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激光联合双眼包扎或戴小孔镜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作者:刘素美;刘宗明;杨育勇;卢轶;游浩凌

    自1920年Gonin开始,封闭视网膜裂孔一直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原则.目前,除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巩膜扣带术[1].我科2000~2001年利用810-激光联合双眼包扎或戴小孔镜及合适的体位治疗15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玻璃体手术中联合眼内睫状突光凝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

    作者:何雷;庞秀琴;郑鹏飞;杨勋;史翔宇

    目的观察对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患者行眼内窥镜下睫状突光凝(endoscopic cyclophotocoagulation,ECP)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效果.设计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36例(36只眼)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患者.方法对36例继发性青光眼患者采取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ECP术(采用810nm二极管激光器,能量200~1000mW,光凝时间300~600ms,光凝范围100~200°),其中17只眼行人工晶状体缝合固定术.主要指标眼压,视力,并发症.结果36例术前平均眼压(34.11±14.00)mmHg.31只眼随诊3~15个月,末次平均眼压(17.22±4.17)mmHg.眼压控制率86.11%(31/36).另外4只眼眼压失控,再次行抗青光眼手术.36只眼术中无疼痛反应,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窥镜下睫状突光凝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手术直观,操作简单,眼压控制较好,并发症较少.

  • 眼内C3F8气体填充状态下视网膜裂孔的激光治疗

    作者:苏兆安;林季建;姜节凯;翁燕;谢欣

    目的 观察眼内C3F8气体填充状态下视网膜裂孔激光治疗的疗效.方法 30例(30眼)视网膜玻璃体手术C3F8填充眼,术后观察封闭不良的原裂孔及新裂孔进行裂隙灯显微镜下激光光凝,术后1周内进行光凝者9例,2~3周后进行光凝者21例.激光参数:氪黄/氪绿,光斑100~200 μm,时间0.2~0.3 s,功率200~400 Mw,光凝裂孔3~4排,达到灰白色光凝斑.光凝1次者20例,2次者6例,3次者4例,光凝后随访4~20周,观察光斑色素、裂孔封闭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本组30例中有25例裂孔封闭且气体消退后视网膜复位,占83.33%.3例因裂孔处有牵拉裂孔不能闭合、2例因眼内增生性病变引起非裂孔处视网膜脱离,该5例再次玻切手术并注硅油,4例视网膜复位.并发症主要为光凝过度引起的网膜出血2例,均自行吸收.结论 眼内C3F8气体填充状态下视网膜裂孔的早期激光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

  • 巩膜单通道睫状突眼内光凝治疗无晶状体青光眼

    作者:张晨明;魏栋栋;谭瑞礼;王玉

    目的 探讨直视下行巩膜单一通道睫状突眼内激光光凝治疗无晶状体眼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28例(28眼)无晶状体眼性青光眼作11点位扁平部巩膜穿刺口,3点位透明角膜缘做眼内灌注,术中将810 nm、0.5W二极管激光导管经平坦部切口插入,结合巩膜外顶压,根据术前眼压情况选择显微镜直视下进行90°~ 200°范围光凝.术后观察视力、眼压、眼内组织反应等,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结果 术后眼压逐渐下降,与术前眼压( 42.34±7.55)术后后1次随访眼压( 18.34±1.92) 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71,P=0.011 <0.05).结论 经巩膜单通道行眼内光凝睫状突治疗无晶状体眼青光眼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了并发症.

  • 中药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孙瑞雪;赵宁;邸平会;王建仓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Ⅳ期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61眼.对照组31例58眼;2组均行光凝治疗,治疗组同时加服滋阴凉血散瘀汤;观察2组患者新生血管萎缩情况及视力、视野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新生血管萎缩及视力变化情况于3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6和12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视野阈值敏感度均下降,但治疗组视野显著好于对照组(1个月时P<0.05,12个月时P<0.01).结论 中药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使新生血管萎缩,防止或减少新生血管的产生,改善视力,减少视野损害.

