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调节异常与近视的关系

    作者:张巍巍;喻巍;傅宏;刘文波

    目的:通过调节反应的测量,探讨调节异常对近视的影响以及调节异常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分成3个组:近视患者64例(128眼),其中稳定的近视(n=30)、进展的近视(n=34),正视(n=30),采用TopconVT-10综合验光仪,在双眼远调节平衡的基础上,用融合性交叉柱镜(FCC)注视十字网格视标,测定调节反应.结果:进展的近视调节滞后大于稳定的近视和正视组(P<0.01),稳定的近视眼与正视眼的调节滞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近视眼进展与调节滞后存在一定的联系,调节滞后随着调节需要的增加而增大,视网膜上的模糊像,可能会造成眼轴的增长,对近视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 病理性近视研究进展

    作者:徐捷;徐亮

    病理性近视已成为华人首位致盲眼病,病理性近视的典型眼底病变包括豹纹状眼底、漆裂纹、弥漫性或片状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后巩膜葡萄肿等.其中后巩膜葡萄肿和眼球变形是威胁视力的重要并发症,监测视盘周边的萎缩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病灶或漆裂纹做为病理性近视早期评估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压力增加、近距离工作增加等环境因素为主要的致病因素,阿托品局部治疗和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对于已经发生高度近视的患者,巩膜加固术、胶原交联法是可能的有效延缓病情的手段.

  • 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近视眼的影响

    作者:王军良;龚莹莹;辜臻晟

    近视眼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环境、遗传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形觉剥夺性近视动物模型显示减少对视网膜和巩膜发育的形觉刺激,可诱导眼轴延长;配戴-9.0D角膜接触镜的幼猴3个月后出现轴性近视;敲除Egr-1基因的小鸡眼轴相对增长.既往对人类幼儿形觉剥夺现象的观察性研究、不同年龄阶段近视眼发展程度的观察性研究均证明了环境与遗传因素对人类近视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环境暴露因素和人类行为因素如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学习阅读习惯、城市化、户外活动等与近视眼的形成有很高的关联性,但环境因素影响近视眼的确切生物学机制尚存争议,各种环境因素在不同研究中的一致性也有较大差异.随着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GWAS技术的应用,发现至少有14个基因和40个候选基因与近视眼尤其是高度近视眼的发生密切相关,但这些基因尚不能在独立的样本中得到复制.

  • 小鼠实验性近视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俞莹;陈辉

    小鼠眼球结构与人类相似,因小鼠价廉、易于饲养及进行实验,且已建立了各种基因工程改造动物模型,因此在实验性近视模型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但小鼠眼球小,眼球结构参数、屈光度等的测量尤其是活体测量对现有的检测手段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尽管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仪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难题,但至今尚缺乏公认的、高质量的标准.本文就小鼠实验性近视模型的诱导方法、检测手段、品系选择等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近视眼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梦;马东丽

    近视眼对眼底形态及视功能呈进行性损害,它的发生机制成为眼科的研究热点,动物模型的建立为一些受限于伦理和实验手段而无法进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受试对象和实验平台.近年来,学者们采用鸡、小鼠、树鼩、豚鼠、兔、猴等动物模型,对远视性离焦和近视性离焦对幼年动物眼的影响,视觉发育的双向调节作用,昼夜节律、不同光谱对眼轴延长的影响,以及与眼轴延长相关的细胞因子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 青少年近视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晓清;张鹏

    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不断攀升,遗传及环境因素如长时间阅读、室内低光照度等被证实是近视发生及发病的诱因.增加户外活动量及室内光照亮度可作为预防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睫状肌调节紧张与近视有关,低剂量阿托品等毒蕈碱型受体拮抗剂已被用于近视的防治.目前,对于近视的治疗以屈光矫正为主,如配戴双焦或多焦镜片、角膜接触镜或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contact lenses,OK)等.由于巩膜组织中胶原结构异常、抗拉力减弱与眼轴不断增长有关,而巩膜交联疗法(cleral cross-linking,SXL)、口服7-甲基黄嘌呤(methylxanthine,MX)及Tenon囊下水凝胶注射可增加巩膜抗牵拉能力,也有望进入临床用于抑制近视眼眼轴的增长.随着对近视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不断研究,新的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仍将不断出现.

