和叶片中毛蕊花糖苷的积累规律.方法:以栽培地黄85-5,北京1号,沁怀,金九和白选为材料,于2015年和2016年在河南温县大田栽培,以HPLC检测不同采收期不同品种地黄块根和叶片中的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并以85-5为材料,于2014年进行遮阴处理,以HPLC检测遮阴后地黄块根和叶片中的毛蕊花糖苷含量.结果:不同品种地黄块根和叶片中毛蕊花糖苷含量有较大差异,块根中毛蕊花糖苷含量较高的2个品种是白选和沁怀,两年内毛蕊花糖苷含量变化分别为0.023%~0.620%和0.018% ~0.796%;叶片中毛蕊花糖苷含量较高的品种为85—5和北京1号,毛蕊花糖苷含量变化分别为1.955%~5.968%和0.681% ~5.941%.不同发育阶段的地黄叶片中,展开叶和衰老叶较幼嫩叶含有较高的毛蕊花糖苷.遮阴对地黄块根中毛蕊花糖苷含量有促进作用,对叶片中毛蕊花糖苷含量有抑制效应.结论:该研究为毛蕊花糖苷高含量地黄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实验材料和依据,同时也为明确地黄毛蕊花糖苷积累变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试管地黄诱导技术的研究
目的:研究小植株离体条件下试管地黄诱导的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方法:选用地黄"85-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植物激素、蔗糖浓度、活性炭和日照时间等对地黄试管苗不定根的形成及膨大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将试管苗先在1/2MS+IBA 1 mg*L-1的培养基中诱导生根后,转入诱导培养基中,根可膨大形成试管地黄,其适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 mg*L-1+NAA 0.1 mg*L-1+蔗糖5%,适培养条件为25 ℃、光照2 000~3 000 lx ,12 h*d-1,培养基中不宜添加活性炭和GA3.
-
种姜和播种方式对黄丝郁金块根产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种姜和播种方式对植株生长及郁金块根产量影响,为其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齐苗后调查出苗数,定期调查株高,收获时测定小区产量,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种姜对出苗数、株高和郁金块根产量都存在显著影响,不同播种方式对郁金块根产量无显著影响,两者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结论:窝播配合未发芽的具3~4节的子姜或母姜作种时,郁金块根产量高.
-
野葛块根的异常结构解剖学研究
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中药葛根来源于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的干燥根,该研究在对野葛根系的实地调查及对块根的解剖学研究基础上,阐明野葛膨大块根的发育与异常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野葛的根系有种子发育和不定根发育2种类型,根系中的根可根据形态和功能分为膨大的块根、不定根和输导根3种类型;块根由不定根发育而来,其次生结构符合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特征;随着根的发育,块根的次生韧皮部外侧开始出现片段状的异常维管组织,终根中的异常维管组织呈“同心环状”分布于次生维管组织的外方,膨大的块根可具有4~6个环状的异常维管组织;野葛块根的性状是其内部异常维管组织的发育形成的,异常维管组织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是膨大块根的主体部分.研究结果揭示了野葛块根中异常结构的解剖,也为合理采收野葛药用部位、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地黄块根总蛋白质提取及双向电泳条件优化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地黄块根总蛋白质提取、分离方法.方法:分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地黄块根总蛋白质的得率,同时对地黄块根总蛋白质双向电泳条件进行了优化比较.结果:三氯乙酸(TCA)-苯酚提取法的总蛋白质得率高,所获蛋白质在SDS-PAGE一维图谱获得的蛋白质条带丰富,在2-DE图谱获得的蛋白质点数较多、清晰,且蛋白质点分离较完全,图谱背景清晰.自制管胶中两性电解质pH 3-10与pH 5-8比例为1∶5,上样量为170μg所获得的2-DE图谱效果佳.结论:TCA/苯酚提取法适合于地黄块根总蛋白质的提取,本研究优化确定的双向电泳条件分离蛋白效果及重复性好.