  • 激光光凝后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和脉络膜超微结构改变

    作者:罗清礼;王琳;吴海英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和脉络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和修复过程.方法收集眼眶恶性肿瘤患者7例,其眼球的视网膜及脉络膜结构基本正常.均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眶内容物剜除术前1、3、7 d,用Ⅰ、Ⅱ、Ⅲ级光斑光凝视网膜.摘除眼球后,将其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制成超薄切片、醋酸铀和枸橼酸铅染色,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激光光凝后1 d,经Ⅰ级光斑光凝视网膜组织见部分RPE细胞肿胀、坏死、数量减少,微绒毛部分消失;Bruch膜完整;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少数管腔闭塞.经Ⅱ级光斑光凝的视网膜组织见较多RPE细胞溶解破坏,Bruch膜空泡形成,脉络膜毛细血管广泛闭塞.经Ⅲ级光斑光凝的视网膜组织见大量RPE溶解消失,Bruch膜部分破坏,脉络膜血管受损.激光光凝后3 d,RPE细胞和脉络膜水肿减退,破坏区内出现吞噬细胞,RPE细胞和脉络膜纤维组织开始增生.激光光凝后7 d,增生的RPE细胞覆盖破坏区,脉络膜血管减少和基质纤维化.结论激光光凝可引起RPE细胞水肿、坏死,Bruch膜和脉络膜血管不同程度破坏,随后RPE细胞和纤维组织增生修复破坏区.不同参数的激光治疗可修复病变的RPE和脉络膜组织.(中华眼科杂志,2004,40: 692-695)

  • 青少年Coats病的诊治和随访

    作者:张承芬;董方田;王斌;韩宝玲;杜虹

    目的 观察青少年Coats病的眼底表现、治疗效果及随诊情况.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962至2006年,经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Coats病的24例(26只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初诊年龄1~18岁,平均7岁;男件18例,女性6例;双眼2例(均为女性),单眼22例;10只右眼,16只左眼.根据患者眼底病情给予激光光凝、冷凝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随访时间1~44年,平均5年.结果 在26只患眼中,眼底有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动脉瘤、无灌注区及黄斑渗出者7只眼;合并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15只眼;晚期病变已无光感或濒于失明者4只眼.共有21只眼行激光治疗,10只眼眼底渗出和出血吸收,视网膜复位,视力增进,其中6只眼视力在0.8以上;共计10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其中6只眼曾行激光治疗,2只眼外加冷凝治疗,术后视力佳为0.1.在治疗后的随诊中,有5例眼底又出现新的病变,及时补充激光治疗,保持了较好视力.24只眼中,有10只眼(42%)视力增加,12只眼(50%)视力未改变,2只眼(8%)视力减退.结论 青少年Coats病的病灶在周边,渗出性病变多累及黄斑部.若早期发现并及时予以激光治疗,患者预后视力较好,但需长期随诊,随访中如发现新病变需补充激光治疗.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阈值前1型激光光凝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宜;李方烃;邓洵;尹虹;梁建宏;赵明威;黎晓新

    目的 评价810 nm激光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阈值前1型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首次进行激光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阈值前1型患儿226例(384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进行810 nm激光视网膜光凝,分析激光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对Ⅰ区和Ⅱ区病变的消退率比较采用Fisher检验.结果 226例患儿中,男性146例,女性80例,平均出生孕周(30.2±2.08)周,出生体重(1 386±340)g.在所有接受治疗的384只眼中,Ⅰ区病变35只眼,Ⅱ区病变349只眼.治疗后平均随访(15.1±12.4)个月.384只眼中,病变完全消退381只眼,占99.1%;病变消退但残存颞侧增殖膜2例,占0.6%;病变进展4A期发生视网膜脱离1只眼,占0.3%;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在位.Ⅰ区病变激光后病变完全消退率(91.4%)与Ⅱ区病变激光后完全消退率(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局部与全身并发症.结论 810 nm激光光凝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阈值前病变1型安全有效.

  • 氪激光低能量光凝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承芬;贾岩;李志清;杜虹;韩宝玲

    目的探讨氪激光低能量光凝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疗效.方法湿性AMD患者17例(17只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检测,确诊为黄斑中心凹下CNV.患者年龄50~74岁,平均61岁.在黄斑病变区相应视野中心暗点内,应用氪激光行低能量光凝治疗.术后4周CNV仍有活动者再次行光凝治疗.每例患者治疗前和复诊时均检查视力、眼前节、眼底及视野,并行眼底照相和FFA、ICGA检测.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8年,平均3.5年.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治疗眼均未出现即刻视力下降现象,局部出血和渗出明显消退.FFA检测证实CNV关闭或缩小,渗漏减少,其中9例患者随诊3年以上未见复发.术后6只眼视力增进,8只眼视力不变,3只眼视力减退.视野复查见中心暗点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氪激光低能量光凝治疗AMD合并黄斑中心凹下CNV患者具有疗效好、复发者少等优点.(中华眼科杂志,2004,40:808-811)