    关键词: 近视眼 治疗
  • 白内障、青光眼、近视眼防控与防盲模式蓝皮书(2015)三书出版

    作者: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情报室

    由北京市眼科研究所“重要致盲性眼病防控与防盲模式蓝皮书”课题组编辑(主编:李建军)、赵家良教授及王宁利教授作序的《白内障防控与防盲模式蓝皮书(2015)》、《青光眼防控与防盲模式(2015)》、《近视眼防控与防盲模式蓝皮书(2015)》于2016年1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系列蓝皮书是从卫生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撰写的用于指导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及公众防控重要致盲性眼病白内障、青光眼及流行性眼病近视眼的专业性报告,以翔实数据和图表为特色,系统阐述了三种眼病的国内外防治现状、成就与趋势,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白内障、青光眼、近视眼防治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及建议,为提高三种眼病的医疗服务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提高公众对三种眼病防治的认识提供了严谨的参考读物。三本书定价均为29元,大32开,全彩色铜版纸印刷。读者可从人民军医出版社或北京市眼科研究所邮购图书。人民军医出版社邮购电话:010-51927240;010-51927300-8705。北京市眼科研究所邮购电话:010-58265902,010-65288427,Email:bioi@sina.com,费用可通过邮局汇款,收款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崇内大街后沟胡同17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编辑部,邮政编码:100005。附言栏注明购买书名及册数,如需快递,快递费需到付。

  • 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现状

    作者:任晓磊;刘丽娟;游启生;徐亮;李建军

    近视眼是目前普遍的视觉问题,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高度近视眼可造成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近视性黄斑病变等并发症.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尽管不同种族和地域的近视眼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但其流行程度近年来普遍加重,尤其是较富裕地区以及东亚的工业化地区.近视眼的环境危险因素与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生活方式相关这一观点已得到证实.过去十年,对近视眼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了进一步了解,进一步证实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近视眼的发生.

    关键词: 近视眼 流行病学
  • 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治疗近视眼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马建民;李志辉

    角膜基质环植入手术是一种即将兴起新的矫正近视眼的屈光手术,其区别于当今流行的屈光手术如RK、PRK和LASIK手术的主要特点在于该手术具有不损伤角膜结构的完整性和手术操作方式的可逆性.尽管目前其仍处于临床实验阶段,但据其所取得初步临床效果,已令人感到鼓舞.为此,本文就目前角膜基质环植入手术有关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胆碱能系统与实验性近视

    作者:毛俊峰;刘双珍

    由于近视眼动物模型的建立,人们认识到近视眼是在神经递质作用下眼球生长重塑的结果.在近视形成过程中眼内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巩膜的生长状态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大量研究证明,乙酰胆碱及其受体拮抗剂与实验性近视眼的形成关系密切.因此,本文着重对胆碱能系统在实验性近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角膜生物力学及眼压特点的研究

    作者:邓铮铮;张晶;周跃华

    目的 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角膜生物力学及眼压的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16例(232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方法 按每人双眼等效球镜度(SE)高低分为低SE眼和高SE眼,比较双眼标志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角膜阻力因子量(CRF)、角膜滞后量(CH)和眼压的特点;根据双眼间等效球镜度差值分为组1 (SE差值2.5-3.0D,37例)、组2(SE差值>3.0 D-6.0D,44例)和组3(SE差值>>6.0D,35例),比较不同屈光参差程度组内低SE眼和高SE眼CRF,CH和眼压的特点.主要指标 CRF,CH、角膜补偿眼压.结果 总体低SE眼和高SE眼间的CRF分别为(10.40±1.74 )mm Hg和(10.38±1.63)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3,P=0.683),CH分别为(9.71±1.68)mm Hg和(9.66±1.90)mm Hg,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144,P=0.886).在屈光参差程度不同的三组中,双眼间低SE眼与高SE眼CR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1:(10.58±1.74 )mm Hg,(10.65±1.61)mm Hg(t=-0.175,P=0.862);组2:(10.31±1.88 )mm Hg,(10.14±1.58)mm Hg(t=0.434,P=0.666);组3:(10.35±1.47)mm Hg,(10.31±1.65)mm Hg(t=-0.141,P=0.903).各组双眼间CH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组1:(9.66±1.59)mm Hg,(9.74±1.52)mm(t=-0.210,P=0.834);组2:(9.89±1.90)mm Hg,(9.83±2.21)mm Hg(t=0.122,P=0.903);组3:(9.59±1.35 )mm Hg,(9.35±1.71)mm Hg(t=0.336,P=0.512).总体低SE眼和高SE眼间的角膜补偿眼压分别为(18.37±3.58 )mm Hg和(18.67±3.48 )mm Hg,也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07,P=0.545).结论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及眼压无显著性差异.