-
四种姜黄属药用植物根茎和块根挥发性代谢物的多元数据比较分析
常用传统中药莪术和郁金是中药中多基源现象的典型代表,其基源植物关系错综复杂.本研究以中药姜黄、郁金、莪术的基源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uensis)、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g)和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为研究材料,通过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对比4种药用植物根茎和块根的挥发性代谢物.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物种的根茎和块根的挥发性代谢物种类相似但含量存在差异;植物姜黄根茎(药材姜黄的基源)与其他3种植物根茎的挥发性代谢物差异大;除植物姜黄根茎外的其他3种植物根茎(药材莪术的基源)含有多种共有成分,但3种根茎挥发性代谢物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4种植物块根(药材郁金的基源)含有多种共有单萜类化合物,但总体挥发性代谢物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本研究从挥发性代谢物角度揭示了中药姜黄、郁金、莪术基源植物的共有代谢物及代谢差异,能够为这3种中药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若干金不换生物碱抗药物依赖的药理研究进展
金不换( stephania delavayi diels)是一类具有相似块根的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又名"地不容"、"山乌龟"、"地不荣"、"地芙蓉"、"一文钱"、"解毒子"等.其块根是一味中草药,味苦,性寒,有小毒,具有镇痛、清热解毒、截虐、散瘀消肿等功效 ~([1-2]).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千金藤属植物有39种和1个变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在我国广西、云南及缅甸边界有大量金不换,主要生长于向阳山坡、石缝、峭壁及溪边和灌木丛中,产量大,价格低廉,是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民间常用药.
-
三叶青扩展蛋白家族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
目的 克隆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的扩展蛋白家族基因,对其进行器官表达分析,并初步探讨其功能.方法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扩展蛋白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设计1对简并引物,以三叶青球形块根cD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再结合RACE技术,获得三叶青扩展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Th-exp.采用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分析Th-exp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克隆获得扩展蛋白家族基因,共782 bp,其中包含630 bp开放阅读框,编码209个氨基酸(GenBank登陆号KP693606).Th-exp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典型的扩展蛋白结构特征,N端含有8个半胱氨酸的结构域,C端含有4个保守的色氨酸结构域,中间含有组氨酸功能域.Blast分析显示,Th-exp与葡萄、醉蝶花中扩展蛋白基因具有相似性.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Th-exp在三叶青叶、茎、普通细根和球形块根中均有表达,但球形块根中表达强于其他器官.结论 克隆得到三叶青扩展蛋白家族基因Th-exp全长cDNA,初步预测其参与了三叶青块根的发育过程.
-
识别真假太子参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生于林下富腐殖质的深厚土壤中,每年大暑前后采挖,洗净泥土,入沸水中浸烫,约3~5分钟后取出曝晒,当须根微干时,即将须根除去,然后晒至全干即可入药.其性微温,味甘苦,人心、脾、肺经,具有补肺,健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自汗和精神疲乏等症.
-
三叶青的种类、分布与现状
正宗的三叶青属葡萄科多年生,蔓生藤本植物,[学名]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别名]金线吊葫芦(因其块根呈葫芦状而得名),为我国所独有的珍稀药用濒危植物,常生长于阴湿山坡、山溪谷旁.
-
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 研究德钦乌头Aconitum ouvrardianum H.块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德钦乌头块根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氧化铝色谱柱、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工布定(1)、anisoezochasrnaconitine (2)、lipo-14-O-anisoylbikhaconine (3)、大渡乌碱(4)、塔拉萨敏(5)、查斯曼宁(6)、粗茎乌头碱甲(7)、查斯马可宁定(8)、14-dehydrotalatizamine (9)、lipoindaconitine (10)、印乌碱(11)、滇乌碱(12)、lipoyunaconitine(13)、贡乌生(14)、transconitine B (15)、ouvrardiantine (16)、atropurpursine (17)、8-去乙酰滇乌碱.结论 化合物1~4、9~ 10、13、15、17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
UPLC法测定地黄叶及块根中的梓醇和毛蕊花糖苷
目的 比较地黄叶及块根中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的含有量.方法 地黄叶及块根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色谱柱(2.1 mm× 100 mm,1.7μm);柱温35℃;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检测波长210 nm.结果 梓醇含有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地黄嫩叶(149.22 mg/g)>老叶(49.29 mg/g)>块根(33.33 mg/g)>干叶(15.53 mg/g);毛蕊花糖苷含有量依次为地黄老叶(10.27 mg/g)>干叶(10.03 mg/g)>嫩叶(9.56 mg/g)>块根(0.28 mg/g).结论 地黄嫩叶中梓醇的含有量约为老叶的3倍,但毛蕊花糖苷的含有量略低于老叶.地黄叶存放一年后,毛蕊花糖苷的减少量比梓醇小,表明前者稳定性高于后者.而且,这两种成分在叶中的含有量均比在块根中更高.