  • 眼内窥镜下激光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评价

    作者:余敏斌;黄圣松;葛坚;郭疆;方敏

    目的探讨眼内窥镜下激光睫状体光凝术(endoscopic cyclophotocoagulation, ECP)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Endo Optiks URAM-E2激光内窥镜系统对47例(51只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进行ECP治疗(有4只眼接受2次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眼压变化、视力及并发症情况,术后分别随访6~16个月,平均10.8个月.结果 51只眼术前用药情况下眼压平均为(35.3±13.0)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1周眼压平均为(19.9±13.2)mm Hg,术后1个月眼压平均为(22.0±11.6)mm Hg,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为(17.6±11.6)mm Hg,术后6个月眼压平均为(17.0±10.4) mm Hg,术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3.3种,术后下降至1.0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无需应用药物治疗,而眼压≤21 mm Hg者26只眼,占51.0%;应用局部药物治疗情况下,眼压≤21 mm Hg者13只眼,占25.5%.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1只眼中,有4只眼术后出现少量前房积血,分别于术后2~5 d吸收;有23只眼术后瞳孔区出现纤维素样渗出,加强抗感染治疗后均在1周内吸收;2只眼术后发生渗出性脉络膜脱离,分别于7、16 d复位.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人工晶状体偏位或脱位、眼压过低、视网膜脱离、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炎或交感性眼炎等并发症.结论 ECP能有效地降低难治性青光眼的眼压,手术操作简单,无明显严重并发症.ECP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作者:黄中宁;尹东明;黄杜茹;梁穗新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 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 1期13例,占56.5%;ROP 2期3例,占13.0%;ROP 3期7例,占30.4%.其中ROP 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 d,平均17 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x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 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杨秀芬;尤冉;赵露;陈曦;郭笑霄;王艳玲

    目的 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PRP)前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年11至2017年8月于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双眼行PRP治疗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57.2±10.0)岁.采用视功能相关的生活质量量表(VFQ-25)中文版对患者PRP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年龄段、糖尿病病程、DR表现、学历、其他全身性疾病情况的患者量表各项评分进行比较.分组因素与量表评分的分析使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或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PRP治疗前后的量表评分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PRP治疗前所有患者VFQ-25整体健康评分为(62.73±14.20)分.教育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及以上的受试者综合评分分别为(57.00±4.11)、(73.84±9.51)、(75.02±13.66)、(78.44±2.43)、(88.12±7.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4,P=0.029).糖尿病病程<5年、5~10年及>10年的受试者,综合评分分别为(82.33±6.84)、(78.93±12.71)、(71.46±12.6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1,P=0.06).严重NPDR受试者综合评分为(86.74±8.41)分,PDR为(67.06±7.83)分,PDR患者综合评分较低(t=8.95,P<0.001).伴有高血脂(t=-3.21,P<0.05)、高血压(t=-2.32,P<0.05)、肾功能不全(t=-2.05,P<0.05)等因素者,其综合评分低.综合评分与较差logMAR视力、较好logMAR视力及年龄显著相关(r=-0.47,-0.38,-0.26;P<0.05).PRP治疗后患者在VFQ-25亚量社会功能(t=-2.07,P<0.05)、社会角色限制(t=-2.38,P<0.05)、依赖程度(t=-2.99,P<0.05)及精神健康状况(t=-2.26,P<0.05)等方面的评分均有所提高;然而在眼部疼痛评分有所下降(t=4.19,P<0.05);在综合评分及其他亚量表方面如整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总体视力、近距离活动、远距离活动、驾车、色觉、周边视力(t=1.42,P<0.05)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显示视力程度及DR严重程度是影响DR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PRP治疗可改善DR患者心理健康及社会领域方面的评分,但未能提高患者其他视功能相关方面的评分.