  • 成年近视眼人群角膜Q值的观察分析

    作者:赵菁芳;王泽欧

    目的 分析成年近视眼人群角膜Q值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年龄、性别、眼别、屈光度的关系.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连续的成年人近视眼510例(1020眼).方法 应用Orbscan 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近视眼病例的角膜Q值.对Q值行正态分布检验,并做眼别间、性别间比较,对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年龄与Q值之间进行相关分析.主要指标 角膜Q值,相关系数.结果 成年近视眼1020跟角膜Q值平均-0.27±0.16(范围-0.86~0.25),近似正态分布.右眼与左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5).角膜Q值男性(-0.26±0.15)与女性(-0.27±0.17)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角膜Q值与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无相关性(r=0.057,0.044;P=0.068,0.156).20岁以下组角膜Q值平均为-0.24,负值较小;40岁以上组为-0.36,负值较大,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结论 成年近视眼人群的角膜Q值随年龄增长有逐渐向负值飘移的倾向,尤其40岁以后更明显.角膜Q值与眼别、性别、屈光度无关,但高度个性化.

    关键词: 近视眼 角膜Q值
  • 角膜塑形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属性研究

    作者:毛欣杰;周杭帅;刘然;吴从霞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术后1天角膜形态变化和角膜生物力学变化.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等效球镜度-1.50~-6.00 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5例(30眼).方法 双眼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配戴前、配戴一夜摘镜时和摘镜后4小时分别测量等效球镜度、Pentacam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平坦、陡峭K值和中央角膜厚度,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主要指标 等效球镜度,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角膜黏滞性CH值,角膜阻力因子CRF值.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一夜后等球镜效度由配戴前(-3.72± 1.82)D下降到(-2.12± 1.93)D,角膜曲率平坦K1值从(41.95±1.12)D下降到(41.22±1.34)D,摘镜4小时后等效球镜度回升到(-2.59±1.98)D,角膜曲率平坦K1值回升到(41.44±40.10)D.中央角膜厚度在配戴一夜后由(535.9±34.5)μm增加到(553.3±36.6)μm(P=0.000),摘镜4小时恢复至(535.0±40.3) μm.配戴一夜后CRF值由(10.0±1.4)mm Hg升高至(10.7±1.5)mm Hg(P=0.037).CH值由(10.6±1.4)mm Hg略有升高至(10.7±1.3) mm Hg(P=0.208).摘镜后4小时,与刚摘镜时比CRF值回降至(9.6± 1.2)mm Hg(P=0.000),与配戴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CH与配戴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天角膜生物力学随角膜形态变化而改变,角膜生物力学测量可作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微观结构变化的一种观察手段.