-
吃蔬菜,有讲究
一般来说,蔬菜可分为茎叶型、块根型和果实型三大类,此外还有花类和瓜类蔬菜.由于食物的种类不同,食用时有不同的注意事项.
-
乌药块根与叶药用价值探析
乌药系樟科山胡椒属植物,始载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乌药树生似茶,高丈余,一叶三丫,叶青阴白,根状似芍药及乌樟根,色黑褐,作车毂纹,横生,八月采根,直者不用。”《中国药典》记载乌药根、茎、叶均可入药,而历代方书多用其根,其叶的记述极少。块根在中药中以乌药为用,叶做乌药叶用。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全年均可采摘,块根以7、8月采摘产量和质量佳,叶片嫩绿时采摘质量佳。乌药嫩根及叶还可鲜用当茶饮。本文对乌药块根与叶的药用价值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
天麻的真伪鉴别
在多年中药采购工作中,曾发现数起天麻伪品冒充天麻的事件.为保证人民用药准确、安全、有效,现将天麻及其伪品的主要特征分述如下,以供采购时借鉴.
-
不同生育年限野生川麦冬植株块根发育过程中生物量及有效组分积累相关性的原位动态分析
目的 探讨野生川麦冬植株块根产量及有效组分积累规律,建立相对应的函数分析模型.方法 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野生川麦冬植株块根并测产(g/株),测定麦冬植株块根光合产物积累率(g/100 g)及水浸出物、醇浸出物、总多糖、总黄酮的含量(%)并计算其积累量,利用Origin和SPSS 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野生川麦冬植株块根的生物学产量、麦冬光合产物积累率、麦冬光合产物积累量Y与生育年限X均为显著正相关规律;不同生育年限的野生川麦冬植株块根的有效组份含量及其积累量与生育年限均为极显著正相关规律(P<0.05).结论 研究结果能为野生川麦冬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品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
太子参块根和参须中多糖及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目的 比较柘荣县GAP基地栽培的15个不同群体太子参块根和参须中多糖及总皂苷的含量. 方法 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的含量,香草醛-冰醋酸法测定总皂苷的含量. 结果 太子参块根中多糖平均含量为34.97%,参须中为18.79%;太子参块根中总皂苷平均含量为0.22%,参须中为0.25%. 结论 太子参的参须中总皂苷含量高于块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
中药麦冬及植株不同部位红外光谱特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对中药麦冬及植株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麦冬的块根、须根、叶片不同部位进行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光谱进行研究.结果 麦冬不同部位的红外图谱基本相似,在3368,2930,1740,1650,1420,1380,1131,1240,1027cm-1等位置存在特征吸收峰,主要成分为多糖、黄酮和皂苷.麦冬块根、须根、叶片的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信息引起化学成分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论 麦冬的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各有特征,该方法绿色、快捷、前处理简单,可用于麦冬质量控制或鉴别.
-
乌药药用部位考证
从药典规定、本草查考、走访老药工、性状比较、成份分析五个方面对乌药的药用部位进行考证.结论是乌药的药用部位为呈纺锤状的块根,而乌药的茎枝部位及质老、不呈纺锤状的直根,均不可供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