  • 激光诱发视网膜静脉阻塞侧支循环的实验研究

    作者:汪浩;沈泽民

    目的探讨在兔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模型基础上,利用激光诱发、建立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光动力法建立21只兔(42只眼)BRVO模型,利用激光诱发并形成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对侧无BRVO眼作为对照,同样用激光击射,诱发吻合支形成.结果在建立BRVO模型的21只眼中,4只眼形成了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形成时间为3~5周;在对照眼中,1只眼形成了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形成时间为5周.在观察2~5个月期间,由激光击射引起的脉络膜、视网膜或玻璃体出血均在3周内吸收,未见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利用激光诱发并形成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在技术上可行,较为安全,但在提高成功率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肽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作者:何花;张虹;王志涛;赵春明;项楠

    目的 观察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Arg-Gly-Asp-Ser,RGDS)肽对半导体倍频激光诱导的棕色挪威(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27只BN大鼠通过半导体倍频激光(波长为532 nm)眼底光凝方式建立CNV模型,另取3只BN大鼠作为正常对照.激光功率、光凝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525 mw、50μm及0.05s.光凝后立即将27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18只眼).分别为大剂量治疗组、小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每只眼每天玻璃体腔内注射RGDS肽300、100和0μg,各组给药均持续7 d.激光光凝后14 d各组大鼠均行眼底照相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检查.每组选取1只大鼠(2只眼)视网膜标本用透射电镜进行毒性观察,8只大鼠16只眼球标本分别行FITC-右旋糖酐标记脉络膜巩膜铺片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光镜、免疫组化观察,以评估RGDS肽对CNV的抑制效果.结果 光凝后14 d对照组、小剂量治疗组、大剂量治疗组3组FFA检查中发现荧光渗漏且ICGA检查证实CNV充盈的光凝斑所占百分率分别为69.4%、57.8%、38.9%.脉络膜巩膜铺片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及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大剂量治疗组、小剂量治疗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与对照组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定剂量的RGDS肽能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并呈剂量依赖关系.透射电镜结果提示玻璃体腔内注射RGDS肽对大鼠视网膜毒性不明显.结论 RGDS肽可以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望成为防治CNV的一种有效方法.

  • 激光诱发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后骨髓来源细胞在眼部的表型特征

    作者:侯慧媛;王雨生;徐建峰;张鹏;苏晓娜;王耀春;刘津平

    目的 探讨激光诱发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骨髓来源细胞(BMC)在其眼部的表型特征.方法 实验研究.以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为供体,野生型C57BL/6J小鼠为受体进行骨髓移植后,应用532 nm倍频激光对嵌合子小鼠(处理组)和野生型小鼠(对照组)的右眼进行光凝,建立CNV模型,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确定模型稳定后,对实验眼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P阳性细胞在眼部的表型特征.结果 激光照射后14 d CNV生长趋于稳定,此时GFP阳性细胞分布于CNV区域(包括CNV深层的脉络膜)、CNV表层的视网膜、角巩膜缘、睫状体、视乳头周围及远离CNV的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CD31或αSMA 阳性的GFP+细胞仅出现于CNV区域,F4/80和GFP双阳性的细胞不仅出现在CNV区域,还出现在CNV表层的视网膜、角巩膜缘和睫状体.结论 分化为血管细胞的BMC可特异性向CNV区域趋化,出现在眼部其他区域的BMC中有部分是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BMC在眼部除参与CNV形成外,可能还有其他功能.(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12-216)

  • 手术联合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眼眶静脉畸形

    作者:FAN Xian-qun;肖彩雯;ZHOU Guo-yu;贾仁兵;傅瑶;周慧芳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联合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凝固治疗眼眶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激光凝固的方法治疗眼眶静脉畸形患者17例.全身麻醉,根据瘤体部位、大小、与眼外肌和毗邻神经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手术径路,充分暴露瘤体,手术切除和激光凝固交替进行.激光凝固方式包括小剂量短时光凝和连续光凝,前者能量密度设定为60~80 J/cm2,后者能量密度不超过90~100 J/cm2.体积小、病变深,周围有重要的神经或血管时采用小剂量短时光凝;体积大、易暴露,且距重要的组织较远时用连续光凝.光凝后立即用低温生理盐水冲洗光凝部位予以降温,防止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结果 术后随访12~26个月,17例患者中疗效显著15例(88.24%),有效2例(11.76%),总有效率100%.术后所有患者无视力下降(2例视力提高),眼球突出完全矫正,其中4例出现眼球内陷,眼球运动明显改善.并发症包括:上斜肌麻痹1例,上睑下垂1例.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或残存病变增大.结论 手术联合Nd:YAG激光治疗眼眶静脉畸形是安全和有效的.激光凝固可减少术中出血,简便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中华眼科杂志,2008,44:681-686)