  • 高精密度角膜塑形镜矫治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三年临床效果

    作者:常勇;谢培英;王德忱;迟蕙;周建兰

    目的 评价儿童及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高精密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5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方法 对2012-2013年间在北京远程视觉视光眼科门诊部初诊验配日本ORTHO-K角膜塑形镜并连续观察3年的150例(300眼)患者,进行戴镜前及戴镜1、2、3年的裂隙灯眼部检查,裸眼视力检查(按五分记录法),泪液分泌检查,并进行眼轴测量,角膜厚度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检测.同时选取其中66眼,由其他品牌更换为日本0RTHO-K角膜塑形镜后,通过患者主诉及检查评分评价其舒适度、清晰度、清洁度的情况.主要指标裸眼视力、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泪液分泌量、角膜厚度、裂隙灯检查角膜结膜状况.结果 3年间角膜结膜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戴镜前裸眼视力4.55±0.34,戴镜3年后视力提高到4.88±0.25(P<0.001).戴镜前球镜及柱镜屈光度数分别为(-2.99±2.44)D、(-1.17±1.20)D,戴镜初期塑形稳定后球镜、柱镜度数均下降,分别为(-1.95±2.12)D(P=0.01)、(-1.11±1.06)D(P=0.001).戴镜3年眼轴与戴镜前比较增长(0.28±0.12)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戴镜初期(1年内)角膜厚度变薄较明显,为(-7.71±2.80)μm,以后每年变化分别为(-2.56±2.78)μm、(0.44±2.95)μm.戴镜3年后较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戴镜前,戴镜1、2、3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244±309)个/mm2、(3265±304)个/mm2、(3264±299)个/mm2、(3270±296)个/mm2,戴镜3年与戴镜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在戴镜3年后亦无明显异常变化.原类型镜片舒适度、清晰度、清洁度主觉评分分别为8.69±0.62、9.26±0.72、9.37±0.58;换镜片类型后三项主觉评分明显增高,分别为9.16±0.36、9.33±0.65、9.62±0.47(t=-2.181,-0.601,-0.830;P均<0.05).结论 三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配戴高精密度角膜塑形镜患者主观舒适度有一定改善,对于裸眼视力提升有明显效果,并有效减缓了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展,无明显眼表损伤出现.

  • 近视眼脉络膜厚度与近视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孙倩;彭晓燕;周跃华;松秀梅;郑燕;刘倩;张晶

    目的 评价中国近视人群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与近视程度的相关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拟行近视矫正手术者248例470眼.方法 用RTVueOCT进行脉络膜视网膜扫描,手工测量中心凹处和距离中心凹500、1000、2000 μm处上、下、鼻、颞侧13个点上的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厚度计算是设备测量软件自动生成的以距离黄斑中心凹1、3、6 mm的圆内选取8个测量值的平均值.近视程度分为轻(-0.50~-3.00 D)、中(-3.25~-6.00 D)、高(-6.25~-9.00 D)、超高(<-9.00 D)度近视四个组.主要指标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厚度、眼轴长度.结果 在中心凹和其他测量点上脉络膜厚度在轻度、中度近视组间无显著差别,在轻度和高度、轻度和超高度、中度和高度、中度和超高度、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眼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别(P均<0.01).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均>0.05).在超高度近视组和总样本内眼轴长度和等效球镜绝对值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总样本内年龄和佳矫正视力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相关.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年龄、眼轴长度、等效球镜绝对值无显著相关,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在轻度、中度近视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更厚,而在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更薄;这种差别在轻度和超高度近视组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在正常与异常佳矫正视力的两组间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显著不同(P<0.05).年龄(P=0.019)和黄斑区脉络膜厚度(P<0.01)与总样本的佳矫正视力独立相关(P<0.05).结论 黄斑区的脉络膜厚度越薄,高度近视的可能越大,越容易出现影响佳矫正视力的近视黄斑病变.

    关键词: 近视眼 脉络膜厚度
  • FD-OCT及HRT-Ⅲ测量近视性屈光不正的青光眼诊断参数比较

    作者:张寒峭;乔荣华;朱赛楠;吴海龙

    目的 探讨FD-OCT与HRT-Ⅲ两种检测手段测量近视眼的主要青光眼诊断参数差异性、一致性及其特征.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地区招募的131例近视患者及82例正视眼者.方法 行常规眼科检查及验光、眼轴测量,符合入选条件者行FD-OCT(“ONH”模式)、HRT-Ⅲ(青光眼模块)检查,随机选取一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屈光度的不同将近视眼分成高度(高于-6.00 D)、中度(-3.00~-6.00 D)、低度(低于-3.00 D)近视三组.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法以及秩和检验分别比较FD-OCT、HRT-Ⅲ两种测量手段测得的近视眼组与正视眼组之间,各青光眼诊断参数的结果是否存在差异.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重要青光眼诊断参数结果与屈光度和眼轴的关系.主要指标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参数和视盘参数.结果 (1)RNFL厚度:FD-OCT(除低度近视)HRT-Ⅲ(除高度近视)两种方法测得近视组与正视组的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mRNFL)厚度均有差异(P均<0.05),FD-OCT测量的近视组mRNFL较正视眼组薄,而HRT-Ⅲ的测量值较正视眼组厚.分区指标中,近视组FD-OCT的大部分16分区RNFL较正视组薄(P均<0.05),高、中度近视较低度者有更多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而HRT-Ⅲ的6分区RNFL,主要表现为中度近视的大部分参数较正视组厚(P均<0.05),高、低度近视与正视组间基本无差异(P均>0.05).(2)视盘参数:FD-OCT及HRT-Ⅲ一致表现为所测得的近视组视盘面积、盘沿面积较正视组小(P均<0.01),其他大部分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FD-OCT测得的mRNFL厚度以及部分分区的RNFL厚度、盘沿面积和容积与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呈负相关(P均<0.01),而HRT测量的RNFL及视盘指标与两者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FD-OCT和HRT-Ⅲ测量近视眼的青光眼诊断参数存在差异性及一致性,FD-OCT测得的RNFL相关参数多较正视眼者小,而HRT获得的结果多较正视眼者大;两种手段测得近视眼的视盘和盘沿面积较正视眼者小.这可能会干扰近视患者的青光眼早期诊断.

  • 角膜塑形镜矫正单眼近视对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作者:牛燕;姬娜;蒋玲玲;李宁;贾松

    目的 观察单眼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近立体视功能.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苏州市眼视光医院在2009年10月到2011年12月期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23例单眼近视患者,平均年龄(12.28±2.41)岁(8~17岁).患眼平均屈光度(-2.71±1.09)D(-1.25~-4.875 D).方法 配戴前检查佳矫正对数视力,戴框架眼镜矫正后近立体视功能(Titmus立体视图),并于配戴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上述检查.主要指标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及框架眼镜矫正后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配戴前平均裸眼视力4.26±0.23,佳矫正视力5.02±0.07;配戴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分别为:4.97±0.07、5.03±0.08、5.05±0.06;配戴后1周裸眼视力较配戴前佳矫正视力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配戴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与配戴前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0.090).单眼近视程度与近立体视呈负相关,近视度数越高,近立体视功能越差(γ2=0.726,P=0.000).配戴前9例(39%)患者有中心凹立体视;异常立体视者14例(61%),其中8例黄斑立体视,4例周边立体视,2例立体盲.配戴后1周中心凹立体视者10例(43%),与配戴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00).配戴1个月后中心凹立体视者13例(57%),与配戴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8);配戴3个月后中心凹立体视者17例(74%),与配戴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3个月的多数单眼近视患者在提高裸眼视力的同时可获得近立体视.

  • 形觉剥夺性近视小鸡模型巩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测定

    作者:高旭;周跃华

    目的 通过建立动物的近视眼模型,观察近视眼发展期和恢复期屈光状态的改变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含量变化,探讨小鸡近视眼模型巩膜重塑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机制.设计 随机对照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32只2天龄SPF美国进口白种莱航鸡.方法 将32只鸡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8只,A、B组为实验组,用透明眼罩遮盖小鸡的右眼进行单眼形觉视觉剥夺,左眼为对照;C、D组为正常对照.21天后去遮盖,检测双眼屈光状态和眼轴,处死A组和C组并分离7mm直径的后巩膜组织;继续饲养B组和D组至去遮盖后21天,检测双眼屈光状态和眼轴后处死并分离7mm直径的后巩膜组织.用酶活性分析法测定所有动物巩膜中MMP-2的含量,并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 遮盖后及去遮盖后小鸡的屈光度、眼轴,巩膜中MMP-2的含量.结果 遮盖21天A、B组左右眼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平均相差(-28.38±6.72)D;A组左右眼眼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平均相差(1.47±0.37)mm;遮盖眼后极部巩膜中的MMP-2含量显著性升高,A组遮盖眼与对侧无遮盖眼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增加(76.00±15.20)%.去遮盖21天B组左右眼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差值(0.19±0.92)D;B组左右眼眼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差值(0.15±0.50)mm;去遮盖眼后极部巩膜中的MMP-2含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结论 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小鸡模型中,近视眼的形成与后巩膜中的MMP-2水平有关,而且MMP-2的含量在近视眼发展期和恢复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