  • 脉络膜骨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探讨

    作者:张承芬;董方田;陈有信;李志清;杜虹;韩宝玲

    目的 探讨脉络膜骨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 脉络膜骨瘤患者12例(18只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8只右眼,10只左眼.患者均行常规眼部检查:包括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眼前节和眼底检查.专项检查:包括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B超、CT、视野和眼电生理检查.对患者进行如下治疗:(1)服用抗感染和维生素类药物,临床随诊观察.(2)采用多波长氪激光光凝治疗.(3)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次数一般为1~5次,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1个月.全部患者均预约定期随诊,随诊期为1至26年,中位数为2.5年.结果 (1)服用药物并定期随访者共6例(8只眼).随访过程中,发现脉络膜骨瘤增大缓慢,生长边缘呈伪足状前移,瘤体增大.随诊时间长者1例,26年后复诊肿瘤已自行消退.(2)激光光凝治疗2例(4只眼),术后脉络膜骨瘤边缘出现光凝色素斑,其中2只眼在近视乳头和黄斑处仍有少许浆液性渗出和视网膜浅脱离,1只眼有黄斑出血,FFA检查显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2例患者经TTT补充治疗后病情好转.(3)单用TTT治疗4例(6只眼),其中1例(1只眼)有黄斑出血,FFA和ICGA检查显示有CNV渗漏,经TTT治疗后好转;1例(2只眼),经TTT治疗后肿瘤处浆液渗出减少,有青灰色素和薄的机化瘢痕增生.结论 脉络膜骨瘤在自然病程中缓慢生长,有伪足样边缘.激光光凝有一定效果.TTT可单独用于治疗或辅助激光光凝之不足,特别适用于合并有黄斑中心凹下CNV的患眼.(中华眼科杂志,2007,43:788-792)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光凝前后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

    作者:张欣;于强;王宁利;陈秀琦;柳青

    目的探讨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患者眼前段的早期影响.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和定量分析36例(36只眼)DR患者视网膜光凝术前,术后第3d和第7d前房深度、前房角、睫状体及前段脉络膜的改变.结果与术前比较,光凝术后第3d患眼眼压平均升高(0.933±1.985)mmHg(1mmHg=0.133kPa)(t=2.821,P<0.01);上、下、颞侧前房角变窄(t=2.033~3.150,P<0.05),前房轻度变浅(t=1.793,P>0.05).29只眼(80.6%)同时发生了睫状体和前段脉络膜脱离,3只眼发生了单纯的睫状体或前段脉络膜脱离.上方象限睫状体脱离高度>其他象限(F=7.44,P=0.000).1例患者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持续至术后第14d,其余患眼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于术后第7d自行消退.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的高度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空腹血糖、糖尿病病程及DR病程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视网膜光凝术可引起DR眼早期眼压升高、前房角变窄、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等眼前段改变,年龄是影响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 先天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苗森;乔春艳

    先天性青光眼是一类严重影响儿童视功能的疾病.与成人青光眼不同,药物治疗仅能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抗青光眼手术作为其主要有效治疗方法应尽早实施.先天性青光眼的手术方式较多,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小梁切开仪的临床应用、360.小梁缝线切开术等创新的手术方式逐渐被应用于先天性青光眼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随着内镜技术在眼内的应用逐渐成熟,内镜辅助下进行的前房角切开术及睫状体光凝术,突破了传统手术方式的限制,扩大了经典手术方式的适用范围.本文主要对先天性青光眼的不同手术方式及新进展进行综述.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治疗方法的选择

    作者:杨柳;张婧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的主要致盲原因,是因血-视网膜屏障被破坏引发血管通透性增加所导致,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内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参与了DME的形成.传统治疗主要依赖视网膜激光光凝.近年来抗VEGF治疗逐步成为DME的一线治疗方式,但有很多DME患者抗VEGF治疗无效,尤其难治性DME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充分证明了炎性机制在DME发病中的作用.在此,我们将重点讨论和比较DME抗VEGF治疗和抗炎治疗的现状和效果,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313 条记录 3/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