  • 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中央和周边角膜厚度的影响

    作者:翟洲;杨晓;王化荣;方冰兰;戴祖优;魏玲

    目的 观察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中央和周边角膜厚度的变化.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03例(197眼)近视患者,平均年龄(19.0±7.5)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25±0.91)D.方法 过夜戴角膜塑形镜,采用眼前段分析仪(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观察配戴前后1天、1个月和3个月角膜中央和距中央半径1、2、3、4 mm处角膜厚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中央角膜屈光力的变化.主要指标 角膜厚度、等效球镜度、中央角膜屈光力.结果 戴镜3个月后等效球镜度减少(-3.01±0.09)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戴镜3个月后角膜中央屈光力减少(2.40±0.15)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戴镜1天不同位点角膜厚度均增厚,中央区、半径1 mm、2 mm、3 mm、4 mm处角膜分别增厚(5.90±3.69)μm、(7.54±3.73)μm、(10.52±3.91)μm、(11.76±4.23)μm、(9.33±4.93)μm.戴镜1个月,中央、半径1 mm处厚度分别减少(-4.18±3.68)μm、(-0.50±3.73)μm;半径2、3、4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增加(6.39±3.91)μm、(9.57±4.22)μm、(2.00±5.05) μm;戴镜3个月,中央、半径1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减少(-6.61 ±3.67)μm、(-3.67±3.72)μm,半径2、3、4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增加(3.05 ±3.90) μm、(6.42±4.21)μm、(5.63±4.94)μm.除半径4 mm位点以外,其他各角膜位点在不同配戴时间的角膜厚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央角膜厚度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快于周边角膜厚度(P=0.00).结论 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不同位点厚度的变化与角膜形状改变一致,中央角膜变薄,从旁中央半径2 mm开始角膜增厚.

  • 近视眼患者对比度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云云;张蓓蕾;王勤美

    目的 探讨在明、暗环境下近视眼患者不同对比度视力的影响因素.设计 前瞻性非对照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23例近视眼患者右眼进行研究,等效球镜度在-0.50~-10.00 D,柱镜范围为0.00~-2.50 D,年龄17~47岁.方法 在明、暗环境下测量100% 、25%、10%、5%对比度视力,同时测量相应瞳孔大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暗环境下四种对比度视力与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之间的关系.主要指标 对比度视力、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结果 在明环境下,100%对比度视力均与等效球镜度相关(t=2.551,P=0.012,R2=0.043),与年龄、瞳孔大小均无显著相关(P均>0.05);25%、10%、5%对比度视力均与瞳孔大小相关(t1=-4.111,P1<0.001,R21=0.123; t2=-4.434,P2<0.001,R22=0.14; t3=-5.766,P3<0.001,R23=0.216),与年龄无关(P均>0.05),与等效球镜度无关(P均>0.05).在暗环境下,100%、25%对比度视力均与等效球镜度相关(t1=2.695,P1=0.008,R21=0.057;t2=2.429,P2=0.017,R22=0.047),与年龄无关(P均>0.05),与瞳孔大小无关(P均>0.05);10%、5%对比度视力均与瞳孔大小相关(t1=-2.305,P1=0.023,R21=0.042; t2=-2.424,P2=-0.0 17,R22=0.046),与年龄无关(P均>0.05),与等效球镜度无相关(P均>0.05).结论 在明、暗环境下,100%对比度视力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与瞳孔大小无关;而10%、5%对比度视力受瞳孔影响较大.在明环境下,随着对比度的降低,视力受瞳孔大小的影响变大.相对于明环境,在暗环境下10%、5%对比度视力与瞳孔大小间相关性较弱.

714 条记录 3/36 页 « 12345678...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